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祁阳祁剧大型会演、献演

欧阳友徽 编撰

  1949年10月后,省、地(市)文化主管部门,为提高演出质量,鼓励多出优秀剧目、优秀人才,经常举行专业剧团会演、观摩演出或献演。初期,往往是20世纪40年代左右成名的地(市)级演员参加,祁阳祁剧团是县一级,参加的机会甚少。60年代起,该剧团新秀陆续上场竞技。80年代以后,该剧团则可与邵阳、衡阳等省、市级祁剧团鼎足而三。历届会演等活动,组织严谨,评判认真,均系祁剧史上的要事。

  历届会演综述

  湖南省第一届戏曲观摩会演 1952年8月25日——9月1日,湖南省文教厅在长沙举办湖南省第一届戏曲观摩会演。祁阳县内新中、国华、百新三个剧团,均未参加。参加者均为地、市级祁剧团,在五个祁剧节目、11个演员中的郑浯滨、唐可华、郭品文、廖锦彩、李荣祯、罗柱铃、周美仁、刘秋仁等八人,均是祁阳(含祁东,下同)艺人,是演员总数的72%。

  中南区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 1952年9月2日——27日,中南区举办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湖南省代表团的演员(加一个观摩代表)12人,其中李荣祯、郭品文、罗柱铃、唐可华、唐可彩、彭新高、廖锦彩等均为祁阳艺人,占总数的58%。

  湖南省第二届戏曲观摩会演 1955年12月7日——1956年1月19日,湖南省文化局举办湖南省第二届戏曲观摩会演,祁剧获奖演员中的祁阳艺人甚多。个人奖9个,祁阳占5人:刘道生、李荣祯、何品祥、张品超、廖锦彩;乐师奖4个,祁阳占2人:唐云卿、唐名祥;演员奖25个,包括在祁阳定居的桂剧演员占14人。其中获一等奖的有邓汉葵、李荣富、张品超、郭品文、唐玉秀(筱玉梅);获二等奖的有吕淑贞、罗柱铃、唐春庭;获三等奖的有刘秋红、尹秋华、刘浯浔、周美仁、郑浯滨、傅上元等。

  湖南省现代戏会演 1964年湖南省文化局举行现代戏会演,李时英编剧的《燕子与兰兰》参加演出。这是祁阳祁剧团第一部自创剧目上省城献艺。此次会演不评奖。《燕子与兰兰》受好评。

  为毛泽东主席演出 1974年10月,毛泽东主席及中央领导来湖南看地方剧种移植的“样板戏”,省文化厅决定湖南省湘剧团、常德汉剧团、岳阳巴陵戏剧团和祁阳祁剧团,同时赴省演出,由闭路电视直接向毛泽东主席和中央领导演播。除省湘剧团演出《审椅子》外,其他三个剧团都演《杜鹃山》选场。祁阳祁剧团演《杜鹃山?雷刚下山》,傅华皮饰雷刚,郑太平饰杜小山,谢颂东饰温奇久,唐槐秀饰女主角柯湘。演出后,中央领导很满意。

  湖南省现代戏会演 1975年2月,祁阳剧团参加省现代戏调演,节目是《龙江颂?闸上风云》,唐槐秀饰主角江水英,受到好评,并参加公演。

  衡阳地区现代戏会演 1979年11月衡阳地区文化局举办现代戏会演,祁阳祁剧团演出自编剧目《春寒》,蔡修械饰陶铸,获得唯一的一个一等奖,肖远耀获导演三等奖,唐荣华获演员二等奖。

  衡阳地区创作剧会演 1983年衡阳地区文化局举办创作剧目会演,由领导、专家巡回观看评定。祁阳祁剧团的《草堂点将》(黄艳君饰主角佘太君)获二等奖。

  湖南省优秀青、中年演员表彰大会 1984年6月湖南省文化厅举办优秀青年演员表彰大会、湖南省优秀青年戏曲演员汇报演出,在长沙举行,祁阳祁剧团献演的节目是《孟丽君?会夫》。唐国华饰孟丽君,杨冬柏饰皇甫少华,演出效果极佳。唐国华被评为“省优秀青年演员”。1986年10月1日,蔡修械、傅华皮被评为“省优秀中年演员”。

  祁剧《目连传》录像带在美国放映 1987年8月9日至13日,美国加尼福尼亚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系,举办了“目连戏”国际专题讨论会。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薛若邻带去了祁剧《目连传》,90分钟的录像带中有《刘氏产子》、《腰台中餐》、《博施济众》、《刘氏下阴》、《罗汉演武》、《请巫赐福》、《请瘟祈福》、《九殿不语》、《海氏悬梁》、《盂兰大会》等关目。外国专家看完录像后,全体起立,长时间热烈鼓掌。

  湖南省首届“洞庭之秋”艺术节 1988年湖南省文化局举办首届“洞庭之秋”艺术节,祁阳祁剧团以自编节目《芙蓉剑》参加,蔡修械饰崇祯皇帝,唐保国饰周遇吉,唐国华饰公主,桂雪梅饰皇后。获荣誉奖。

