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革命(1966年6月一1976年10月。以下简称‘文革’)是中华民族一场浩劫。主要根子之一是原苏联赫鲁晓夫把斯大林的骨头从陵墓中挖了出来,要搞修正主义:主要根子之二是匈牙利裴多芬俱乐部,要改变社会主义颜色。毛泽东要保卫无产阶级江山万年红,就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斗争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挖掉产生修正主义的根子,发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和反对封、资、修的号召,终于引爆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文革”是从戏剧界首先开刀的。1961年8月31日,廖沫沙在《北京晚报》发表《有鬼无害论》,为戏中有鬼的《李慧娘》叫好,结果受到舆论严厉批评。1961年吴晗发表和上演了新编历史京剧《海瑞罢官》。这是“文革”的导火线。1963年1月,柯庆施在上海部分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提出“写十三年”,即写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三年,也就是号召大家写现代戏,演现代戏,宣传十三年的伟大成就。这种提法与毛泽东“推陈出新”的观点一脉相承。当时人们不了解这种提法的背景,有些不同意的人便提出“分工论”,认为小剧种可以演现代戏,如花鼓戏之类;大剧种的艺术底蕴深厚,程式严谨,马上转为现代戏的演出,会不伦不类,还是以演古装剧为主;就是要演现代戏,也要慢慢来等等。1963年12月12日,毛泽东亲自发出一个批示:
各种艺术形式——戏剧、曲艺、音乐、美术、舞蹈、电影、诗和文学等等,问题不少,人数很多,社会主义改造在许多部门中,至今收效甚微。许多部门至今还是“死人”统治着。不能低估电影、新诗、民歌、美术、小说的成绩,但其中的问题也不少。至于戏剧等部门,问题就更大了。社会经济基础已经改变了,为这个基础服务的上层建筑之一的艺术部门,至今还是大问题。这需要从调查研究着手,认真地抓起来。
许多共产党人热心提倡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艺术,却不热心提倡社会主义的艺术,岂非咄咄怪事。
这个批示使文学艺术界为之惊震。1964年6月27日,毛泽东发出第二个批示:
这些协会和他们所掌握的刊物的大多数(据说有少数几个好的),十五年来,基本上(不是一切人)不执行党的政策,做官当老爷,不去接近工农兵,不去反映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最近几年,竟然跌到了修正主义的边缘。如不认真改造,势必在将来的某一天,要变成象匈牙利裴多菲俱乐部那样的团体。
1965年11月16日,上海《文汇报》发表了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点燃了那根导火线,文化革命的序幕揭开了。为了紧跟毛泽东,1964年6月17日至7月10日,长沙举行全省现代戏汇演。1965年7月1日至8月15日,中南区在广州也组织规模宏大的现代戏剧观摩演出。湖南省文化局于9月成立工作组,组织现代戏移植改编和推荐工作。自1963年1月至1966年5月,省戏研究所共印发、推荐现代戏剧本81集,大小剧目115个。从1963年起,祁阳专业祁剧团、业余剧团和全省、全国的剧团一样,出现了演现代戏的热潮,传统剧目被打入冷宫。1966年6月以后,中国大陆只演现代戏。20世纪60年代,祁阳祁剧团的舞台上,演出了一部独特的戏剧春秋。
一、祁阳祁剧的不惑之年
