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民间祠堂与民间戏曲

谢惠钧

  民间祠堂作为物质实体,是民间文化的一个载体,是漫长历史的产物,是汉族民间文化个性特点的典型体现(在湘西和湘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有不少民间祠堂,也是汉族宗族文化影响的产物)。在封建伦理道德、传统审美观念和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观照下,包容着物质和非物质的民间文化,民间文化的民俗心理与观念,民俗语言、小说、传说、神话、民间故事、戏曲、歌谣、民间美术和工艺的传承。祭祀、谱学、族规、家训、教育、礼仪等宗族血缘文化。因此,与多种人文学科建立了联系,如人类学、考古学、历史学、宗教学、教育学、建筑学、美学、心理学、民族学都是关联的。就民间文化而言,与民俗学和文学艺术的关系更是密不可分。

  祠堂,又称祠庙、宗祠、家庙、公堂。是旧时祭祀祖先的所在。祠的本意即是春祭和祭祀。宋人司马光《文潞公家庙碑》:“先王之制,自天子至于官师皆有庙……,[秦]尊君卑臣,于是天子之外,无敢营宗庙者,汉世公卿贵人多建祠堂于墓所”。杜甫《登楼》诗:“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他的《蜀相》诗:“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皆是对祠堂的描述。汉代初期祠堂多建于墓所,后世往往建于氏族聚居的地方,以便于共同致祭。有总祠,支派多了又有分支祠堂。

  民间祠堂自西汉发展至宋代,理学盛行,儒家“三纲五常”伦理道德观念得以加强,“孝为百家之首”,“生民之德莫大于孝”,朱熹在《家礼》中规定“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或有水盗,则先救祠堂,迁神主遗书,次及祭品,后及家财。”可见祠堂作为血脉的圣殿,已成为一个氏族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象征。后世名宦巨贾,强姓望族,均建祠堂,以显其本,以壮其望,远绍祖德宗功,勉为孝子贤孙。明清时代,宗族制度处于成熟发展阶段,以孝治思想纳入封建伦理道德的范畴,作为维护封建社会秩序纲常的规范。民间祠堂随着宗族制度不断成熟发展而成为民间建筑中突出的群落样式。二十世纪初期至中叶,在彻底摧毁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和摆脱了半封建半殖民统治之后,中国以全新的社会制度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民间祠堂也随着宗族制度的没落解体,无可挽回地成为过去了的风景。

                                 一

  湖南民间祠堂遍布全省城乡各地,现存的基本上是清朝康熙年间以后的建筑。其建筑样式多是封闭的四合院式。结构和布局大同小异,空间布局主体是大门——享堂,或是大门——戏楼——院坪与回廊——享堂,如凤凰县的朝阳宫(陈氏家庙),也有是大门——戏楼——中厅——享堂。大门额书“×氏宗祖”,也有书“××公祠”的,这是区别于总祠的分支派祠堂。有的在大门外还围有山墙和左右山门。享堂即神堂,堂上设有神龛,安放列祖列宗的神位。中堂是族中议约、祭祀、修谱、设宴和私塾学堂之处(如韶山毛氏宗祠)。祠堂有的建在族居村落的附近,有的则以祠堂为核心,世代子孙依祠建舍而居,形成庞大的氏族村落。如邵东杨桥的申氏宗祠、岳阳的张谷英村。

  民间祠堂始于祭祖,使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风俗道德流传后世。随着倡扬封建伦理道德的儒学思想的发展,民间祠堂也成为氏族多重功能的公共场所。正如桂阳茶林村新建祖堂碑所载:“时而议王事,时而正家法,藉以此可作忠而教孝。时而韶徘优,时而排裳宴,由斯可淑性而陶情。况乎春秋礼乐,冬夏诗书耶!以端蒙养而培英器者,祠庭亦可作家塾焉,则登斯堂也,既有以振伦堂而厚风教,不更了有以启人文博富贵而锦科甲也哉。”把后世祠堂的多重功能作了极为概括的阐述。民间祠堂功能的多重化,使民间文化有了一片沃土,有了更丰富的内容和更广泛的结合。

