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湖南参加目连戏学术座谈会的专家学者们,对祁剧老艺人在二十一天时间里,恢复绝迹舞台四十年的《目连传》,连台演出了八场,十分赞赏。
是的,这四十一位老艺人,是十月六日在祁阳集合的。他们在祁阳县祁剧团的配合下八日开始排练,仅用了二十一天时间排练,在十月二十八日便开始上演。平均每台戏仅有两天半时间排练,就恢复了演出。
共同心愿 酝酿多年
四年前,也是这么个金色的秋天,也是在祁阳戏基地祁阳县,参加祁剧传统剧目教学录相演出的老艺人,建议将《目连传》录像。在《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湖南卷》的准备工作会议上,音乐工作者把关于目连戏录相的建议,写进了会议《纪要》。祁剧《目连传》与《观音传》、《岳飞传》等,并称为高腔戏的三大本或四大本连台大戏。它历史悠久,保存了二百多支高腔曲牌,也是很多剧目的渊源,有戏娘”、“戏祖”的誉称。为了保留戏曲历史资料,目连戏的录相,得到了中国艺术研究院和省内许多地市文化部门的支持。
已故名鼓师刘道生的后人,献出了刘氏遗留下来的部分手抄剧本;名乐师罗金梁献出了珍藏的一九一九年邵阳版木刻剧本。解放后一直献身祁剧教学工作的老艺人周昆玉,献出了手抄旦行边本。周老艺人病重期间,仍在回忆和纪录剧本;弥留之际,念念不忘的是《目连传》;去世之后,人们从他枕下发现的是正在吐录的《目连传》剧本。就在这四年时间里,周昆玉、王赛雀等十几位熟悉目连戏的老艺人相继去世,健在的老艺人也年事日高,使目连戏的录相工作增加了紧迫感。
一九八三年秋,机构改革后的省文化厅领导,决心办这件事。省戏曲研究所三次派人到有关地市调查研究和造具预算。八四年七月中旬,零陵、衡阳、邵阳、怀化、郴州五个地市的二十多位老艺人和文化部门代表,应邀到祁阳县具体研究目连戏的录相工作。到会的老艺人表示,不管有多少困难,录相工作已刻不容缓了,一定要做好,为祁剧留下点东西,为子孙留下点东西。郴州的刘浯德因去柳州教戏,傅上元也因天热身体不适没来,他们却挂来长途电话提出许多好建议。这次会上商定:剧本以老艺人已掌握的演出本为主,省戏研究铅印本作参考;演出尽量保持四十年代的面貌,要注意保留台上台下相结合的戏和其它有持点的舞台处理;初步讨论了删节的场次(牌),遴选了演出人员;产生了郑浯滨、何少连、彭新高等等七位老艺人组成的目连小组,负责组织排练工作,要求演出人员在国庆节前熟悉剧本和唱腔、曲牌,过了国庆大典集中排练。零陵地区文化局和祁阳县委乐意尽地主之谊;衡阳市文化局表示要尽最大支持。
平均年龄 六十六岁
十月六日,忙完国庆三十五周年活动的四十多位老艺人就来到祁阳。他们的平均年龄六十六岁,年逾古稀的有十一人。年龄最高的是唐清兰和屈少臣,他们和年过花甲的何少连、周新智,分演傅萝卜(目连)。
七月预备会议刚结束,祁阳五十四岁的李菊华把李忠燕老艺人接到家里,虚心向他学戏一个月。因为她没唱过目连传,这次却分配她和黄金娥分演目连的母亲、女主角刘青堤。年已古稀的李忠燕老艺人,为工作放弃了回衡阳女儿家歇暑。年过花甲的黄金娥,不仅向老艺人颜巧锦学戏,还虚心向其它老艺人求教。她成了祁剧舞台上第一个演刘青堤和第一个接叉的女演员(过去都是男旦角演员接叉),难怪同事们说她连破两项世界纪录。颜巧锦还受衡阳市文化局委托,到祁东农村邀请唱老旦的老艺人何浯莲。何浯莲因病无法参加演出,颜便把老旦的一些唱腔和舞台处理学回来,转教给雷新艳。年过花甲的丑行演员李宜华,为演好《追赶芙蓉》中的丑旦,从衡阳专程去长沙向师傅唐可华求教。在邵阳颇有点名气的刘秋红,接受了演曹氏和观音两个人物的任务后,虚心学习,苦读剧本,苦练身段。分演《海氏悬梁》、《女辞庵》的朱建华,也四十五岁了。她过去虽学过这戏,这次她向张岭月学艺后,又从零陵专程去江华向李月仙求救。
演出需要很多独特的道具和纸扎,年过七十的周忠雀八月初就开始为此奔波。他要把这些办得又好又节约。
排演场上 一团火热
