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生行艺术简述

尹伯康

  生行,居戏曲生、旦、净、丑四大行之首,地位十分重要。研究行当艺术,首先要研究生行艺术。

  源流

  生行一般扮演不开脸(不画脸谱)的男性角色(开脸的男角分净、丑二行),也有少数开脸者,称红生。有挂须和不挂须两类,挂须者称须生或老生,有的剧种称正生,或直呼生角;不挂须者称小生,诸剧种皆然。在古典戏曲中,生行又有生、外、末之分,包括了今天的须生和小生。

  生行最早的称呼为末泥。成书于南宋端平二年(1235),耐得翁所撰(都城纪胜》中载:“杂剧中,末泥为长,每四人或五人为一场,先做寻常熟事一段,名曰艳段;次做正杂剧,通名为两段。末泥色主张,引戏色分付,副净色发乔,副末色打诨,又或添一人装孤……大抵全以故事世务为滑稽。”元代陶宗仪所撰《辍耕录》也说:“院本,一人曰副净,为‘参军’;一曰副末,谓之‘苍鹘’……一曰引戏,一曰末泥,一曰装孤。……今南戏副净同上,而末泥即生,装孤即旦,引戏则末也。”这两条资料告诉我们,宋、金时代的杂剧、院本,都有五个角色(演员)。其中的末泥,陶宗仪十分明确地说它就是“生”。它在杂剧中“为长”,居于五个演员中的领导地位,负责“主张”,即组织、主持演出之意。陶宗仪说“引戏”则南戏之末,南戏中的“末”亦属现代意义的生行。

  南宋时,由宋杂剧、唱赚、宋词以及里巷歌谣等综合发展而成的南戏,一般认为是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它已由演出“艳段”和两段“正杂剧”的散段形式,发展成敷衍长篇故事的整本戏剧了,《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之《张协状元》、《小孙屠》、《宦门子弟错立身》三剧均属此类。南戏中,则由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五个角色(演员)发展成七个,即生、旦、净、丑、外、末、贴。以被称为“南戏之祖”的《琵琶记》为例,三十七个出场人物,只由七个演员扮演。其中生扮蔡伯喈,旦扮赵五娘,贴扮牛氏,均专职,其他四个演员分担其他三十四个角色。外扮蔡公、牛太师、放粮官、山神;末扮老院子、张太公、学友甲、祗候、首领官、陪宴官、黄门官、皂隶、五戒;净扮蔡婆婆、老姥姥、媒婆、学友乙、试官、驿丞、李社长、拐骗、猿、风子甲、和尚;丑扮惜春、媒婆、学友丙、令吏、都官、虎、小二、李旺、风子乙、县官。十分明显,戏中扮演蔡伯喈的“生”、扮演赵五娘的“旦”和扮演牛氏的“贴”为主要演员。“外”和“末”均“生”之副,“外”、“末”均演配角及零杂角色。如明代徐谓在《南词叙录》中所说:“外,生之外又一生也”,“末,优中之少者为之,故居其末”。但是,这时的“生”并不相当于近代的生角(须生或老生),而相当于近代的小生,蔡伯喈是如此,《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中的状元张协、小孙屠、完颜延寿马亦如此。

  元代的杂剧,开始树立生角(须生、老生)在剧中的地位。这时,它并不叫“生”,而称“正末”,有时称“末尼”或简称“末”,显然是从宋杂剧、金院本的“末泥”演变而来。元杂剧的剧本体制,一剧基本上由正末或正旦一种角色唱到底;以正末主唱的称“末本”,以正旦主唱的称“旦本”。主唱的正末不一定扮演一个角色,有时扮演几个角色,但都是主角。如《汉宫秋》中,正末扮演汉元帝一角,而《赵氏孤儿》中,正末则先后扮演韩厥(第一折)、公孙杵臼(第二、三折)、程勃(第四、五折)三角,均主要角色。汉元帝、公孙杵臼均系挂须生角,即今天通称的须生、老生,可见生角在剧中的重要地位始于此。

