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传统戏曲中的哑剧表演

尹伯康

  《目连传》是个戏曲舞台上流传了数百年的老剧目,除了在研究我国戏曲发展史的问题上具有重要价值以外,在演出上也以多样化的表现手段引起了人们浓厚的研究兴趣。哑剧是诸种富有特色的表现手段之一。本文拟从《目连》戏中的哑剧入手,小议传统戏曲中的哑剧表演。

  (一)

  祁剧《目连传》中的哑剧,在多处出现。比如《五殿寻母》中高开常和胖无常的表演:高无常高七、八尺,装扮是演员肩部以上扎以假身(无常上身),头戴高帽,身着黄布长衣,袖口露出演员的手,手拿雨伞,腰捆红带,脚蹬高靴,退步出场,形象十分滑稽。他备马以后,胖无常手持蒲扇一步一摇地上场。胖无常官大,高无常给他带马。胖无常不小心摔下马来,高无常好心地掺扶他。胖无常怪罪高无常,持马鞭打他。高无常怯生生地躲到台角,以伞遮住脑袋。这场戏的另一处有“两头忙”的哑剧表演,表演者一人装两人斗殴。装扮是演员双手倒穿靴子撑地,全身四周以布围成圆圈,圆圈上端对称(直径的两顶点)扎上两个人头。演员如此匍匐进行,犹如两个矮子抱臂相殴,一来一往,拉锯殴斗,一直斗上桌案,在桌上麈战不止,煞是有趣。又如《九殿不语》,全场没有一句台词,全用动作和纸条上书写文字,来表现开了鬼门关、带刘青提、鬼犯带到、解往前殿等等剧情。李狗儿(丑扮)被带是殿时,两次讲话,两次挨打,表演颇为风趣。

  这种哑剧表演,不仅体现在祁剧《目连传》中,还体现在其它剧种的目连戏里。如前述的弋阳腔《目连》戏《哑子夜请》、蒲仙戏《目连》中的哑杂剧《高脚鬼成亲》、浙江上虞南湖“哑目连”的演出。这些事例,说明哑剧表演是目连戏演出的共同特点之一。

  考查戏曲发展历史,哑剧表演源于宋代盛行的百戏中的哑杂剧。在孟元老所著《东京梦华录》“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一条中,有关于“哑杂剧”的记载:“……继有二三瘦瘠,以粉涂身,金睛白面,如髑髅状,系锦绣围肚看带,手执软仗,各作魁谐趋跄,举止若排戏,谓之哑杂剧。”另有一处,虽未注明“哑杂剧”字样,但其表演亦与之相近:“复有一装田舍儿者入场,念诵言语讫;有一装村妇者入场,与村夫相值,各持棒杖互相击触,如相驱态;其村夫者以杖背村妇出场……”这里除田舍儿“念诵言语”外,其它表演都属哑剧性质。之所以称之为“剧”,因为它有角色,有情节,更有表演动作。至于哑剧表演更早的萌芽,还可上溯到唐代的参军戏和歌舞戏,如黄幡绰、张野狐弄参军和《代面》《钵头》《踏摇娘》之类。

  从唐代的参军戏、歌舞戏,到宋代的哑杂剧,以至近代《目连》戏中的哑剧,其间贯穿着一种共同的艺术风格——诙谐、滑稽。

  哑剧表演由于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在近代戏曲中得到广泛的运用。比如《空城计》中在司马懿统领大军即将杀到西城、孔明无可奈何地定下空城计时,安排有两段哑剧。前段是老军在城门边扫地,孔明出城张望、思考,内心充满紧张之情,这时,二人退步,老军与之相碰,孔明哭笑不得,长叹一口气,老军也煞有介事地叹了一口气。后段是司马懿率军来到西城时,见城门大开,孔明竟在城楼上悠闲地折琴,惊疑不解。这时老军与之“作眉目”,打手式,要他进城去杀孔明,司马懿重复老军的动作后,正欲进城,却被老军挡住,遭到一番奚落。这里,通过老军插科性的表演,用幽默的喜剧手法处理了一场严肃的军事斗争,在紧张的舞台气氛中融入了轻松的情调,使戏增色不少。

  (二)

  近代戏曲的哑剧,已经不止是穿插在演出中的一种诙谐、滑稽的插科性的表演片段,而是融入整个剧情之中,体现出戏曲表演艺术的各种作用。

  1、介绍舞台环境。比如《宋江杀惜》一剧,宋江丢失招文袋以后,回楼寻找时有段较长的哑剧。这段哑剧,表现宋江一路寻找,找上楼来,没有找着。然后回忆从夜宿到离院的整个过程:昨晚睡觉脱衣时如何看招文袋,小心放下;睡后如何两次起床,复又睡下;五更鼓响,如何急忙起床,开窗一看,见天已大亮,赶紧拾起衣物,把招文袋夹在腋下,前去开门。通过一系列的虚拟动作,清晰地介绍了舞台环境,楼、床、门、窗、黑夜、天明,都形象地体现出来。又如京剧《三岔口》,通过任堂惠、焦赞与刘利华的摸黑武打,同样展现了黑夜中的店房环境。

