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感动那个秋

谢雨

  2006年湖南艺术节是一个令人回味的时节。湖南文艺人经过艰辛的春望,终于步入了丰硕的秋收。诚观参演剧目二十二台,其中正剧六台,喜剧六台,悲剧二台,儿童剧三台,歌舞类五台。剧种涵盖京剧、湘剧、花鼓戏、汉剧、祁剧、巴陵戏、阳戏、木偶剧、皮影戏、舞剧、音乐剧、歌舞等,可谓好戏连台。其中舞台美术的多元呈现,更是精彩,使我场场不落,激动不已。让我们一同走近,感受湖南舞台美术的无限魅力,享受丰收的喜悦吧。

    一、突出湖湘典型形象

  湖湘文化特色,是湖南舞美同行谈论最多的话题。如何做出这种特色,使之与别地的作品有着鲜明的异趣?如何强化典型形象,平实中发掘奇异,细微中寻求精深,以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舞剧《南风》(设计:唐国文)和舞蹈诗《我的湘西》(设计:舒千龙)以各自鲜明而浓郁的地方特色凸显舞台之美,将斑竹和吊脚楼这两个极具代表性的元素做到极致,使之更典型,更具独特个性。

  《南风》讲述了一个凄美的远古传说,舜帝南巡,以德治国,以及他与娥皇、女英的悱恻绝恋。设计者抓住洞庭君山的斑竹、湘南九嶷的古藤两大元素,运用各种装饰手段,进行放大、重复、夸张、变异,将两个载寓着善与恶、美与丑的截然不同的生存环境比照。尤其在竹的营造上顿费心思。婆娑的竹门、仰视的参天竹、层叠的竹幕、还有心心相映的连理竹……灵舞交织,天然成趣,翠竹“心”门一如痴女情怀,加上表演与服饰的有机结合,形成一道悬顶平移的长袖竹仙,拟人的竹景与物质的竹景,动静相辅,将君山七十二峰峰峰有竹,雨中含声,月中有影,满山苍翠,四季长春的幽情异趣激情渲染;它利用渐变、透视、错视的立体手法,达到第三维度的效果,将一个自由流畅的舞蹈空间映衬在幽深的竹林里,使竹和人都焕发着旺盛的生命力,带着观众穿越时空,呼吸那远古的清新,倾情领略“斑竹一枝千滴泪”的内在情感。

  《我的湘西》是以湘西神地为母体,表现少数民族人民幸福生活的民族歌舞诗。热情、朴实是山民的本色,他们赖以生存的是那山、那水、那吊脚木楼。设计者以湘西地区最具特色的民居——吊脚楼为基本元素,以写意的手法将它进行局部放大和夸张,用中国画的笔力、墨色及其独特的造型语汇,不断变化、重复,层层叠置。灯光在这里施展着魔力,点染着布景、服装、道具,幻化出生命,时而轻烟淡霭,时而阳光斑驳,好一个迷人的诗意的湘西山寨!这是一种画家的视角,也是一种观众观“画”的感觉,它展示的是这个民族的善良、纯朴、粗犷和勃厚,它成就了该剧最具魅力的民俗、民风、民情的特色。

  美丽的湘西,我们静谧、甜蜜、详和的家园!

  二、充满感染力的情景介入

  《榆树下的欲望》的设计者Jones曾提出:舞台布景不是用来看的,布景是会被人们遗忘的。戏剧是火苗,布景是使火苗燃烧更旺的空气。

  我们经常强调情景一体,情景交融,在综合创造的过程中,如果剧作者、导演、表演者、作曲和舞台设计者,都只关注各自专业的理念,而少有意识或能力参与对整体的把握,那么这个概念就会变得空洞,就会因为这种并不十分融合的综合,使戏剧艺术的整体归于平凡、平庸甚至不协调。

  我们要的是一种戏剧境界,一种设计参与戏剧全方位解读的方式。

  京剧《紫英》(设计:谢惠钧 刘采),以一种无我的设计理念介入戏剧,它不满足于一个特定空间的设置,更多的是注重对心灵深层情感的视象化,于是,在设计脉络中,留下了一些特别细腻、意味深远的笔触,不断地将悲剧的力量层层推进,我们来看看两个一实一虚洞房场景的不同处理。

