|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从小演员训练班到戏曲学校

尹伯康

  小演员训练班是培训少年演员的训练班,与培训成年演员的演员训练班相对而言,加上一个“小”字以资区别。它是旧日戏曲科班的发展,解放初期,有的仍用科班为名称。它与科班的主要区别是在训练方法上取消了体罚制,改革了一些伤害身体健康的武功训练方法;在训练内容方面增加了政治学习课目,文化学习内容也有所改革。专业训练与科班基本相近,包括基本功训练(训练手、指、腰、腿、头颈、眼法、步法、身段、武功以及练嗓、练唱等)和教戏两项主要内容,有的训练班增加了表演、乐理、识谱、化装等项目。文化学习一般以语文为主,有的训练班设有历史、地理等课目。这种训练班,有政府拨款、文化部门举办和剧团自筹资金举办的两种,专业教师都从剧团抽调,专人负责,或增加一些临时任教的老师。一般学制三年,少者一年,多者四年。招收十二、三岁的少年儿童入学,也有年龄稍大的,一般经过三个月的基本训练后开始学戏,一年左右开始演出,边演出边学戏,快的三个月即可演出。三年中,一般可以演出二十来出单折戏。学习期满后,成材者分配到剧团工作。学习期间,发给基本生活费,开始演出后,从演出收入中抽出部分经费发给学员少量工资,学习期满后转正定级。

  四十年来,湖南的大部分剧种都举办了小演员训练班。据《湖南地方剧种志》丛书不完全统计(缺长沙花鼓戏和一些剧种的部分训练班),至1986年全省共办了小演员训练班87班(期),培训学员二千三百余人。办班较早的为祁东县新字科班,1951年11月开办。办班最多的剧团为桂阳湘剧团附设小演员训练班,从1955年开始至1985年为止,先后开办了八届,总招生人数达170名。四十年中,涌现了一些成材率较高、影响较大的小演员训练班。如湖南湘剧团附设小演员训练班,1953年12月开办,学员二十余人,学制四年,名净罗元德任班主任,专业与文化并重,基本功训练扎实,毕业学员大都为剧团艺术骨干,其中左大玢、姜剑枚、王永光等在省内外具有影响。零陵开明祁剧团演员训练班,1953年3月创办,学员26人,学制三年,名旦颗颗珠任班主任,李泥巴、邓汉葵等名师任教,行行有名师指点,曾获湖南省第二届戏曲戏摩会演“培训青年演员”奖状,出班学员不少的成为剧团艺术骨干,如朱剑华、李祥林、李远钧等。邵阳市祁剧团文字科班,1956年创办,后改为湖南省祁剧院演员训练班,二批学员共38人,有郭品文、刘道生等名师授艺,出科学员有李文芳等成为湖南祁剧团艺术骨干。岳阳巴陵戏剧团小演员训练班,1956年12月创办,学员16人,学制三年,许升云、胡永发等名师任教,有赵远林等学员成为剧团骨干。常德专区汉剧小演员训练班,1959年3月开班,由桃源、汉寿、安乡、慈利等县和常德市选送学员54人,朱云霞等名师任教,有汤继祖、杨丽华、魏文清等成为各剧团骨干。常德专区荆河戏演员训练班,1957年3月举办,由津市、石门、临澧三县招收学员43名,瞿翠菊等名师任教,培训的艺术骨干有张淑容、李惠云等。嘉禾昆曲学员训练班,1957年11月开办,学员25人,学制三年,萧剑昆、匡升平等名师任教,1960年2月以此班为基础成立郴州专区湘昆剧团时,学员已继承了三十多个昆曲传统折子戏,出班学员有雷子文、唐湘音、萧寿康等成为艺术骨干。此外,影响较大的小演员训练班还有武冈利民祁剧团利字科班、郴县新中祁剧团小演员训练班、常德市汉剧团小演员训练班、澧县荆河戏剧团演员训练班等。

  戏曲学校是在小演员训练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首先有湖南省戏曲学校的成立,接着长沙市、湘潭专区、衡阳市、衡阳专区亦先后成立戏曲学校(或称文艺学校)。“文化大革命”后,恢复省戏校时,除校本部外,又在各地设有分科,后来有的分科又发展成为地、市级戏曲学校。

  戏曲学校是通过省政府(省教委主管)认可的中等艺术专科学校,政府拨给专款由文化部门主办,学员毕业后具有中专学历,领取中专文凭。训练演员的时间较小演员训练班更长,一般学制五年,少者四年,多者六年。学习的内容更多,训练得更为扎实。文化学习一般包括语文、历史、地理、文艺理论或艺术概论、戏曲理论、戏曲简史等,专业训练除练功和排戏外,还学习语音、乐理、视唱、表演理论等内容。基本功训练更为系统、成套,排戏更多,一般每个班可以演出大、小剧目三十多个。据省戏曲学校1958年教学工作总结:演员(湘剧)班61人,音乐班8人,全年排了61个折子戏,有的戏排了两、三组,绝大部分学员都排了戏,最多的排到15个主角,一年内先后公演了102场。基本功训练方面,腿功练了“打飞腿”、“撕一字”等12个动作;腰功练了“滚定子”、“翻车叶”等12个动作;女生学了文八式、武八式、水袖十七套、坐盘、起坝、溜马、双合燕等身法及各种步法;男生学了起坝、溜马、上下马、上下桥、膀子全套及各种身法、步法;把子功学了小五套(枪、单刀、双刀等各五套)、船头十六枪;毯子功教了“立顶”、“倒路”等110项。整个基本功法都编成了套路。又如省艺术学校花鼓戏科,通过教学,初步整理和编写了花鼓戏唱腔教材2集,念白教材2集,男、女学生身段教材15种,打击乐教材2集,大筒演奏教材2集,吹管乐曲牌1集,过场音乐1集,欣赏和合奏教材20种以及其他剧本、曲谱数十个。整个专业训练逐渐走向系统化、科学化。