  在宋元南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清传奇,剧中角色(演员)也有所发展。明代王骥德所撰《曲律》“论部色”中载:“今之南戏,则有正生、贴生(或小生)、正旦、贴旦、老旦、小旦、外、末、净、丑(即中净)、小丑(即小净)共十二人,或十一人,与古小异。”这里所指的南戏,实即明代传奇。十一种角色中,属于现代意义的生行者有生(正生)、小生(贴生)、外、末四种。其中生扮演主角,小生和外、末均演配角及零杂角色。我们考察几个代表性的剧本,情况大体如此。如《长生殿》中,生扮演唐明皇一角,小生扮伶工李暮、牵牛星及其他零杂角色,外扮郭子仪、雷海青及零杂角色,末扮老伶工李龟年、陈元礼及零杂角色。《桃花扇》中,生扮演侯方域一角,小生扮元帅左良玉、福王弘光及零杂角色,外扮史可法(老年)及零杂角色,未扮闲居县令杨文聪、黄得功及零杂角色。其中的唐明皇和侯方域均剧中主角,但唐明皇系挂须生角(须生),侯方域则为俊扮小生。《雷峰塔》中的许宣(后来的《白蛇传》中称许仙)和《玉簪记》中的潘必正,剧本标明由生扮演,但也是俊扮小生。由此可见,明、清传奇中的“生”角也包含了现代意义的须生(老生)和小生两种角色,与宋代南戏相近。

  清乾隆年间花部兴起以后,根据章回小说或历史故事编演了大量表现历史题材的剧本,剧中的生角(须生、老生)愈来愈多,较之小生更为重要,占居了主要地位。祁剧过去有“祁阳戏一担,生角(须生)占一头”之说。这时,由于戏班演员逐步增多,也就逐渐形成了行当,大别为生、旦、净、丑四大行(也有称生、旦、净、末、丑五行者,实际上“末”不能算大行),而以生行居首。生行中又以须生(老生)挂帅。不少京剧戏班、剧团,都以须生领衔,如马连良剧团、周信芳剧团、林树森剧团等。湖南地方大戏剧种的戏班,一般都由须生“排笔”,安排演出,分配角色,居业务上的领导地位。言及于此,生角(须生、老生)居戏班之首位,不说自明。

  分支

  随着剧本不断丰富、人物类型扩充和戏班演员的增加,四大行当中又逐渐形成分支。各个剧种以其形成与发展历史的不同,各行分支也有不同情况。其中的生行,京剧有老生、红生、小生、武生等分支,一说还有武小生、武老生两种;汉剧有一末、三生、六外、七小等分支;湘剧有头靠、二靠、唱工、小生等分支;巴陵戏有老生、三生、靠把、小生等分支,还有一个贴补;祁剧和湘昆只有正生(湘昆称老生)、小生两个分支。现分述于后。

  老生:也叫“须生”,扮演中年或老年男性角色,如帝王、宰相、学士、高官、贤士、义仆等,大都是作者笔下的正面人物。规定挂须,须的形状分“三绺”、“五绺”、“满”三类,主要表示人物的性格或身分。须的颜色分黑、黪(灰黑,或称花、麻)、白三色,表示人物年龄的差别。刘备在《长坂坡》中挂黑须,《两将军》中挂黪须,《白帝城》中挂白须。又按表演艺术的不同特点分安工老生(唱功老生)、衰派老生(做功老生)、靠把老生、王帽老生等做派。汉剧和巴陵戏又将其中挂青须的分出来叫“三生”,挂黪、白须的老年生角汉剧称为“一末”,巴陵戏仍称老生。老生以唱为主,全用本噪。安工老生要唱得悠扬宛转;衰派老生要唱得悲忿颓唐;靠把老生要唱得激昂慷慨。

  三生:汉剧的“三生”重唱功,湘剧则有“唱工”专行,均相当于京剧的唱功老生。如湘剧《金沙滩》中的卢俊义、《收姜维》中的孔明、《上天台》中的刘秀、《辕门斩子》中的杨延昭、《二进宫》中的杨波,汉剧《文昭关》中的伍子胥、《打鼓骂曹》中的祢衡、《法门寺》中的赵廉、《骂阎罗》中的胡迪、《四郎探母》中的杨四郎等角色,均以唱功为主,要求噪音嘹亮,口齿清楚,调高气足,唱做结合。巴陵戏的“三生”则扮演中壮年男性角色,多挂青三绺,是区别于挂白、黪须的老生的一种专行。既有唱功戏如《莲台山》中的周懿王、《三哭殿》中的唐太宗;又有做功身段戏如《上天台》中的刘秀、《古田桑》中的秋胡;还有扮演武将、唱做兼工的戏,如《鼎盛春秋》中的伍子胥、《斩李广》中的李广等。

