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粉墨结因缘,舞台歌袖若许年。血汗涔涔都不惜,要留绝艺在人间。”这是著名戏剧理论家、评论家张真先生,怀着万分惋惜的心情,在以“要留绝艺在人间”为题追悼彭俐侬一文结尾时写的诗句。虽只有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比较准确地评价了湘剧表演艺术家彭俐侬的湘剧情缘与舞台生涯。
的确,彭俐侬同志一生为湘剧事业付出了青春、作出了贡献。她从十岁时开始学戏,到五十五岁离开人世,在湘剧舞台上粉墨春秋长达四十五个年华。在这四十多年的艺海生涯中,为湘剧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做到了生命不惜、奋斗不止。
彭俐侬一生与戏曲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学戏、演戏、教戏、改戏,直到去世前还与丈夫范正明先生研究湘剧高腔剧目《琵琶记》的修改意见。她这种对戏曲事业的执着精神,无疑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这体现了她的人品和艺德的高尚之处。她虽然离开我们已二十个年头了,但她那精湛的表演艺术和甜美的演唱神韵,给后人留下一份宝贵的艺术财富。
彭俐侬是位造诣很高的表演艺术家。她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塑造了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和表演模式。如《琵琶记》中之赵五娘、《打猎回书》中之岳氏、《拜月记》中之王瑞兰、《断桥》中之白素贞、《柜中缘》中之玉莲、《双下山》中之幼尼、《陈三两爬堂》中之李淑萍、《陈三五娘》中之黄五娘、《梁祝》中之祝英台,以及现代戏《春雷》中之潘亚雄、《江姐》中之江雪琴、《山花颂》中之石奶奶等不同时代、不同身份、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她均能潜心琢磨,成功塑造。这些人物的塑造及表演,成为彭氏表演体系中的艺术珍品。尤以她在《打雁回窑》中之柳迎春一角的细腻表演,毛泽东主席三看不厌,并与演员座谈删改剧本之情节。由此可见,彭俐侬的表演艺术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了。
彭俐侬又是一位出色的声乐家,她的演唱艺术,我们认为在湘剧旦行史上是前无古人的。在创腔方面彭俐侬也是成就很高的一位。她所创作的唱腔,如《断桥》中之【快走马】“你忍心将我诳”和【慢三眼】中之“许郎夫你莫怕细听我言”以及《双下山》中之“小尼姑年方二八”等唱腔创作,都是立意新巧,旋律优美,委婉动听。她为什么能有如此高超的艺术造诣呢?这就须从她的孩提时代说起。
彭俐侬出身子梨园之家,全家七口人中有四人从事湘剧工作。其父彭菊生是湘剧界一位德高望重的著名琴师,在演奏和声乐方面很有研究。父亲有时到一些名演员家去帮助吊嗓时,喜欢带上小小的俐侬去玩。父亲为演员吊嗓时,她在一旁轻轻地跟着哼,有人问她你也晓得唱?她回答说不晓得唱,只会跟着爸爸的胡琴音哼,逗得在场的演员哄堂大笑。都说三伢子是一块当演员的料子,将来一定有出息。彭俐侬从小就受到家庭及环境的影响,在学艺中得到不少名家在艺术上的传授及指点,加之自己的聪慧,善于总结前辈们的演唱优劣,又学习老一辈的艺术长处,因此,使她在演唱艺术方面独领风骚,自成一派。不少人都承认她的演唱艺术是前无古人。有人说,听彭俐侬的唱腔有行云流水、回肠荡气之感;还有的观众说,听她演唱似饮醇醪、如痴如醉。这些评价一点也不夸张。彭俐侬的嗓子条件并不十分好,为什么能唱得这样感人至深呢?我们认为她出色之处就是两个字:声和情。声,就是指演唱中的声韵。从音乐表现角度来说,声韵是贯注整个演唱艺术的中流砥柱。只有掌握正确的发声和运气,唱出来的歌曲才动听。彭俐侬懂得发声方法,又会运用丹田之气,因此,她的发音结实、浑厚、圆润、声气贯通,唱出来就自然、甜美、好听。情,戏曲的表现就在于情。没有情的东西,再好也枯燥无味。演唱本身就是一种情的表现。俗话说,无情即是假。不带情的演唱再好也是乏味的。彭俐侬演唱时,既能掌握声韵和丹田气的运用,又牢牢抓住这个情字。为此,唱得有声有色、声情交融,大家爱听。她的唱腔最大的特点,不哗众取宠,她深深懂得一段好的唱腔,必须结合剧情,人物的心态变化来发挥,演唱出真情来。有人说为什么同一段唱腔一经彭俐侬唱出来就和其他人演唱不同呢?问题的实质还是声和情的差距。这里我想就彭俐侬的演唱成就,列举一段来作剖析。