  现将目前尚存的主要戏瞄学校概况简介于后:

  湖南省艺术学校:1957年8月1日在湖南湘剧团附属小演员训练班基础上成立的,当时定名为湖南省戏曲学校。1959年改称湖南省艺术学院附属戏曲学校。1961年更名湖南省戏剧艺术学校。“文化大革命”中停办。1976年恢复建制,改用今名。前后办过湘剧班4届、花鼓戏班5届、祁剧和京剧班各1届,以及舞台美术班和其他的戏剧艺术班。1976年恢复建制后,校本部设有湘剧、花鼓戏、舞台美术等专业科,另在各地为8个剧种先后设有10个科,其中祁剧科3个,湘昆科、常德汉剧科、荆河戏科、巴陵戏科、衡阳湘剧科、辰河戏科、常德花鼓戏科各1个。经过几届教学实践,修改后的五年制教学大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二年级以基础教学为主,三,四年级以剧目教学为主,五年级以排练、实习演出为主。五年内开设政治、文化、史论课和专业课、劳动等三类二十多门课程,总课时有八千八百多节。除了训练基本功和学唱折子戏外,各科都排练了一些大型剧目,如湘剧《拜月记》、《大破天门阵》,花鼓戏《刘海戏金蟾》、《谢瑶环》,祁剧《杨八姐闯幽州》等。著名演员彭俐侬、何冬保等,曾分别担任该校副校长、顾问等职。专业老师大都是各剧种名演员,如湘剧贺华元、王华运、庄华厚等,花鼓戏杨保生、蔡教章、郭玉鉷(长沙)、李鸿钧(邵阳)、阳昌凯(衡阳)等,祁剧郭品文、邓汉葵、吕淑贞等。基本功教师桂希科,音乐教师李元奇、刘道生等。培训出来的演员遍布全省各地,有的成为艺术骨干,如湘剧演员陈爱珠、易梦姣、吴甫田等,花鼓戏演员刘赵黔、邓蒲生、张力功等;有的在进一步深造,如黄卓、张也、陈士争、周浩等,或者进入国家级团体、院学,或者留美、留澳。

  邵阳戏曲学校:前身为邵阳地区文艺训练班,1976年12月转为省艺术学校祁剧科,1979年冬成立邵阳地区艺术学校,1986年通过副校长谢军等人的多方奔走,于5月20日经省政府批准改为湖南省邵阳戏曲学校,为我省第一所正式的地、市级中等专业戏曲学校。一直由邵阳地区(现邵阳市)领导,先后招收了3期祁剧演员班,共学员147人,此外还办了文艺班。名演员谢美仙曾任副校长,专业教师有周美仁、陈巧麟、曾艳达等名演员和周铁生等名乐师,培训了一批艺术骨干。

  衡阳戏曲学校:前身为1960年创办的衡阳市文艺学校,后停办。1980年,省艺校衡阳湘剧科设衡阳市,市委决定成立衡阳湘剧分校,1986年经省政府批准为正式中专,定名湖南省衡阳戏曲学校。1980年后,办有衡阳湘剧班4期、衡州花鼓戏班1期。名演员谭保成任名誉校长,王桂枝任副校长,先后任教的专业教师有衡阳湘剧名演员罗金城、何寿生、曹金彪等,衡州花鼓戏名演员阳昌凯、张廷玉、刘昭应等。

  常德戏曲学校:省艺校1978年开办的常德汉剧科和1979年开办的荆河戏科均设在常德市,委托常德地区代管,称常德地区戏曲学校,名演员万金红首任校长。1986年批准改为正式中专,定今名。常德汉剧班培训2期,共75人;荆河戏班1期,40人;常德花鼓戏班1期,30人。专业教师常德汉剧有王明寿、龚清金,钟华飞等,荆河戏有余未精、杨新保、张淑容等,常德花鼓戏有管宏湘、李尧皆、杨智生等。

  郴州地区艺术学校:创办于1985年,内设湘昆科,由省文化厅下拨招生指标,受省艺校委托,招生30人。此前,省艺校曾委托郴州地区文化局办湘昆科,于1978年分两批招生共40人,由地区湘昆剧团代管培训。前后专业教师有宋信忠(校长)、唐湘音、卢太善、郭静蓉等。

  此外,怀化地区戏校正在招收辰河戏科第二期学员。

  培训戏曲演员是戏曲事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湖南从解放初期开始,各级文化部门和戏曲剧团就十分重视这项工作。四十年来,训练班和戏曲学校共办班一百余期,培训演员四千余人,其中成材者在两千以上,为各级表演艺术团体输送了艺术骨干,为戏曲艺术事业的发展积蓄了力量。

来源:《湖南戏曲史探》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