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戏剧空间的视觉艺术转换

谢惠钧

  空间是多维性的。绘画和摄影本身是平面艺术,表现的往往是三维空间。立体性的全方位展示的雕塑是三维的,但浮雕又不完全是三维的。全景画采取的前景立体、中景半立体、背景平面绘画,是二维和三维的结合。电影和电视是四维空间艺术,通过时间和空间真实地表现客观世界。建筑艺术使人们可以进入建筑所构建的空间中生活、行动、感受。戏剧艺术是空间艺术又是时间艺术,在综合体现时又是多维构成。可见空间的多维性不是—个简单的界定,空间艺术是在多维之间相互结合渗透中不断丰富和更新的。

  意大利著名建筑理论家鲁诺·塞维认为:“凡是经过人去围定或限定的一个空的部分,即成为一个包围起来的空间。”瑞士著名设计家阿庇亚说:“舞台本身是一个围成的空间。”他们对空间的认识是一致的。由于人的行为是具有空间性的,任何空间艺术也必然是以人为中心,以艺术表现形式构成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空间的交流方式,才能产生空间的艺术效果与艺术价值。舞台空间亦然,法国戏剧家阿尔托认为舞台空间“首先是一个要充实什么的空间和一个发生什么事情的地方。”简明地阐述了这个道理。

  多维性时空和以表演为中心的空间意识是构成戏剧空间的主要元素。舞台空间作为物理空间是有限的,构成艺术空间则需要无限。这个无限又伴随艺术的进程,为层出无穷的新视角和新理念所突破,并且从更新的技术中和新兴的学科中获得丰富和发展。其中舞台戏剧空间的视觉艺术转换,需要调动一切可行的手段,以多姿多彩的艺术手法,在有限的空间中创造无限,并直接影响着戏剧作品的风格、样式。这对于当代戏剧艺术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视觉转换的观念变革 

  艺术观念需要与时共进,艺术追求是无止境的。

  一百年前的世纪之交,出现摄影术和电影胶片,使视觉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二十世纪末的数码技术也成了新世纪之交视觉技术的新突破。电影艺术的发展从无声到有声是一个里程碑,从单一的人物全到多角度的人物局部镜头的产生,曾引起了强烈的非议,现在看来无非是因为一种观念的变革。书籍设计从单一的封面设计,发展为包括封面、环衬、版式、插图、字体、纸张颜色、开本在内的整体设计。环境设计,从最初的室内设计发展到室内和室外环境,到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直到区域设计,进而到与城市设计相联,其中建筑学、景观设计等的艺术美学因素,又依赖于一定的科学技术依赖于多学科的综合与配合。世界竞相发展的“多媒体”(信息高速公路)技术,把照片、电影、电视、录音同电话、光缆连接,融通讯、数据、传媒、娱乐、教育、医疗、服务、商贸于一体,形成了崭新的文化格局——网络世界。图像、语言(声音)和文字成为网络世界的三根擎天柱。当今的剧作结构已经很少纯传统式结构,剧作家们常常寻求新的结构以达到整体突破。既有时空顺序式,也有时空交错式。在叙述方式上,有主观式叙述、客观式叙述、主客观交替式叙述,也有多角度叙述、闪回式叙述、交叉式叙述等等,这就促使从导演、表演到舞台美术的创作上求新求变,尤其是舞台美术在舞台空间的处理上,已经远不是静止的场景转换能完成的,而是要求在有限的空间中为复杂多变的时空变化创造自由灵活的视觉艺术转换。如现实与过去的时空交错、多重空间的并列与跳跃、流动时空转换、情绪与氛围的转换等等,常常要求有多种转换技巧和综合方法的运用。这就需要舞台设计能有求新求变的创作思维,利用从光学、制作、材料的运用、舞台机械以及包括表演、台词、调度、音乐等综合手段来处理。这种从文本创作到二度创作的变化,实际上促使戏剧艺术出现以下几种创作现象:首先是一度创作与二度创作常常处于交错状态,即相互介入的创作状态。其次是导演与舞台设计的交错状态,即并非代替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再就是舞台美术范畴内的相互渗透,特别是布景设计与灯光设计的专业界限在打破。其中十分显著的一点就是舞台美术在艺术处理中的技术牲比以往任何时期都重要。这种现象实际上已经产生对传统观念的突破,对传统的视觉艺术观念的突破。