《拜月记•驿会》中之【太师引】,这是一段脍炙人口的唱段。【太师引】属一种自叹情绪的曲牌,全句共六个腔。《驿会》中的演唱只采用了其中的五个腔,为揭示王瑞兰思母思夫的内心哀怨,另从“低牌子”声腔【园林好】曲牌中移植一腔加以补充。如:这两句旋律的加入,恰到好处地烘托了人物情感,丰富了曲牌的旋律,又为唱段中减少一腔起到补充作用。这一变化,效果极佳,可谓一变值千金。
【太师引】
夜已深,蟾光淡,雁声嘹呖,母亲你今晚在何方安息。一自分离梦魂牵系,你可知女儿万苦横心里。官人,官人啊!这几天药食谁调理?店房何以慰岑寂,我恨这车轮转不停,马儿行又急。一步一回头,教人伤情意,眼盼盼,人远天涯,思悠悠,泪沾胸意。
【太师引】系《拜月记•驿会》中王瑞兰唱。兵部尚书之女王瑞兰在兵荒马乱中与母亲中途逃散,孤身一人无依无靠。危难之际幸遇秀才蒋世隆旅途相携,结伴同行。瑞兰见蒋乃至诚君子,以身相托,结好百年。不料其父王镇议和回京路过广阳镇。在招商客店遇见瑞兰,喜得骨肉相逢。王镇要女儿同归,瑞兰将与母亲失散,幸亏蒋郎提携,私许终身之事禀告父亲,并求父把病倒在床的蒋世隆一同带回京都。在封建社会里闺阁幼女私订终身,乃大逆不道,官宦人家更难容允。王镇气怒之下,不顾女儿恳求,将瑞兰强拉上车,拆散一对患难的恩爱夫妻。一日夜宿馆驿,夜静风凉之际,瑞兰面对残月思念世隆,此唱段就是在这种背景中演唱的。彭俐侬在演唱时结合人物此时此刻的心情(思母思夫)及所处环境(馆驿),把整段唱腔分成两个层次来演唱,表达思母与思夫的不同情感。前四句是表达她思念失散亲娘的悲痛,养育辛劳的母亲,此时不知身落何处,怎不教人牵挂。彭俐侬采用大泣大哭的方法演唱,如“母亲你今夜在何方安息”的“母亲”二字,特别传神的以喊代唱、泣不成声来表达她思母之深情,同时也有意让正在休息的父亲知道,如果母亲在身边决不会出现招商店强行离别之境况,使人听了十分伤感与同情。另一层是从“官人”起至曲终,这一段描写她思念蒋世隆的内心活动与不平。彭俐侬在这里运用欲泣又不敢高声的演唱方法。既表现她对蒋郎的深切牵挂,又不让父亲与其他人知道她思念情人的深情与痛苦。尤以其中“我恨这车轮转不停,马儿行又急,一步一回头,教人伤情意”这一段,把被迫与蒋郎离别的那种无奈心绪,通过委婉旋律表达得感人至深。从整个唱段来说,彭俐侬分别运用“思母”以声带情,“思夫”以情带声的不同方法,把这段唱腔处理得细致入微、富有感染力。
彭俐侬不仅会唱,她还能创作新的、优美的唱腔板式。如她在弹腔剧目《断桥》、《柜中缘》、《双下山》等剧目中,创作了很多优秀的新唱腔。(一)《断桥》,湘剧传统戏中的《断桥会》是唱【平板】和【南路】,新的《断桥》彭俐侬是1953年参加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志愿军演出团,在武汉集训时看到楚剧著名老艺人沈云陔先生演出的《断桥》后,便产生移植的念头,湖剧传统戏中虽有这出戏,但演出效果和质量不及楚剧的好。为此,她先和湘剧界的同仁商量,提出移植楚剧《断桥》的设想,经大家合计同意她的想法。她又去找负责的崔嵬同志请示,得到崔嵬同志的赞同后,就开始紧张的排练工作。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唱腔问题。传统中《断桥》是唱【平板】,现在排的《断桥》,是田先生的剧本,唱词与老的唱词不一样,拿【平板】怎么也套不上,只能重新创作。但她只会演唱,从未搞过创作,怎么办?这时她想起了父亲彭菊生先生。在父亲的启发和帮助下,终于成功地创作了一快(快走马)一慢(慢三眼板)两种弹腔板式。