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戏曲剧目的“整旧”工作

金汉川

  戏曲剧目的“整旧”工作,是指40年来我们对传统戏曲剧目所进行的整理改编工作。

  在我国,戏曲不仅历史悠久、遗产丰富,而且剧种繁多,各种专业与业余的戏曲剧团比比皆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素有喜爱观看戏曲的习惯,每个剧团每日都要联着几百上千观众。建园初期,各地剧团的上演剧目大都是继承前辈艺人的传统戏,剧目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情况都很复杂。要使戏曲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精神健康,就必须对传统剧目进行整理。这是我们进行戏改所首先要做的工作。

  传统剧目大都是历代艺人与文人共同创作的,而且长期地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着。一些好的或较好的剧目,大都以人民的思想感情与审美意识,表现了古代的现实生活与传说故事,爱憎分明地在舞台上塑造了人民所喜爱、所赞扬的人物与所憎恶、所批判的人物,还创造了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诚然,来自封建社会或半封建社会的传统剧目,不可避免地在不同程度上都要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如果原封不动地把这些剧目搬上今天的舞台上,这就会与今天现实生活中的时代精神格格不入。但是,由于传统剧目具有强烈的人民性与现实主义精神,只要经过必要地恰如其分地整理改编,它们就可以在新的时代中继续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建国以来戏改工作的实践证明,经过整理改编的优秀传统戏,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戏曲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对于人民进行爱国主义与人民优秀的道德品质的教育;对于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使人民获得美的艺术享受;对于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戏曲、建立新的民族的艺术形式;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50年代中期,昆曲《十五贯》整理出来后,全国各地剧团纷纷移植演出,它所表现出来的为民请命的精神与重视调查研究、反对主观主义、反对官僚主义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周恩来总理对此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高度的评价,认为“这个戏可以一直演到共产主义社会”。 

  整理改编传统剧目的工作是一项复杂而繁重的工作。一方面,这是因为传统剧目拥有很大的数量。据《中国戏曲志、湖南省卷》所载、湘剧、祁剧、辰河戏等地方大戏的传统剧目大都有七、八百多个以上;在50年代初,它们的专业剧团经常上演的剧目也在200多个以上;要对这么多的剧目进行整理改编,其工作量是很大的。同时,整理传统剧目的工作不能只靠少数专家来做,1951年5月5日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发布后,各地文化部门都在组织戏改干部与老艺人对本地戏曲进行改革工作,可见开展戏改工作的范围是很广泛的。另一方面,还因为戏曲是一种文学、表演、音乐相结合的综合艺术,牵一发而动全身;而且传统剧目中的人民性与封建性往往是纠缠在一起的,什么是它的人民性与封建性,怎样看待传统剧目的社会功能等,这都是一些有很强的学术性的问题,而且各个不同的剧目还有各不相同的情况。因此,整理传统剧目既要反对拒不进行任何整理的保守思想,又要反对在开展工作时采取简单粗暴的倾向。整个工作应以“五•五”指示为指针,采取严肃、认真、慎重的态度,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戏改工作应从何处入手?我国多数地区是采取“先易后难”的作法,湖南也是如此。“五•五指示”指出:“目前戏曲改革工作应以主要力量审定流行最广的旧有剧目,对其中不良的内容与不良的表演方法进行必要的和适当的修改。”所谓“先易后难”,就是指先从“流行最广的旧有剧目”开始。这些剧目大都是传统剧目中经过长期演出实践的考验、所保留下来的好的或较好的剧目。它们在思想内容上、在表现形式上所存在的问题比较小,且易于识别,修改的难度亦不大。各地可以普遍地组织戏改干部与艺人来进行,而且容易收到成效。在戏改工作中,若能首先集中一段时间来整理这类剧目,就可以丰富各地戏曲剧团的上演剧目。  

  “光易后难”的作法,一般也是指“小改”,亦即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所说的“移步不换形”作法。这即是说,一方面剧目在演出中要经常地进行“必要的”、“适当的”修改,不断提高剧目的思想水平与艺术水平;另方面,剧目的改革一般都应在渐变中进行,不使观众对剧目的改革感到突然。对于观众所熟悉的剧目,我们进行改革时,应该考虑观众的欣赏习惯与水平。剧目的提高与观众欣赏水平的提高应相适应,否则,戏改工作就舍脱离群众。 

