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艺三十年,在好几个剧团工作过,演出过近百个剧目。我的嗓音较厚实,音域较宽,以演老旦为多。老旦戏难唱,但我必须唱,而且要唱好。前辈没有给我们留下成套的老旦演唱方法,我们要在传统唱腔中找出发挥老旦唱功的潜力,用声音去塑造不同老旦的形象,在唱腔老师和作曲老师的帮助辅导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渐渐地懂得和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方法。
一、正确运用口腔胸腔和头腔共鸣,增加音量和厚度。老旦,顾名思义,就是饰演老年妇女。小姑娘讲话的声音清脆甜蜜,老太太讲话一般是低宽厚重,这就是老旦唱腔音色的依据。我在初唱老旦时,在突出语音效果或字多腔少,或节凑紧密的唱腔时,由于没有掌握好方法,往往共鸣位置偏重于咽腔和鼻腔,造成音质单薄、音色粗糙、音量较小、吐词不清的效果。后来通过学习、训练,才知道必须正确的运用口腔共鸣。其他腔体的声音振动,必须以口腔共鸣作基础,否则就无法将字吐清楚。作为戏曲演员,哪怕是老旦演员,口腔中的振动位置还是尽可能靠前一些,也是花鼓戏演唱的风格所在。胸腔共鸣,作为老旦来讲也是不可缺少的,可以使唱腔混厚坚实,在唱较低的音时,就会感到声波低,胸腔振动。当然胸腔共鸣不是用喉音,胸腔共鸣并不妨碍吐字清晰,但喉音却使字音混浊不清。头腔共鸣也是需要的,可以增加音色的美好,有助于高音的演唱。如花鼓戏《沙家浜》中沙奶奶的“说来话长”一段,唱腔旋律在低中音区徘徊,必须用胸腔共鸣,用宽厚的声音来泣诉她儿子的惨遭不幸;到《斥敌》一场的“八一三”一段,唱腔在中高音区游动,则必须用头腔共鸣,用宽而亮的音色,发挥她对敌人的怒斥。老旦演唱,共鸣区位置的运用和变换,可与花旦、正旦演唱形成对比,这样在花鼓戏演唱中,为老旦争一席之地。
二、降低音调,简化音符,为更好地发挥老旦的唱腔创造条件。老旦与花旦同腔同调,确实使老旦的唱腔受到局限。老旦为使声音苍老宽厚,必须大量地用真声演唱,但花鼓戏的唱腔有时开口就在g1音上,用真声是有办法唱的,用假声唱,又会变成小姑娘的音色,许多作曲者对此已有足够的认识,并在降低音调和简化音符上作了大量的工作。当作曲者未完全注意此事时,我就及时提出降调的意见,或自己在演唱时将音符予以简化。
降低音调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将原调向下作四度或五度移调,如《刘海戏金蟾》的老旦刘母第一次出场时演唱的[西湖调]就以众姐妹游山时唱的[西湖调]移低了四个调,这样刘母就能放开真声演唱,尽情地表达她爱子之情。这种方便而行之有效的方法,任何一种曲调当它适合于生角、花旦而不适合于老旦演唱的时候,都可运用,对风格没有任何损害,而对老旦的演唱大有裨益。另一种方法是保持原调不动,或仅降低一个调,但将c1以上的音回避,在不能回避的情况下则作经过音处理,一带即过。如《孟丽君》一剧中国太的“皇儿做事欠思忖”唱段,作曲者就是采取这种方法来谱写的,将曲调在中低音区游动。我放心大胆地用真嗓演唱,发挥自己音质厚实的特点,唱到“手举金龙拐仗我将子训”一句时,突出一个“训”字,在d1上拉长音,并运用头腔共鸣,使音色明亮而厚实,对于后面的g1音则一滑而过,使“训”字的情绪和音高都达到了比较佳的效果。
