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映山红越开越红

范正明


一、戏剧节盛况

  2001年9月28日,由文化部艺术司、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戏曲学会、湖南“映山红”民间戏剧节组委会、太原市人民政府主办,民营企业家冯福虎先生承办的中国第六届“映山红”民间戏剧节,在太原市隆重开幕。

  整个戏剧节历时19天,共有来自安徽、河北、河南、江苏、福建、辽宁、浙江、陕西、山西10省的17个民间专业剧团,近1800名演职人员参赛,演出了包括豫剧、曲剧、评剧、锡剧、蒲仙戏、花鼓戏、湘剧、秦腔、晋剧、蒲剧、上党梆子、中路梆子、淮北梆子、歌剧等14个剧种在内的33台41个大小剧目,其中有创作的现代戏、古代戏和整理改编的传统戏。这些剧目内容健康积极,形式生动活泼,具有深厚的民族艺术传统和鲜明的地方特色,体现了“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受到戏剧专家的一致好评和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

  10月16日晚,本届戏剧节在太原市梨园新文化发展中心胜利闭幕,湖南省接旗代表团团长、省文化厅副厅长乔德文,副团长、中共长沙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彭宗佑接过了会旗,宣布下一届“映山红”民间戏剧节将回到她的首创地长沙举行。

  二、剧目、演员述评

  历届“映山红”民间戏剧节的参赛剧目有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开始主要是经过整理改编的传统戏,随之,创作的现代戏、新编古代戏逐届增加,这里没有人为的因素,而是顺乎事物的发展规律,自然形成,因此它是健康的。本届参赛的大小41出剧目,其中传统戏20出,约占50%;创作的现代戏12出,约占30%;新编古代戏9出,约占20%。这一数字和比例说明:民间专业剧团在拓宽演出题材,丰富上演剧目方面的变化,它全面地体现了中央关于剧目“三并举”的政策。

  贴近时代的现代戏

  贴近时代,大胆、尖锐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在戏剧纠葛中揭示人物内心情感,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足本届参赛现代戏一大特点。湖南花鼓戏《乡长本姓赵》,剧作者在真实描写当前农村复杂的干群关系中,精心塑造出一个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乡干部形象,写出了“这一”乡长的真性情。《大树参天》一剧的剧作者以其敏锐的眼光观察生活,提出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如何保持党的纯洁性?既尖锐又极具现实意义。

  《梦断天堂》和《心灵的呼唤》是两出揭露邪教法轮功罪恶的戏,故事完整,演出流畅,现场观众反应强烈。这两出戏的创作,表现了民间戏剧工作者对法轮功邪教组织的义愤和社会责任感。

  革命历史题材剧目《人间知己》、《江姐》,重现了不同时代革命先驱的感情生活和他们的崇高精神。《人间知己》是以1982、1990年在杨开慧烈士故居夹墙中发现的自述、日记和诗文手稿等史料为基础创作的。剧作者以诗的语言,从一个新的视角展示杨开慧的心路历程和感情生活,亲切感人。歌剧《江姐》早负盛名,但这次不是简单的搬演,而是有所创造,为了适应时代的节奏,便于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接受,将近3小时的戏缩短至1小时35分,“侧重刻画江姐的精神面貌,演出风格从原来的写实转向写意,改生活写实场景为假定的时空环境”。江姐扮演者金永玲,以她对角色的准确理解和激情澎湃的演唱,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感人形象。还应特别指出,现代歌剧第一次进入民间戏剧节的行列,为民间戏剧节增添了光彩。

  新编历史故事剧是本届戏剧节的一个亮点

  《江上行》是一出反映古代平民生活,故事单纯,人物不多,雅俗共赏的优秀剧目。这出戏的演出样式亦很独特,用10个字概括:“人在船儿上,船在江上行”,给观众展现出一幅风格清新的风情画。

  《魏征还乡》表现唐初名臣魏征罢职还乡后,一颗忧国忧民之心仍是不能泯灭的心态。剧作通过君臣关系、官民关系的描写,试图以艺术的形式,展现贞观之治成因的某一层面,给当代观众以思考。《清州遗恨》写私家戏班中母女两代艺人,与戏班主人、清州一霸的命运较量、母女两代艺人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尽管女儿红芸具有刚烈的抗争性格,但被视为“下九流”的戏子,无法突破那吃人的生存环境,她的较量,只能是和母亲一样的悲剧结局,给观众留下深深的遗憾。这是一出传奇性很强的戏,冲突尖锐,有戏可看,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此外尚有《三醉双梅楼》(山西晋剧)、《陈圆圆》(中路梆子)等,就不一一赘述了。