  民间祠堂同时又是本族子弟的学堂。一般都是以祠堂的义庄祭田和私人捐款办义学。桂阳县鼓楼乡何氏宗祠乾隆十八年(1744)《重建公堂碑》记载:“且夫□之,前虽美弗□莫为之,后虽美以传吾族。自□□以来,虽代有英贤蔚起,但宗庙未建,无以振纲常而淑后人也。所以爰立家塾于斯,一以□□关厄;二以□成长。其所以祜启我后人者,固不致深且渥也。无夺多历年所势,承崩败之观,加之年□丰,几致前美之大故。今我户纠集念先人而奋兴,或廓前模□开来之盛业,或而春秋冬夏,子弟陶淑于诗书……。巍巍荡荡,应绍福□量之无边;实实□□,可□人文蔚起,虽不敢称家学之渊源,亦以云前美之不坠焉。……”塘边村欧阳氏宗祠碑文曰:“以宗孝敬建学校,以明人伦,不甚赖有此光先烈而启后人哉。”下双村祠堂始建碑记曰:“圣学讲于斯人材,以育子弟之贤肖出焉。”太平村成氏宗祠在享堂墙壁至今还保存有清光绪年间兴办私塾的碑记。辛亥革命后,全国各地兴办新学,初期在农村为本族捐资在祠堂兴办的义学更是遍布各地。如邵东岳飞后人兴办的精忠学校。宗祠私塾是氏族“宗孝敬”、“明人伦”,为族中人文蔚起、辈出英才而设的。桂阳竹里成氏宗祠因先祖在五代时曾作怀阳太守,公祠的享堂上至今还悬挂着“德绍碑铭”、“业振鄂豫”、“代生相才”,三幅匾额。除景仰先祖名贤、耀祖光宗外,还包含鼓励本族后学以先人为榜样,愿子孙后代名人辈出。如衡东大桥乡礼厚村,系南宋名臣文天祥后人三百余口涉居地,文家村谨遵先辈遗训,苦修炎黄遗风,勤奋为本,廉洁自律,民风淳朴。全村无奢淫之行,无非份之念,无争斗之迹,无鲁莽之举。村民人人于己务严,于人务礼,于事务实,于交务情。这正是儒学孝治思想和尊祖睦族的宗族教育对于后人的影响。

  湖南民间祠堂,特别是乡村中的祠堂,由于远离京城和大都市,没有官府的威严和皇宫的雍容华贵,极少贵族文化的渗透,缺少京都首府能产生的多层复合,更多的是乡土文化的结合。尤其是建筑装饰工艺,保留着民间民俗性的突出特点,“造始之教谓之风,习而行之谓之俗。”是下层民众代代相传,相互传习自我教化而自生发展的,是社会的、大众的、程式的、传承的社会文化现象。在表现上首先是民俗心理和民俗观念的传承性。其题材内容广泛丰富,多是祥禽瑞兽、山水花卉、戏曲人物故事、佛道神仙、发财如意等题材。表现花鸟,往往以谐音和隐喻手法表现吉庆含义。如“牡丹蝴蝶”寓富贵无敌,“芙蓉牡丹”寓荣华富贵,“梅花喜鹊”和“喜鹊登枝”寓喜上眉梢,“秋葵玉兰”寓金玉满堂”,“绣球锦鸡”寓锦绣前程。还有“梅竹兰菊”、“岁寒三友”等。如表现飞禽走兽,多是“二龙戏珠”,“狮子滚绣球”、“松鹤延年”,“鲤鱼跳龙门”、“麒麟送子”等。如表现人物,多是“二十四孝”和三国历史故事和戏曲人物。如表现神仙,则多是“八仙飘海”、“麻姑献寿”、“奎星点斗”、“和合二仙”、“福禄寿三星”等。表现艺文皿具如文房四宝、琴棋书画、竹笛二胡、三弦鼓跋、如意葫芦等,也有表现本地名胜风光的,如“潇湘八景”等。