祁阳祁剧团以演优秀传统剧目为主,但是由于祁剧有高、昆、弹三大著名声腔音乐,底蕴丰厚;有“四功五法”的技艺,表演精湛。经过“而立之年”后的发展、繁荣、辉煌,还依然可以演《小放牛》、《补缸》那样的生活小戏。早在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7月7日——1945年8月14日),祁剧艺人就配合抗日宣传演过当时的现代戏《朱先生杀敌》。1949年10月后,配合各个时期的政治运动,演出的现代戏更多,如《白毛女》、《仇深似海》等。毛泽东提倡上演配合阶级斗争、反对封、资、修的现代戏以后,他们的现代戏虽然仍有传统表演程式的痕迹,但从整体上看,已是轻车熟路。省里发下反映藏族生活的《柯山红日》,反映苗族生活的《苗寨惊雷》,反映越南战斗的《长山火海》,反映大革命时期的《洪湖赤卫队》以及反映解放战争时期生活的《江姐》等现代戏剧本,他们都能用祁剧艺术搬演。从此,祁剧进入了一个“四十而不惑”的艺术境界:演古装戏,行云流水;演现代戏,同样是淋漓酣畅。就是歌舞、哑剧,也同样得心应手。
1967年以后,省戏剧工作室被造反派“砸”了,现代戏剧本的来源断绝,剧团无新剧本可演。这时赵菊元回来了。他是剧团赵国孝的儿子,生于1952年9月,自小跟父亲学生角,八岁时在剧团正戏开演前,他曾献上一段孔明《祭东风》,一米来高的个子,只好穿女袍;站在桌子后面,只能现出一个小脑袋。他嗓子好,获得热烈的掌声。后来到省艺校学生角,尚未毕业,就演祁剧《送粮》中的小孩红七,受到陶铸的好评,并让该剧拍了电影。毕业后,他分配到湖南省祁剧院实习,适逢文化大革命,全院下放到洪江劳动锻练。他是实习生,回到家中赋闲。他在戏校学过舞蹈,就帮助祁阳祁剧团排练《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歌舞《东方红》、哑剧《收租院》。演员肖梅英的爱人邓承安从部队文工团回来,又帮助剧团排练了《万岁毛主席》的大型歌舞,于是祁阳祁剧团又进入了一个溶歌舞、哑剧、现代戏和古装戏(〈三打白骨精〉)于一炉的戏曲新舞台。不谈现代戏的思想内容、政治背景如何,单从艺术的角度上看,这些姐妹艺术中的音乐、乐器、服饰、布景、道具、灯光、音响、导演制度、表演手法等等的渗入,大大丰富了祁剧艺术的表现力,使祁剧表演空间更加辽阔。祁剧艺术步入了“不惑之年”的潇洒自如。从此以后,不论是古装戏,还是现代戏;不论是中国戏,还是外国戏,只要剧本到手,都能够演,目演得好。
二、祁阳祁剧誉满桂林
凭着《东方红》、《收租院》和《万岁毛主席》这些配合政治的节目,祁阳祁剧团摆脱了无剧本可演的困境,在省内外活跃起来。起初在白地市、洪桥等地演出,颇受好评。后来又到东安紫溪市演出,被当地炮兵某部发现,立即请去。官兵们列队迎接,他们说:“我们是欢迎歌唱毛主席的节目。你们是演这个节目的剧团,我们同样欢迎你们。”部队招待非常周到,有位演员因为劳累,在一边打瞌睡,卫生员立即上前,询问什么地方不舒服。休息时,他们还进行实弹射击,在靶场上安排座位,发给剧团演职员每人具望远镜观看。他们打了八发炮弹,打得靶子硝烟弥漫。演员们大开眼界。
接着剧团进入桂林演出。由于种种原因,起初只能在城郊演出。但是这两台节目是紧跟毛主席的,桂林市的造反派立即迎接进城演出。后来又被桂林步兵学校发现了,剧团再一次去为解放军演出。步兵学校校长是杨正午,对大家非常热情。肖远耀个子清瘦,杨正午还挟了一块肥肉给他吃:“你太瘦了,吃块肥肉补一补身子。”杨正午要求大家从桂林一直演到睦南关。正当剧团在广西春风得意之时,桂林的造反派“老多”和“联支”搞武斗了,大家只好回到祁阳。
三、第一个冲击
祁阳的武斗也打响了。社会上一帮造反派冲进祁剧团抢东西,还抓去三位女演员,要剪头发,说祁阳祁剧团是“四旧”的老巢,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黑窝,是封、资、修的大本营,要彻底砸烂、解散、撤消。祁阳祁剧团遭到了文化大革命中打、砸、抢的第一个冲击波。