  六外:汉剧的一种专行,承袭古典戏中“外”角的称呼加上一个数目字“六”,排在第六位,故名。古剧中的“外”角,一般挂白满须,所以又叫“老外”,扮演老年人,系生行的次要角色。汉剧中的“六外”只是袭用古剧的名称,内含大不相同。它是重做功的生角,相当于京剧的衰派老生,但戏路更广。如《群英会》中的鲁肃、《大合银牌》中的韩宏道、(表功》中的秦琼、《八义图》中的程婴、《坐楼杀惜》中的宋江等,皆以做功见长。《表功》中的秦琼,念白多达百余句,边念边做身段动作,腰、腿、身、手、髯口、眼神,节奏严谨,做工繁重。还兼演红生戏,身架也颇讲究。

  靠把:本指扮演扎靠破把的武将戏的行当,如京剧的靠把老生。但巴陵戏的靠把已远远超出了这个含义,它不但出演有较复杂的把子功、难度高的武将戏,如扮《定军山》、《黄忠带箭》中的黄忠,《风鸣山》中的赵云等角色;同时出演文戏武唱的身法戏,如扮《李广三奏》中的李广、《战山》中的罗成等角色,以及一路鲁肃戏和秦琼戏。其中的秦琼戏还有贫、富之分。湘剧的靠把戏路更广,并有头靠、二靠之分。头靠有“靠、唱、醉、死”之别。除扮演长靠老生如《水淹七军》中的关羽、《定军山》中的黄忠、《刀劈五虎》中的赵云、《九龙山》中的岳飞等以把子、功架见长,唱做俱重的角色外,还演老生唱功戏如《琵琶记》中的张广才、《鹦鹉记》中的潘葛,醉戏如《西川图》中的张松、《醉写吓蛮》中的李白,死戏如《拜斗斩延》中的孔明,以及《打痞公堂》中的宋士杰等角色,这些角色唱、念、做均重。表演首重“位份”,讲究功架气派,沉着稳重。二靠扮演《借箭打盖》中的鲁肃、《表功》中的秦琼、《推弓结拜》中的薛仁贵、《花荣带箭》中的花荣、《一捧雪》中的莫成等角色。由于身份、职位、年龄都不及头靠的份量,表演上也不要求如头靠的功架沉稳庄重,多系身法戏。除讲究扎靠破把外,还重跌打武功,敏捷灵巧。头、二靠虽然都系靠把,但二者分工甚严。

  红生:指勾红脸的须生。主要扮演三国戏中的关羽,另有赵匡胤等角色。红生勾红脸,多表示其血气方刚、富有血性。表演方法上有显著的特点,着重刻画人物非凡的英雄气度。讲究工架,唱比老生高亢嘹亮,常用唢呐伴奏。由于勾脸,所以也称“红净”。一说红净与红生有别,红生以唱为主,红净则更多地偏重工架和舞蹈。《华容道》、《战长沙》的关羽属红生,《走麦城》、《水淹七军》的关羽属红净;《斩黄袍》、《困曹府》的赵匡胤属红生,《打五虎》、《高平关》的赵匡胤属红净。红生揉脸,红净勾脸。以前,《贺后骂殿》的赵光义、《斩经堂》的吴汉、《马芳围城》的马芳、《三打王英》的王英等角均属红生,后改老生。京剧早期红生以米喜子最有名,辛亥革命前后江南一带的王鸿寿(老三麻子)亦以演红生戏见长。后期,名红生林树森蜚声国内,1935年10月曾率团来长沙献艺。红生虽系专行,但大都由靠把老生兼演。湖南地方剧种中无红生专行,均由靠把兼演。

