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傩咒语
在傩祀活动中,傩师往往通过特定的咒语来实现人与神的沟通,领会并传达神的意旨,驱邪降妖,祈福禳祸。那些伴随着咒语的哼唱与呼号也不是为了宣泄个人的悲哀与欢乐,而是与咒语有关,去呼吁、召唤神的显灵,去传递神与人之间的信息。咒语巫术是原始初民对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灵物崇拜达到极端之后的产物。在傩坛巫术中,“最神秘、最深奥、最有哲理、最起作用的也就是那些在先人们看来是绝对可以信赖”的咒语。
在湘西一带土家族、苗族傩祀活动中流传着许多这样的语咒,著名的《梯玛神歌》便是土家族“梯玛”(法师)在法事活动中所念的咒语和颂词。如《驱妖咒》:
上元将军本姓唐,
手拿宝剑走忙忙。
弟子今日相迎请,
深房内阁斩邪魔。
中元将军本姓周,
手拿钢刀到处游。
弟子天日相迎请,
深房内阁斩邪头。
下元将军本姓葛,
手拿麻绳并铁索。
弟子今日相迎请,
深房内阁斩邪魔。
又如《吹小孩惊骇歌》:
头看青天,师傅在身边,
低头望地边,师傅在眼前。
弟子不收男魂女魂,
三魂七魄,真魂本命。
当收天骇地骇,人孩鬼骇,
牛骇马骇、狗骇马骇,
头上收到身上,身上收到脚下,
脚下收去远遣他方。
角元氏房心尾箕,
斗牛女虚危室壁。
奎娄胃毕嘴参,
井鬼柳星张翼轸,
二十八宿到防卫,
凶风星退尽,吉星降临。
佶屈聱牙的韵调,似懂非懂的语言,红色的法衣、森严的表情加上古怪的仪礼构成了阴森诡秘的氛围,让人在阴郁中感到了神的威严和凛冽。
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远古时期,土家族先民面对变幻莫测的大自然感到无能为力。他们既不甘心处于这种境地,渴望认识自然,征服自然,又无科学知识,就只好凭借天真的幻想,创造出众神来,并试图通过种种方式以求助于神的帮助,去战胜自然力,幻想通过神的力量去主宰世界。于是乎,土家人每遇到灾难、瘟疫、疾病等不幸,都认为是鬼怪在作祟。为酬神驱鬼逐邪,就要举行一定的仪式,念咒作法。
土家族原始初民把“梯玛”之咒语,视为神圣的“上帝”,不可违越的“圣旨”,只有心地诚实,才能倍显万灵,超越大自然与人类。他们相信土老司的语言具有神力,认为傩师是社会上的优秀人物、领袖分子,他们的语言,都是金口玉言,可以指出迷径,去秽驱邪。
傩戏音乐
傩戏音乐不仅指傩戏中带戏剧性表演的音乐,也包含了巫傩祭祀仪式中的音乐,它伴随着傩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积累。虽然在历史的演进中傩戏音乐已渐渐脱离粗糙、随意而趋于规范与工整,但里面仍然渗透着浓郁的巫风楚韵和古老独特的音乐元素,无论在音乐形象的创造上、表情达意的方式上,还是在音乐的体裁形式及表现手段上都具有鲜明的特点。
傩戏音乐大体上可以分为民间歌曲、民间舞蹈音乐、民间宗教音乐、民间说唱音乐、民间戏曲音乐几种类型。
从各地傩戏看,采用民歌的形式来反映不同的生活内容,已成为傩戏普遍传承的习俗。利用民间小曲的构架表达傩戏中驱鬼逐疫的内容,使唱段具有节奏句式规整、旋律性强的民歌风格。一般说来,傩戏吸收的民歌大都是可塑性强,能连接衬腔,曲调适合一曲多用,有可能发展成戏曲音乐的乐调。
无论是祭祀仪式或戏剧性表演中,几乎都是程式化的歌舞表演。曲调多属分节歌体的上下句结构,段与段之间由打击乐过渡。民间歌舞音乐是傩戏音乐中集体气氛的最好表现,不仅音乐节奏丰富,还常常伴随着节奏引出群众性的集体歌咏,场面生动活泼,热烈欢快。
傩戏的宗教音乐多为祭祀性音乐,即佛曲和道曲。旋律简单,以口语音调为依据,充塞着大段念白,音乐节奏与语言节奏基本一致,一字一音,可说是语言声调的夸张。同时音域狭窄,旋律成下行倾向,曲式为上下句单乐段原始歌体,表演上系歌舞乐相结合,反映了原始歌舞音乐的特点。
傩戏中不少节目属于说唱。通常由一人说唱一个故事,唱腔多为数板,曲头和牌子之间有一专用曲调,节奏不规则,速度快,有时也加打击乐前奏、间奏及托腔伴奏,说唱富于变化,形式多样。
保护民族文化原生态