  认真继承优秀传统剧目成绩斐然

  不少戏剧专家指出,现在传统剧目丢失比较严重,引以为忧。可喜的是,本届戏剧节参赛的优秀传统剧目却占了50%,如《芦花》、《窦娥冤》、《杀妻》、《穆桂英》、《状元媒》、《母子惊魂记》、《寇老西升堂》、《金丸记》、《铡美案》、《丹青泪》、《席棚会》等等,大都经过认真整理,艺术上推陈出新,释放出新的异彩,这里不一一道及,只谈谈民间专业剧团继承、拥有传统剧目的重要性。首先,民间专业剧团进入市场,争取观众和经济收入,目前主要靠传统剧目,这是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其次,优秀的传统剧目能够流传到今天,总有它的道理,总有它的价值,这就是中国人民的美好道德是古今相通的,我们要注意研究,要发扬这些剧目内容上的精华。除了剧本,历代艺人积淀下来的表演艺术,特别是那些绝技,都是依附在这些剧目上的,剧目丢失,优秀的表演也就随之失传,这极不利于弘扬民族艺术。再次,现代戏和新编古代戏不可能凭空创作,它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此外,优秀传统剧目,特别是那些经典折子戏,是培养青年演员不可或缺的教材。基于以上几点认识,我们民间戏剧工作者,必须十分重视这份珍贵艺术遗产的继承、革新,并加以发扬光大。

  本届戏剧节的所有参赛剧目,绝大多数是中、青年演员担纲,他们功底扎实,演艺水平较高,不仅继承的传统戏多,对新编剧目的创造,亦能胜任,他们已经成为舞台中坚力量。如山西高平市人民剧团青年演员陈素琴,在《杀妻》折子戏里,以优美的唱腔,细腻的表演,成功地塑造了王玉莲这一悲剧人物形象;而《惊疯》一出,则是以大幅度的外形动作,来表现儿子被夺后,母亲失常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她在新编历史故事剧中扮演的陈圆圆,从体验到体现,都较好地完成了编导规定的任务,闪烁出艺术的光彩。3出不同的戏,显示了陈素琴多方面的艺术功力。又如淮北梆子剧团42岁的张晓东,她在现代戏《大树参天》中饰年过50的支部书记大树妈,但在另一传统戏中,扮演的却是16岁的年轻姑娘穆桂英,两个角色存在古今、年龄的差异,还有演员与角色的年龄差异,表演的难度是很大的。但张晓东以她对角色的准确体验,精湛的表演技艺,使两个不同形象,很有光彩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武进锡剧团陈云霞扮演的窦娥,突破了地方小剧种表现手段的不足,大胆吸收兄弟剧种之长,使原来局限于唱的窦娥活起来了,在“问斩”一场,她运用翻、滚、跌坐、跪步等技艺,来表现人物屈死前的冲天怨气,道出那“三桩誓愿”,极具艺术震撼力。刘莎莎《放裴》中的表演,与陈明霞的《问斩》有异曲同工之妙,她还把某些芭蕾动作戏曲化了,实属难能可贵。《乡长本姓赵》扮演者夏明庚长期演出、生活在农村,对基层干部观察入微,体验较深,因此演来真实自如,毫无矫揉造作之感。扮演杨开慧的陈玉莲以唱见长,她运用抒情性很强的高腔,大段的咏叹调,去抒发人物的内心情感,可说是声情并茂。以高难度动作表现人物感情急遽变化,蒲剧演员马建艺在《战冀州》中表现得十分突出,极为精彩。他扮演的马超领兵回到冀州城下,背叛他的降将,把他的妻子、幼儿杀害,将首级抛下城来,马建艺在表现人物精神遭受巨大刺激时,连续3次气昏落马,第一次用的是“360转体僵尸”,第二次是“蹦子翻身转体360僵尸”,第三次是“窜扑虎空中转体僵尸”,动作的难度一次比一次大,正是表现人物经受的打击一次比一次大。