  小生:扮演青少年男子,不挂胡须。有些剧种(如京剧)唱用尖音假嗓,念白兼用真假嗓。根据人物性格、身份的不同而分为各种做派,本文将在下节分别加以介绍。

  武生:生行中带武打的角色。京剧有此专行,由小生发展而来,以前的小生都是文武兼备的。武生大都扮演正面人物,具有武勇壮健的英雄气概,长靠武生尤其要有大将之风。同时也扮演反面人物,如子都、黄天霸、高登(《艳阳楼》)等。挂须或不挂须,分长靠、短打两类。长靠武生多半扎靠,穿厚底靴,表现马上的战术为主,如《挑滑车》的高宠、《长坂坡》的赵云、《战冀州》的马超等,不挂须;《连营寨》的赵云、《战宛城》的张绣、《三挡杨林》的秦琼、《扈家庄》的林冲等,则挂“黑满”。武生不挂“黑三”,挂满以示其粗豪。短打武生不扎靠,穿豹衣裤,薄底靴,多用短兵器,有很多表现步下格斗的特技。如《三岔口》的任惠堂、《武十回》的武松、《夜冲》的林冲、(恶虎村》的黄天霸等,不挂须;《七星聚义》的朱仝挂“黑满”。近八十年来,长靠武生照例要演勾脸戏,如姜维(《铁笼山》)、李玄霸((四平山》)、杨七郎(《金沙滩》)等。武生有时还要演猴戏,扮孙悟空。孙悟空偶尔也由武丑扮演。

  武小生:小生的一种。大都扮演年轻英武的人物,如京剧《八大锤》中的陆文龙、《镇潭州》中的杨再兴等。着重武功,也兼重唱功、念白和做功。在表演上较一般不挂须的武生更繁难吃重。京剧早期以徐小香演武小生戏最为有名。地方戏无此专行。

  武老生:是老生的一个支流,也叫靠把老生,和挂髯口的武生不同。不同于武生的,在于唱、念、做、打的要求和风格属于老生的范围。如《战太平》的花云、《下河东》的呼延寿廷、《定军山》的黄忠等,都不需要大的开打,而以唱、做为主,而挂须的武生则多以武打为主。地方戏无此称呼。

  此外,还有外、末、娃娃生以及巴陵戏的“贴补”等,亦属生行。“外”一般挂“白满”,“末”挂黑须或黪须,表演与老生相同,近代除汉剧有“一末”、“六外”外,其他剧种都已无此专行。娃娃生以前大半由小旦兼演,近代才有此称呼。所扮人物年龄比小生小,却用和老生相近的本嗓唱、念,最好是带有童音。唱以高亢、清亮为主。武戏开打更要十分勇猛,如哪吒、红孩儿。巴陵戏“贴补”扮演生行各种小角色,系生行学艺入门的小行当,一般扮演家院、店家等下层人物,并串演净行的小角色。

  做派

  做派,也叫“戏路”,系指不同艺术特点的戏的表演路子。它与分支的区别在于分支为专行,各有专职演员,而做派则只是艺术归类。不同剧种以其不同情况拥有各自的艺术做派,但主要的还是一些各剧种共有的通用做派。这些通用做派,按表演特点分有唱功戏、讲口戏、做功戏、武功戏,按穿戴分则有蟒靠戏、官衣戏、褶子戏、袍子戏、水衣戏等。兹将生行的通用做派和一些特殊做派分述于后。

