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再论戏曲表演特技

尹伯康

  在戏曲舞台上,常见一些剧目运用了传统表演特技,受到大家赞许。笔者曾在《戏曲研究》16期上发表一篇《试谈戏曲表演特技》,就特技的分类、功能、历史渊源、群众基础、继承与发展问题,谈了粗浅看法。本文想再就我省舞台艺术实际谈点浅见,作为上文的补充。

  拙作《试谈》中提到:传统戏曲表演特技,具有增添舞台形象厚度、人物性格深度、舞台动作力度、舞台气氛强度等特殊功能。早一向看到祁剧的演出,进一步证实了这些观点。比如《法场换子》中,徐策眼见薛家三百余口遭害,意欲“换子”救出薛家初生婴儿而其夫人难舍姣儿时,徐策心焦如焚,这里,演员运用了动相貂翅的特技,一时双翅抖动,一时单翅转动,通过这些特技,增添了舞台动作强度和力度,深化了徐策急人之难、舍己救人的仗义性格。《醉打山门》中,在原有的一支腿“金鸡独立”摆出十八个罗汉形状的表演中,丰富了诸如梭眼、瞪眼、双转眼、单转眼、扳腿、动肚等特技。这些特技,用在鲁智深醉酒耍拳之时,与剧情紧密结合,既显示出演员较高的表演技艺,又丰富了人物的舞台形象,增添了鲁智深这个粗犷、豪放、不拘礼法的草莽英雄形象的厚度。

   传统戏曲中积累下来的表演特技是相当丰富的。以祁剧而论,除上述外,尚有多种。诸如:(1)动翎毛,翎毛挽山各种花样;(2)抛披发,长约五尺的布披发自头顶横抛出去,宛如一道长虹;(3)甩打发,用暗劲将打发甩起竖立头顶一刹那;(4)丢冠帽,紫金冠,二龙叉、九龙巾、儒巾、罗帽等自头顶凌空抛出;5)转素珠,素珠在颈上转动达数十圈,又脱颈飞出;(6)耍獠牙,口衔长约两寸的假牙时吐时收,活动自如;(7)丢靴子,口咬双靴背人过河,应声时张口将一双靴子分丢在左、右两边;(8)抛鞋子,左脚一跷将鞋子抛上头顶,穿鞋时右手将鞋子抛出打两个圈,落下时又恰好穿在左脚上;(9)跳凤凰,碎步快行中翻腰、垫滚,犹如凤凰翱翔;(10)哑背疯,一人扮哑汉、疯妇两角,走老汉步,上身做旦角身段;(11)跌箱子,演员蜷缩箱内,突然窜出横卧箱口上,站立后再跌入箱内,又快速窜出,如此三跌三窜;(12)大上吊,用粗绳或白布一段将演员吊在横架的木棒上,全身悬空,来回荡动。此外,还有跳椅子、跳桌子、走矮步、走台框、翻跟斗、掷钢叉、踩高脚、堆罗汉等等武功。至于全省地方剧种的表演特技,就更为丰富了。据各剧种志初稿反映出来的,即在百种以上。这些表演特技,不少的迄今仍然保留在演出中。

   戏曲表演特技的艺术功能和丰富积累,是无可置疑的。现在的问题是它的现实作用和实践问题,为此,笔者走访了在祁剧《法场换子》、《醉打山门》和《小宴》中担任主演的屈越斌、罗文通、宋纪元等同志。

   大家认为:作为戏曲演员,必须充分掌握各种表演技巧,所谓“戏不离技”、“艺术中见人物”。没有技巧或者技艺不过硬的演员,是不能适应演出任务的。特技,是戏曲表演技巧之一,比一般的技巧难度更大,功能特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一种高层次的表演技艺。一个剧目的演出,有无表演特技的运用,效果是不一样的。它在戏中出现,尽管有时只是一刹那功夫,也能使戏增色。《昭君出塞》中的马童,用了一个三百六十度的旋子,便更形象地展现了山道崎岖、行程艰难的地理环境,加浓了舞台气氛。所以演员掌握表演特技,愈多愈好,此剧不能用,他剧可以用,总有用得着的时候,而且由于特技的操练,必将带动其它基本功,使得全身各种器官运用自如,从而增强整个表演技能,加深艺术修养。

   戏曲表演特技在新编剧目特别是现代戏中能否运用呢?回答是肯定的。常德汉剧《芙蓉女》中,彭焕金同志饰演芙蓉姐用了一个属于特技范畴的“倒僵尸”,有的同志赞扬,有的同志反对。反对的同志认为“倒僵尸”与现代人的生活距离太远。我想,芙蓉姐作为乡镇小店的营业员,一个受到“左”的迫害的弱女子,当遭到男人被逼身亡的厄运时,在万分惊恐、伤痛的情况下,紧接抖手、捶胸的表演之后,用上一个“倒僵尸”的身段,是无可厚非的。戏曲中的许多身段是不能以现代生活的原型宋要求的。难道现代妇女走路是跷着脚尖走碎步吗?不是的。可是现代戏曲中的许多妇女就是走碎步(云步),《红灯记》中铁梅举红灯时如此,我省不少现代戏也都如此。其它如打土车(《双送粮》)、抬轿子(《牛多喜坐轿》)、抢箩筐(《打铜锣》)、量衣服(《碧螺情》)等等,都是在生活动作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较之生活原型更为典型、集中、更加美化的舞台动作。川剧《易胆大》中的易胆大可以运用传统的“变脸”特技,京剧《白毛女》中的杨白劳可以运用传统的“倒僵尸”身段,为什么常德汉剧不能用呢?