  视觉转换的艺术手法

  舞台视觉艺术的转换,主要指在有限的舞台空间中创造无限的戏剧视觉空间,创造戏剧空间中的时间转换、时间的流动转换、空间的转换、多空间转换、环境转换、场与场、幕与幕的转换、情绪与气氛的转换等等。这种转换有时是舞台美术范畴内的综合处理,有时是包括导演、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的整体综合手段来完成。在当代戏剧艺术中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视觉艺术转换方式:

  1、检场转换。由检场人在剧情间隔中上场检场,这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传统方式,如一桌二椅的布局变化与数量的更换等,现代戏剧中导演偶尔也借鉴这种传统方式构成演出样式,以达到视觉转换的目的。

  2、幕间转换。这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提倡对传统戏曲采取净化舞台的主要方式。基本上以开合大幕或二幕的方式转换场景,后来也有将二幕设计为装饰幕或画幕,以求与全剧的布景设计统一,既有幕间转换场景的功能,又可将过场戏在幕前演出以保持剧情的连续性。 布莱希特采用的半截幕,一方面构成戏剧的间离效果,同时也是幕间视觉转换方式。现代戏剧出现雕塑幕、绳幕、光幕等新手段、新材料、新光学技术,对幕布开合转换形式是一种突破。

  3、符号转换。中国传统戏曲采用水旗、火旗、山片、石片、云片等符号,即是与表演结合的视觉环境转换。现代戏曲中导演组织演员作花、树、水的歌舞形式,并达到渲染气氛和转换视觉空间的目的,也属符号方式的转换。

  4、局部景物转换。设计者寻找一种具有共性的构架装置,或是建筑式,或是平台结构及其它中性或具象装置,场景的变换只是某一局部,任何部分的变换都能与固定的共性装置协调统一,从而产生视觉空间的结构变化。

  5、景物单元组合转换。创作一个适合该剧的视觉语汇,以若干单元形式进行组合变换,不同的组合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构成新的表演空间。如采用几何体中性装置或具有典型性的写实单元景,作多与少、大与小、高与低、宽与窄、线与面、远与近、疏与密以及角度不同的组合变换。

  6、推拉式转换。以推拉装置产生舞台景物的纵向(前后)推拉或横向(左右)推拉、整体推拉或局部推拉,也可利用机械舞台的平移设备进行推拉,以形成新的灵活流动的视觉空间变化。

  7、升降式转换。运用舞台吊杆装置和舞台机械升降设备,直接在戏剧进程中以升和降的方式改变场景和空间,以升降的高与低、层次的多与少、前与后产生不同的视觉转换空间。

  

  8、开合式转换。以条屏式的开与合,对不同场景的局部,作突出、简化或省略的艺术处理,从而产生不同的视觉方位感和空间感。可以是中性的开合装置,也可以赋予一定形象内容或装饰性的开合装置,或左右开合,或旋转开合,或升降式开合,或局部开合,或系列(组合)开合,以达到视觉的转换。

  9、倾斜度转换。利用舞台机械改变台面或平台的斜度;利用吊杆升降和前后斜拉等方式改变布景装置的倾斜度,产生不同的视觉空间效果。

  10、旋转式转换。即转台装置,转台可以是圆形的,也可以是方形、多边形或不规则形。将三个左右的不同场景设置在转台的不同部位,通过明场或暗场、或随戏剧动作形成流动空间而转换场景。也可将转台设计为一个整体结构,只是通过旋转产生不同视角的视觉效果。 转台的结构和旋转的方法还可以是多样的,或多个转台的组合,或局部旋转,或全周或半周旋转,或顺时或逆时旋转,均能产生不同的视觉转换。

  11、主副空间装置的转换。设计1—2个副台,作为次表演区,不用时具有固定装置的装饰性和样式性,主台演区需要转换场景时,通过表演和灯光的处理将视觉引向副台,如同二幕前的过场戏,只是空间表现不同。

  12、多空间转换。在舞台上设计一个以上的表演空间,一类通过实体结构多空间,为具象空间;另一类为假定性很强的多空间,由于强调虚拟性表演,多以灯光切割成多光区,或以若干PAR灯的垂直平行组合,产生光幕效果,甚至多层光幕组合,产生层与层之间的多空间转换效果。有时是使用某一空间,有时会并列使用一个以上的空间,有时可能从某空间转换到另一空间。