  怎样进行“小改”?从湖南的戏改工作情况来看,这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抹出思想上的灰尘  

  衡阳湘剧谭保成同志演出的昆剧《醉打山门》在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获一等演员奖。这个戏除了表演方面的成就之外,剧本采取“小改”方法取得成功也是个值得称道的经验。谭保成同志演出时,除掉了原剧中的一个给酒保灌牛屎的情节;又把吃酒不付钱改为是与酒保“作耍的”。这一小小的改动,突出了鲁智深的豪爽而英武的英雄形象,还增添了一些机趣。

  湘剧《坐楼杀惜》整理本只增加了一个细节,就取得了“出新”的效果。旧本把宋江写成一个嫖客;把阎惜姣写为一个心狠毒辣而反复无常的淫妇。“杀惜”的思想意义是从道德问题的角度表现出来的。扬勿鹏同志演出时,改为把梁山书信作为双方冲突的焦点。这样就把它提高到一个政治问题上来了,使宋江的英雄人物形象得以突出。 

  (二)情节上的集中精练   

  地方戏的特点,一方面是有活泼生动、生活气息浓厚的优点;另方面又有着重复罗嗦、松散芜杂的缺点。因此,地方戏的剧目整理必须在情节语言上进行集中精练,提高演出质量。高腔剧目大多来自明清的传奇,场次一般都有三四十出之多。高则诚的《琵琶记》有四十二出,湘剧传统本也有三十多出,这个长度显然是不适合今天观众的欣赏要求了。湘剧整理本,有作一本戏与作两本戏的两种形式,但两者都作了精简处理。若采用作两本戏形式,则也要删削三分之一的场次,还要合并一些场次。苏复之的《金印记》有四十出之多,湘剧传统本所保留的折子亦较为丰富。1957年省湘剧团参加全省戏曲汇报演出中演出的《金印记》,只精选了传统本中的一部分精彩的折子戏,删去了《南楼拷腊》、《唐二别妻》、《苏秦傲考》等折子。《苏秦傲考》作为一个折子戏演出,那是一出很精采的“道白戏”,演员说来流畅紧凑、颇见功夫。但在全剧中它游离于剧情的主线之外,造成结构上的松弛臃肿。

  (三)语言表演上的加工润色 

  原常德汉戏邱吉彩同志演出的《祭头巾》,在省内外曾产生过很大的影响。这个戏的剧本整理的成功之处在于结尾处的一点小小的改动上。石灏的一段尾声唱词原来是:“喜上眉梢,喜上眉梢。老爷今日身荣耀,宫花斜插帽。待来日琼林宴上乐逍遥,琼林宴上乐逍遥。”周章同志整理此剧时,改为以石灏因高兴过度而死作结局;将尾声最后两句改为:“不中高官又如何,中了高官又如何。”这个小改动,改变了作品主题思想的性质,批判了科举制对旧知识分子的毒害。

  祁剧高腔《昭君出塞》也是一个在省内外颇有影响的剧目。这个戏在剧本上所作的改动不大,主要是由谢美仙、何少连同志在表演上、在舞台调度上作了新的处理。它借鉴了弹腔戏的表演方法,加强了舞台节奏的变化,加大了人物动作的幅度,强化了以昭君为主的整体造型的统一性与外形美。这种处理,有力地表现了当时人物的激荡的思想感情,也使高腔的传统舞台演出形式发生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变化。

  (四)净化与美化舞台形象 

  剧目的改革,带来了舞台形象的净化与美化。建国后,戏曲舞台废除了旧戏中的一些小脚跷工等不科学的功夫、擤鼻涕等落后的表演、打钢叉等凶杀的场面、丑恶恐怖的脸谱装扮以及饮茶吐痰等不良台风。长沙花鼓戏《刘海砍樵》中的胡秀英与《白蛇传》“出山”中的白素贞,她们的传统脸谱皆是一半旦扮、一半净扮。用以表现人物时而是人,时而是妖的特点。显然这是对人物的丑化。现在,这两个人物都改为旦扮,而且在装扮上还不断地予以美化。这不仅是净化、美化舞台形象的需要,而且也是为了更准确地表现这两个善良、钟情、美丽而富有正义感的人物性格。  