  唱功戏:戏曲讲究“唱做念打”并重,但不同的剧目有不同的重点。某些戏特别着重唱功,称“唱功戏”。如《二进宫》的杨波、《上天台》的汉光武帝、《打鼓骂曹》的祢衡、《六郎斩子》的杨延昭、《兵困荥阳》的纪信等,均重唱功。唱功戏都有较多或大段的唱,且富于变化,要求字正腔圆,归字归音。唱功戏中有一路特殊做派,即某些戏的主角为戴王帽的“王子”(皇帝),京剧称之为“王帽戏”。如《上天台》、《打金枝》等都是。祁剧还有一路“背时皇帝戏”,扮演被迫退位或上吊的皇帝,如《刘璋让位》、《献帝让位》、《曹奂让位》、《崇祯崩驾》等,均挂花须,重唱功和袍袖功夫,都有一大板悲伤凄凉的唱腔,以刘璋的唱最有特点。长于唱功的演员称“唱功老生”,擅唱王帽戏的演员,习称“王帽生”。京剧历代名角不管专长何做派,大都善唱,且各有特点。“老生三杰”的程长庚嗓音浑厚,唱腔高亢饱满,字正腔圆;余三胜长于西皮及反二黄,以花腔取胜;张二奎噪音宽亮,唱腔淳朴有力,不尚花腔,咬字以北京音为准,擅演王帽戏。“后三杰”的谭鑫培嗓音一般而运用自如,有“云遮月”之称,唱腔悠扬宛转,饶有韵味,有些则略带伤感,当时有“无腔不学谭”之说;孙菊山嗓音宽亮,唱腔淳朴苍劲,善于表达慷慨激昂的情感;汪桂芬嗓音高亢,唱腔澈越,善于表达悲愤慷慨的情感。另有同期的汪笑侬,吸收汪桂芬的唱腔、孙菊仙的唱法,别创新腔,吐字有力,嗓音苍劲,善于大段唱功。稍后的余叔岩,继承谭鑫培唱做并重、文武兼长的艺术传统,善于以唱腔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言菊朋自创新腔,婉转跌宕,细腻精巧。三十年代末“四大须生”之马连良,早期以做功及念白著名,中年后嗓音恢复,兼重唱功,做派潇洒飘逸,唱腔甜润酣畅;谭富英唱腔酣畅淋漓,朴实大方;杨宝森嗓音宽厚有余而高昂不足,据自己的条件,行腔吐字抑扬婉转,自成一格。以上名角,都各自成派。祁剧以唱功驰名者,李玉亮善唱背时皇帝戏,嗓音清亮,唱腔缠绵、低沉;何观品的唱节奏分明,子音本音相间,特别善唱快皮。湘剧唱工言桂云,嗓音极美,余韵极浓,人称为“云遮月”的唱腔,赢得“南叫天”之美名;唱工陈绍孟嗓音宽亮,中气充足,唱词清楚,字字入耳,节奏感强;头靠徐绍清嗓音宽厚宏亮,善唱高腔戏,吐字清楚,音调苍劲,雄浑有力。

  讲口戏:也叫念白戏、白口戏,指专重讲白的戏。讲白是四功之一。戏班中有“千斤白,四两皮(唱)”之谚,虽则过于夸张,但也说明念白的重要。唱腔有乐器伴奏,随调入腔,随板按节,有所准绳,自成方圆。念白则全靠演员自行掌握,需节奏分明,吐词清楚,高低快慢得体,抑扬顿挫有致,还要讲究“吞吐”(喷口)和“起煞”(起腔、煞腔的音调和节奏)。生角讲口戏,有蟒袍戏《十大条陈》、《六部大审》、《审头刺汤》,靠子戏《李渊劝军》,官衣戏《三打严嵩》,员外戏《打侄上坟》等。祁剧长于讲口戏的生角,早年有刘鸿喜,讲唱响亮,声如宏钟。又有胡玉禄,演蟒袍讲口戏,讲满口音,中气充足,讲得又快又清楚;演员外戏,长段讲白抑扬顿挫分明,感情充沛。

  做功戏:指着重做功的戏,如《四进士》、《乌龙院》等,都称“做功戏”。扮演其中主要生角(宋士杰、宋江等)的演员,叫“做功老生”。做功戏除着重做功外,一般也着重念白,念、做紧密相联。做功戏以动身段为主,动作性很强,故祁剧又称“身法戏”。生行的身法戏特多,诸如靠子、褶子、袍子、水衣诸做派,都重身法,而以罗帽袍子戏为最。一出《秦琼当锏》,不但罗帽、袍子、胡须需要配合紧密,而且要耍锏,一般有七十二锏,多者百零八锏;须生与小生合演的《酒楼》,二人的身法要紧密配合,丝丝入扣。京剧的做功老生,早年有潘月樵,初学梆子,后改京剧做功老生。念白吐字有力,尤擅长髯口功,以演《扫雪打碗》、《桑田寄子》、《乌龙院》等剧著名。后期享盛名者为周信芳,着重念白和做功,功底深厚,善于通过外部动作表达人物内心感情和思想变化,塑造了宋士杰、徐策、萧何、张元秀等许多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祁剧长于做功的生角,早期以张永发最著名,身法最佳,善演白胡子靠马戏《杨滚教枪》、罗帽袍子戏《卖马当锏》等;做功戏集大成者为近期名生角李荣祯,演《打城》之马超,特别猛勇,演岳飞戏,眼睛最有神光,称“活岳飞”,演《黄忠带箭》、《杨滚教枪》等剧,跑马时活像骑在马上。

