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阳祁剧团成立以后,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深入开展改戏、改人、改制工作。艺人们过去闯江湖,受尽了流浪之苦,一旦在祁阳县城定居下来,有游子归家般的喜悦,积极参加戏曲改革,民主选出正副团长,工会主席。废除包账、分账制度,实行工薪制,剔除传统戏中封建性的糟粕,弘扬民主性精华。通过学习,艺人们的思想觉悟有较大提高,明确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新生的剧团面貌一新。
一、艺人当家作主
艺人们在政治上得到了彻底翻身,告别了“下九流”的苦海,成为人民的表演艺术家。1953年,国华剧团在衡阳市时,青年演员尹秋华,就评为市劳动模范,成为政协衡阳市委员会委员,参加国家和衡阳市大事的商议。到祁阳后,又成为政协祁阳县委员会常务委员,为祁阳的建设出谋出策。吕淑贞(红辣椒)曾两次被选为祁阳县人民代表和祁阳县人民委员会委员。此后,每届政协委员会和人大,都有祁阳祁剧团的艺人参加。
1955年10月,剧团成立了工会组织,很多旧时受苦的艺人,都成了工人阶级中的一员。此后,演员陈美耀成了团内第一名共产党员。不久,中共又在剧团成立了党支部。祁剧艺人成了国家的主人翁。
二、为工农兵服务
祁剧艺人,绝大部分都有一种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心愿和一股拥护人民政权的热情。1951年初,祁阳新中剧社著名旦角筱玉梅,就和全团艺人一起上街扭秧歌,欢庆翻身得解放。土改时期,就配合中心工作,上演《血海深仇》等戏。抗美援朝时期,上演《满江红》等爱国剧目。1955年6月,国华剧团转为祁阳祁剧团后,立即遵照政府的指示,有计划、有组织地下乡巡回演出,一方面宣传农业合作化;另一方面通过深入农村演出,提高艺人自身政治觉悟,牢固确立为工农服务的文艺思想和集体主义思想。祁剧是祁阳地方剧种,农村是它生存的广阔天地,唱腔与音乐,主要是为适应农民的需要而形成的,下乡巡回演出,更能使剧团得到巩固和提高。为此,制订了完整的计划。1955年9月18日,剧团分成两个队,一个队留县城演出,另一队去农村巡回演出。下乡队的第一站是白水镇。下乡的剧目不仅有优秀的传统戏,还有新移植来的《十五贯》、《中秋之夜》、《花木兰》等剧目。
1956年2月,组织第二次下乡巡回演出,也分作两队,计划更具体细致。
巡回演出计划表
第一队巡回演出地点、时间、观众、场数计划表
演出地点 时 间 每场观众人数 天数场数 总人数 备注
白水镇 二月十一日至十七日 八百人 七天十三场 一万零四百人
大忠桥 二月十八日至廿四日 仝 七天十三场 仝
肖家村 二月廿五日至三月二日 仝 七天十三场 仝
花延岗 三月三日至六日 仝 四天七场 仝
黄家渡 三月七日至十三日 仝 七天十三场 五千六百人
诺 山 三月十四日至十七日 仝 四天七场 一万零四百人
先堂寺 三月十八日至廿日 仝 三天五场 五千六百人
潘家埠 三月廿一日至廿七日 仝 七天十三场 四千人
下七渡 三月廿八日至卅日 仝 四天七场 五千六百人
观音滩 四月一日至七日 仝 七天十三场 一万零四百人
第二队巡回演出地点、时间、观众、场数计划表
演出地点 时 间 每场观众人数 天数场数 总人数 备注
丁家岭 二月廿七日至廿九日 八百人 三天五场 四千人
文明市 三月一日至七日 仝 七天十二场 一万零四百人
双江口 三月八日至十日 仝 二天五场 四千人
白毛冲 三月十一日至十三日 仝 三天五场 四千人
黎家坪 三月十四日至十六日 仝 三天五场 四千人
大桥湾 三月十七日至廿一日 仝 五天九场 七千二百人
下马渡 三月廿二日至廿六日 仝 五天九场 七千二百人
文家村 三月廿七Et至廿九日 仝 三天五场 四千人
龙口源 三月卅日至四月一日 仝 三天五场 四千人
附注:表内所拟各项系初步计划,如有其他情况可酌情更动。
演出节目
新剧 《梁祝史》、《玉面狼》、《三家福》、《好军属》、《扩社》、《海上渔歌》、《夫妻观灯》、《进社》、《算账》
传统剧 《秦香莲》、《牛皮山》、《柳刚打井》、《大审探监》、《空城计》、《黄鹤楼》、《烤火下山》、《李白写表》、《四进士》、《珍珠塔》、《卖鱼闯道》、《穆柯寨》、《王宝钏》、 《双槐树》、《二王殿》、《闹淮安》、《三度梅》、《卖马》、《马踏》
从此以后,祁阳祁剧团与祭祀、淫诲、迷信决裂,按照共产党的文艺方针演戏,为工农兵服务。
