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玉镯》是一出祁剧传统折子戏,它写的是陕西世袭指挥傅朋,偶游孙家庄,遇孙寡妇之女玉姣,互相爱慕,傅朋赠玉姣玉镯一只,玉姣羞不敢受,傅乃遗玉镯于地,使玉姣拾去,事被刘媒婆所见,刘故意向玉姣调笑,并答应为之撮合,这是一出充满生活情趣的小喜剧。
孙玉姣是一个很有特色的人物,她既不是豪门闺秀,也不是小家碧玉,而是一个聪明伶俐、天真活泼的封建时代的农村少女,她天真幼稚,又初谙世事,既情窦初开,又含羞腼腆。既有追求自由恋爱的强烈愿望,但又困惑于封建礼教的束缚。
如何把握孙玉姣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是这一人物形象能否塑造成功的关键。剧中的规定情景是玉姣的妈妈到普救寺听经去了,只留下她一人在家,她感到有些寂寞,也有些想入非非。戏一开始,我通过“亮相”玩手巾、走俏步,表现这个少女的天真浪漫,接着通过放鸡、喂鸡、逗鸡,数鸡等细节表演,表现出孙玉姣这个农村少女热爱劳动,熟悉农村家务的特征。在数鸡时,突然发现少了一只小鸡,而后发现这只鸡还躲在笼里未出来,我用手一指,又用脚轻轻地一跺,对着小鸡发脾气。这虽然有些幼稚,但表现少女天真活泼的性格,而后一段女工针指功夫的表演,这本是传统戏中的一套表演程序,我尽量表演得轻松、熟练、逼真,表现出孙玉姣头脑聪明、手脚麻利、逗人喜爱。孙玉姣在做针指功夫时,发现屋内光线不好,就将凳子移至门首,这就导致了遇见傅朋的“风波”发生。
在初见傅朋时,孙玉姣的心情比较复杂,她因从来未与男子单独会面而感到惊慌,但见到眼前这位少年风流倜傥、英俊潇洒,即产生了爱慕之情。然而,在“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社会里,一个少女与一个陌生男子相见,又感到害羞。在这一瞬间,我的视线从傅朋的脚下慢慢地往上移,当我的目光与他的目光相碰上,不禁一惊再发呆,接着又露出喜悦之情,然后把目光避开,表现了她想看不敢看,不看又不舒畅的复杂心情,把一个农村少女初恋时的心态活脱脱地表现出来了。
两次拾玉镯是这一折戏表演的重点,第一次见傅朋将玉镯丢在门首。孙玉姣只是出于一种少女的好奇心,也是抵不住美的诱惑,她没经思考,就很快地拾起玉镯,细细一看,感到赏心悦目。她当时没有想到这是一个男子向女子表示爱慕的象征,表现出她的幼稚和单纯。但她究竟是一个16岁的少女了,已初谙世事,特别是对男女之间的事情已有所敏感。所以当她意识到这只玉镯的含意不同寻常时,心里一阵慌乱,感到害羞。于是,便依依不舍地将玉镯放回原处,再观察动静,这时我的眼睛虽然没有直接望着傅朋,但用眼睛的“余光”;偷偷地注视着傅朋的行动。同时,抿着嘴唇,又用手轻揉着手巾,以掩饰激动而又慌乱的心情。
第二次发现傅朋将玉镯放在地上时,孙玉姣的思想发生了变化。她在暗暗地思考。她明白这玉镯是傅朋留下的定情之物,也成了自己的心爱之物,因为她对傅朋已是一见钟情,恨不得尽快地将玉镯捧在手中。但是又怕旁人看见,惹人笑话,如果不拾,又怕傅朋收回,又怕旁人拿走,所以心里非常矛盾,既着急,又害羞。慌乱之中又想不出一个好的办法来。这时我运用眼神,左顾右盼,又用碎步轻轻移动,同时用手在衣襟上轻轻搓揉,表现出她急促不安的心情。最后,她想了一个办法,故意将手巾掉地,盖住玉镯,在左顾右盼的同时,巧妙地借拾手巾将玉镯拾起,然后心满意足地向傅朋甜甜一笑,表示自己已经深深地爱上了傅朋,一对青年男女的初恋也就在这里划上了句号。
这一段戏的表演,我始终紧紧扣住孙玉姣在初恋时又惊又喜又羞的心态,用细腻的表演,传神的眼睛和轻巧的外形动作来表现她的内心世界,既有较浓郁的生活气息,又有浓厚的生活情趣,给人有自然,轻松、亲切之感。让观众在赏心悦目之中得到美的享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