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梅山》是流行于古梅山地域由师公表演的傩戏型法事。它是古梅山形成较早的戏剧形态,不同地域表现其主要内容的差异,反映出与群体生存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独具的艺术特色和社会功能也是它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
一梅山与梅山傩
梅山,是一个地域概念。《宋史·梅山峒蛮传》载:“梅山峒蛮,旧不与中国通。其地东接潭(今长沙),南接邵,其西则辰(今沅陵),其北则鼎澧,而梅山居其中”。这就是说,地处沅(水)、湘(江)之间广达五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古为梅山地。
梅山因何得名,有多种说法。一说属地盛产杨梅而名;一说是梅置石上,石上留有印痕而不灭,取其仙气而得名;还有不少人说,西汉吴芮部将梅绢灭秦功多,封十万户侯于益阳,以梅林为家而名梅山。苗学学者石宗仁认为:“梅山”地名可能源出苗语“皋芈”,汉译为“芈山”,“梅山”是“芈山”的异写,其义为“这盛长枫木的土地是芈王族子孙居住的地方” 。有学者认为石先生的译义更为周延,更具说服力,也更为妥当。
傩,古梅山早在战国时代就已盛行成俗。东汉王逸《楚辞章句》载:“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优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辞鄙陋,因而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教,下见已之冤结,托之以风谏” 。这里指的沅、湘之间,即为宋史《梅山峒蛮传》所说的古梅山地域,由此,我们推断,梅山傩的产生可以上朔到战国以远的年代。
在梅山“传傩”、“改造梅山傩风”的人物,历史上还可找到几位名人,如汉代的梅绢、唐代的刘禹锡等。梅绢在江两南丰时,曾奉吴芮之命,到军山“传傩以靖妖氛”,又因功多封十万户侯,以益阳梅林为家,因此他也许会在梅山传傩;刘禹锡,今徐州人氏,唐贞元九年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宪宗即位后,于元和年间一贬再贬,任朗州司马,历时十年之久。《唐书·刘禹锡传》说:“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性情。襄俗好巫,每瑶祠鼓舞,必歌俚辞。禹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故武陵溪峒夷歌,率多禹锡之词也”。朗州,就是现在的湖南沅陵;而昔之武陵,其郡治即在今与沅陵毗邻的溆浦县城之南,亦即梅山的中心地带,与宋熙宁五年(1072年)王化建置的新化县毗邻。
梅山王化以后,梅山的原始傩文化和原始宗教——梅山巫术,不断受到中原文化、荆楚文化、百越文化的影响和渗透,特别是佛教、道教的传人,使梅山傩文化融入了外来文化的营养成份,所以梅山傩的承袭和发展应当是多元文化的一个集合体。
二《和梅山》傩戏的主要社会功能
傩戏《和梅山》中,梅山是地方神的代称,泛指三种类型的地方神祗:
一是泛指梅山地方神,包括梅山诸神、孟公、土地、地主、娘娘、阴师、寨长等等;
二是专指梅山三峒主神,即上峒梅山扶大王扶可真.中峒梅山李大王李可德,下峒梅山赵大王赵可礼;
三是有些宗族把族内有名望的打猎英雄也称之为梅山神,如槎溪镇石门村罗姓村民就称其族祖罗公尚缢为梅山公公。