  13、投影转换。按照剧情需要和设计意图,事先录制好镜头,投射到屏幕上。表现的内容可以是环境或人物、可以是静态的或流动的。 屏幕可以是单幅或多幅、可以是方形或异形的,随心所欲的投影方法产生丰富多变的投影效果。近年来西方盛行的“多媒体剧”,就是大量使用屏幕投影技术,作为叙事背景或渲染现场情绪,将影像放映和现场表演构成戏剧创作的基本元素,使两种视觉空间互相交错幻化,带给观众新的视觉体验。

  14、暗场转换。主要是通过灯光操作在规定的戏剧情境中或音乐的节奏中采取切光、强弱转换、光区交错转换、由面到点或由点到面的转换等手段,提供迁换布景的时机,以完成视觉空间的转换。

  15、透明度转换。采用透明材料、半透明材料、非透明材料制作布景,通过光控手段产生由不见到可见的另一戏剧空间。现代材料中如塑料制品、纱幕、尼纶纱、乔其纱特丽宁等都能产生类似的转换视觉效果。

  16、光色转换。主要是通过灯光的色度、色调、色相的转换,以及大面积空间染色和局部空间的色光变化、光位与射角的色变化等产生视觉对比,通过光色变换产生视觉的情感与氛围的变化。舞台常采用空黑背景以简化布景,使灯光在光位和光色处理时能自由灵活地转换。 

  17、光的运动转换。光的点、线、面的互转换;点与点、线与线、面与面的转換;点运动产生的线、光线运动产生的面、光运动产生的光体以及光控产生的节奏和速度;点线面的直露与隐含、光线的交叉、光柱的几何形组合运动等都形成光的视觉艺转换。

  18、布光组合元素的视觉转换。正面光、侧面光、顶光、顶逆光、地逆光、地光、特效光、耳光等组合元素形成的千变万化的布光结构,主光和辅助光的不同组合元素的灵活运用等,均能产生不同的空间效果。

  19、紫外灯与荧光物质结合的视觉转换。紫外线是人们肉眼看不见的光波,它可激发荧光物质如荧光粉、荧光颜色、荧光染料的纺织品、白色等发出明亮的色彩,而在白炽光下,只显现非荧光物质颜色绘制的形象。白炽光与紫外灯(UV灯、黑光灯)的转换,便使有荧光物质的布景、道具、化妆和服饰等产生视觉形象的变化,产生季节、时间色调的神奇变化。它的随意隐显,使舞台空间出现异常神奇的视觉转换效果。

  20、特技灯效视觉转换。新的灯光光源、新的灯具、新的控制设备的运用,丰富了舞台视觉转换手段。帕尼灯、巴可灯、电脑灯、激光灯、空中玫瑰、PAR灯(即射灯、光束灯)、频闪灯等的运用,使舞台的立面、斜面平面都能产生神密奇妙、迷离梦幻的视觉效果。通过若干光柱的旋转和幅射、光束效果扩大染色空间、烟雾的介质作用等使舞台空间更具活力。

  上述略举的舞台戏剧空间的视觉艺术转换方式并非全部,从中仍不难悟出当代舞台的视觉艺术转换方式已经进入多元竞争秀、多姿多彩、变化无穷的艺术发展中。特别是在二十世纪末期以来,舞台设计的多样化和舞台技术的发展,使舞台空间视觉转换的艺术表现力更加五彩斑斓。