  武功戏:着重武功的戏。京剧有武生专行和专职演员。地方戏一般不设武生专行,但也有以武功为主的戏。小生戏如《打狮子楼》的武松、《夜奔》的林冲、《三岔口》的任惠堂,属短打武功戏;生角戏如《杨滚教枪》的杨滚、《马超打城》的马超、《九龙山》的岳飞、杨再兴,属长靠武功戏。京剧早期武生名角有黄月山,以武老生戏见长,《独木关》中刻画染病之薛礼,尤具特色;同期的李春来,武功精纯,动作敏捷,尤长于短打戏,演《白水滩》、《狮子楼》等剧最有名,曾在《花蝴蝶》一剧中着厚底靴表演“翻栏杆”绝技。稍后有杨小楼,武技动作灵活,似慢而实快,注意姿势优美,表演上讲究“武戏文唱”,把武技之运用与剧情、人物刻画相结合。再后有盖叫天,宗法李春来而有所发展,以短打武生为主,注意造型美,讲究表现人物神情气质,武戏文唱,以《武松》、《三岔口》、《一箭仇》等剧著名。以上四位名师均各自成派。另有郑法祥,以猴戏著称。祁剧名生角唐福耀,青年时习靠马武戏,《教枪》、《打城》甚佳。

  蟒靠戏:蟒袍戏和靠子戏的合称。均扮演帝王将相一类人物。蟒袍戏又称袍带戏,因剧中角色常身穿蟒袍、腰围玉带而得名。靠子戏又称靠把戏,指扎靠破把之意;祁剧则称靠马戏,指扎靠跨马之意,扮演武将。靠子一般多与蟒袍相连,室内穿蟒或半蟒半靠,上阵时扎靠,故称蟒靠戏。蟒袍戏讲究位份(职位身份)沉重,步履稳健,重甩蟒和袖子功,蟒、袖要甩得开。靠子戏属武戏范畴,开打时需要一定的把子功,祁剧靠马戏,功夫不在紧张的破把,而在于具有丰富的马路动作和繁重的“开衫子”,注重功架和身法,讲究动作洗练。老生蟒袍戏多为讲口戏,如《十大条陈》、《六部大审》;或唱功戏,如《六郎斩子》、《金沙滩》。靠子戏(靠把戏、靠马戏)挂白须者有《杨滚教枪》、《定军山》、《黄忠带箭》等;挂黑须者有《武昭关》、《破潼关》、《马超打城》和岳飞戏。京剧后期“四大须生”之一的谭富英,演唱与武功均有坚实基础,尤长于靠把戏。祁剧长于靠马戏者,早期以张永发著名,身法最佳,近期以李荣祯挂帅,功夫齐全。

  官衣戏:扮演职位较低的文官,身着红、蓝官衣,戴纱帽,亦重袖子功,讲究纱帽翅运用技法。技艺高的演员,纱帽翅能自由摆动和转动,有左动右不动或右动左不动的特技。蒲剧名演员阎逢春、张庆奎善此特技,体现在《徐策跑城》、《宫门挂带》等剧目中。

  褶子戏:扮演儒生、义士、书吏之类文雅人物。身着褶子,注重身法,以小生、丑角戏为主。老生褶子戏有《莫成替孔》、《程婴救孤》、《宋江杀惜》等,均属做功戏范畴。

  袍子戏、水衣戏:二者为一类戏,只是穿着不同。均扮演侠义武士、绿林好汉、江湖盗贼、流氓地痞或社会下层人物。袍子戏往往戴罗帽,又称罗帽袍子戏,特别注意身法,身段多而快,讲究动作圆活;水衣戏又称打衣戏,除重身法外,还需有一定的武功。生行袍子戏如《卖马当锏》、《表功》、《(兄弟酒楼》等,水衣戏如《打渔杀家》(肖恩)、《磐河桥》(公孙瓒)等,均属武功戏范畴。