“和”,在《和梅山》中有三种含义,一是聚合神灵,把各路神灵请到坛场来;二是表演,运用各种表演手段以实现信人的意旨并达到娱神娱人的目的;三是师公当和事佬,在人与神之间调和劝解。如某人冲撞了梅山神害了病,请师公《和梅山》,师公唱日:“弟郎手把和神诀,梅山殿内去和神。巧言细语来和会,莫把恶言去伤人”。唱的就是这种情形。
《和梅山》的社会功能,古今的梅山人都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为狩猎、放鸭、捕鱼人敬神祈财。古梅山以渔猎为生,后逐渐向农耕发展,生活在这里人们坚信,敬了梅山神就能保佑他们农耕渔猎获得丰收。如围猎时,猎人只要在各路口插上“高标”或者“大钱”(用线香和钱纸作的冥具),野兽便不敢从此经过;放鸭人的竹竿(一种小竹上面留有枝丫,用于赶鸭的工具),敬过梅山神后,放鸭人用竹竿在放鸭地点画定一个圈,然后将竿立于地,鸭子则只在画定的范围内活动,不敢越“雷池”一步;请动了梅山神去河里捕鱼,鱼虾便自动往鱼网内钻等等。此种信念。山区的措人至今坚定移,每当丰收,还要专场《和梅山》以示庆贺。
二为冲撞梅山神而致病的人禳解治病。梅山人认为,梅山神既是劳动英雄神,同时也是喜乐神,爱耍点小脾气,一旦冲撞了他,便会你退财或者害病每当有人退财、害病,便疑足梅山神作怪,于是请师公《和梅山》进行和解,病则自然康泰。
三为“落梅山”的人解厄消灾。所谓“落梅山”,即梅山神附于某人的身体,使其表现出种种与常人不一样的异态,落了梅山的人,每年必须《和梅山》,以确保不生祸患。新化上梅镇洪大村4组75岁的师公曾松熙告诉笔者,邻近的石冲口镇满仓村的唐某,便是落了梅山的人,早些年每年要请他去《和梅山》。
四是为地方保平安清泰。笔者2005年7月28日,在新化县槎溪镇石门村罗财生家目睹了一堂《和梅山》傩戏,祭祀其祖神罗公尚缢,就是出于这种目的。据信士罗财生介绍,罗尚缢是本地人,以赶猎为生。一日在团峰应(山名)赶猎,见有巨蟒盘于树上,妨碍了雷公行雷布雨,尚公见了说,雷公,我来助你一炮火。即对准蟒开了一铳。蟒吐巨毒致其身亡,雷公救治不果,便封尚公为梅山总管。村民在村口修“缢公庙”,每年《和梅山》进行祭祀。村民说:和了梅山敬了缢公,这里就平安清泰,山里的庄稼也不会放野兽损坏了。
梅山人讲述的这些社会功能,笔者无法确认,但无论怎样,梅山人对祖神的崇拜与敬奉,对社会平安康泰和渔猎农牧丰收的企盼,这种心灵的追求是完全值得肯定的。
三《和梅山》的搬演形式
梅山把“演”称之为“搬”,如演《开山小将》称为《搬开山》。《和梅山》主要有两种搬演形式,一种是专场搬演,时间一般为一天;另一形式是在其他师公法事中附带搬演,因只演《和梅山》一个章节,免去了其他仪程,时间约1小时,无论搬演何种方式,都有“迎神”、“祭神”、“会兵”、“差兵”,事后有“交愿”、“起马”等法事,而这些法事,又带存很浓的歌舞戏剧成份,有着别的法事所没有的特点。
(一)请神
《和梅山》请神,除奉请太上老君、三元法主、张赵二郎、张五郎、孟公、土地、阴师、寨长之外,还必须请梅山上、中、下三峒的扶、李、赵三大主神和五路梅山、九溪十八峒地方神。
请三峒梅山时,师公右手执师杖,左手掐宫(八卦的宫位),脚踏罡步(即舞步),口唱“襞诀”(即唱词),配以锣鼓,完全是地地道道的歌舞形式。
如,请上峒梅山神,踏“上峒梅山罡”:
“上峒梅山疆”的具体符讳、攫步、罡诀如左:
罡诀:上峒梅山扶大王(坎)南郊天子座乾方(乾)
北郊天子青州位(震)梅婆帝主座南阳(离)
梅山小姑归兑上(兑)梅山兵马占山央(中)
先解释扶大王的符讳:“O”为祖,即太极,乃万法之尊,意为最高神的敕令。“‘√’” 为三台,中表示上台,左为中台,右为下台;画三台时其口诀是:上台一黄,祛却不祥,中台二白,护身镇宅,下台三青,召将关兵。“扶可真”即上峒梅山神,下部的符讳含义不明,此处可理解为扶大王的“心印”。
