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作家古华的中篇小说《芙蓉镇》发表之后,不知道有多少剧作家想把它形象地再现于舞台。外省不说,单湖南省已改成剧本的不下十种,投入排练并公演了的也有三个不同剧种的改编本,其中惟独彭道诚的剧本《芙蓉女》得到汉寿县常德汉剧团的合作,终以一枝独秀参加了湖南省第三届戏剧季,并被调到省会长沙公演。
这篇小说要改成剧本并非易事,因为它的时间跨度大,从反右之前一直写到改正错划右派问题之后,整整二十多年。要把这些内容集中在两个多小时的舞台演出中,是很不容易的。《芙蓉女》改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巧妙地避开了这些难于处理的问题,把情节删繁就简,充分发挥了戏曲善于写情的特点,集中笔墨来写人,塑造了几个善良的普通人的艺术形象。
把剧本和小说对照一下,不难发现,某些原著写得详尽的,戏里却简化了,相反地,另一些原著只有寥寥数笔的,戏里反而大做文章。这些变异之处,就是为了写人。象小说中描写的胡玉音的身世以及她和桂桂辛勤劳动终于建成了新居,都被推到幕后。大幕一拉开,就是庆祝胡玉音新店开张的场面,接着就转到李国香带领的四清工作组进驻芙蓉镇抓阶级斗争。这样处理,不独进戏快,而且剧中人物在这一场戏中,全部登场,让他们在一次巨变时刻以各自的言行来展示其精神面貌。又如,小说中胡玉音曾一度出走,当她放心不下又回来时,她丈夫桂桂已经自杀了,她独自在坟地痛哭。剧本把胡玉音出走删去了,而在坟地却大作文章,发展成整整的一场戏。这是为了通过这场戏来写秦书田这个人物,写一颗饱受创伤的心来慰籍另一颗破碎的心,让在苦难中的两颗善良心第一次撞击出耀眼的火花。还有象胡玉音生孩子这场戏,初稿基本上是按小说写的:谷燕山拦住过路的军车,致使部队的医务人员误认他是即将出生的婴儿的父亲。且不说这场戏要平空增加两个与全剧无关的人物,而且总给人以只是为了交待情节而设之感。现在改成辣嫂子来照应,不独剧情顺理成章,而且使这虽然因一时狭隘和眼光短浅而伤害过胡玉音的妇女,在关键时刻,让人们看到她泼辣的外表下那颗善良的心。特别是王秋赦的出场,作者着墨不多,这个二流子的混蛋嘴脸却刻画得淋漓尽致。当王秋赦来通知胡玉音开五类分子会时,有一段精彩的对话;
谷燕山:玉音有事。
王秋赦:千事万事,阶级斗争是头等大事。
谷燕山:人家要生孩子了。
王秋赦:生孩子?阶级敌人的花样真多!迟不生,早不生,偏偏在这个时候生,告诉她,要克服困难,等李副主任训完话后再回来生!
一个使人悲愤的场面渗入了几分讽刺喜剧的色彩,观众在哈哈一笑之后,会感到内心的沉重:王秋赦这个荒诞岁月垦的畸形儿,可恨亦复可悯。人们还会想到,这个还有可能改造的二流子,在那种荒诞岁月中完全失去了理性,最后只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疯子。
这个戏中的人物太普通、太平凡了。他们没有什么政治远见,更没有政治斗争的经验,也不在政治生活中起多少作用。他们只是些朴朴实实、普普通通的“人”。胡玉音,这个普通的农家妇女,以她的美丽、温顺、贤慧和勤劳,赢得人们称赞她为“芙蓉姐子”。她真象一朵带露的芙蓉,应该受和煦的阳光所哺育,轻柔的春风所抚爱。秦书田,一个小小的县文化馆干部,真心实意地做群众文化工作的年轻人,他的乐趣就是收集地方民歌,编些新词来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他应该深得山乡父老的喜爱、关心和培养。谷燕山,一个穿军装的北方农民。作为一个普通共产党员,他扛着枪赶走了人民的敌人,以一个北方大兵扎根南方山乡,做着默默无闻的工作。