1958年,剧团又将祁剧送进金洞的密密林区,为大炼钢铁的烧炭工人演出。1960年以后,剧团自己创作改良土壤,歌颂兴修水利的大型祁剧《黄茅冲》、《燕子与兰兰》,以崭新的、有份量的审美价值,为农业生产服务。1960——1976年上演了《红灯记》、《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杜鹃山》、《智取威虎山》、《海港》等样板戏,还排演了《万岁毛主席》、《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歌舞,并为解放军演出。1976年后,恢复传统戏的演出,则为观众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审美享受。1990年以后,演出了提倡计划生育的《儿孙梦》、劝阻赌博的《女人们的伤心事》,为树立社会新风效力。演出《孔繁森》,培养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2000年以后,面对的服务范围更加宽广,排练《独钓寒江雪》,在柳宗元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献演,让国际友人看到古老祁阳艺术的博大精深。
1949年10月以后,祁阳祁剧艺术的每走一步,都踏在时代前进的节拍上。
三、提高祁阳祁剧演出水平
在此同时,剧团的演出水平出现了划时代的提高。祁剧的发展有一条重要规律,那就是吐故纳新,见好就学。不断地扬弃不适应观众审美需要的旧东西,吸收观众喜闻乐见的新东西。国华戏班在衡阳市演出期间,就聘请了京剧武打演员来团教筋头、把子功。这些武打功夫的大量吸收,使剧团的武打陡然精彩起来。从广西来的一大批用油彩化妆的演员,带来了新的化妆方法和原料,使祁剧艺人彻底淘汰了几百年前的方法和老原料。他们带来绚丽的服装,也诱发了祁剧服饰改革的兴趣。桂剧演员基本上是祁剧艺人教出来的学徒或再传子弟,但是他们在大都市的文明中成长,受到很多大艺术家如欧阳予倩、马君武、焦菊隐等的指点,唱腔柔美委婉,将古老祁剧粗犷的“土气”淘汰了,审美价值更高。同时,在人物性格的刻划,内心情绪的把握,更加细腻、逼真,剧场反馈更加热烈。尹秋华便是欧阳予倩戏曲改良学校的小学员,跟欧阳予倩学过《人面桃花》,扮演过群舞中的小仙女。她将欧阳予倩的艺术观带到剧团来,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学员,使祁剧艺术朝着新的高度发展。20世纪50年代初,陈忠桃从桂林到国华戏班插班时,也给祁剧带来了特技,如演《破天门阵》时,熄了灯光,让天幕上出现“火龙珠”与“降龙木”的空中斗法;演《云三娘》还使用了魔术,肉包子可以自动从桌上飞到远离桌子的人物手上,使观众惊异不已。到上世纪50年后期,其表演能力已达到某些地、市级祁剧团的水平。
祁阳祁剧团另一个特点是勇于挖掘古老的优秀传统剧目,来丰富舞台上的审美客体。1957年1月28日,衡阳专署文化科在祁阳剧团举行祁剧传统剧目挖掘演出月,演出数十种传统剧目。丰富了自己和兄弟剧团的上演内容,学到了宝贵的传统表演艺术。剧团还特别注重自创新剧目,剧团第一个指导员尹安仁,就创作了大型祁剧《公社洪流》,由湖南出版社出版。后来又调进编剧李时英,接二连三创作上演了现代祁剧《黄毛冲》、《青云曲》、古装戏《檀道济》,尤其是充满着青春朝气的现代戏《燕子与兰兰》,在省城汇演,名满三湘。祁阳祁剧团的演出水平,步人了一个新层面。
1960年以后,大力提倡演现代戏,这让祁剧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天地。首先是音乐,为了更好地表现现代生活,揭示人物内心情绪,烘托环境氛围,必须对高、昆、弹古老的唱腔、曲牌,作适应于剧情的改编。这不仅提高了演出节目的音乐、唱腔的审美价值,还培育出一大批如唐文明、吕斌生那样的优秀作曲者;第二是舞台设计,不仅是过去的一桌两椅抽象,还加上全景式的逼真,使湖面上有水,且能使水波荡漾;使天上有云,且能使云彩飘动。同时也培养出一大批如唐思聪、李君吉、任国球、张维凡、肖红卫、唐际富、邓宝林、伍发佑那样的舞美设计、制作师和灯光、音响、道具师;第三是人物刻划,不仅是古老程式的机械性搬用,而且让演员深入现实生活,如演《红灯记》时,便组织演员去黎家坪火车站体验扳道工的生活,使剧中人物更有现实感。就是演出歌舞节目,对祁剧艺术来说,也是一种表现手法上的丰富。
四、陶铸对祁剧的关怀
祁阳县党政领导十分重视祁剧的发展,1949年10月以后,便在全县范围掀起一个各区各乡甚至各村办业余祁剧团的热潮,以配合土地改革等运动,使祁阳祁剧事业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此后,党和政府一直在为祁剧的发展创造条件,扫清障碍。上世纪50年代的县委书记武子高,每次下乡归来,必然先去剧团,看排练,看演出,帮助剧团解决困难;20世纪60年代的县委书记李建唐,亲自当“业余导演”,他指导演刁德一的演员,颇有真功夫。
陶铸虽然长期在外地工作,却心系故园,热爱家乡的山山水水,热爱家乡的一草一木,更爱家乡的地方戏——祁剧。他对祁剧的关心、爱护、扶植的故事,成了祁剧界广泛流传的美谈。他的关怀,使祁剧艺术更上层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