在人类共同的历史中,都经历过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神灵崇拜的阶段,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共生现象,原始的傩文化在世界很多地区都有存留,比如美国的“万圣节”、德国的“魔鬼大游行”等都是这一原始文化遗留的痕迹。但中国的傩文化因其保存的完整性和丰富性,堪称“世界的瑰宝”。然而这一不可再生的瑰宝,今天却亟需我们的保护。
在流传至今的傩戏表演中,我们看到的是原始崇拜和生命意识的冲动。色彩艳丽的傩画像、造型夸张的傩面具,透视出原始人类心灵深处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对未来美好追求的强烈欲望。历经几千年而不衰的傩文化,涉及民俗、音乐、舞蹈、美术、服饰、戏剧等许多艺术门类,也涉及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宗教等诸多研究领域。
然而,这些多姿多彩的原生态资源在讲述先人故事的同时,也在经受着不同程度的破坏。粗制滥造的仿制品大量流传,真正古老的面具却因为得不到有效地保护而朽蚀、损害。在一些地区,傩文化正在变调、变味,它的学术价值也受到影响。
作为一种原始的文化形态,傩戏、傩文化是人类历史文化轨迹中不可替代的一环,而保护、研究和发展傩文化,首当其冲就是要保护文化的原生态。这意味着傩技、傩仪、傩戏不能脱离它们赖以生存的乡村土壤,成为死气沉沉的观赏品。
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长曲六乙说:“它们(傩文化)在傩戏表演中,虽然真正称得上戏曲的节目不多,但从音乐上看,艺人们大胆的吸收借鉴了兄弟戏曲艺术,使得某些傩戏音乐日趋完善。最典型的是将传统的傩戏唱腔与民歌、曲艺和戏曲巧妙地融为一体。如湖南、湖北、贵州等地的傩戏,明显地融合了汉剧高腔、花灯、采茶戏、京剧、三棒鼓等声腔音乐,以大体相同的主旋律为基础,根据不同的人物性格特征,正走向行当分腔,并派生出许多不同行当唱腔。
尽管傩戏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民族中各富特色,风格不一,但它们都属于一种戏曲形式,均依附于傩祭活动;音乐由五声音阶构成,多用商、徵、羽调式,常用2/4拍,旋律起伏不大,较平稳,多进级,偶尔出现大跳。演唱气氛热烈,很注意字与音的韵味,曲式结构短小精干。从傩戏音乐的结构及特征中可以看出,傩戏音乐具有分布的广泛性,内容的丰富性,传承的通俗性,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它是长时期人民大众集体创造的艺术结晶。
和现代社会,特别是和现代的生产力、现代的科技,有时候是格格不入的,它们产生了一种冲撞,在现代科学时代,它们将会逐渐的消失,因此,这样就产生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是让它们消失下去呢,还是应该把它们保存下来。还是应该把它们保存下来,因为它们毕竟代表我们中国古代人类所走过的历史的足迹。”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牛川海说,傩是一种本土文化,它存活于一定的文化土壤中。破坏了这种原生态,也就破坏了它存活的土壤。希腊的戏剧为什么灭亡了,因为今人不知怎样演出,而日本至今还保留着原始的戏剧舞台。保护傩文化,就不能破坏传承它的载体。清华大学教授赵丽明说,对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始终是一对矛盾。是否可以两条腿走路,一方面保持原生态,这部分大量存在于乡村中,没有开发。而另一部分则开发出来,适度提高其艺术性、观赏性、趣味性和参与性,将原生态的美经过加工形成产业,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