踏梅山罡时,先在地面用纸钱摆设“九州罡”图形,师公面向神龛,在“坎宫”之下的位置站定,右手执师杖,左手掐“坎宫”,唱“上峒梅山扶大王”罡诀,同时左脚踏“坎宫”,然后右脚踏“乾宫”,同时手掐“乾宫”,唱“南郊天子座乾方”罡诀,如此依罡诀按线路走舞步。梅山罡一般为六步,但在山区也有七步、八步的走法。
(二)祭神
《和梅山》敬神,先在堂屋中央布置一个特殊的坛场,即铺一只特大的“赌盘”(一种用竹篾编织的直径约有1.5米的竹圆盘,有的地方叫南盘),上置五柱线香,五柱“高标” ,五品红蜡、五碗菜、五杯茶、五杯酒、五只碗、五双筷,并从山上采新鲜树技插在上面。表演时完全是一种戏剧表演形式。
如洋溪镇官渡村广阐坛“吃南盘酒”:
法师头系鱼腹巾(一种青、红两色缝制成300 X 450mm的头饰),上插三束纸钱化身三峒梅山神,五个梅崽亦由师公或观众扮演,服饰随意,六人围着“青山”进行表演。
东路梅山你在东方座,青旗青号座东方;
南路梅山你在南方座,赤旗赤号座南方;
西路梅山你在西方座,白旗白号座西方;
北路梅山你在北方座,黑旗黑号座北方;
中路梅山你在中央座,黄旗黄号座中央。
孟公五猖、阴师寨长齐请座,五路坛神座五方,
左脚盘沙来塞海,右脚盘沙塞海门,
上塞黄河七个孔,下塞冥江两洞江,
唱在此句收了韵,锣鼓丢在九霄云。
师:(对众拱手)你们五个猪到了
众:我们五个都到了
师:隔(读gn,新化方言,下同)了好久冒相见
众:扯倒你(读ěng)个鼻头尖
师:隔了好久冒相逢
众:扯倒你作两筒
师:东一转来两一转
众:你在对门屋里呷麦(读n-)穗(读xian)
师:东一寻来西一寻
众:你在对门练黄泥(读ln,意为牛在田里打滚)
师:(捧杯)请——(唱)
一杯酒,亮清清,今夜在此陪梅神,
陪得梅崽梅孙哈哈笑,保护香主得安宁。
如此敬酒,有敬三杯、五杯、十杯的,可根据时间的长短而定。
新化上梅镇洪大村曾氏雷坛曾松熙(75岁)介绍请神敬酒却是另一种风味:
师公(简称师):座坛师。
座坛师(简称座):有。
师:要请香主拿只便壶
座:是拿只热(读yin,)壶
师:(拿壶)打只野人(读n)
座:是打只哑谜(读mn)
师:空洞树,空洞枝(读ku),猜得倒,好呷法。
座:我猜是酒壶
师:(用壶尝酒)此酒蒸得妙,放在碓恼头,扮落三粒好糯米,拿倒作向调(读t io,即调料),好重阳美酒。座坛师,从哪里杀起?
座:从东路五猖发起
师:(唱)打开金壶一敬酒,奉敬梅山五猖兵,
(棒杯)请
坛前饮了一杯酒,我将一字说分明,
一字省写一条龙,一心可以敬神灵,
一心敬过神灵后,保佑香主永安宁。
如此这般,敬十六杯酒,然后敬粑。
师:呷了酒来要呷粑
(指东方猖兵)这个是个么果(什么)粑?
猖:要是糯米粑,没有粘(读Y)咯粘
要是粳米粑,没开鸡脚叉。
师:我告诉你,这是个和会粑,
呷了这个粑,不打摆子(疟疾)生背花(疮毒)
猖:呷了这个粑,人也兴来财也发。
这两节表演至少给我们提供了两个方面的信息:一是这种法事其实是介于仪式与戏剧之间的一种表现形式,我们暂可称之为“傩仪”;二是地域不同其表演内容亦不同,应了师公们的一句行话,叫做“巫师扎灶,各师各教(读go)”。有师公告诉笔者:一些调侃的内容甚至可以临场发挥,随意编撰,以达到娱乐目的。
(三)会兵与差兵
会兵、差兵是《和梅山》必有的法事。会兵,即是将五方兵马会至坛前;差兵即是将兵马差出去为主东信士办事。
先说会兵,主要是会五方兵马和九溪十AN兵马,其表演试举一例:
师:青旗艳艳众:锣鼓沉沉
师:呜角喧天众:尔是何人?
师:我是弟子,特来会兵。
众:会哪方的兵?
师:会东方的兵。
众:东方什么兵?
师:东方乃是九夷兵。
众:哪九夷?
师:(唱)
汝问九夷是何名,我将九夷道原因。
昔日轩辕传天下,收伏九黎为九夷。
大夷子夷与方夷,黄夷朱夷与玄夷。
白夷风夷并羌夷,九夷名字要得知。
领兵先锋名布德,青旗青号木城兵。
东震青州兵马至,黄郎领兵到来齐。
师:九夷兵马有多少?
众:九九八十一万一千木城兵。
师:掌兵发号是何人?
