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重温二十七字口诀的体会

黎建明

  “报前”、“顿”,“调子”、”衬”,“单”、“夹”、“回龙”、“割断”、“滚”,”点绛”、“英”、“娇”、“打单身”,“煞尾”、“临时”、“可重吟”。这二十七字的口诀,是已故湘剧艺术大师徐绍清先生提出来的,高度地概括了湘剧高腔曲牌演唱中的起唱、转接、板式、梢腔等艺术形式和手法,阐明了高腔曲牌演。昌中的变化规律。这对高腔的深入研究是极为重要的。

  徐绍清先生,生于1907年,浏阳社港牛石寨人、2007年4月4日是他诞生一百岁生辰,为纪念这位毕生为湘剧事业奋斗终身的杰出代表,省市文化届隆重为他举行纪念研讨会,同时,徐老的关门弟子王永光先生为感师恩,特铸制一尊半身铜像安放在湘江剧场最显眼的百花丛中,以此来缅怀徐先生的丰功伟绩。

  徐绍清先生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从小学戏至含恨西归之前,在湘距舞台上粉墨春秋六十余年,成功地塑造了数以百计的各类人物形象,如《琵琶上路》中,他扮演的张广才,曾荣获1952年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会演演员一等奖,为湘剧在全国争了光彩。著名戏剧大师、国歌词作者田汉先生曾赋有:“世间能有几广才,长安古道听歌来。心如烈火怀如炽,应有新声上舞台”的诗句,对徐绍清先生予以赞许。

  他在《拜月记》中扮演兵部尚书王镇、《生死牌》中扮演海瑞两剧,都于1957年和1959年分别由上海天马和海燕两家电影制片厂拍成舞台艺术片,全国发行。

  他扮演《扫松》中主张广才,其表演艺术已是炉火纯青之程度,就连京剧艺术大师周信芳先生看后,竖起大拇指对徐先生说,演得好,无可挑剔。《扫松》一剧,1957年由天津市人民美术出版社印成连环画,可见徐老的表演艺术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

  还有《古城会》之关羽、《潘葛思妻》之潘葛、《封神榜》之比干、姜子牙、《岳飞传》之岳飞等脍炙人口的传统戏,都是徐先生一唱一个好,观众百看不厌的拿手好戏。

  徐先生又是一位出色的音乐家,经他设计和创作唱腔的剧目很多,如《梁祝姻缘》、《陈三五娘》、《拜月记》、《红霞》、《百花记》、《春雷》、《江姐》、《山花颂》等,一大批高腔剧目。由他设计的唱腔,合情合理又好听,不少唱段成为湘剧史上的佳作。

  他编唱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雪》的高腔,又是最为突出的一例,充分显露了他的声腔艺术之高明,使声腔在继承的基础上,在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方面,推动了古老声腔的发展;达到了新美结合、旧貌换新颜的高度境界。

  高腔《沁园春•雪》,是徐老1961年冬作,六十年代初期用高腔演唱毛主席诗词,这在湖南戏曲史上还是首例。1962年春毛主席曾在长沙亲聆徐老的演唱,听后高兴地接见了徐老,说谢谢你为我的小诗而高唱。

  《沁园春•雪》的成功,首先是在设计选曲方面,立意新巧、思考周密。他选用了湘剧高腔北曲类的曲牌,如【新水令】、【胡十八】、【北驻马听】,并运用了”穿””挂”等湘剧高腔中特有的变化手法。这些曲牌不仅调式旋法相同,而且是同类曲牌,音乐旋律十分协调。全曲以【新水令】作引子(开始)、【胡十八】和【北驻马听】为轴心,“穿”进【沽美酒】、再“挂”上【煞尾】的尾腔作全曲的结尾,这样形成了一个完美而又新颖的唱腔整体。