  

  我们说,整理传统剧目要采取慎重的态度、小改的方法,但这不等于说,我们整理传统剧目都只能在这个范围、用这种方法来进行。在传统戏中,确有一些较为复杂的剧目,既有较强的艺术性,又有较浓厚的封建糟粕。对此,若不作大改,甚至要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革,它们就难以恢复舞台生命。

  随着戏改工作的深入发展,靠小改的办法产生优秀剧目的可能性愈来愈小了。留下来的一些剧目,除出那些无多少艺术价值而自然淘汰的剧目之外,大都是要作大改的剧目。这是我们戏改工作中出现的一项新的繁重的任务、但却又是个势在必行的任务。如果我们把这项工作做好,戏曲舞台就可以出现一批使人刮目相看的好戏。

  怎样进行大改呢?大改的作法大体上有下列几种形式。

  (一)立主脑、剪头绪

  昆曲《十五贯》根据古本《双熊梦》整理而成。它的主要的成功经验是立主脑、剪头绪,这个经验已在全国戏改工作中予以推广。朱少希同志整理的《拜月记》也创造了这样的经验,它是在传统折子戏《双拜月》、《抢伞》的基础上、又参照古本《幽闺记》而整理出来的。原剧的故事有两条线:一条线是以主要篇幅写蒋世隆与王瑞兰在兵乱中相遇而结为夫妻,他们与王父兵部尚书进行坚决斗争而终于获得重新结合。中间还穿插了蒋世隆兄妹的离散与相会作为陪衬。这条线是全剧的主脑。但它的前半部又写了另一条线的故事:陀满兴福一家人遭谗佞陷害、寄迹山林,后考中武状元,与好友蒋世隆及亲妹相会。这条副线与主线无必然的联系,且造成全剧结构上的松散冗长。整理本除去了副线,突出了主脑。这不仅使故事长度适合作为一场晚会—演出,而且还使情节紧凑流畅,突出了对主人公的人物描写。这个戏的整理经验也受到了戏曲界的重视。

  (二)大本戏中留折子戏、折子戏扩为大本戏

  有些大本戏或者由于情节庞杂、或者由于思想毒素很重,无法进行整理。但这应与其中某些好的折子戏相区别开来。在我们戏曲舞台上出观的一批优秀的小戏中,就有一些是来自这类大戏中的折子戏的。   

  目连大戏写目连下地狱拯救母亲出冥界。但由于这个故事的核心部分发生在阴森恐怖的地狱之中,这使它无法进行整理。同时它的正戏部分,缺乏对人物性格的细致描写,也无多少戏剧性。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它有着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但作为一个上演剧目,却难以看出有多少值得整理改编的必要性。但是在它的杂戏中却有一些折子戏如《思凡》、《双下山》、《老汉驼妻》等都是很精采的。原常德汉戏李福祥同志演出的《思凡》经过整理后,于1952年参加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获得演员二等奖。这种情况,同样也表现在《岳飞传》、《封神榜》等大连台本戏之中。  

  在传统戏中,有些小戏原系从连台大本戏中精选出来的折子戏,它们经过历代艺人在剧本上、在表演上进行反复的加工锤炼,达到很高的演出水平,使人百看不厌。但是,今天观众的审美要求已发生了变化,他们既要欣赏这些精采的折子戏,又要看到有它前后情节的完整故事。因此,如何把折子戏扩充为一台大戏,这就成为剧改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了。实际上,全国各地的一些有远见卓识的剧作家部都积极地进行了这项创作工作,并且还取得了卓著的成就。

  京剧《杨门女将》是1960年范宏钧同志整理出来的一出很有影响的剧目。它以扬剧的《寿宴》与《比武》两折传统戏为基础,同时也参照了《十二寡妇征西》的故事内容。在整理中,作者在深化主题思想、刻画人物形象与组织戏剧情节上都进行了新的创造,充分地体现出沸腾的新的时代精神。但是,如果没有那两折精彩的传统戏垫底,它也不会在艺术上达到这么高的水平。 