他应该受到群众的尊敬,上级的嘉奖。这些平凡的普通人,他们对生活没有任何奢望,只求得勤勤恳恳地工作和劳动,踏踏实实地建设山乡,安安静静地生活。然而,“政治斗争”的风暴,震荡了整个社会的生活,一切正常的变为不正常,而一些不正常的现象却荒唐地得到承认。即使在五天才赶一次圩场的偏僻的芙蓉镇,也未能避开这一次又一次的震荡。还是个小青年的秦书田,因为编喜歌堂而被打成右派分子;卖米豆腐的胡玉音被打成新生资产阶级、富农婆;小小的粮管站主任谷燕山被停职、反省、批斗……善良的人们受到多么不公正的待遇啊!对眼前的一切,他们无法理解。接受过战争洗礼的谷燕山,百思不得其解:“想我谷燕山,南征北战,没打过一次窝囊仗。想不到如今节节败退,硬是斗不过那个女人李国香。明明是她害苦了芙蓉镇的老百姓,可她偏偏叫人看得起,还当上了县革委会副主任。真他娘的不知道她怎么那样值钱?”这个公认的主心骨、南下干部、老革命,还如此惶惑,山乡的平民百姓就更无法理解了。他们怎么办?他们只能熬、挺、盼,度过了漫长的年月。他们终于熬过来了,挺过来了,盼来了阳光普照的春天。
熬,是中国干百年来劳苦大众的生活本能。“熬”固然有逆来顺受的一面,但同时也代表我们民族性格坚韧不拔的韧性。一胡玉音是“一只小木船”,一股风就可以刮翻。这样一个弱女子,怎么能面对狂风巨浪?幸亏秦书田以他的韧性帮助了她:“你要真真假假痴痴呆呆、忍辱含羞度日月”。这个既似真疯,又似佯狂的小知识分子,不是在宣扬听天由命、苟且偷生的活命哲学,他认为在全民族的“大灾六难”之际,应该“吃得饱、喝得足,才受得他们的气。”是的,没有这种韧性去“熬”,恐怕就更会天下大乱了。
挺,既要有坚强的性格,又要有生活的信念。谷燕山这个经历过枪林弹雨的老兵,支持他挺住的是共产党员应试“坚持真理腰不弯”的信念。因为他挺住了,也影响了黎满庚和秦书田。秦书田的信心在哪里?他坚信自己无罪,也相信其他善良的人同样无辜受屈。他生活在善良的人们中间,谷燕山的关怀,朱师傅高帽子中倒出的冷馒头,辣嫂子送来的小衣裳,帮助他挺下来。他挺住了,胡玉音也随之挺住了,是一颗颗善良的心连在一起挺住的。
盼,在那严峻的日子里,没有希望是熬不了,挺不过的。他们没有一个是先知先觉,他们谁也不能预见到将来是什么样子。但是,生活本身叫他们明白,一些事物荒唐到了超出常情之外的程度。正如秦书田说的:“我才不癫呢,只有李国香他们一伙才发了癫。”不但他们,连辣嫂子这个对胡玉音既有点陈年的醋意,又怕丈夫受她牵连而去检举揭发,伤害了胡玉音的妇女,也在狠毒、邪恶而前清醒了。她可以跳起来大骂王秋赦“你欺负得了别人,欺负不了老娘,你是土改根子,老娘是根子土改!”而且勇敢地保护玉音母子,扇了王秋赦一个火耳光。善良的人们团结在一起了,他们共同“盼只盼寒冬去春满枝头”。因为他们相信:冬天过了就是春天。
这个戏的导演和演员也是用朴素的风格,把这些人物活生生呈现在舞台之上。那么尖锐激烈的斗争,却没有一个剑拔弩张的场面;那么大起大落的情节,却没有一个急促夸张的调度。戏一场接着一场,紧紧揪着观众的心。尽管戏里用了不少传统的表演手法,却不使人有套用程式之感,包括胡玉音听到丈夫自杀的噩耗之后的“僵尸”,都处理得那么自然,那么美。这些都看出导演和演员的匠心。
戏中对李国香这个人物写得不深。她也是个小人物,但她是怎么会顺应潮流而步步高升的呢?在戏里,对这个人物还只停留在概念上,缺乏内在的东西,未能按“这一个”来精雕细刻。此外,结尾一场戏还不够理想,有些一般化而无独到的设想,只是为了结束故事而让好人全部聚会,尽管篇幅不多,却使人觉得冗长乏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