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大优势
祁阳祁剧艺术已经绚丽了很久很久,近半个世纪以来,尤其辉煌。原因有三:一是中共祁阳县委和县人民政府大力扶持;二是祁剧艺人的挚着追求;三是观众对祁剧艺术的钟爱。
二、四大困难
目前,祁阳祁剧也有一些令人担忧的危机:一是演员队伍青黄不接。没有演员接班,就不会有祁剧生命的延续;二是剧目生产滞后。祁剧艺术靠剧本体现,没有好剧本,就不会有好祁剧;三是演出质量有下滑的趋向。再好的演员和剧本,在舞台上没有高质量的表演,就不会有热烈的剧场反馈:四是观众数量急剧减少。由于电视大面积普及,抢走了舞台前不少观众。没有观众的艺术,是没落的艺术。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是祁阳祁剧当务之急。
三、六个办法
关于演员队伍的青黄不接
1949年10月以来祁阳祁剧久盛不衰的原因,是剧团自办了九届学员培训班,共200—300人。每隔三年,便有一批优秀的年轻演员上岗。为什么现在还有青黄不接的危机?原有二:一是某些人不把关,随便批准大批优秀青年演员改行。培养一个好演员,千辛万苦,放走一个优秀演员,就是“同意”两个字。1978年那班演员优秀者甚多,是上演连台本戏《封神榜》、《孟丽君》的重要角色。结果被一张张“同意”的字条放走,所剩无几;二是在邵阳艺校代培出来一批很不错的青年学员,不知何故,竟让别的剧团将不少优秀者选走。
解决的办法有三个:一是立即把现有的青年学员组成专业演出队,让他们去实践,去挑大梁,促使他们一年半载之后,成为演出骨干;二是立即招收一批新学员,剧团自己办培训班,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接班人;三是要有一个学员、演员的合理管理制度,不能随便什么人的一张条子就可以调走任何一名优秀演员。
关于剧目生产滞后问题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优秀剧目可以创造“爆满”的票房价值,可以使剧团的名声鹊起,可以在县内外、省内外的观众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1963年左右,剧团自创的《燕子与兰兰》,在全省引起热烈反响。1980年以后,剧团自创的《封神榜》、《孟丽君》演了20多年,依然不衰。剧团应该有一两个优秀的编剧。如果养不起编剧,就向社会上聘请合同制编剧,生产出一批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当今观众审美趋向的剧本,以保证经常有优秀剧目与观众见面。同时要培养一批优秀的导演、作曲、舞美、灯光、音响人材。戏曲是综合性艺术,各方面都需要优秀的艺术工作者。快20年了,剧团竟没有一名编剧,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遗憾。
关于演出质量下滑问题
现在演出队经常下乡演寿戏、谱戏,一般都以演出车为舞台,场地不宽,不能使用大型布景和众多的灯光配合,戏曲环境的简化,是引起演出质量下降的原因之一;演员的青黄不接,是引起演出质量下降的原因之二;排练抓得不紧,演出要求不严,是引起演出质量下降的原因之三。就是这些原因,将专业剧团的名誉降低到接近业余剧团的档次。这种捞了钱就走的低质量演出,是自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是:有关领导,应该深入演出队,制订具体措施,严格要求,每场戏,每个角色,每句唱白和每个动作,都要对“上帝”——观众负责;二是要排练几个大型戏,灯光、舞美、音响都要达到一流水平,作为剧团的品牌在剧院为县城观众、外来贵宾、上级领导演出。在乡下演出,因条件限制,可以稍微简化一点,回县务必高标准要求。
关于观众的培养
祁剧是祁阳的县宝,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之一。近代由于没有了旧时各地那种庙会戏的演出,群众接触祁剧的机会少了。戏迷也就愈来愈少。有关部门应该适当地组织群众接受祁剧艺术的熏陶,比如教育部门,应组织每个中学,每年都请祁剧团去演出一两次;各镇都有礼堂,每年应该请祁剧团去售票演出一两次;县里开大会,应该组织与会人员,像过去那样,进剧团看几场家乡的祁剧。县电视台,也应该有祁剧艺术介绍的专栏,介绍祁剧艺术的精湛表演和有关知识。有关单位在组织文艺晚会时,也可以适当安插一些祁剧节目去愉乐观众。球迷需要培养,祁剧观众也需要培养。
自身的改革问题
一是艺术形态要改革。祁剧太老了。目前祁剧传统戏的艺术,基本上是明代形成的,明代的音乐,明代的服饰,明代的脸谱,明代的戏剧语言,宣扬的基本上还是明代的思想意识——忠、孝、节、义。不否认其中有很多可以传世的民主性精华,也不能否认其中还有很多过时了的、当代人难以接受的、甚至是封建性的糟粕。努力创新,使祁剧艺术能满足当今观众的审美需求,这是祁剧艺术永远年轻的根本。
二是剧团人员要精简。剧团人员不宜过多,一般保持在40——45人的规模即可。所以剧团的人材进出渠道必须畅通。该进的、有一定演出水平的人材必须进;该退出的人员,必须退出。剧团内要确保一个生、旦、丑、净四柱齐全的班子,非演出人员尽量减少。并妥善安置退出人员。
祁剧需要扶植
祁剧是祁阳的县宝,也是永州的市宝,湖南的省宝,曾经祁剧还是中国第二大剧种。因此,祁剧艺术是属于全县、全市、全省、全民族的。祁剧这朵鲜花,为大家提供审美情趣,也需要各级领导部门,各界有识之士的关心和扶植,这样她就能开得更加娇艳,更加久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