这两种板式在湘剧传统中均有,但形式与彭俐侬创作的不同。湘剧传统戏中少有用【走马】起唱的,它都结合【慢皮】演唱,有从第三句【慢皮】转【走马】,也有第一句转【走马】的,前者较多。不从【慢皮】开始唱【走马】者,仅《断桥》中新编。这段唱腔的特点是浓缩板式,减少“过门”环节,使唱腔的板式速度比原来的节奏紧而快,演唱者的情绪更为强烈。身怀六甲的白素贞经过仙山盗草、金山战败的磨难后,一路上筋疲力尽,苦不堪言,加之小青的再三埋怨,更是心如刀绞,忍辱负重。当在断桥得见许仙时,恨不得将满腹苦衷、往日恩爱一口气地倾诉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唱腔的节奏必须快速、紧凑,才能满足白素贞演唱的要求。如果仍用传统的方式演唱,效果必然适得其反,影响人物的内心活动表达。彭俐侬认为在这样的情景中,不应有喘息停顿,只有直入主题,中间仅有四个非常短的“小过门”换气。整个唱腔快而不乱,节奏鲜明,让白素贞将对许仙的情和恨,一吐为快地倾诉出来。这样才能达到剧情和人物应有的艺术效果。在这段唱腔中,她毅然利用传统中的南路走马板式,用浓缩的节奏,使之与剧情、人物紧密配合。
【走马】
你忍心将我诳,才对双星盟誓愿,又随法海到禅堂。你忍心叫我断肠,平日恩情且不念,怎不念我腹中怀有小儿郎?你忍心叫我败亡。可怜我与神将刀对刀、枪对枪。只杀得筋皮力尽,头昏目眩,我腹痛不可当。你袖手旁观在金山,你手摸胸堂想一想,有何面目来见妻房。
这段唱腔的特点是前面没有胡琴的长过门和【慢皮】的演唱形式。它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中间仅有四个非常短小的“小衬子”换气。整个唱腔快而不乱,节奏鲜明地把白素贞对许仙的情和恨一吐为快地倾诉出来,达到了良好的效果。这种减繁浓缩的创作手法,在湘剧唱腔创作史上并不多见。
另外,彭俐侬在同一剧中还创作了与快板相对称的南路(二黄)、【慢三眼】板式。如:
这段慢三眼的唱腔,是经过前面白素贞那段急切的倾诉以后,转而怜念许仙往日之深情,并把自己的真实情况毫无隐瞒地告知许仙。现在的心情和刚见面恨不得把他杀死还不解恨的情绪,有较大变化。人物情绪的变化导致唱腔节奏也随之起变化。因此在这儿安排一段节奏舒缓的【慢三眼】唱腔,更符合剧情和人物情绪变化的需要。因而就形成了前后不同情绪的唱腔节奏对比。这种对比的创作手法是非常高明的,它体现了彭俐侬在唱腔设计和创作方面的才华。
(二)《柜中缘》的唱腔设计,她以剧中女主人翁绣手帕的一段为主,以【平板】作基本板式,中间根据人物情绪的变化,糅进不少民间小调的素材加以充实,使唱腔变化多端,时快时慢,时单(板)时夹(板),交替转换,使唱腔轻快、活跃,把一个农村少女幻想自己将来出嫁做新娘的各种内心活动,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尤其是吸收了民歌《五哥放羊》中的旋律,这一民歌旋律,多次在《柜中缘》唱腔中出现。如:
从以上几例谱子来看,第一例较为明显,完全搬用了《五哥放羊》中的唱调,只是用戏曲的手法作了一点调整,戏曲唱腔的韵味就浓郁了。本来是一种四平八稳的唱腔,经彭俐侬一改,呈现出一种非常活跃愉快的节奏形式,这个唱段已成为湘剧一段脍炙人口的佳作。
从《断桥》和《柜中缘》两剧中的唱腔创作来看,说明了彭俐侬既是一位表演艺术家、演唱家,又是一位能创作唱腔的作曲者,体现了彭俐侬在艺术改革方面的卓越成就。
彭俐侬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艺术家,家庭成员给予她很大的帮助,特别是她父亲彭菊生先生在演唱艺术方面,对彭俐侬的启发最大。用她自己的话说,在我的艺术生涯中,父亲是我的“开荒者”、伴奏者,更是我创作中的合作者。在此,我们应该感谢彭老为湘剧事业培养了一位有卓越成就的艺术家。
以上就是彭俐侬演唱艺术和唱腔创作成就中的点滴,她所扮演的人物极多,可以说她在每一个剧目中都有出新。这里只是将她的演唱艺术和唱腔创作方法予以简要介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