  其一是灯笼的数量处理。先说“圆房”。老爷下令要钟觉与紫英圆房,钟觉是一个革命青年,他不可能遵循封建礼教一夫二妻,不可能在有了云霄之后又与紫英圆房,于是,这个圆房成了“假”的,是潜存着悲剧因子的,这场戏一反常态地只挂了一只红灯笼,这只灯笼,既似紫英的孤身只影,又是一个错误婚姻的悲剧符号。第二次挂红灯笼是”入梦”,紫英做了一个梦,她在梦里与一个相爱的人结合,高悬的灯笼这时成了一对,热烈的喜庆给了紫英一个心理满足,也给了观众一种暂时的心理满足,这一喜剧情境为后面的大悲大恸作出强烈对比,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其二是空间的虚实处理。“圆房”的空间是一个传统中国式洞房。依明清家具“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装饰观念,于是舞台上有了一张挂着大红蚊帐的雕花描金大床,帐檐和床檐都刺有花鸟湘绣、缀着一排彩结,有了一件几案和一对高靠椅。这是一个写实的物理空间,一个紫英想要踏踏实实过日子的“家”“入梦”则是飘渺虚无的,是紫英心中憧憬的甜蜜。看!背景区的红烛点亮了,和着音乐的节奏,呈水平方向左右交错移动着,一队拟人化的百合姑娘甩着长辫儿飘然起舞,随风摇曳。彩色的光斑似朵朵鲜花洒向台面,投射到二人身上,暖意溶溶,柔情似水,猛然间,一声枪响,击碎梦境,留下满目悲凉。

  这是一种心境的对比,一是利用中国人偶数吉祥心理,把是否成双作为一个信号抛给观众,埋下引线,前后承接;二是利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强化人物内心深处的挣扎,情景交织,为戏剧情境注入人生悲剧情怀。

  湘剧《古画雄魂》(设计:徐兴嘉),以象征的手法着力表现人格魅力。如果说《南风》中的竹子是比作爱情,那么这里它比作气节。“玉可碎不可夺其质,竹可焚不可毁其节”,写的正是古画鉴定家关隘雄与裱画匠水天熊,二人虽有宿怨私仇,却有着同样的民族气节,为了保护古画国宝,他们不计前嫌,不惜牺牲生命,他们爱慕竹子“劲节突显品格清奇”,他们要“坦坦荡荡人尊敬,磊磊落落留汗青”。设计在这里营造了一个高洁的竹环境,墙上挂的是墨竹,院子栽的是修竹,盆里种的是文竹。竹子在这里是人物精神世界的拓展延伸,强调的是人物的情感意志与内心视象。水家后院,朗朗明月下,关水终结同盟,以联为媒,以竹为证。尾声,水天熊咬破手指以血画竹,一幅血染的红竹从天幕缓缓落下,关隘雄和诗吟唱,“卑枝微杆壮士魂,酷寒难摧青翠身,不求凌霄求劲节,同与松梅傲霜冰”,竹子以它特有的象征意味完成了人物形象,表现了身处危情绝境的中国人的品格意志,令观众热血沸腾,深深感动。

  巴陵戏《今上岳阳楼》(设计:高广健)以北宋巴陵郡守滕子京重修岳阳楼,邀好友范仲淹题写《岳阳楼记》的历史故事为梗概,抒写主人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设计凭借《岳阳楼记》的文化背景,以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透视关系展示岳阳楼的巍峨壮丽,或全景或局部描画洞庭的美景。“千里神交”,月缺月圆,含映洞庭;百舸争流,千帆竞过;云蒸雾霭,仙鹤生息;舞台上,采用鹤舞的拟人手法,船模以小见大的幻觉手法,平台景致与两组人物的对称手法,将天各一方共明月,忧国之人心相映,“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的感人情景表现得酣畅淋漓。尾声,岳阳楼以仰视取局部,天幕采取横拉式全景呈现,八百里洞庭一览无余。背景白鹤飞翔,渐入又渐出;前景鹤舞浮现,中景巨大的立体白鹤由左下往右上飞去,这种大与小,动与静,平面与立体的对比效果,似梦绕魂牵。它的延伸感,与时空,与心境,与视觉交织着,孰情?孰景?给观众以极大的审美愉悦。

