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简谈祁剧高腔

罗金梁

  一、祁剧高腔戏的两大类:即“正高”戏和“杂高”戏。“正高”戏系指大本高腔戏,主要是《目连》、《岳飞》、《观音》、《三国》,称四大本。每本可演七至十天,故事连贯,有头有尾。“杂高”戏指杂曲和折子戏,又称“耍高”,如《抢伞》、《拜月》、《来迟》、《赶潘》、《戏仪》、《化子骂相》和《昭君出塞》等。有些戏也有全本,如《打草鞋》的全本《访东京》、《张李拿风》的全本《贺府斩曹》等等。

  这里介绍一下《目连》戏。《目连》是简称,全名是《目连救母劝善记》,分上、中、下三卷,共计一百折。此外,还有能演出三天的《外传》,描写的是目连(又名傅罗卜)出生的故事,现已失传。《目连》戏的人物较多,三教九流,士、农、工、商,各种人都有。故事情节也非常复杂,还有不少小插曲,如“假人背真人”,“两头忙人”,“打罗汉”以及魔术、杂技等,无所不有。

  《目连》戏全都唱高腔,曲牌很多,一百折戏中共有两百零三支。有人估计《目连》(包括外传)戏中的高腔曲牌约占祁剧全部高腔曲牌的百分之八十左右。初步发现,高腔曲牌没有包括在《目连》戏中的不过三、四十支,如《三国》戏中的“汉腔”曲牌和《观音》戏中的少数曲牌。

  二、高腔曲牌的规律:各种曲牌,无论在词的句式、字数多少或平仄以及声腔结构各方面,一般都有一定的规律。“正高”的规律比“杂高”稳定得多。“正高”中,除(红衲袄)、(香罗带)、(尾犯序)等少数曲牌外,其它的曲牌在运用上有固定的规律。以(懒画眉)为例,它在《目连》戏中唱了十多次,每首不同的词,都是七言五句,曲调也是五个固定的腔。高腔曲牌的体裁分诗、词、歌、序,此外,还有部分小令。其中最严格的要算词体,它的句数、字数、韵律和平仄,都有固定的规格,还有单调、双调之分。单调不分段,双调分两段(戏剧中大多数是双调),前段称“上阕”,后段称“下阕”。如(浪淘沙),每段词句的字数为五、四、七、七、四,上下两段共五十四字,其平仄、韵律十分严谨。举例如下:

  浪淘沙        浪淘沙

  南唐李后主 词     《目连》 词

  上阕         上 阕

  帘外雨潺潺(韵)    贫道下山来(韵)

  平仄仄平平       平仄仄平平

  春意阑珊(韵)     一路徘徊(韵)

  平仄平平        仄仄平平

  罗衾不耐五更寒(韵)  逢人且自卖诙谐(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梦里不知身是客     若有善男和信女

  仄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

  一晌贪欢(韵)      引上蓬莱(韵)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

  以上两词的格式基本相同,平仄只差一声,李的词第二句“春”字是平声,《目连》中的“一”字是仄声,这一声没有影响,在诗词中本有宽严之分。这个例子说明,祁剧高腔中有部分曲牌就是沿用古代的词牌子。但一般说来,高腔中除少部分词牌外,大多数的其它曲子还是比较灵活的,格式并非固定不变,有时字数、句数也有多少不一。还有些曲子如(桂枝香)、(驻云飞)等,唱腔的节拍就有三种,即四分之四、四分之二、四分之一;(尾犯序)有时还用散板(无板眼或称“吊子”)的唱法。虽说灵活,但仍有个框框,基本旋律不变。

  三、高腔曲牌的“犯”、“带”:“犯”、“带”都是曲牌灵活变动的一种方法。“带”,就是将两支旋律相近的曲子结合起来,或各找一段、或各选几句揉在一起,名称上将两个曲牌都标出来,如(红衲袄带山坡羊)、(一江风带跌落金钱)等。“犯”,实际上与“带”是一个意思,只是不标名几个牌名,而在原牌名前加“犯”字,如(二犯江儿水)、(二犯淘金令)等。“犯”的路子比“带”宽,可以用若干支曲子揉在—起,《目连》戏中就有(四犯黄莺儿)的曲牌。“犯”、“带”的形式很自由,可以在曲子的任何地方起、稍。但在“正高”中,“犯”、“带”也有个基本格式。所以我们说:“正高”中的曲牌都有一定格式。这个格式,老艺人们称之为“四柱”。  

  四、“杂高”曲牌的变化:一般来说,“正高”、“杂高”的曲调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但“杂高”多“放流”的形式,即字多腔少,不拖腔,一直唱下去,也称为“数板”。“正高”虽也有“放流”,但只存在于少数的曲牌,而且不是长段的放。在“杂高”中,多数曲子没有具体曲牌名称,宝河派艺人们给它安上“九犯鳌鱼翅”的名称,意思是犯得多。如《来迟》这出戏,唱腔就很复杂,具体牌名很难决定,说法不一。其中一段唱腔,有称(风入松)的,有说(泣颜回)的;前面一段唱腔,有的称(江头折桂),有的称(下山虎)。我们认为还是该称(九犯鳌鱼翅)为好。《抢伞》和其它一些“杂高”戏也有类似情况。总之,“杂高”在唱腔上是个非常灵活的东西,但它的高腔风味不变。