  在工艺表现手法上也十分丰富。仅雕刻工艺就有木雕、石刻、泥塑、砖雕、陶塑等,有浅雕、深雕、镂刻、线刻、浮雕、圆雕等手法。其装饰工艺遍布在民间祠堂建筑的梁柱、隔扇窗门、天棚斗拱、飞檐柱础、牌匾对联以及栏杆、枋掾、砖瓦、格棂、罩栏、屋脊、马头墙等各个部位,常常是神采奕奕,精妙绝伦。使祠堂形成独特的民间建筑特色。

  祠堂的匾额和楹联有着突出的宗族文化色彩。主题多是对先祖名贤的追思与敬仰,礼赞家族历史的功德与光荣。成为祠堂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祠堂的碑记也是十分丰富的。有每一次复修的碑文,有义庄祭田的碑文,有兴办义学的碑文,有捐款功德碑文,有族规家法的碑文等。碑文往往是一个氏族的历史见证。如江永夏层铺上甘棠村是周氏家族的千年古村,至今还保存有宋代以来的修路、修桥、修寺庙、建学校的各种功德碑,本族文人的诗文碑、劝谕文碑等各种石刻碑记,被称之为新发现的首部石刻家谱。又如桂阳何氏宗祠至今保存的碑刻有《新建书院碑记》(康熙五十二年)、《新建戏台碑》(康熙五十九年)、《重建公堂碑》(乾隆十八年)、《重修公庭碑》(乾隆三十二年)、《重建公馆碑记》(乾隆五十六年)、《重修公祠碑记》(道光二年)、《重修宗祠碑记》(同治十二年)、《过堤买后龙山碑记》(民国二十五年)。一个祠堂仍完整地保留着自1714年——1936年二百多年间历次修建和重修的碑记,实属罕见,简直就是封建宗族的活标本,一部祠堂的宗族史和建筑史,对于研究民间祠堂文化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

                               二

  具有一定规模的祠堂,一般都建有戏台。建在大门内侧,横跨在大门内侧之上,人大门便从戏台下经过。也有进大门后绕过戏台从边道经过的,甚至大门不设正中而是右边的,如桂阳竹里成氏宗祠、古楼的王氏宗祠、何氏宗祠,是不同于中国传统建筑以中轴线布局的一种布局方式。在湘南、湘中、湘西南大部分地区都以族姓聚居为村落,几乎各村都有祠堂,且大部分建有戏台。仅桂阳县文化局初步统计,全县有祠堂戏台二百余座,大部分保存完好。泗洲乡土溪村颜姓七个分祠就有六个戏台。樟市有成、刘、侯、蒋、杨、曹等主要姓氏,均以姓为村,村村有戏台。溆浦全县一百九十余个戏台,现仍存80%。仅吉家村就有四个刘姓祠堂,唐家垅八个祠堂,都建有一定规模的戏台。芷江莲浮塘康姓家族,原来没有建戏台,康姓人常要乘船过渡到外姓祠堂观剧,因一次渡河看戏翻船淹死不少人,康姓族人才下决心建了康氏宗祠,在祠堂内建了一个比别族更讲究的戏台。