众:掌兵发号马将军
师:(唱)东方兵马会齐了,二往南方会雄兵。
如此这般依次会南方八蛮,“八八六十四万四千火城兵”,西方六戎“六六三十六万六千金城兵”,北方五狄“五五二十五万五千水城兵”,中央三秦“三三如九九九八十一万土城兵”。
再说差兵。差兵就是将五方兵马差出去,为主东办事,办什么事呢?就是装车挽弩、围山赶猎、捞渔摸虾、驱鬼除病、解厄消灾。差兵场面可谓威武雄壮。请看下面师公唱段:
弟子不差兵来兵不动,马不披鞍马不行。
取下朱盔带铁帽,解下罗裙系铁裙。
东西槽头牵战马,南北营中选雄兵。
长枪丈二朱红竿,短枪八尺戴红缨。
或使刀来刀一把,或使枪来枪一根。
或使弯弓三尺六,插上狼牙箭九根。
巽风回避排四面,金瓜钺斧两边分。
百般军器点齐了,炮火连天出阵门。
……
梅山差兵有一个非常特殊之处,就是用手诀差兵。梅山手诀有70道之多。其中代表神灵的手诀:如独脚蛮王诀,无名天子诀,龙山太子诀;代表法力的手诀,如大小金刀诀,捞天总地诀;代表某种任务的手诀,如攀山塞凼诀,攀山塞坳诀,攒山诀,围山诀;发布命令的手诀,如统兵诀,齐兵诀,会兵诀,差兵诀,五郎诀等等。
手诀可演绎为现代手语的渊薮,配之以踏罡布阵等肢体语言,剔除其神化色彩,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出《和梅山》已成了现代戏曲艺术的雏型。
四搬演内容随地域与群体生存方式的不同而变化
经过请神、祭神、会兵、差兵之后,开始《和梅山》三峒梅山均为劳动英雄神,其神职由于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所表演的内容亦有不同。
如住山区,人们生活以旱作和渔猎为主,那么峒梅山的神职和表演内容是:上峒梅山番(读pāng)山赶猎中峒梅山装车挽弩(车、弩都是捕猎的工具)下峒梅山捞鱼撒网
表演上峒梅山时,师公头戴鱼腹巾,上插三柬纸钱,化身三峒梅山神,带领五个梅崽,即五路梅神,围“青山”转圈,边转边表演。
师:(唱)
羊角山前一下雷,一下雷,
五色祥云就地开,
今日不知何神到,上峒梅山赶猎来。
上峒梅山扶大王,番山赶猎你为王。
师公用师棍和牛角合成鸟铳,高声呼喊“阿赤”、“阿赤”,并作狗叫,其他师公呐喊助威,牛角齐鸣,锣鼓共响。
师:打到了,打到了。
众:打个么果(什么)?
师:打只野翁。
众:是打只野猪,呵呵呵呵。
师接唱:轮起梅山掌,踏起梅山罡,请上梅山朝玉皇,
上峒梅山请归位,我往中峒走一场。
中峒、下峒表演形式上差不多,表演中峒时,师公手执弓箭代表“车”和“弩”,做装车挽弩动作;下峒师公穿蓑衣,戴烂斗笠,背鱼篓,用蓑衣当网作打鱼动作,用师刀和牛角作捞虾动作。
从以上我们可以领会到,在山地旱作区,三峒梅山的神职是,上峒管飞禽,中峒管走兽,下峒管鱼虾。在表演内容上主要搬演狩猎走兽飞禽和捞渔摸虾的劳动细节。
在丘陵、水乡以农耕稻作为主的区域,三峒梅山的神职和表演内容则有所变化,即:
上峒梅山番山赶猎,
中峒梅山掮棚放鸭,
下峒梅山打渔摸虾。
也就是在稻作区,变山区的一、二和为第一和,增加“掮棚放鸭”为第二和,第三和则不变。
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呢?原来梅山地域的丘陵区,山民们广泛辟有梯田,平地开田则更为普通,以种植水稻。而以农耕为主的梅山人,喜欢利用稻田和溪河养鸭。因此,生活在稻作区的梅山人,表演中,师公做一些放鸭的动作,梅崽们作鸭子叫。
所以说三峒梅山的神职和搬演的内容与当地的群众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搬演之后,喜获丰收,免不了要庆贺一番,接着即表演许多娱乐节目,如猜谜语、讲白话、唱}Ll歌、唱情歌等等。表演节日的多少,视时间和观众情绪而定。在一些大型师公法事巾,可以整夜搬演傩戏、傩舞,除《和梅山》外,还有《搬开山》、《扫路娘子》、《明州和尚》、《犬光土地》等,以最: 限度达到娱神又娱人的目的。
五结语
1)《和梅山》“祭”中有“戏”,“戏”中有“祭”,是原始戏剧形态的反映;而这种“祭”是一种宗教信仰,不是一种封建迷信。
2)集多种艺术形式于一身,于生活又反映生活,根植于生活,具备广泛的群众基础,反映一种民意。
3)神人平等,神人对话,神人共舞,既娱神又娱人,突破了佛、道教派的神为至上,不可逾矩的桎梏。
4)使用方言俚语,通俗易懂,贴近观众,易于接受。正因为有这些特点,古老的傩戏《和梅山》得以存活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