  湘剧《拜月记》的整理情况也是如此,这己在前面作了介绍,不再赘述。这里且谈一下湘剧《追鱼记》的情况。这个戏首先由康德在1956年整理出来,这也是一个在传统折子戏基础上进行整理出来的一个成功之作。湘剧传统戏名曰《双包案》,龟精化作假包公,与真包公对审真假牡丹。龟精由丑行应工,唱词道白由演员即兴编演,十分诙谐有趣。作者以这折传统戏为核心,参考了古本《鱼篮记》的故事情节,形成了一个有头有尾的完整的全剧故事。全剧故事突出了折子戏,折子戏又充实了全剧故事的内容,两者相得益彰。剧本对结局的修改也是值得赞扬的。原本的处理是:观音将鱼鲤精收归南海,张珍与牡丹完婚。现改为:鲤鱼精忍受拔鳞之若,毅然脱离仙界,与张珍相结合。这个修改,强化了对于爱情主题的表现。

  (三)重新创造

  传统戏中有些剧目,一方面在思想内容上存在着严重的封建性糟粕,另方面又有较高的艺术性。对这类剧目,如果我们对它采取动大手术的方法,改变主题思想的性质,它们是可以化腐朽为神奇的。

  莆仙戏《团圆之后》的原作《施天文》,是一个歌颂孝妇、宣扬封建道德的戏。作者改变了视角,重新处理了原作的人物与情节,使主题思想发生了根本变化。现在它已成为一出强烈地揭露、控诉封建伦理道德摧残人性的大悲剧。

  莆仙戏《春草闯堂》是在传统戏《邹雷霆》的基础上改编的,它只利用了原作的某些人物与情节,整个作品几乎全是重新创作的。主人公春草就是一个新创的人物。剧本写春草连闯三关:一闯公堂,假认姑爷;二闯绣楼,导致小姐假认姻亲;三闯相府,逼相爷不得不假认女婿。这些情节,有力地塑造了一个善良、热情、勇敢、机智的新人物的形象,也增强了戏的喜剧气分。

  这两个戏的改编经验,为我们整理传统剧目提出了一条重新创作的道路。在它们的启发下,我省一些作者也陆续地进行了这种重新创作的尝试。但由于或对原作精神把握不准、或对新创作的反复磨炼不够等原因,现在尚末见到令人满意的作品的出现。但这种勇于尝试的精神是值得赞扬的。功夫不负有心人,将来是可望出成果的。 

  

  上面介绍了我们进行整理传统剧目的几种“小改”与“大改”的形式。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才能作好“小改”  与“大改”呢?从“五•五指示”至今,我们进行整理传统剧目的工作已经40年了,40年的实践,我们在工作上取得了一些什么经验呢?我想,这主要有下面三点: 

  (一)整理剧目工作应与演出相结合  

  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观众对戏曲剧目的欣赏,既要求它应是—种可供阅读的文学作品,也要求它应是一种可娱耳目的舞台艺术。广大群众往往对后者还看得重要些。因此,我们整理传统剧目,必须把提高剧本的文学水平与提高舞台演出水平相结合起来;必须把对剧本的修改与对音乐、表演、舞美等的改革相结合起来。剧本的整理改编,作者不可脱离演出、脱离艺人,关起门来进行。演出是剧目的具体的体现。只有通过演出,我们才能更具体地了解剧本有些什么优缺点、应该修改什么、怎样修改。修改之后的效果如何,也只有通过演出才能检验出来。

  戏曲虽然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但不同的剧目所突出的某种艺术形式是各不相同的。有些剧目是突出表演的,如京剧的《三岔口》,从它的剧本来看,没有写出多少唱白,也看不出它有什么意义,然而表演艺术的成就却十分突出。湘剧《赵朋观榜》也有相同的妙处。它是一出生行的独脚戏,演员以虚拟动作进行表演:时而向前挤进人群中去,时而向后又被人群挤出来,表现了观榜场上人如潮涌的景况;时而踮足翘首,时而从隙中斜视;一会儿悲,一会儿喜;表现了人物寻找自己名次的急切心情与患得患失的心理状态。这段表演,把人物与环境的交融、内心活动与外部形态的结合,都表现得十分生动、准确而饶有趣味。衡阳湘剧《醉打山门》,谭保成同志演鲁智深酒醉捣毁山门之后,做了一段很精采的表演:演员以一个“金鸡独立”(单腿独立)的姿势,不换腿,连续摆出十八个不同形态的罗汉塑像的造型动作。这一令人叫绝的腿功技术,把鲁智深的酒醉形态、豪迈英武的气概以及深藏内心的苦闷都突出地表现出来了。这一段戏无一句台词,它的艺术价值全是从表演中体现出来的。