  三、聚焦时代的都市气息

  强调“都市气息”往往是设计家在做现代城市题材时的一种追求。建筑作为一种抽象的艺术形式,它遥遥领先于时代。人们常说: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要看看它的建筑,就会知道它的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情况。因而建筑的样式在某一个意义上说,对于这个地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是进步的还是落后的,有着非常明确的指向性。当舞台设计师不约而同地将视点锁定在现代建筑时,那种浪漫的情怀,跳跃的思维,便如春天的花蕾,激情绽放。

  《走近阳光》(设计:谭国强)、《同一个月亮》(设计:曾昭茂)、《城市英雄》(设计:谢惠钧),同为都市题材戏,设计者从不同的表现角度,抓住建筑这个元素做文章,三台戏便有了截然不同的风格。

  《走近阳光》讲述了高考落榜青年宋云剑进城打工,误当英雄遭遇尴尬,在物欲横流的生活浪潮中自我救赎的艰辛历程,反映了当代都市人形形色色的生活状态。舞台利用电脑效果图的手法,将城市建筑群制成大幅的喷绘背景,其中以一幢别墅为主体,依靠中区的灰色调框架左右开合推移,对背景空间进行切割变换。三两盏高悬的金属工业照明灯、大红的格窗玄关、红白相间的布艺沙发、欧式的黑色茶几与粗大的实木围栏,以及杉木柜台,自助式公用电话亭、路灯、长椅……精、要、简、净。以桌椅分区的空间运用,在灯光的分区切割下,使时空的变换和多空间的并列呈现,既简洁又灵活多变。几点必要的环境标识,把高级洋房、排档式小饭店,以及城市的路边等特定环境交待得清晰明了,呈现着一种简约的风格。

  《城市英雄》讲述贪官为掩饰劣迹而包装“城市英雄”的荒诞故事,反腐倡廉,意在警世。舞台提取“石屎森林”作为现代都市的重要标志,以非幻觉的构成手法,运用点线面的几何造型元素,运用抽象的块面,简洁的线条,蒙德里安式的色彩,此起彼伏的构图,中度饱和的色调,将纵横交错的高架立交桥、鳞次栉比的高层建筑,错落有致的城市画面,一一呈现,将一个现代化的城市立体空间有机地结集在一个椭圆形的大色块中,与前景区的灯笼、花台、栅栏、门房等构成一个平实的生活环境,正应了这个戏诙谐、活泼的喜剧诉求。

  《同一个月亮》讲述农民工进城求生存,他们的爱情,他们奋斗中的苦乐。设计者抓住现代高层建筑框架式结构的特点,制作若干个立体的三层大金属框,可自由移动、组合,通过表演带动舞台装置作出各种变化,为舞台注入动感。青春的躁动,理想的追求,物欲的倾斜,观念的摇摆,深涵其中。它发挥框架灵巧多变的特点,运用构成的手法,组合、解构、重合、打散。在这里,设计以抽象的、概括的、流动变化的表现手法,形成戏剧空间和表演支点,给表导演以极大自由,使舞台灵动而富有活力。该剧还综合运用了多媒体手段,投影编辑合一,声、光、电综合体现:水中月,月影沉浮,合似象形“月”字,碎似玉瓶落地,水滴、漩涡、月牙,剧名……层层浮现;数码科技的光影与城市高楼大厦中穿梭不停的车流、人流交替放映,不知疲惫的城市夜生活场景与六个链接的挂满跑灯的整体框架互动,灯红酒绿,时空交错,万物瞬变……;凤英的巨幅照片中,两个舞者与一对主人公以同步舞蹈的方式,虚实相映,渲泻爱’隋。在这里,多媒体以快节奏的、多信息的动态播放画面取代了以往单一的静态平面投影,将人们生活的忙碌、情感的迷惘、理想的渴望,更直接地意象化。那种强烈的青春感、时尚感、心与心碰撞的疼痛感,让年轻人着迷,让我们大家感动。

    四、呼唤游戏精神

  话剧《飞啊飞》(设计:边文彤)与木偶剧《马兰花》(设计:朱开源),是两台完全不同类型的儿童剧。

  做儿童剧越来越多地谈到“游戏精神”。儿童剧的舞台应当在不乏深刻内涵的同时,成为自由、热闹、欢快、有趣、愉悦等一系列外在形态的轻松载体,应当符合孩子们好奇心强、兴趣广泛、注意力极易转移等特点,应当提供富有创造力的舞台空间,组织有想像力的舞台视觉形象,只有具备这样的游戏精神、保留这种儿童式的天趣的舞台设计师,才是仍能获得、仍能品尝这种心理快乐的人。