  视觉转换的技术运用

  舞台美术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舞台设计的求新求变离不开技术的革新,技术的发展又推动着艺术的前进。任何一种技术手段一旦溶入艺术之中,所展现的则是一种艺术的新视觉。纵观视觉艺术的发展史,都与人类技术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透视学的发展,直接影响了十五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艺术乃至后来进入的绘画式布景时代的舞台美术。矿物和油料的提纯技术,改变了油画颜料的品质,从而影响北欧画风。电声器乐的出现影响着当今世界乐坛。电脑技术的应用,为设计艺术开辟了十分广阔的创作天地。摄影和摄像器材的不断更新,在不断推进影视艺术的发展。二十世纪的科技发展使人类进入了化学纤维时代,从而对人类的着装产生了史无前例的影响,同时也为服装设计艺术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条件。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曾经这样阐述科学和艺术的关系:“现在大家可以相信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她们的关系是与智慧和情感的二无性密切关联的。伟大艺术的美学鉴赏和伟大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但是,随后的感受升华和情感又是分不开的。没有情感的因素,我们的智慧能开创新的道路吗?没有智慧,情感能达到完美的成果吗?它们很可能是确实不可分的。如果是这样,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那么,戏剧空间的视觉艺术转换手法,从上述列举的若干表现形式中,不难看出其中技术应用的重要地位,可以说绝大多数的转换手法是依赖于技术的应用而完成的,事实上在视觉转换的表现上,艺术与技术也如同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

  舞台灯光技术,从电阻器调光、自藕变玉器调光到可控硅调光,从单控、集控、总控的三级组控方式发展到现在的计算机程序控制、不断研制开发的全数字型、数模混合型、单片机控制型及手动控制型等各种类型的舞台灯光控制台,计算机数字化调光技术、数字化灯具等数字化灯光控制系统实现了全分布式及舞台灯具、电脑灯、数字换色器等的统一控制。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按自动菜单的组合卡、灯束卡、颜色卡、位置卡、宏等对所选定的灯的色彩、灯束、光位和组合输入到菜单线路的各个按键上,迅速调整光强度、灯角度等。从而为戏剧的形式风格、为舞台艺术构思的体现提供了丰富多变的表现手段。当代舞台灯光如斯沃博达所说:“灯光不仅起舞台照明作用,而且完全成为一种新的东西,一种通过时间秩序下形成的空间秩序。”舞台灯光已经成为舞台艺术的有力支柱,成为编、导、表演和舞台设计不可忽视的环节。有人比喻舞台灯光技术如同武器的更新,使现代战争与传统战争要领发生了质的变化一样,舞台灯光也正在给戏剧艺术的视觉感受带来质变。瞬息万变的灯光创造的舞台空间,却不以实体占有空间,把空间充分地留给表演,从而使表演自由舒展,又使舞台空间保持着简洁空灵、转换自如。其表现力使舞台空间和空间的视觉转换进人了一种全新的领域。

  视觉转换是依赖于物质基础的。设计者已不太满足于木框钉布、纱网软景的传统用材方法,渐渐超越原有用材范畴,把目光投向愈来愈广阔的领域,特别是企盼从新兴工业的新材料中寻找为舞台设计所用的新语汇,以拓展视觉艺术创作的思路。新的纺织品、化纤品、塑料制品、有机制品、粘合剂品、装修板材、反光材料、金属材料、钢化材料等为舞台设计所利用,并对材料的质感、肌理、色彩、体量、透明度、反光或吸光度、硬度和韧度、可塑性、伸缩性等不同特质,以及材料配置等视觉元素,经过智慧的构思和精心策划,从材料的角度来构思,从中发现和选择可调动的一切可能成为艺术创作的重要元素,整合为独特的视觉语汇和独特的视觉审美,从而获得新的视觉经验,获得自由广阔的想象空间。

  现代化的多功能舞台机械设备,是戏剧空间视觉转换的得力帮手。常见的有转台(包括大中有小的多重转台)、升降平台、旋转和升降的双功能平台、水平移动平台、倾斜平台等,为舞台视觉艺术的空间转换提供了十分便捷且得心应手的技术手段。可这种现代化舞台毕竟是不多的,一个戏只在有机械设备的舞台演出是不现实的,从而更多的是自行设计的土机械装置,以适应于一般舞台演出。这就需要从技术上充分配合解决,在实践中常常为活动装置的机械性能、旋转或平移的灵活性、稳定性、可控性费尽心机,以达到理想的舞台视觉艺术转换。

  光控技术、材料运用、迁换装置是舞台视觉转换的三个主要技术环节。使技术能够自如地融合到舞台设计中,让视觉艺术设计成为多种学科的载体,追求一种新知识结构的整合,在新精神、新观念、新技术的发展中,展现出无穷的舞台艺术新视觉,是舞台设计的需要,是戏剧发展的需要,是新时代的需要。

来源:艺海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