剧团全体演员义愤填膺,人人恼怒。老艺人彭新高、陈柱镣、李忠文怒不可遏地说:“自从旧社会到现在,我们艺人从未受过这样的奇耻大辱!我们不能被别人摆布,要自己保护自己,谁敢解散、撤掉祁剧团,我们就和他拼了!”他们当时就成立“毛泽东思想红卫兵”组织,全团红卫兵一天一夜未睡眠,在全城的大街路面、墙壁上大写“青松不老,祁剧不倒”的巨型标语。同时给女演员放假,让她们去投亲靠友,躲避风头。男演员不论老少,全部留团“武卫”,并准备了大批刀、枪、棍、棒、石灰、开水,剧团周围安上了电网和聚光灯,一到晚上,灯火通明,严阵以待。那些捣乱的跳梁小丑,再不敢越剧团雷池一步。
四、祁阳县文艺宣传队
“毛泽东思想红卫兵”这个剧团内的组织活动了一段不长的时间,便自动解散,大家走向社会,去参加“湘江风雷”、“工联”、“青年近卫军”等造反派。为了争权夺利,那些造反派之间的矛盾很大,今天你砸我,明天我斗你。这种混乱也带进了剧团,出现青年人斗老年人,老年人斗走资派,走资派又联合大家斗反动权威等等。各种各样的分歧、派性,在剧团构成了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局面。但是剧团有个好传统,只要上台演出,大家都齐心协力演好戏,看不出这派那派,配合得很默契,很协调。不过在心灵深处,在若干年后,曾经对立过的双方心里,还是有着难以消除的阴影。
社会上雷鸣电闪,剧团内不可能风平浪静。他们也搞破“四旧”,敲锣打鼓,招摇过市,去烧毁辛辛苦苦挖掘出来的传统戏剧本和节衣缩食买来的服饰、道具。同时将部分崭新的传统戏服装留了下来,因为这些服装还可以改成样板戏的服装,有“废物”利用的价值。
1966年6月7日,省文化局发出过《关于试行〈湖南农村文艺宣传队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的通知》,规定农村文艺宣传队“是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是兴无灭资战斗队,又是革命文艺演出队和群众文化辅导队。”文化革命期间,不少市、县将地方戏曲专业剧团,也改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祁阳祁剧团便与县文化馆、电影院、新华书店合并为“毛泽东思想宣传站”,由谢本国任站长。剧团则叫“祁阳县文艺宣传队”,曾将20多名演职员工分两批、不带工资,下放农村。三年以后才陆续收回。
1971年11月28日,县革委会政工组文体组研究决定以贫下中农为骨干的领导班子,名单是:
赵端生同志任祁阳县文艺宣传队副队长。
唐荣华同志任祁阳县文艺宣传队第一班班长。
张莲英同志任祁阳县文艺宣传队第一班副班长。
倪玉华同志任祁阳县文艺宣传队第一班副班长。
张光星同志任祁阳县文艺宣传队第二班班长。
王其祥同志任祁阳县文艺宣传队第二班副班长。
赵国孝同志任祁阳县文艺宣传队第二班副班长。
唐文明同志任祁阳县文艺宣传队第三班班长。
陈延锦同志任祁阳县文艺宣传队第三班副班长。
漆来富同志任祁阳县文艺宣传队第三班副班长。
伍发佑同志任祁阳县文艺宣传队第四班副班长。
王应杞同志任祁阳县文艺宣传队第四班副班长。
曾新华同志任祁阳县文艺宣传队第四班副班长。
文体组还同意县文艺宣传队排演组由蒋中生、邹美生、唐文明、唐槐秀、陈延锦、傅华皮、肖远耀、伍发佑等八位同志组成。
排演组由蒋中生同志任组长,邹美生同志任副组长。
留在“文艺宣传队”的祁剧演员,则上演样板戏。以江青为首的“四个帮”要求各地演样板戏不能走样,一招一式,服装道具,都要与样板戏一模一样。唯有音乐唱腔可以参照样板戏的节奏、旋律,用本剧种的乐汇移植。这使祁剧团造就了一批年轻的作曲者,如唐文明、吕斌生等;还出了大批西洋乐器的演奏者,并丰富了演员们的表演技艺。1974年10月,毛泽东和中央领导人来湖南视察工作,省委调祁阳祁剧团去长沙,为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演出电视直播的祁剧《杜鹃山》第五场。据传达,中央领导人对祁剧移植剧目,评价甚好。
1976年10月6日,“四人帮”垮台,祁剧才从一场恶梦中苏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