  五、祁剧高腔音乐的特点和风格:俗谓“打大鼓,唱大戏”。祁剧高腔是以鼓击节,板鼓结合,大锣大钹加帮腔,一人启口众人和(宝河派用唢呐帮腔),一腔一流,腔流结合。

  祁剧打击乐比较特殊,有高音战鼓、帽形噪鼓、低音大锣(十余斤)、荷叶形的大钹、蒸钵式的小锣。这些乐器都要特制,多用在“杂高”和“弹腔”戏中。“正高”戏不用战鼓和噪鼓,而是用大堂鼓(三尺多高,两人抱围),故有“打大鼓,唱大戏”之称谓。

  其音乐曲牌,有成套的体系和组合规律,并结合地方语音组成特有的声腔,素以高亢、激越见称。表现的感情:潇洒、悠闲、离、合、悲、欢、气愤、急躁等,都有适当曲牌配合。如表现欢乐的有(耍孩儿)等,表现发怒的有(锁南枝)等,表现思念的有(四朝元)等,表现离别的有(尾犯序)等,至于抒情的曲牌就更多了。曲调稳定,拍节很严,变化有格,杂而不乱。在放腔上尾音拖得较长,以锣鼓包腔,腔完击止。

  要区别各个剧种音乐的不同特点,最主要的是唱腔。因此,要保存各个剧种的独特风格,必须研究唱腔。祁剧高腔与湘剧高腔虽有渊源关系,但也有不同的风味。除语言外,曲牌旋律也有差异。如《抢伞》这出戏,瑞兰的一段唱词,祁剧、湘剧都是一样,在唱腔上也有共同之处,但还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说,祁剧上扬,湘剧较平。尾腔的条击乐,祁剧是腔完击止,湘剧是腔完后还要加上“多册”。

  六、个人的看法:我们研究高腔,首先应从曲牌的旋律方面尤其是从它的风格特点着手,同时还要研究传统演奏技巧和演奏方法。其目的,是为今后在改革中如何保存传统的精华部分并加以运用,来塑造出深刻、动人的音乐形象,更好地为四化服务。

  《目连》戏中的高腔曲牌,是我们研究高腔最好的一个课题。可以说,它是祁剧高腔的一个储存库。一部《目连》保存了两百多支不同名称的曲牌,这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姑且不说它对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配合如何,仅曲牌的数量,也给我们开拓了一个广阔的活动天地。《目连》的高腔曲牌,是祁剧高腔的基础,丢掉了这基础,就不可能很好地从事对高腔的改革工作,搞出来的东西,就会是姜子牙的坐骑——“四不象”。

  “杂高”,比“正高”进了一步。传统戏曲音乐也是发展着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它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否则也不可能保存到今天。关键不在于改变了形式,而在于是否保存甚至发展了原曲的意境。这次祁剧教学演出大会,演出了几个高腔戏,如《打草鞋》、《张李拿风》、《昭君出塞》、《化子骂相》、《疯僧扫秦》、《刘二扣当》等,大都属于“杂高”折子戏。其中除《疯僧扫秦》系“正高”《岳飞》戏中一段外,其余的戏,在唱腔上的曲牌比“正高”中的曲牌要灵活得多,尤其是多“放流”腔。比如《打草鞋》中王子能唱的(风入松),控诉大恶霸曹大本一段词就有二十余句,原(风入松)的规格只有六句到八句,而且没有“放流”的腔。这里的唱腔,在中间“放流”,前后是原曲,这样就不会影响本曲子的规格和它的完整性。通过这样发展,充分表达了剧中人的思想情感。尤其是后面还有一段很长的唱腔,控诉曹大本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用“放流”的唱腔,很有表现力,富于独特风味。又如《昭君出塞》唱的(二犯风入松),变化很大,其中有几处转调的手法非常特殊。按原调是:(略)如果是这样,一下就要升高八度,给演唱带来困难,故而采取四度移位的手法:(略)这样,唱起来就顺畅了。 

  最后再讲一点:高腔曲牌虽多,但在唱腔上旋律结构相同的曲牌不少,比如(点绛唇)与(粉蝶儿)相差无几,(三棒鼓)与(一封书)等雷同,(步步娇)与(寸寸好)只最后一腔不同,(驻云飞)比(半天飞)中间只差三个字的腔。此外,还有我们艺人常议论的(江头金桂)、(下山虎)、(四朝元)、(小桃红),称为四弟兄牌子。当然,如果仔细去分析,还是有区别的。

来源:祁剧教学演出纪念册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