  地方戏中有些唱工戏,如湘剧《金沙滩》中卢俊义的一段(宝塔歌),唱词达百句之多,若从剧本文学的角度来审视,也许会觉得它太长,甚至还会有罗唆之感。但从剧场效果来看,观众听来却感到很满足,常常给演员报以热烈的掌声。他们认为这种数板加垛句的特有形式、字多腔少、词意通俗入耳、在叙事中抒情,把卢俊义受梁山英雄盛情款待后的那种感激与难分难舍的深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整理传统剧目不同于新剧目的创作,它们一些流行广泛的剧目的艺术形式,在艺人的演出中,在观众的欣赏中,都已形成定格,不可随意的改变。而且每个剧目的艺术特点也各不相同,唱、做、念、打、舞,各自受到不同观众的所好。因此,在戏改工作中,我们提倡新文艺工作者应与艺人密切合作。新文艺工作者要充分尊重艺人的意见,尽可能地熟悉传统戏曲的情况与特点;艺人也要欢迎他们来从事戏改工作,并给予工作上的积极支持。用两条腿走路,就能够走得更稳、更快。

  (二)整理剧目与学术研究相结合

  整理传统剧目应该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五•五指示”已作了明确的、具体的规定,使我们进行戏改工作时有所遵循。问题在于我们怎样在工作中予以正确贯彻,而这个问题的关键又在于我们如何正确地认识传统剧目的人民性与剧目的社会功能。

  建国以来,在对待传统剧目上,对戏曲的人民性与封建性认识不足,在工作上出现粗暴与保守的倾向都是存在的。但在较长时期中,对人民性估计不足、对剧目采取粗暴作法则是主要的障碍。在一个时期中,它曾经弄得舞台上的剧目很贫乏,似乎没有多少传统剧目是值得我们肯定的。但是,由于我们正确地执行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与“五•五指示”,由于我们在整理剧目工作中经常开展学术研究活动,使我们不断地提高对传统剧目的人民性与社会功能的认识,不断地克服工作中的简单粗暴的倾向,因而戏曲舞台才出现了一个不断兴旺的形势。 

  建国初期,我们在整理花鼓戏《刘海砍樵》时,有些同志看到这个戏在表演上存在着一些色情的东西、在脸谱上也有些丑化人物的地方,因而认为这个戏不值得整理。实际上,这些不好的东西并不是戏的主要问题。他们在认识上也还没有划清什么是色情、什么是爱情的界线。后来经过讨论,经过专家的指点,大家提高了认识,清除了这些不好的东西,于是,这个戏就大放光采了。何冬保、肖重珪同志在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此剧,分别获得二等、三等演员奖。

  同期,辰河戏《李慧娘》整理时,有的同志对于戏中的鬼魂形象不能正确对待,认为舞台中任何鬼魂形象的出现都是宣扬封建迷信。后来,全国开展了迷信与神话、神话与鬼戏的讨论。这时许多同志已经认识到对戏中鬼魂形象应作具体分析、区别对待。李慧娘死后以鬼魂形象出现,与斐禹相会定婚、救他脱难;并与贾似道面辨。这是一个反抗性很强、心灵很美的形象,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的精神。这个戏整理出来后,参加全省第二届戏曲观摩会演获得二等奖。