  祠堂戏台一般都是面向享堂,背靠大门。这种布局预示演剧首先是尊祖娱祖,“妥先灵以宗孝”。每年春秋两大祭三大节、修谱都要演
剧。此外,贤人达士荣归、科甲高中以及驱瘟疫、还愿、天旱求雨、开镰之前丰收之后也要演戏。戏台也是一个祠堂的脸面,往往也是最讲究的建筑,木雕石刻、牌匾对联、天棚藻井、花窗彩绘都十分讲究。戏台还是振伦堂厚风教的场所,桂阳太平村成氏宗祠在戏台台口石基上刻着“一品当朝,万代诸侯,丁粮两盛,富贵双全,荣华富贵,万代荣昌。”隔水村《李氏宗祠碑记》载:“……台之下复构一演戏台,□然若元云舒霓,葑然若崇山倔起。燎复结栾,栌迭施斯。岂徒为荆艳楚舞,吴觎越吟,翕习容裔,靡靡情情计哉?溯自梨园传奇后,登东歌、操南音,允阳阿,咏声韦末任,率皆别自为台,以娱视听。兹即筑于雍肃之地,昭格列祖是听,固其和平启佑,听人相观,尤凛提命,是何不可作千秋金鉴,历代青史,……”塘边村欧阳氏宗祠碑文载:“高台邃宇,则徘优之有地,犹其小焉者,而谓妥先灵以宗孝教。”下双林村祠堂始建碑文记载:“……且其下有台,时而徘优其上,则善恶于以别,即法戒于以昭,妇孺辈皆得借佐以醒今,返观而内邱焉,一举也而诸美。”十字乡歧石村《重建公祠戏台碑文》载:“公所创建于清乾隆廿三年,方复修于嘉庆二年,相沿至今百余年矣,栋折粳崩瓦坠砖倾,凋敝之形,几有黍离之叹,每值龙灯花鼓登台,殊赧颜颊。”这些祠堂碑记中直接提到“复构戏台”、“梨园传奇”、“操南音”、“时而徘优其上”、“龙灯花鼓登台”都是戏曲演出活动的历史记载。

  在湘西南和湘南的民间祠堂中,至今还能在斑驳的墙壁上发现民间班社演剧的题壁。芷江莲浮塘康氏宗祠的戏楼后台仍保存有“嘉庆十八年十月廿陆日大洪班开台,阖班大吉”、“大清光绪二十□年十□□廿四日,□泰班到此演唱古文全部,大吉大利。”“大清同治九年冬月初一日,荣华班到此演唱前朝古文,大吉大利……”以及班社艺人名目和手绘戏曲脸谱。桂阳桥市天堂村戏台题壁有:“文秀班到此亦乐,光绪拾□年正月,打柴、看妹、女卖纱、下南京,恭贺丁粮增盛。”“民国十四年,竹元下到此亦乐,二十一日下洛阳,二十二日上午男素纱,下午卖襟货。”竹里成氏宗祠保留有“清同治五年文秀班连演十天”的题壁”太平村成氏宗祠戏台后壁有“皇上光绪廿□年润伍月初十日昆文秀到此踩台大吉亦乐也,连演半月。”“光绪三十二年二月廿八日演古文□□老昆文秀丙午年”等多款题壁。

  民间祠堂之间邀请班社常相互攀比。看谁能请到名班名角,看谁演得好演出时间长戏文多。除这种娱乐攀比心理的欲望外,还有玄宗耀祖的心理的表现,如演出戏目免不了总要点本姓的历史名人戏文,李姓多点唐朝李家王朝或李白的剧目,据说桂阳李氏家族点李白醉写的戏文,竟扛着“人物朝中第一;英才盖世无双”的对联,打着黄盖伞,游乡串村以光宗耀祖,同时检查本族人丁对宗法的执行情况,如有违者,必当后罚。杨姓宗族则多点杨家将戏曲故事。刘姓家族就多点三国刘备的戏文。清同治年间,衡阳县西乡方氏宗祠因有族人会试高中荣归,即迎戏演唱《珍珠塔》,当演至方卿高中荣归,族长竟率领阖族老少高擎香烛,跪迎巡按大人出场。如果把民间宗祠称之为血缘崇拜的圣殿,那么这种宗族心理外化,便是血缘崇拜。