  值得一书的优秀演员很多,如雷保春、沈惠兰、侯刚英、阎慧芳等等。民间专业剧团中青年演员之所以多,演技提高之所以快,除了思想工作因素,笔者认为在现行体制下,不再是“演多演少一个样,演好演坏一个样”了,实行工资与演出场次多少,演出水平高低挂钩,克服了大锅饭的积习,调动了演员的积极性。其二,由于演出场次多,演员艺术实践机会也就多,特别是青年演员在不断实践和与观众直接交流中,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磨炼、提高了自己的艺术水平。

  三、可喜的新情况

  本届戏剧节还出现了以下一些可喜的新情况:

  一、戏剧表演团体的体制改革在进一步深化。我们从参赛的17个民间专业剧团的实际考察,看到如下一些新情况:一是不少原来靠国家财政负担的县级剧团,通过深化改革,转向以市场为导向,演出为龙头的新的运行机制,激发了内在活力,每年演出大多在300至400场,这种“转体”,不仅减轻了国家负担,还大大提高了从业人员的经济收入。二是出现了由文化名人领办,实行股份合作和市场化运作的艺术团。如浙江省歌舞剧院女高音歌唱家金永玲,有“西子湖畔百灵鸟”之誉,她在省委书记张德江“鼓励专业人员创办领办文化企业”讲话精神鼓舞下,为了使自己的艺术有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毅然放弃省歌舞剧院优厚的待遇,自筹资金,股份合作,组建起“金永玲艺术团”,成为浙江省第一个实行市场化运作的民营艺术团。一台《祖国颂》,几乎演遍了全省,观众达50万人次;一出新本《江姐》,在杭州、温州等地演出近百场,收回了组团时的全部投资。三是在当地文化主管部门领导下,“文企联姻”的现象越来越多,这种形式与企业办团,区别在于企业不直接领导管理剧团,主要义务是每年拨给剧团一定的经费;剧团的回报,则是每年为企业及其业务往来单位演出若干场,再就是打企业的招牌。本届参赛的安徽宿州市华夏酒业艺术团就是一例。总之,在深化改革中,种种不同的经营机制和运作方式的创造与实验,都有利于民间戏剧事业的繁荣发展。

  二、开创民营企业家独资承办全国性戏剧节的先河。本届戏剧节的经费近100万,是山西省太原市著名民营企业家冯福虎先生独家赞助的,显示了我国民营企业家的文化意识和远见卓识。在本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积累了一定资金的时候,冯福虎以极大的热情,投资民族文化事业的建设,去年在太原兴建梨园新文化发展中心的同时,创办了以著名演员为主体、中青年演员为骨干的梨园艺术团,总投资高达4000万元。今年,他又以巨资来承办中国第六届“映山红”民间戏剧节。这些举措,自然是为了树立他所经营的企业文化形象,提高企业的社会知名度,但冯福虎的认识不止如此,在接受笔者采访时,他说了一段感人的话:“党的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腾飞,人民生活富裕了,流行文化都走红了,但我看到民族艺术发展缓慢,尤其戏曲演出备受冷落。我是这个环境中富起来的,成为企业家,靠的是党的政策和政府的支持,我赚的钱是社会的钱,人民的钱,所以,不管是我,还是其他的企业家,有责任、有义务回报党,回报人民,国家哪弱,哪需要支持,需要建设,我就毫不犹豫走向哪里。现在,民族戏曲低落了,就该扶植、投资民族戏曲,振兴民族戏曲。总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文化是不行的。”这质朴的话语,反映出这位民营企业家对民族艺术的真挚情感,洋溢着爱国主义精神。

  三、在戏剧节举办的同时,太原市人民政府企业办公室尝试性地举办了“映山红招商引资会”,为“经济投资文化,文化服务经济”两者的相互促进,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初步经验。

  四、民间戏剧的理论研究

  以“映山红”为象征的民间戏剧20多年的实践,在体制、人才、剧目、演出、分配等等方面,创造了许多新鲜的经验,同时在前进的道路上,亦有不少问题值得探讨,为此,戏剧节组委会决定,今后戏剧节必须与理论研讨相结合,并在10月3日召开了研讨会,郭汉城、刘厚生、曲润海、何孝充、王蕴明、王安葵、万素、李金海、吴兆丰、刘瑞其等专家学者及民间专业剧团的代表陈素琴、施建华等与会,就民间戏剧的发生发展、意义作用、上演剧目、发展前景以及戏剧节继续怎么办等问题,进行了座谈。现综合几点,简要报道于下:

  一、民间戏剧的发展历程

  新时期以来,民间戏剧的发生与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个贯穿始终”。三个发展阶段是:1.由业余向半职业化、职业化发展;2.由农村进入城市;3.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城市民间剧团兴起,标志着民间戏剧的新发展。在普及基础上提高的方针,则贯串在这3个发展阶段之中。如果说在1989年首届民间戏剧节上,看的演员不少还未脱业余习气,那么今天民间剧团的演员,不少都具有角逐我国剧目最高奖——文华奖、演员最高奖——梅花奖的实力了。

  二、民间戏剧兴起的意义与作用

  在戏剧不景气的情况下,为什么在中国大地上,民间戏剧反而得到蓬勃的发展?有多种原因,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还戏于民”,恢复了中国戏剧与人民结合的优良传统。世界有3种古老戏剧,即印度的梵剧、古希腊的戏剧和中国戏曲,前两种都消亡了,唯独中国的戏曲没有消亡,基本的一条就是我国的戏曲艺术,保持了与人民大众的紧密联系,始终遵循了事物新陈代谢的客观规律,努力适应时代的需要,满足人民大众的审美要求,把历史、道德、美感融化在一起。这种民族情感一条线贯串下来,民族戏剧艺术才得以延续和发展。映山红民间戏剧的兴起决非偶然,它是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戏曲自身发展的必然。据文化部艺术司在2000年的统计,全国有5000多个戏剧表演团体,其中民间专业剧团就有3000多个,约有12万民间戏剧工作者,这两个数字是在戏剧危机中产生的。它已经回答了人们“戏曲会不会消亡”的问题。

  三、要继续坚持在普及基础上提高

  民间戏剧要普及到更多的群众当中去,拓展市场,争取观众和经济收入,以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同时要坚持提高。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民间戏剧同样要自觉地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我们的路子是很宽的,“推陈出新”方针,“三并举”剧目政策与“三个代表”思想都是一致的。花鼓戏《乡长本姓赵》,真正说出了老百姓的心里话,与农民的生活、情感贴近了,符合农民的审美要求,这就是“先进文化”;就是传统戏,经过今人的改编整理,得到人民的喜闻乐见,如《芦花》、《穆桂英》等优秀剧目,同样也是“先进文化”。我们民间戏剧工作者要在“三个代表”思想指引下,坚持普及基础上提高,使之无愧于“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同时,我们还须认识,这种提高也是民间戏剧艺术自身发展的要求,随着时代进步,人民群众欣赏水平不断提高,如果我们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必将被时代所淘汰,还谈什么代表“先进文化”呢!

  四、“映山红”民间戏剧节是应运而生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民间戏剧不断发展,剧团日益增多,他们就需要一个表现自己的舞台,需要得到有关领导部门的重视和社会的承认,需要一些保护他们正当权益的相关政策和艺术上的辅导。于是,“映山红”民间戏剧节就应运而生了。13年来,连续举办了6届,上述要求大多达到了,成绩很大,这是毋庸置疑的。今后如何办得更好,也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最重要的原则是,要根据民间戏剧的实情来办戏剧节,就是说要保持自己鲜明的特色,不能办成“第二个中国戏剧节”。为此第一,坚持“民间民办”方针,对于参赛剧团、剧目必须强调它的民间性,因为这是它有别于其它戏剧节、艺术节的特点。第二,要重视艺术上的相互观摩、办团上的经验交流,这应成为戏剧节的主要目的。第三,戏剧节组委会要努力减轻参赛剧团的经济负担,特别是那些比较困难的剧团。第四,克服因循守旧思想,不断有所创造有所发展,使戏剧节办得一届比一届好。第五,加强民间戏剧理论研究,以指导实践,使民间戏剧不断健康地发展。

  中国第六届“映山红”民间戏剧节的举办,完全达到了文化部所要求的“坚持民间民办的特点,充分体现出社会办文化的导向性,以促进民间戏剧的繁荣和表演艺术团体的改革”的目的。

  祝映山红越开越红!

 

来源:《艺海》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