  【新水令】是散板曲牌,腔句不受长短的约束,运用自如。散板腔句对于表达词意比板腔起唱更具优势。运用散板形式作引子,能使听众的思维随着音乐旋律似乎进入到那一望无际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的意境中来。

  从“望长城内外”至“分外妖娆”的唱段,用变化较多的【胡十八】和【北驻马听】两曲交替进行,显得刚毅有力。其中第一句“惟余莽莽”是重腔(反复唱一次)。重腔的作用,是反复强调时令和环境。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一句,徐老采用高腔中的【报前】形式的演唱方法来增加唱腔的灵活性能。【报前】头几个字是散板演唱,在最后的”象”字上进入板腔演唱,这样不仅板式节奏上有新的变化,而且在渲染景物形态方面,也较为出色。

  按照传统的唱法,在“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应该有一个放腔句式,为了突出意境,又不使腔句累赘,徐老采用传统的“切梢”手法,把放腔切掉,紧接着在“须晴日”三字间,用“穿”的手法,“穿”进【沽美酒】曲牌中的一个清韵奔放的腔句来弥补被切掉的腔句,这样使唱腔从激昂高亢的情绪中转入到一个柔情委婉的腔句上来。徐老在“须晴日”中放此一腔,可谓思绪幽深、清远,引人遐想。

  特别是在”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的腔句中,徐老运用【胡十八】中的尾腔,作为前段的结束,这是佳句中的佳句,十分精彩。使人听了感到心旷神怡,精神振奋,使整个气氛有了新的发展。

  从“江山如此多娇”至”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唱段中,是以放腔和“放流”相结合,以”放流”为主,放腔辅之。”放流”是湘剧高腔中一种有板式的演唱形式,也是高腔发展的一种特殊手法。放腔与”放流”的结合,既保持了主腔的特点,又丰富了曲牌变化之需要,使之更加完善。在全曲结束之际,徐老利用传统高腔剧目《单刀会》唱腔之中的【煞尾】腔句,用以念加唱的方法收尾,使整个唱腔有始有终,完整和谐。

  总之,全曲运用了“穿”“挂”等湘剧高腔固有的变化特点,又把几支曲牌的优点连缀起来,加以发展创作,使之形成一个新的整体,成功地演唱了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雪》,成为湘剧高腔史上的艺术之珍品千古之绝唱。

  通过上述的情况简介,就知道徐先生的表演艺术有多高,声腔艺术有多深。我与徐老是多年的合作者,论年龄和艺术造诣,他是我的师长,在排练和演出中,我是他的搭档、合作者,也是受益者。可以说从1954年以来,徐老所有的演唱、拍电影、灌唱片、电台录音等节目,有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我司鼓的,其中还包括为毛主席演唱《沁园春•雪》,也是我为其司鼓助兴的。

  徐老被观众誉为“高腔大王”,真是名不虚传。他对高腔不仅唱得好、懂得多,而且他对高腔的运用、发展规律和变化的研究,有极为丰富的理论成果。他总结的“报前”、”顿”、“调子”、“衬”、“单”、“夹“、“回龙”、”割断”、”滚”、“点绛”、“英”、“娇”、”打单身”、“煞尾”、“临时”、“可重吟”的经验,是徐老数十年来对高腔艺术精心研究的结晶,为湘剧留下了一份宝贵的财富,可供后来同仁学习和研究。

  这二十七字是:

  (一)“报前”,又称“报尖”,相当于【叫头】、【哭头】或【哀子】。是一种词意简短或感叹性的句式,用以抒发人物感情,有时用于【放流】唱段之前用它来起过渡作用,有时又用于起唱。

  (二)“顿”即【顿起】,亦称【竖起】,它类似皮黄腔中的【倒板】形式。它形式多样,有整句起唱,有半念半唱。还有是半句散板半句上板,即在一句唱词中前面几个字唱散板,后面几个字上板入腔。