  湖南省创作剧目会演 1997年10月排练自创节目《独钓寒江雪》,参加湖南省文化厅举办的创作剧目会演,编剧胡柱明,导演唐清明、副导演肖远耀,作曲蒋芳孝、黄××、唐文明,配器张高潮、周成湘,舞美设计任国球、秦××。原主角柳宗元由蔡修械扮演,后因病换衡阳市祁剧团江中华主演。2002年8月,在零陵烟厂俱乐部舞台为有台湾、香港、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专家参加的柳宗元学术研讨会献演,效果极佳。

  应邀去中央电视台拍摄录像 2001年11月18日,应中央电视3台邀请,赴北京录制祁剧折子戏《打草鞋》(肖远耀饰王子能、刘玉雄饰包公)、《叫街生祭》(桂雪梅饰王金爱、袁祁莉饰丫环)、《尼姑辞庵》(袁祁莉饰尼姑)。乐队由剧团唐文明、尹凌云、唐际民、张高潮、李金娟组成。导演肖远耀,蒋其凌。12月在中央电视3台播出。这是祁阳祁剧第一次上中央电视台。

  衡阳地区会演举例

  1982年12月10日——18日,衡阳地区举办祁剧青年演员会演,目的是继承和发扬祁剧艺术。参加的有衡阳地区祁剧团、祁阳祁剧团、祁东祁剧团。评奖条件是:剧目必须是祁剧传统戏。评奖内容包括演员的唱、做、念、打和人物性格刻画,感情表现等。乐队人员与演员均参加评奖。此外还有“育花奖”——评给优秀老师上。与会者300余人。文化局长熊义发致开幕词。中共衡阳地委副书记黄云丰、衡阳行署副专员张振汉、吴若虚,地委宣传部副部长成其英、丁孟荣等出席了大会。出席大会的还有江西省宜春、本省郴州、零陵、邵阳等地区和省、市新闻界、文化界、戏剧界人员。这是祁剧界青年演员一次竞技的盛大聚会。祁阳祁剧团青年演员演出了两台戏。

  第一台 12月11日祁阳祁剧团第一台演出剧目四个。

  《芦花荡》 教师王浯洪、段翠刚。14岁的傅强饰周瑜,14岁的王爱民饰张飞,25岁的陈华山操主琴,18岁的张年华司鼓(下同)。

  《大会简报》点评:两个小演员的年龄加起来只有28岁,两个14岁的演员,在舞台上能做到这样,已属难得。特别是演张飞的王爱民,人小有气派,有一定的脸子功,来势喜人;但念白不清晰,做工也不够干净利落。扮演周瑜的傅强唱腔还好,听来舒服;就是吐血的形象不美,在舞台上方位也较乱。

  《昭君出塞》 教师尹秋华、王浯洪、张新娥。18岁的邵桂花饰王昭君,19岁的李端香饰王龙,17岁的唐志平饰马童,18岁的杜青松饰驿官,27岁的李铁球操主琴。

  《大会简报》点评:扮演王昭君的邵桂花各方面都显露出她一定的艺术功底。近日她有病,仍然坚持演出,在演出中做到了嗓音清亮,行腔流畅动听,念白清晰自然,有一定的力度,唱、念、做均较好地表达了昭君满怀对故国亲人的深深思恋和对刘汉王朝的无穷怨恨;有时甚至热泪涔涔。可惜的是在表现人物的感情、性格方面尚含蓄不够,有些地方因把握分寸不够,给人有做戏过分之感。

  唐志平扮演的马童,身段好,灵活多姿,准确干净,表演恰如其份,起到了配合默契之效。

  《张义别母》 教师李忠燕、李巧燕、李菊华。17岁的黄艳君饰康氏,15岁的唐忠红饰张义,李铁球操主琴。

  《大会简报》点评:两个演员,都能较好地师承前辈,完成自己的角色。17岁的黄艳君素质好,嗓音宽舒清亮,情绪饱满,唱、做、念都能较好地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只是唱腔变化不大,哭腔稍嫌多。演张义的15岁的唐忠红,得他老师李巧燕真传,唱、念、做均清晰流畅自然,不事雕琢,可惜有些念白似觉太“土”。

  《黄忠带箭》 教师李忠文。22岁的蒋其凌饰黄忠,16岁的刘爱民饰刘备,24岁的肖红卫饰关兴,24岁的郑太平饰张苞,25岁的刘玉雄饰潘璋,17岁的曾志锋饰史绩,18岁的桂青松饰马忠,李铁球拉主琴。

  《大会简报》点评:这是一出难度较大的靠把老生戏。蒋其凌气质好,学到了他的老师李忠文在这出戏里的多种身段、马步、胡子戏,成效颇佳。他演得稳重粗犷,有激情。但是对人物性格的体现层次不够清楚,与潘璋几场开打,却没有打出一堂较好的把子功来。

  总的看来,这台戏的青年演员特别是邵桂花、黄艳君、唐忠红、唐志平、蒋其凌等所表现的素质功底是可喜的。祁剧发祥地,曾称“子弟满天下”的祁阳,今日观新苗在茁壮,令人高兴,希望他们不馁,继续努力,更上一层楼。