十月六日起,老艺人陆续来到祁阳。他们有的放弃了教学的高报酬,有的克服了年老多病的困难。八日开始排戏。原来只安排上下午的活动,可是住地从早上五点多到晚上十点多,都有人练功、练唱、练做。这些多年没见面的老人,互教互学,如切如磋;有时还像孩子们一样打打闹闹。他们说得好:不能让那么远来的兄弟省专家们白跑一趟,不能让后辈人指我们的背。
七十六岁的唐清兰平时扶杖行走,排演场上却生龙活虎,不仅自己认真排戏,常常为别人提词提戏帮腔。古稀之年的王浯洪为追寻桂浯洋来排戏,风风雨雨四次下乡。录相时他推荐年刚二十的徒弟唐志平代自己演一段白猿,并负责去做小唐的工作,教会小唐演。乐师罗金梁按时从安江赶来,还写了万余字的文章,介绍祁剧搬演目连情况和音乐上的特点。演傅相的田连禄七十有三了,台词记得清楚,戏做得认真。原分担任务较多的金海鳌,把重头戏让给了别人。李忠燕、颜巧锦、李月仙等老艺人,年事日高不便上台。他们无保留地帮助别人后,安心饰演零散角色。六十六岁的伍翠达只担负几个小角色演出,桂浯洋患病的几天,他把桂的剧本看熟,准备应急;郑浯滨不舒服时,他又熟悉了郑的戏。有位演员误了点,他立即扮妆上场。这种救场如救火的戏德,十分感人。
演出的前四天,饰刘青堤演员之一的李菊华,母亲在零陵去世,她很悲伤。同志们也很着急,组织上派人帮她家办理母丧,她的弟弟也以工作为重,劝她留下来,保证了演出。周忠雀的老伴在医院打吊针,然而谁也代替不了他捡场。祁阳祁剧团的支部书记和周师傅的徒弟,都去看望他的老伴,让他安心坚持守在舞台上。傅上元清早练功不慎跌了一跤,落了一颗牙齿,伤了嘴唇,仍坚持演出……
担任班底的祁阳县祁剧团一队演职员,十月十五日从巡回演出点回来,第二天就投入紧张的排练,服从安排,虚心向老艺人学习,他们中许多人,都是一场赶一场地扮演各色角色;女的积极练伴唱、帮腔,男青年在刘浯德等老师指导下,几天时间排出《罗汉演武》一折,颇有技巧性。为扮罗汉,十多个漂亮小伙都剃了光头。他们和老艺人配合,好比绿叶红花相得益彰。
目连小组 工作核心
老艺人们形成的团结友好又富实干精神的集体,有个好的核心——祁剧老艺人目连小组。小组的七个成员,包括了生、旦、净、丑、小生、场面各个行当。他们担负着排练、恢复演出等多项工作。
组长郑浯滨是恢复《目连传》这段时间中满六十九岁的。他和田连禄,邹镇喜、周美仁、赵国孝等,解放前夕并称祁剧生行五虎大将。他担任过零陵地区祁剧团和地区戏校负责人。他在祁剧界德高望重,又有一定组织能力。近几年,他把恢复演出《目连传》当作自己的职责,向省、地文化部门提出过很多积极建议。七月预备会上,他组织大家商定场次,研究演员人选;会后,又到邵阳、衡阳、祁东、祁阳等地,深入落实,帮助解决准备工作中的困难。九月底他病了,脸带浮肿,仍在奔波演出的事。十月演员集中后,他脚浮肿过、感冒过,还因气管炎痰中带血,他都不告诉别人,他用自己刻苦工作的行动,团结和带领老艺人一起排戏。
副组长何少连六十四岁了,曾是祁剧《昭君出塞》的导演和王龙扮演者。七月预备会议时,他忙于为参加全省优秀青年演员表彰大会为小字辈准备剧目,迟到了一点,却带来一套恢复演出的方案。这套方案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回邵阳后,他做好其它几位老艺人的工作,并帮助研究剧本、练身段练唱腔。十月集合后,他是执行导演之一,夜以继日工作,任劳任怨。有次,他急燥了点,说话没注意,他担心挫伤他人的积极性,立即找郑浯滨一道去道歉。那位同志很高兴也很受感动,赞扬了他对工作负责的精神。
副组长彭新高也六十八岁,一九八○年祁剧教学录相演出时,他负责剧务等工作,这次又积极为《目连传》恢复演出和录相而忙。排戏前,他把场次、各场演员名单弄得清清楚楚,是位出色的“排笔”。他和别的同志一道,日晚三节时间在排演场,回家(他家在祁阳)后翻书钻台词、钻字义;第二天又帮助同事们纠正读错的字,阐明不明的词义;他还利用晚班后把场次演员分配表用大纸写出来,贴在排演场,使大家明白自己的任务。
正是老艺人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才能在短期内恢复演出连台八场的《目连传》。这速度恐怕算得是高的,面质量上却赢得那么多兄弟省专家的赞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