  (三)【调子】,是一种散版演唱形式,无板无眼,中间有【錾子】锣鼓断句。【调子】既可以单独使用,又可以与其它曲牌联合演唱。如果与其它曲牌联合演口昌时,它的尾腔就取代第二支曲牌的第一腔。如《描容上京》中张广才就是以【调子】转【高阳台】曲牌的。

  【调子】  人生在世忙劳碌,只为身为不自由。三分气在千般用,二旦无常万事体。

  【高阳台】  喃哎,哎呀,觑真容,生与死后貌不相同……又如《打猎回书》中李三娘修血书的唱段,也是由【调子】转入【尾犯序】的:

  【调子】  莫奈何咬破指尖,十指连心痛难言。

  【尾犯序】撕罗裙权当书笺,血和泪写下愁怨……

  【调子】的特点是不受词格与腔句多少的限制,运用自如。凡用【调子】起唱的地方,不是用于生离死别,就是怀念以往,所以其感情总是凄凉悲伤的。

  上述之【报前】、【顿起】、【调子】三种演唱形式,都属散板范围,但用法各异,它们都是高腔中的组成部分。

  “衬”是指【衬腔】。它是专用于某些特殊场合的一种连唱形式。有的用在前后两曲相接时,因宫调的区别以及旋律、情绪或气氛方面变化需要,采用“衬”的手法予以调剂和衬托。如《回书》中刘知远与咬胶接唱的【一江风】转【马蹈儿】的演唱,就是运用【衬腔】的手法来转接的。也有用于曲牌中某一段落间,属附加的乐段。如高腔剧目《单刀会》之【沽美酒】一曲,全曲有22句唱词,9个唱腔句,外加一句【衬腔】予以衬托。

  【衬腔】  鼓咚咚鼓声不绝,乱纷纷旌旗摆列。明晃晃钢刀似雪,喀嚓!蔡阳的人头被吾切。

  这段唱词它不属如【沽美酒】之例,但它又穿插如曲牌之中,故称之为【树腔】。【衬腔】和【报前】都不属曲牌范围,运用时两者基本相同。属一种补助的句子,所以称之为“衬”。

  单”“夹”是指高腔演唱中的板式。湘剧高腔中有四种形式的板式,“单”即【单板】,根据曲牌的速度和情绪,又分(4/4节拍)和(4/2节拍)两种慢板形式。“夹,’即【夹板】,类似皮黄腔中之【流水】板,高腔曲牌中有一批属夹板曲牌。如【金莲子】、【水底儿】、【斗黑麻】、【意难忘】、【归朝欢】、【三段子】、【苦驻云】等夹板曲牌。还有”滚板”和【散板】。“滚”即【滚板】、又称【滚唱】。是一种不间断的唱腔。其特点是曲牌词格不定,腔数多少随和。【滚板】一般是字多腔少,除每个段落或换人接唱运用锣鼓衔接外,中间一般不加锣鼓伴奏。

  【散板】属自由式的腔句,它和【滚板】有别。【散板】是每唱一二句中间就加入锣鼓伴奏,名曰【錾子】锣。散板曲牌有:【新水令】、【不是路】、【哭相思】、【油葫芦】、【调子】等,它运用灵活演唱中视其气氛和剧情的需要加入

  二、小的【錾子】锣鼓起断句换气作用。

  【回龙】,是指湘剧高腔曲牌中类似【前腔】,又不完全与【前腔】相同的运用手法。【前腔】是一支曲牌在同场中多次出现,首次标明曲牌名称,后面就只标【前腔】而已,而【前腔】每支曲牌都是完整地唱完,体现曲牌的完整性。【回龙】是一支曲牌不间断地反复演唱。每唱完一次不用梢腔结尾,直至唱完最后一次时才出现梢腔来体现全曲的终止。如《回书》一折,刘承佑向父亲刘知远禀告打猎之经过时,先后三次唱【驻马听】,紧接者刘知远再唱一次结束。【驻马听】属五腔曲牌。