  第二台 12月14日祁阳祁剧团第二台演出剧目三个。

  《泗水拿刚》 教师段翠刚,李巧燕。24岁的郑太平饰薛刚,18岁的桂青松饰薛义,18岁的袁祁莉饰杨氏,18岁的黄东平饰吴奇,17岁的李良忠饰马赞,25岁的陈华山拉主琴。

  《大会简报》点评:扮演薛刚的郑太平,引起了人们浓厚的兴趣,得到了好评。他唱、做、念、打诸方面都能较好地继承传统,有较浓的剧种特色。难得的是他的嗓音有祁剧净行风味,“霸音”较好。在祁剧舞台净行的剧种特色日益淡化的今天,郑太平努力学习传统,并获得初步成绩,是十分可喜的。他的不足是脸子功还不扎实。

  《绣楼赠塔》 教师尹秋华、王浯洪。19岁的唐国华饰陈翠娥,26岁的杨冬柏饰方钦,16岁的文芳饰彩萍,17岁的李良忠饰陈选,陈华山拉主琴。

  《大会简报》点评:陈翠娥是个比较难演的闺门旦角,她淑贤文静,善良多倩,内涵较深而丰富。她喜表弟进府,怨母亲不仁;怜方钦落魄,爱情则有志。她一往情深而又不越闺范,芳心如炽而又无法畅叙衷怀。唐国华师承尹秋华,较好地理解和把握了人物性格和此时此地的思绪情怀,表演比较贴切。整个演出表现细腻,层次分明。她演的陈翠娥有情有恩,且爱且怜,半吞半吐,亦喜亦羞。她嗓音丰厚圆润,唱腔柔婉优美,念白清晰,抑扬得当,咬字切合祁剧规范。她善用眼神,将一腔爱慕,万种柔情,淡淡秋波,默默传送。含而不露地表现这个闺中少女微妙而复杂、含蓄而又炽热的情怀,合乎分寸。

  扮演方钦的杨冬柏也能较好地完成自己的角色。他表演人物的那种时而悲叹,时而得意,时而怨愤,时而羞愧,时而尴尬,都比较自然,没有作做之感。他嗓子较好,唱腔柔和抒情,别有风味。他的不足是用眼和念白的功力不够,做戏亦待加强。

  《杨滚教枪》 教师李忠文。19岁的张兴发饰杨滚,唐槐秀饰杨怀亮,19岁的李端香饰杨继业,18岁的桂青松饰杨继凯,24岁的肖红卫饰中用,22岁的蒋祁林饰高怀德,18岁的黄东平饰赵匡胤,16岁的刘爱民饰柴王,25岁的刘玉雄饰郑子明,陈华山拉主琴。

  《大会简报》点评:这是一出难度较大的靠把老生戏。祁剧界流传的所谓“生角怕教枪”,即指此剧。19岁的张新发较好地掌握了各种身段、马步、胡子和把子功夫。他的气质好,表演稳重,有派头,有细节,但是唱功稍差,听来中气不足,若在这方面充实些,则进展更快。

  老艺人、专家点评 郑浯滨老师讲:“看了三台祁剧青年演员演的戏,心里很激动。我们祁剧事业后继有人了。好的地方很多,演员都演得比较好,台风正。(两个)《昭君出塞》……都演得好,地区祁剧团的昭君(张少君)嗓子不算很好,但唱得入调;祁阳的昭君(邵桂花)嗓子好,但有时冲得太高,脱离了人物性格,但马路走得比较干净稳扎。《黄忠带箭》排得很好,可惜‘哭刀’一段未唱出特色来,从前这段唱是很讨彩的。”

  黄尚初老师讲:“祁阳的《张义别母》,老旦与小丑来势都好,一个钟头的戏没有松架,没有出角色,很不简单。有些年轻演员不愿演老旦,希望重视对老旦的培养。两个昭君很不简单,很稳重,不乱动,干净利落,是可贵的。”

  郴州地区的李楚池老师讲:“搞祁剧青年会演,为振兴祁剧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祁阳的小张飞(王爱民),祁东的孟良(刘继民)都不错。”

  邵阳地区戏工室李世隆主任说:“……祁阳的老旦(黄艳君)一出台就进入角色,17岁的女孩子能演出这样的水平是不简单的。感情充沛是优点,但不会控制,有的地方影响了唱腔的音乐性……”《张义别母》的小丑(唐忠红)的出现,是一大功劳,表演上继承了名丑费相臣的朴实美的风格,与李泥巴的以夸张风格的表演各树一帜。”

  获奖名单 

  演员奖有《绣楼赠塔》陈翠娥扮演者唐国华一等奖,《张义别母》康氏扮演者黄艳君,《泗水拿刚》薛刚扮演者郑太平,《昭君出塞》昭君扮演者邵桂花二等奖;《黄忠带箭》黄忠扮演者蒋其凌,《杨滚教枪》杨滚扮演者张兴发,《芦花荡》张飞扮演者王爱民三等奖;伴奏者奖有陈华山一等奖,尹凌云三等奖;育花奖有尹秋华。

来源:《祁阳祁剧》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