简化音符也是老旦演唱需要运用的一种手段。花鼓戏曲调是风格性很强的一种曲调,“小摆饰”多,颤音多,老旦演唱如不简化音符,就难达到好的效果。一要简化连续大跳进的音符。因长沙话入声字的关系,连续五、六度跳进的音符多,不宜于老旦演唱,一定要加以简化。二要简化过于密集的音符。音符过密,使唱腔不好发挥,给共鸣及发音位置带来过多的负担。三要简化花鼓戏所特有的一些唱腔“小摆饰”。“小摆饰”在花旦演唱时很有味道,可增添其灵巧活泼的成分,而老旦唱腔中过多的“小摆饰”,有碍于演唱很发的发挥。
三、利用花鼓戏润腔特点,恰到好处地表达人物思想感情。花鼓戏的润腔,同唱腔一样,与湖南地方语音特点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是为更细腻、夸张地表达语言内容服务的。这种润腔有色彩性变音、颤音、倚音、顿音、滑音等方法,恰到好处地运用这些润腔方法,可使唱腔增色。比如同样一个“笑”字,就有不同的润腔方法。在《送货路上》的大妈唱腔中,“喜得我睡梦中回回笑醒”的“笑”字,运用一个大向下滑音,能把那种喜欢儿媳妇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在《补锅》中,刘大娘演唱“刘大娘我笑呵呵”时,反复三句“笑呵呵”后的“笑”,则是用连续的顿音来体现的,将她那种对养猪的得意心情表达得维妙维肖。
同样是颤音的润腔方法,也有密集的颤和稀疏的颤之区分,表达的情景和出现的效果就不一样。以花鼓戏《沙家浜》中沙奶奶的唱段为例:“沙家浜就是你们的家”一句中的“家”字,要用密集的颤音,让花鼓戏风格非常地道浓厚,表现一种军民之间的亲切情感;而在“到那时,身强力壮跨战马”中的“跨”字,则要用稀疏的颤音,并在高音区将气提起,运用头腔共鸣,表达那种坚韧不拔的气慨和所向披靡的精神。
诸种润腔方法不一一例举。这些方法的运用,大大地丰富了花鼓戏演唱的表现力,发展了花鼓戏的演唱特色。
四、运用唱腔塑造人物形象。这并不是一个新话题,但对老旦而言,如何用唱腔来塑造人物,也是值得研究的。
一是用不同的音色来塑造不同的老旦形象。每个人物所受的教养,所处的环境,毕生的经历,是千差万别的,在音色方面也应是各具特点的。我在扮演各种老旦时,首先研究她们的经历、教养和基本性格特征,再决定用什么音色去演唱各自的唱腔。如《孟丽君》中的老旦国太,是皇帝的母亲,从小就受到严格的正统教育,现为一国之母,又是个正直的老人,我在唱腔的音色运用上是华丽的,稳重的。《程咬金招亲》中的老旦裴夫人,是一个大大咧咧的老太太,我则用粗犷的音色来演唱这一人物。《三次八台》中的老旦王夫人,和蔼可亲,我便用纤细柔和的音色来完成她的唱腔。而《沙家浜》的沙奶奶,刚强坚定,我又用刚毅的音色来塑造这一人物形象。这种音色的不同处理,使我在演唱各种老年妇女的唱腔中各具特色,人物形象鲜明。
二是用真情来演唱,表达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清代李渔说:“唱曲宜有曲情”。塑造人物形象,要充分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作为一个演员来说,必须非常投入地去演唱,才会取得很好的效果。我在传统戏《程咬金招亲》一剧中担任裴夫人一角,在第四场的主要唱段中,我反复琢磨角色的性格、内心感情和唱词、唱腔,除了注意自己的咬字和音色变化外,并在感情上特别投入,用真情来带动演唱,使演唱感情丰富,声音坚实饱满,高亢明亮,较好地把裴夫人这场戏中的复杂情绪和变化多端的心态表现出来,在演出中获得了较好的反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