  2、渲染舞台气氛。祁剧《黄鹤楼》中,周瑜迎接刘备一段,二人寒喧几句后,便进入哑剧:周瑜假意请刘备先行,刘备欲行,保驾的赵云恐怕有诈而拉住刘备;周瑜紧紧盯着刘备,虎视眈眈,明里作揖表示“得罪”,眉目之间暗藏杀机,下场时挽翎,冷笑,十分得意;然后刘备同赵云下。入帐时,周瑜带刘备上场;周瑜转身,与赵云相碰,一怔,见赵云,又转假笑;赵云洞察其奸,磨拳擦掌;刘备扯住赵云暗中制止;周、刘二人互相施礼三次,同坐。这段哑剧,通过高、低两支唢呐不停的吹奏,周瑜暗藏杀机和赵云毫不示弱的表演,渲染了紧张的舞台气氛,酝酿着一场严重的斗争。

  3、刻画人物性格。在河南曲剧《风雪配》《洞房》一场中,有段十分精彩的哑剧。(详见本书“剧目选例”,此处略)

  4、表现人物关系。祁剧《珍珠塔》“接官”一场的哑剧表演,揭示的人物关系极为复杂。剧情是:在落魂时曾经遭到姑母方氏辱骂、逐赶的方卿高中归来,姑父陈连大喜,和女儿陈翠娥(方卿的未婚妻)、丫环彩屏、家院陈选前去迎接,方氏也厚着脸皮去接官。这里的处理是:两堂龙套分别送方母(方卿的母亲)和方卿、毕大入过场后,彩屏引翠娥、方氏反上,方氏兴致勃勃地为女儿翠娥整装,准备接官。方母坐轿上,彩屏揭开轿门,翠娥前去见礼,方氏跪下俯拜迎接;方母故装没见方氏,拉着翠娥下,翠娥下场时回头示意彩屏扶起其母方氏;彩屏扶方氏起身,磨一个圈,方氏以为是方母扶起她,抬头见是彩屏,一怔;彩屏刮脸羞她两次下;方氏打肿脸充胖子,翘步欲下,与喜气洋洋地反上的陈连相碰,陈连又羞她,方氏拉开陈连,欲下,又与喜气洋洋地反上的陈选相碰,陈选无意地一脚踩在方氏脚上,陈连在一旁幸灾乐祸地笑方氏;方氏负痛,一边咒骂陈连,一边咒骂陈选(均系动作),一跛一瘸地下。接着才是陈连接毕大人利方卿下。整个这段戏,在热烈的唢呐曲牌声中进行,通过一连串喜剧性的舞台调度,深刻地讽刺了嫌贫爱富的方氏,形象地揭示了方母蔑视方氏、翠娥怜惜方氏、陈连和彩屏奚落方氏的人物关系;同时,女主人接女宾,男主人接男宾,先接女宾,后接男宾,表现得井井有条。

  由此可见,哑剧在近代戏曲中的作用也是广泛的,表现手段和表现方式也是多样的。它的表现手段,或者为一连巾节奏鲜明的手式;或者是几个独特、新颖的身段;或者通过一些典型、突出的动作;或者通过丰富多样的舞台调度。它的表现方式,有独角戏,有对子戏,有三角戏,也有群戏。它在戏中出现,有的与剧情紧密相联,不可分割;有的虽系与剧情关联不大的插曲,但也是刻画人物必不可少的细节。

  (三)

  近代戏曲中的哑剧,除了上述的体现戏剧表演艺术的一般作用外,还有它自身的特点,并通过这些特点体现出它的独特功能。

  哑剧的特点之一在于“哑”。它既不唱,也不念,全凭形体表演体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塑造舞台形象。正因为如此,它就必须充分发挥形体表演的作用,也必然能够充分发挥形体表演的作用。传统戏曲中的哑剧,不仅是培训、锻炼演员形体表演技能的手段,而且一些嗓音欠佳的演员又可通过哑剧表演大显身手。一些以哑剧表演为中心的做功戏的形成,与哑剧的设计和运用也不无关系,如《烤火下山》《拾玉镯》等剧。同时,通过哑剧的运用,又丰富了戏曲艺术的表现手段和表演程式。比如《宋江杀惜》中运用的打手式,有的剧种叫“打点子”,有的剧种叫“做眉目”,这种表现方式是由哑剧产生的,运用在不少剧目中,如《空城计》《借箭打盖》等,产生了应有的效果。又如许多剧种过去都有“打加官”的表演程式,通过身段、动作可以表现“一品当朝”、“指日高升”之类的内容,这虽然已是历史陈迹,但其中保留了不少独特的身段、步法,可以作为新的创作的素材。

