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重评胡适的“戏剧改良”主张

李亦敏

  近读易竹贤先生所著《胡适传》(修本,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感触颇深。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社会大变动,西学大量涌进,出现了中西文化学术的碰撞与交融,胡适就是当时文化学术领域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的存在是客观的历史现象和文化现象。

  1918年10月,胡适在《新青年》第5卷4号,组织了一批文学革命青年(钖傅斯年、欧阳予倩等人),发表了六篇关于戏剧改良的文章。那一期的《新青年》便成了“戏剧改良专号”。

  胡适自己撰写了《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一文,猛烈地攻击中国旧戏的“团圆迷信”,提倡“悲剧观念”。并对中国旧戏(指戏曲)的表演形式提出了激烈的批评。他箉反对旧戏的“连台本”和表演的程式化,他说:“我们中国的戏剧最不讲究这经济方法。如《长生殿》全本至少须四五十点钟方可演完。……这是时间的不经济。……再看中国戏台上,跳过桌子便是跳墙;站在桌上便是登山;四个跑龙套便是一千人马;转两个弯,便是一场大战。”紧接着他指责道:“这种粗笨愚蠢,不真不实,自欺欺人的做法,看了真可使人作呕。”

  胡适把矛头直接指向了代表旧文艺的戏曲形式,目的非常明确。五四运动前后,对旧戏表示不满的已大有人在,立志于戏曲改革者,如梅兰芳、程砚秋、欧阳予倩等人,早已经开始从剧本、唱腔、表演,直到舞台、服装、化妆等,进行了许多革新,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1918年6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与罗家伦合译的《娜拉》(今译《玩偶之家 》),又写了《易卜生主义》一篇大论文,向国内读者介绍和提倡写实主义。随后他又在《新青年》主持展开讨论,他的《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一文,从写实主义角度抨击旧文学中那种粉饰现实的说谎文学,特别反对旧戏的“团圆迷信”,社会反响十分强烈。

  显然,胡适文章的观点显得偏执,他对戏曲表演程式的否定,正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戏曲表演形式,与他头脑里的西方戏剧理念格格不入。他批评戏曲最不讲究“经济方法”,连台本戏固然耗费时间,但他对“四个跑龙套便是一千人马:转两个弯,便是行了几十里路”等灵活处理时空关系的“经济”手法却又加指责。可见他反对的并非是“经济”与否的问题,而是不理解戏曲表演程式的特殊美,其中也有否定传统文化的狭隘意识在作怪。胡适不承认以至鄙视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应该说,胡适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抱有某种虚无观念。五四以后有一些知识分子倾心于西方文化,看不起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打倒孔家店”、推翻旧道德的同时,也形成了笼统反对传统文化的思潮,主张“全盘西化”,胡适的表现尤为突出。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与胡适观点相反,西方戏剧界许多有识之士也正是在那时开始把眼光投向了东方,从中国戏曲里发现了惊世之美。我们所熟知的梅兰芳先生两次出访美国演出获得巨大成功,还有布莱希特体系的理论基础与戏曲美学原理很大程度上不谋而合等等,证明了戏曲艺术所具有的自身价值和无可替代的超越国界的意义。

  对胡适“戏剧改良”的主张,我们一方面要看到他有轻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狭隘意识,另一方面还要看到他有改良中国戏剧的强烈愿望。他反对老一套的表演程式,并不完全都是颠倒黑白,没有新意的、僵化的程式处理也的确有损于艺术美。胡适在抨击旧戏的同时,还满腔热情地向国内介绍西方现实主义的戏剧作品和戏剧理论。如易卜生的《娜拉》、《社会栋梁》、《国民公敌》、《群鬼》等多部“社会问题剧”作为推行“戏剧改良”的范式。中国话剧的兴起和迅速发展,与胡适等这样一些热心介绍国外先进戏剧理论和作品的人是分不开的。

  然而,胡适主张的“戏剧改良”并没有真正触及到旧戏的要害。直到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才明确提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所以,毛泽东同志称赞延安平剧院创作演出的《逼上梁山》是“旧剧开了新生面”。

  与胡适1918年4月发表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一文所说“最近六十年来。欧洲的散文戏本,千变万化,远胜古代,体裁也更发达了。最重要的,如‘问题戏’。专研究社会的种种重要问题;‘象征戏’(Symbolie Drama),专以美术的手段作的‘意在言外’的戏本;‘心理戏’,专描写种种复杂的心境,作极精密的解剖:‘讽刺戏’用嬉笑怒骂的文章。达愤世救世的苦心……”相似,到事情过去六十多年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戏曲界同样出现了热衷于学习西方全新戏剧理念的局面,对剧本题材、体裁和舞台整体风格样式的求新进步最为显著。同时,与胡适在《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中所说:只有“采用西洋最近百年来继续发达的新观念,新方法,新形式,如此方才可使中国戏剧有改良进步的希望。”那种对待传统戏曲几乎抱着全盘否定的观点,也不是完全没有。时至今日,戏曲市场的快速变化,自然已引起人们的疑虑和思索。提起“程式”,有人就会觉得不够标新立异,以至于忌讳运用传统的表演程式。而戏曲院校的表演教学在传授“四功五法”等基本功之外,对表演程式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总结仍显得薄弱,追求创新的意识还不够强烈。我们必须要把抓好培养接班人的工作,当作是戏曲革新的百年大计,只有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戏曲革新才会深入持久地向前发展。

  经过时代洗礼,戏曲艺术的艺术美和民族性正日益彰显。今天,世界各国的朋友们非常高兴通过欣赏戏曲演出来了解中国,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冠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之名。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戏曲革新的步伐一定会迈得更快更坚实,植根于民族土壤里的戏曲艺术之花,将会开得更加茂盛。

来源:艺海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