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9月,谢莲英在北京为第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们表演湖南花鼓戏《姑嫂忙》,给毛泽东主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62年,毛主席视察湖南时,点名要再看一次谢莲英表演的《姑嫂忙》。从此,这蕴含楚文化、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湖南地方小戏在全国各地传唱……
来历
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各地地方小戏花鼓、灯戏的总称,起源于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它从劳动人民中来,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
湖南花鼓戏曲调的发展,是采用当地山歌、民歌、哼歌为素材,发展成为几个基本曲调,应用于有简单情节的戏剧之中。后由于戏剧情节的复杂化和人物思想感情表达的要求,原始曲调变成了有各种不同节奏、能表现各种不同情感、分别适用于男声或女声演唱的曲牌。从音乐发展的角度说,前辈花鼓戏艺人(民间作曲家)根据戏剧内容的需要,运用“一曲多变”的规律,创作了许许多多的曲调,并且相传了一套曲调发展的手法。同时,他们也吸收了外省或者本省的其它民间音乐和其它剧种的音乐,为后代留下了宝贵财富。
200多年来,湖南花鼓戏经历了从民间歌舞到对子花鼓,再到能够演出一整本大戏这样一个从简到繁的过程,有着坎坷的经历和光明的前景。
种类
湖南花鼓戏的音乐曲调约300余支,根据曲调结构、音乐风格和表现手法的不同,大致可分为四类:1、川调;2、打锣腔;3、洞腔(即师公腔);4、小调。川调,源于山歌及民歌,按调式分为宫调式、羽调式两种,宫调式强调六级音,羽调式强调七级音,花鼓戏味特别浓厚。打锣腔,源于哼歌及劳动号子,原来仅用锣鼓、唢呐伴奏,人声帮唱尾腔,得名打锣腔,现在基本上取消了这种帮腔形式。洞腔,源于师道音乐,所以,也称师公腔。川调、打锣腔、洞腔,统称为正调,正调的结构比较方整,大多以“对仗”或“起承转合”为结构形式,反复运用。小调是一些比较原始的民歌、山歌、城市小调和丝弦小调,表现情绪较为单一。某些小调发展较大,能表现多种情绪,编入了正调。
各地花鼓戏的名称很不一致,在湘东浏阳一带叫“采茶戏”,湘南衡阳一带叫“马灯戏”,湘西一带叫“阳戏”,湘北常德一带叫“喀喀戏”,平江、嘉禾等地叫“花灯戏”,湘中长沙、益阳、宁乡、湘潭等地称为“花鼓戏”。“采茶戏”沿用《采茶歌》的名称,“灯戏”是因在灯节演唱的小戏而得名。
特点
花鼓戏的表演艺术朴实、明快、活泼,行当仍以小丑、小旦、小生的表演最具特色,多以表现劳动生活为主。各地花鼓戏各具特色,又融合一体。
如邵阳花鼓戏,其音乐脱胎于山歌和民间小曲,既吸取了本地傩堂戏音乐、说唱音乐、祁剧音乐的养料,又撷取衡阳、长沙,及湖北、广西等地的花鼓和彩调,声腔既有轻松愉快的牌子,又有庄重、高亢和最能体现诙谐感的川调,同时也有活泼、辛辣、乡土气息浓郁的小调,是湘西南地区最喜闻乐见的地方戏之一。
而常德花鼓戏的声腔,最初是打锣腔,丑角、旦角唱着打锣腔和小调,进行载歌载舞简单的故事表演。演唱形式上是“一唱众和,不托管弦,锣鼓帮腔。”后传入四川的梁山调,与当地的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和戏曲音乐相结合,形成了具有常德花鼓特色的声腔正宫调,并以基曲调的可塑性和大筒振腔保调的功能,逐渐替换了打锣腔。其声腔内含的板式变化和情绪表现上的潜力,随同大本戏的上演而得到充分发挥;大型剧目也随同声腔的成熟而在常德花鼓戏中盛行。而且,其音乐表现手段不断丰富,表演形式逐步完善,逐渐从丑旦歌舞演唱型的生活小戏,成为了一种行当较齐、声腔较丰富的完整、定型的戏曲形式。
剧目
过去,花鼓戏遭受封建迂腐势力的歧视和禁演,各地花鼓戏班都曾兼演当地流行的大戏剧目以作掩护,以“半台班”或“半戏半调”、“阴阳班子”为主,以半职业性班社出现在农村,作季节性演出,但各地花鼓戏传统剧目,至少有400多个。
新中国成立后,湖南省花鼓戏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不但整理了如《刘海砍樵》、《打鸟》等传统戏,而且创作了《双送粮》、《姑嫂忙》、《三里湾》等不少现代戏。《打铜锣》、《补锅》、《送货路上》、《野鸭洲》等还摄制成影片,湖南花鼓戏艺术得到很大的发展。新创作的农村题材现代小剧目中,《嘻队长》曾进京演出,《山野曲》、《特别新娘》、《拦车》、《纯雨》、《补票》等反映新农村建设的小戏,均获得好评。
《山野曲》讲述的是某山村业余唢呐吹奏者黑牛和山菊同时报考乡文化站乐队,因竞争产生矛盾,山菊便改行练习打钹,与黑牛在放牧时产生冲突,后在“羊群都能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为何不能和谐相待”的启示下,消除了隔阂,与羊共舞,实现了新的和谐。该剧用富有戏剧特色的花鼓戏演出,载歌载舞,妙趣横生,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纯雨》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题,通过县长下乡,反映一种新的干部作风。该剧于2006年获湖南艺术节第五届“三湘群星奖”金奖。《补票》以贯彻党中央“三农”精神为主题,通过选村委会主任,反映了当代农村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作者以敏锐的目光密切关注农村,歌颂和谐的社会、和谐的农村、和谐的人际关系,也表达了广大农民渴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愿望。该剧2004年9月参加第七届“中国艺术节”获得金奖;2005年应文化部邀请,在“长安大戏院”汇报演出,受到了首都各界的高度评价。
湖南花鼓戏名角谢莲英
著名的艺术家谢莲英是湖南花鼓戏表演名角之一。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长沙的戏剧舞台上,谢莲英的戏令广大市民倾倒,至今仍有不少老艺人、老票友还能记起她那出色的表演和声声传情的唱腔。
谢莲英生于益阳沅江县贫苦农家,解放初期才开始学戏,由于她悟性甚好,又勤奋努力,很快就成为一位有培养前途的花鼓戏演员。曾经得到梅兰芳、程砚秋等戏剧大师的指点,长进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