   当然,传统表演特技要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是不够的,要发展,要创造新的特技。曾经轰动上海的福建省编创的现代越剧《溜冰场上》,整个剧目虽不见得尽善尽美,但是其中创造、运用带有特技性的多种溜冰身段,是值得赞许的;我省怀化市阳戏剧团在《三寡妇守瓜》中,创造、运用带有特技性的活动椅子(矮椅子四脚安上轮盘),随着剧情需要,剧中人四赖子坐在椅子上可以自由移动,不仅给观众一种新奇感,同时也增强了人物幽默性格的刻画和全剧的喜剧气氛,效果良好。创造新的表演特技,个人认为有两种做法:一是将富于技巧性的生活动作加以提炼,使之典型化、戏曲化,《溜冰场上》的溜冰就是如此,其他如顶球(食指尖顶球转动)、玩枪(食指勾住短枪车圈)、跑堂(顶菜盆之类)、量布、数钞票、打响鞭等等,均可提炼。一是将戏曲中固有的难度较大的基本功糅合于生活动作中。比如将单转眼这一技巧运用在独眼龙之类的人物身上,或在表现跌轿、落马时用上一个吊毛、扑虎或撕一字之类的动作,均将形成新的特技而使演出增色不少。这两种做法的关键都在于演员要具有较厚实的基本功。此外,还可运用现代化的装置创造特技。当然,无论那种方法,都必须根据剧情需要,紧密结合人物,融入整个表演中去,不能单纯是为了卖弄技巧。

   戏曲表演特技能否适应多阶层观众的欣赏要求而受到喜爱呢?回答也是肯定的。表演特技从宋代杂剧开始进入戏曲以来,经过漫长的数百年而并未衰老、淘汰,反而从初时只是作为戏中插曲性的杂技表演,到逐渐与剧情紧密结合而融入人物的整个舞台动作之中,形成戏曲表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经过广大观众长期考验的,是具有生命力的。时至今日,随着时代的前进,剧目题材、内容的变化,观众面的扩大,观众的欣赏兴趣也确实起了相当大的变化。但是,戏曲表演特技并没有丧失它的艺术功能,它不仅仍然是塑造舞台形象的需要,而且能够给人以新奇感和美感,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这是各阶层观众都能接受的。祁剧《法场换子》,其整本《薛刚反唐》从1978年整理以来,在地、县城乡断断续续演了八年,演出了百多场,19856月增加了动相貂翅的特技以后,观众反映更好,又演出了数十场。常德汉剧《芙蓉女》,以上演百佘场的优异成绩而获得省文化厅1985年颁发的第二次优秀戏曲现代戏演出百场纪念奖。这些剧目之所以百演不衰,当然主要是由于整个剧情、人物适合观众的心理,整个演出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但是特技的运用也不无作用。总之,无论是传统戏或现代戏,适时地,适量地运用表演特技,绝不致于赶走观众,这是可以肯定的。

   最后,还有一个训练问题。特技,作为戏曲表演中一种难度较大的技巧,它的训练也是较为困难的。演员要熟练地掌握几种特技,非下苦工不可。历代名师掌握的特技都是在刻苦操练中磨出来的,有的还是自己创造的。当今的演员也要如此。罗文通同志的眼功、腿功、脸子功,是从十岁开始就随其父操练的,三十年来没有间断。他现在还在练,天天坚持。他说:“如果间断了,就会‘翻生’,运用起来就不那么灵活了。”训练特技,尽管难度较大,但也不是不能办到的。屈越斌同志动相貂翅的特技,就是看到电影《跑城》以后自己模仿着操练出来的。他有个专用的帽子,每天早、中、晚练三次,练了四个月以后就开始用了,半年以后达到运用自如。宋纪元同志的翎子功,是1985年参加省艺术学校举办的翎子功训练班学的,只集中学了二十多天,自己再回去练了两个来月,基本上掌握了翎子竖立的特技。训练特技,正由于难度较大,更需要文化部门和剧团领导的支持,在物资上创造一定的条件。

   戏曲表演特技,以其独特的艺术功能和现实作用,在戏曲表演艺术领域里是应该给予一席地位的。无论是从目前的丰富舞台表现手段的角度看,或从长远的锻炼演员艺术技能的角度看,都是值得提倡的。

来源:戏曲演出艺术散论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