  哑剧的另一特点是形体表演集中。戏曲中的任何一段表演,无论有唱无唱,有念无念,都有形体表演,都会产生形象效果,但是哑剧却更能集中体现这一点。一段哑剧,也如一个中心唱段一样。中心唱段较之一般的唱段更长,更完整,更能充分发挥演唱艺术的作用;哑剧则较之一般情况下的表演幅度更大,更集中,更能充分发挥形象艺术的功能。比如《拾玉镯》,通过孙玉姣两次拾镯的表演,以生动的形象、丰富的动作充分地揭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玉镯是傅朋有意留在地下的定情之物,孙玉姣第一次拾镯时,既高兴而又有所顾虑,故装山门唤鸡,用脚偷偷地将玉镯移近门槛,匆匆拾起,生怕被人瞧见。不想躲在一旁偷看的傅朋忽然钻了出来,使玉姣娇羞不已,慌忙将玉镯放还原地。傅朋再次离去,玉姣再次拾镯时,装作盼望母亲回来,慢步移近玉镯,偷偷地丢下手绢,然后蹲下身子装作去拾手绢而快速地将手绢和玉镯一齐拾起,奔向屋内。这时,她拿着玉镯细看、抚摸,爱不释手,又用两手食指挽着玉镯转圈,碎步圆场,兴奋、激动之情不可遏止。正当孙玉姣刚刚把玉镯带上手腕时,傅朋忽然再次出现,玉姣娇羞万状,这才假假地说出“不要,不要”的话来。这段戏,虽然中间插入了几句连接性的话语和呼唤声,但基本上是哑剧性质。它不仅揭示了人物的爱恋、羞涩、顾虑、兴奋等种种复杂感情,而且刻画了这个情窦初开的少女的开朗、活泼性格,表达了人物之间的爱情关系,也体现了封建社会中“男女授受不亲”的典型环境,从而充分发挥了形象艺术的功能。

  哑剧的第三个特点是规定情境典型。它也和戏里的中心唱段一样,往往出现在人物心情最为激动、思想感情最为复杂、丰富的时候。或者十分紧张,或者异常悲伤,或者兴高彩烈,或者疑虑满怀,这样,就给演员表演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给演员发挥表演才能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比如荆河戏《寒江关》《逼休》一场的哑剧,便是出现在薛丁山绝情逼休、樊梨花悲愤离营的时刻。(详见本书“剧目选例”,此处略)前述的《拾玉镯》剧中的哑剧,也是出现在比较典型的规定情境中。因为只有在这样的规定情境,人物才能动得起来,才能充分发挥哑剧的作用,要是在通常的情况下,便没有必要大作文章,实际上也没有多少文章可作。这里,只是就一般而言,当然也有例外。比如一些以哑巴为主要人物的戏,哑剧便不完全是在典型的规定情境中出现,而是一开始就体现为哑剧,如《打哑问路》等剧。

  哑剧由于它具有的独特功能,有时在戏中还能起到语言不能起到的作用。比如《珍珠塔》一剧,前面陈连和彩屏已经用语言讽刺了方氏,但是还嫌不够,所以“接官”时又安排了一段以动作来奚落方氏的哑剧,在轻快的气氛中以喜剧手法加以处理,达到了充分批判方氏嫌贫爱富思想的目的,弥补了语言之不足。这里若是再用语言来取笑方氏,则不但与前面重复,显得罗嗦了,严重了,而且冲淡了接官时的愉快、热烈的气氛。又如辰河戏《痴梦》中崔氏做梦一段,当崔氏梦见老院、丫环们送来凤冠霞帔迎接她这个“太守夫人”时,她一会儿要差役们“跪下”,一会儿要差役们“起来”,以试夫人的威严;最后通过反穿霞帔、拉摇旦袖子仔细观赏霞帔、旋舞双袖的哑剧表演,非常形象地揭示了崔氏喜悦已极、兴高彩烈的心情,将崔氏贪富求荣、想入非非的心理状态和丑恶嘴脸刻画得入木三分。这里的哑剧表演,是用任何语言也难以达到如此深刻的境地的。

  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它的表演,以唱、做,念、打或者说唱、做、念、舞为基本手段。唱、念藉以表现的是嗓子、声音,产生的是听觉效果;做、打(舞)藉以表现的是形体、动作,产生的是视觉效果。作为现代戏曲的表演艺术,必须充分发挥各方面的功能。既要充分发挥音响的功能给人产生清新、优美的听觉效果,又要充分发挥形体的功能给人产生形象、生动的视觉效果。本文小议戏曲哑剧,并不是要夸大形体表演的作用,目的在于充分发扬戏曲艺术各种表现手段的功能,藉以适应新时代观众的需要。

来源:戏曲演出艺术散论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