  刘承佑唱:上告严亲,(1)只因打猎暂歇邮亭。(2)浅草中赶出白兔逃向东,催马追赶忙放雕翎,(3)并边得会一妇人,两鬓蓬松客憔悴,几问原因。(4)她家住在沙陀村李家庄,李文奎是她的亲生父。(单)(5)【回龙】他曾配夫君,(1)孔雀屏开选才郎,嫁与那亏心短幸刘!恕却孩儿罪,与爹爹同名共姓。(2)做夫妻两月和谐,瓜园分别前去投军。(3)谁知一去无讯音,哥嫂勒逼再成婚,她苦不依从。(4)怎肯忘却夫妻情。(5)

  【回龙】她怀孕在身,(1)出水荷花哪见根。(2)感得苍天不绝刘们后,磨房生一子句唤咬脐。(3)哥嫂日夜用谋机,将儿抛至鱼池里,多感窦老拾起,(4)远迢迢送往那分州地(单)(5)【回龙】刘知远唱:儿话蹊跷(1)儿是何人他是谁。(2)凡百事三思而行,然后施为。(3)四人辗转意踌躇,其中真假难分辨。

  刘承佑唱  老爹爹不必猜疑。(4)孩儿捎带血书回,孩儿捎带血书回。(尾腔)(5)

  【驻马听】曲牌,尾腔是“重梢”或称“双梢”。在这四段【回龙】演唱中,前面三次都没有出现”梢腔”,是采用一般腔句平稳过渡的。

  【驻马听】曲牌是徵调式的。它的结尾腔必须落在徵音上,而【回龙】中三次结尾音都落在商音上,只呈现半终止感。为了给演唱继续延伸提供条件,故直到最后一次才出现“徵”调式的旋律来恢复【重梢】原来面

  “割断”是演唱运用一种临时性的暂停手法。一支曲牌在演唱中,有时在其中一处或几处割断,中间加入道白或舞蹈表演,然后又继续接唱。这种暂停,湘剧高腔就称它为“割断”。它的形式如《扇坟吵嫁》庄周唱的【桂枝香】

  【桂枝香】庄周唱:深山云静干峰变态,(1)听不尽野马声哀,观不尽清泉石怪。(2)

  (白)贫道归隐以来,不知何以为功名,何以为利禄。

  (唱)我把红尘抛撇,红尘抛擞,(3)一身清洁,(4)腹内如雪。(5)

  (白)看日色偏西,归家去也!

  (唱)我便归家也,(6)

  贾氏白:呸!坟土呀坟土,我扇了许久,你怎的不干,怎的不干。

  庄周白:少待,那坟台旁有一妇人,手执自扇,在坟台上扇来扇去,不知为何,待贫道问个明白,这娘行!

  (唱)此是何人墓,你今扇他做怎的,你今扇他做怎的。  (7)

  【桂枝香】为七腔曲牌,可作一次唱完,因剧情需要可分作多次演唱。《扇坟》中庄周是用三次唱完。这种演唱方法在湘剧高腔中就称之为“割断”的手法。

  “点绛”、”英”、“娇”、“打单身”,是指湘剧高腔【点绛唇】、【含英啄木儿】、【步步娇】等曲牌的尾腔都是“单梢”腔句。所以叫“打单身”。

  “煞尾”临时“可重吟”,其意是指【七煞】、【尾犯序】、【临江仙】、【十二时】等曲牌的尾腔,原本都是“单梢”句式,但需要时,可以将尾腔重复一次,变单为双,这就叫做“收尾”重吟。

  总之,这二十七字诀,是徐老从事湘剧高腔数十年中总结出来的艺术成果,4为后来者提供一条学习和研究湘剧高腔的理论依据和指南。

  因为我和徐老合作多年,从中获益匪浅。为了怀念这位对湘剧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老前辈,故将他生前留下的研究成果,再次重温,写一点学习心得,以表敬意。

来源:艺海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