  50年代中期,我们曾对湘剧中最有影响的传统戏《琵琶记》进行整理,这是个思想内容很复杂的戏。当时,我们头脑中左的思想很多,认为整理本应对高则诚本与湘剧传统本作翻案处理,重新回到“马踩赵五娘,雷打蔡伯喈”的路子上去,认为只有这样改,这个戏才算是个有人民性的。这个修改本参加全省第二届戏曲会演时,受到了省内外专家的批评,公演时,许多群伞也不予以同意。经过全国《琵琶记》大讨论,我们才对这个戏有了正确的认识。以后,我省在50年代、60年代乃至80年代都有作者对《琵琶记》进行重新整理。这些整理本虽各有特点,但其基本路子都相同的,也是正确的。通过这个戏的整理实践,我们对于如何看待、评价剧目中的道德问题也提高了认识。应该把人物使用忠孝节义的语言与人物的道德思想相区别;应该把人物的道德行为与人物的道德观点相区别;应该把人物的思想与作品的思想相区别。

  (三)整理剧目与挖掘传统相结合 

  整理传统剧目工作的全部过程,包括有挖掘剧目与整理剧目的两个环节。挖掘剧目包括有记录、校勘传统剧本、组织挖掘演出等工作;整理剧目包括有修改剧本、加工排演等工作。挖掘与整理,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挖掘剧目的目的,是将所发现的整理对象,进行剧本修改、排演加工、提高剧目的思想与艺术的水平,丰富舞台上的上演剧目。而整理剧目的工作又必须在挖掘剧目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挖掘工作的基础愈厚实,则整理剧目工作所收到的成效愈大。因为剧目选择的余地大,则能发现出更多更好的整理对象;研究工作进行得愈充分、愈细致,则更有利于作者把它整理成一出好戏来。

  同时,还必须看到,整理传统剧目的工作是一项群众性的工作。各地为发展地方戏曲,都在遵照“五•五指示”的精神对自己的传统戏进行整理;而此项工作还必须依靠戏改干部与艺人共同来进行。在工作中,艺人对如何整理剧目有一个提高认识的过程;戏改干部对此也有一个熟悉传统戏曲的过程。而这两个过程都得从挖掘工作开始。所以挖掘工作是一项关系着能否提高队伍的素质、能否健康地顺利地开展戏改工作的一个关键所在。

  1952年、1955年举行的第一届,第二届全省戏曲会演,是我们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的两次规模最大的挖掘、整理传统剧目的活动。由于我们组织了必要的力量,进行了充分地挖掘工作,又作了认真地加工排演,所以这两次会演所取得的成效也是最为卓著的。第一届会演出现了《醉打山门》、《思凡》、《刘海砍樵》、《琵琶上路》、《打猎回书》等;第二届会演中出现了《昭君出塞》、《祭头巾》、《打鸟》、《双拜月》等。这些剧目的出现,对我省戏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它们分别在全国、全省的历届戏曲会演中获奖,扩大了湖南戏曲在省内外的影响,它们的广泛的演出大大地丰富了全省戏曲舞台上的上演剧目,直到现在它们仍然盛演不衰,并且成为几代艺人的代表剧目;而且还由此引起了各地党委与文化部门对戏改工作的重视,并下大气力抓剧目工作。这些剧目其所以会出现并达到较高水平,主要是由于我们大力地进行了挖掘剧目工作,同时又认真地抓了整理剧目工作。   

  我们进行戏曲剧目的“整旧”工作已有40年了。这40个春秋,对于过来的“老戏改”来说,可以说是个很长的时间,为此他们耗尽了毕生的心血。但对于社会主义时期的戏剧工作来说,却只是远航途中的第一站。传统剧目是一个广阔的海洋。虽然我们已经从中整理改编出不少的剧目,但它仍然还有许多未被我们发现的新大陆。同时,即使是那些业已整理的剧目,倘若从新的视角进行处理,有些剧目还会出现新的面貌的。因此,整理传统戏的工作,仍然是我们今后剧目工作中的一个长期任务。应该承认,今后的任务将是更加艰巨的。但是,从事这项工作是时代与人民的要求。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既不能没有现代化,也不能没有民族化,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的戏曲,今后同样会有它应有的地位的。同时,由于左的思想影响的不断克服、今后进行这项工作的指导思想将会更加正确、科学,从而也会使这项工作收到更大的成效。因此,对于它的发展前景,我们是很乐观的,也是充满信心的。

来源:《湖南戏曲研究》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