  《飞啊飞》是一个革命历史题材剧,一出以学龄儿童为主体受众的儿童剧。讲述了战争时期一群孩子的成长故事。它强调原始的、奔放的情绪,充满着惊、奇、险,昂扬着革命战争年代的游戏精神。舞台的视觉中心是一架具象的飞机,全剧围绕飞机展开矛盾冲突。一群同龄孩子的命运,一个俘虏的命运与这架战斗机的命运紧密相连。有了战斗机,这个舞台就是一个战地,一场充满悬念的传奇游戏。飞机给孩子们带来的神秘感、刺激感,是无法形容的,它的出现紧紧地锁住了台上台下孩子们的心。

  《马兰花》是一个伴随几代中国儿童成长的经典童话剧,这次参演的木偶戏,受众年龄略小,设计以营造和谐的自然环境为着力点,让孩子们与花、鸟、虫、鱼、树做朋友,以求得一种善良的美感。在这里,设计者十分注重以装饰的手法突出民间风格,用鲜艳的色彩,夸张的造型,饱满的视觉形象,表现漫山遍野的马兰花、叮咚流淌的溪水、密密丛丛的山林……走进戏剧环境就像走进了一个快乐的游乐场。它的浓烈的中国味道、民间味道、童话味道,浸润着孩子们稚嫩的心灵。

  “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在说话,请你马上就开花”。多年后我再次聆听这首儿歌,童年恍若昨日,我和孩子们一道被深深地感动了。

    五、并非回归的传统精神

  胡妙胜先生《开放、多元、创新》一页中指出:革新亦不意味着对传统的简单否定。传统只有在不断革新中才能延续,才得以不朽。而革新也不可能是凭空而起的……一个艺术作品,追求完全由独特的创造性元素所组成,这只是一种神话。他还认为:革新可以变成传统,传统也可转化为革新。一种代码或一种惯例是与一定的语境联系在一起的。一旦将它从原来的语境中抽取出来植入新的语境中,它又会产生新的含意。

  湘剧《金印记》(设计:陈文龙)和祁剧《目连救母》(设计:倪湘林)同是古典题材,设计风格截然迥异。

  湘剧《金印记》以导演的话来解释,是一台“古典民间讽刺喜剧”。它讲述了战国时期苏秦遭遇坎坷艰难成才的故事,它以鲜明的样式感营造了一个非传统的历史的写意的演出空间。舞台以一个可旋转的有层次的长方形低平台为主体装置,背景是一张“面幕”,一只眼睛,两张门,它象征了世态炎凉,以天外冷眼观人间出将入相的神情;将这两个基本造型解构重组,便出现了一道弧线与两张门的室内组合,两道弧线与圆、竹篱笆的院内组合,亦写意亦象征。这种“历史感”、存在的艺术“真实感”并非沿用传统的一桌二椅、出将入相,它寄情于有着典型现代审美感的点线面的组合,它重的是一种气质,古典的、民间的、讽刺的气质。于是,音乐表演的那种快中有慢、闹中有静、诙谐中含悲伤的情绪便在悠悠转动的舞台中和谐统一。

  祁剧《目连救母》是一出经过抢救整理演出的祁剧传统剧目,讲述了主人公傅罗卜在其母刘氏违誓被打入地狱后,克服一切困难,不惜牺牲自己、矢志救母的故事。设计以遵循传统艺术的脉络为指导思想,将舞台设计成一个古戏台。台口两侧的勾栏、大香炉,以及烟雾缭绕的香火,在视觉上传递给观众的,一是它的古老和遥远感;二是汉传佛教的庙堂气息;三是它的时空自由和虚拟性。目连戏这个被称之为戏剧活化石的古老剧目,可以说带有某种“原生态”的方式,此次祁剧演出中,它又溶入了新的视觉表现方式,比如用屏风的推拉来连接无场次空间的自由变换,以及灯光的气氛营造等,调动多种手段表现善恶、表现灵魂的救赎,表现泣血的母子情。

  通观2006年湖南艺术节,一台台好戏犹如过电影一般在我们眼前闪现。舞台美术恰到好处地展示着戏剧的外部形象,表述着极具艺术的意味,充满着象征的色彩、意境和情感。

  回眸一刻,感动那个秋。

来源:艺海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