  湖南地方戏曲在清康熙末叶至乾隆中叶兴起,咸同年间大盛。在运用当地语系和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吸收昆山腔的艺术成就,继承弋阳诸腔,突破联曲体的传奇形式,创造板式变化为主的“乱弹”形式,加上湖南民间流传衍变的传统,逐步形成湖南的各种地方戏曲。仅
以湘南一带为例:同治年间就有老吉祥班、光绪年间有大春台班、老春华班等湘剧班社,同治年间相继成立的昆文秀班、福昆文秀班、新昆文秀班、胜昆文秀班、吉昆文秀班等昆班,咸丰年间的祥泰班、吉祥班等祁剧班社。湖南民间祠堂便是这些民间戏曲班社演出活动最活跃的演出场所之一,是孕育和养育湖南地方戏曲的一片沃土,是研究湖南地方戏曲发展衍变的重要史料。

                             三

  保护民间祠堂,这一区域的民间文化相应地受到了保护。目前,就本土而言,受到保护的民间祠堂主要是革命纪念地,如韶山毛氏宗祠,近些年还恢复了戏楼、享堂、匾额对联、私塾学堂,并设有族史陈列室等。此外还有水口山康家祠堂、沅陵金氏宗祠等。凤凰县将杨氏宗祠的门厅、戏楼、享堂和廊厅进行了全面恢复,也设立杨氏族史展览,与朝阳宫相呼应,组成古城祠堂文化的重要旅游景点。岳阳的张谷英村申报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而受到重点保护,并且成为了一个有名的旅游热点。洞口县搞了一个祠堂文化游,将石江杨氏宗祠、王氏宗祠、刘氏宗祠——曲塘杨氏宗祠——岩山张氏宗祠——醪田黄氏宗祠——山门尹氏宗祠、吴氏宗祠、杨氏宗祠连成一片,又将这一区域的古牌坊和古桥组合成大的祠堂文化旅游景区。最近还获悉邵东杨桥申氏宗祠已批准为民间祠堂重点保护点。这些措施对于民间祠堂的保护取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由于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中几乎难以见到民间祠堂建筑了,而农村毁旧建新,使许多有保留价值的祠堂建筑被拆毁,边远偏僻地的祠堂年久失修,无人过问。加上人为的破坏和无法抗拒的天灾,民间祠堂建筑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在消失。

  民间祠堂如何保护,如何使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结合起来,是迫在眉睫急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是否能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1)对全省范围内有保护价值的民间祠堂调查摸底。特别是一些民间祠堂比较密集的地方,如溆浦江口、龙潭,桂阳樟市、古楼、江华大圩、江永夏层铺等乡镇,以及嘉禾、隆回、洞口、靖县、芷江、中方、会同等县。(2)多种结合的保护。如形成地域性的旅游景点和纪念地的保护。湖南历代名人众多,特别是清朝至近代,名人辈出,王船山、曾国藩、左宗棠、魏源、何绍基、谭嗣同、黄兴、蔡锷、蒋翊武、焦达峰等,当代革命家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任弼时、贺龙,罗荣桓等名人的故里、纪念地、墓地,更是遍及三湘四水。几乎都与民间祠堂有着密切关联,利用名人效应,结合历史名人故居、墓地等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恢复和保护,是一举多得的好事。(3)对民间祠堂中有收藏和研究价值的碑刻、族谱、牌匾、雕刻、题壁、历史照片资料等进行征集、整理和保护工作。(4)利用民间祠堂建立大小不等、类别不同的民间文化博物馆(包括政府、地方和私人)。对于极有研究和保护且又比较集中的民间祠堂或古村落申报国家级或省级、市级、县级的历史文化名村。(5)开展各种主题的民间文化研讨活动。如傩文化、目连戏、宗族祭祀、民风民俗、传统工艺等表演活动和研讨会,以提高民间祠堂和民间文化的保护价值。

来源:艺海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