  黄布摆戏:祁剧老生做派。挂白须,穿黄布摆(有的剧种称老布衣),扮演长者、乡老一类人物。唱做并重,动作稳健,有的拄拐棍,要突出行为庄重、老态龙钟的特点。代表剧目有《打骡会友》、《赶子雷打》、《曹福走雪》、《法场祭奠》、《四进士》、《张福滚雪》等。

  员外戏:祁剧老生做派。专指扮演员外的戏,因为有几出经历代名师加以精心创造而成名的戏,形成一种做派。挂花须,穿员外帔,代表剧目有《柳刚打井》、《打侄上坟》、《芦花休妻》等。表现的思想感情比较复杂,重于内心矛盾的刻画,有的戏有大段的念白,如《打侄上坟》。祁剧早期的胡玉禄,演《打侄上坟》、《芦花休妻》等员外戏,长段讲白抑扬顿挫分明,感情充沛;后期的李荣祯,演《打侄上坟》,以感情真挚的讲白每使观众流泪。祁剧长于员外戏的还有赵喜雄、王贻香等。

  醉戏:各剧种须生做派,指表演醉酒的戏,如《太白醉写》、《张松献图》、《杨雄醉归》等,均挂黑须。李白和张松着官衣,戴纱帽,多以讲唱表演醉态;杨雄戴罗帽,穿袍子,多以身法表现醉态。表演的共同特点是“蹙眉扬眼嘴带笑”,步履踉跄,高一脚低一脚,讲白似明非明,要清不清,时大时小,欲笑非笑,言词中时而夹带醉嗝和拖音。祁剧演员唐翠禄、桂韵松善演醉戏,桂以讲唱见长,唐以醉脸取胜,脸子越胀越红。湘剧名角王益禄演醉戏,能运气使脸变红,随着饮酒的杯数增加而使红色由浅入深,醉态、醉步也能随人物醉洒的程度而变化,层次分明。欧元霞演醉戏,从不醉到小醉、大醉,一杯酒一种神气。

  死戏:各剧种老生做派,指表演人之将死的戏。湘剧有“靠、唱、醉、死”之谚。一般称三出死戏,即《孔明拜斗》、《刘备托孤》和《洪羊洞》。实际上还有《黄忠带箭》、《曹福走雪》、《张福滚雪》等几出。孔明、杨六郎挂花须,刘备、黄忠等挂白须。讲唱和做功并重,多用灰眼、泪眼,走老生蹬步,唱阴皮,唱中常带咳声。祁剧名角李荣祯演《拜斗》等死戏,脸子变得快,眼睛发呆,双手颤抖,喉中和痰作响,俨然人之将死。

  疯戏:各剧种须生做派,表演人之精神失常的戏。代表剧目是《问樵开箱》,还有《孙膑追魂》。演《问樵》,眼神、脸子和身法功夫都较重;演《开箱》,要有睡箱和窜箱的特技。祁剧名角李荣祯演《孙膑追魂》,走游荡路,全身无主,真如丢魂失魄。唐福耀六十余岁尚能在《打棍开箱》中熟练地“跌箱”。

  小生这一分支的做派,不同剧种有不同的归类方法。京剧按表演特点分为纱帽生、扇子生、翎子生、穷生等四种;祁剧按冠带分为紫金冠戏、二龙叉戏、包巾戏、纱帽戏、解元巾戏、一字巾戏、罗帽戏等七种,罗帽戏又有文、武之别;湘剧则有“穷、文、富、武”之说。分述于后。

  穷生戏:京剧称呼,也叫“鞋皮生”戏,昆剧中又叫“苦生”戏,湘剧小生做派四字中之“穷”字相当于此做派,祁剧文罗帽戏相当于此。身穿“富贵衣”(一名“富贵褶子”)为其主要标志。祁剧或穿富贵褶子,或穿袍子,均戴罗帽。大都扮演落魄不第的文人,如京剧《棒打薄情郎》中的莫稽、昆剧《评雪辨踪》(湘剧称《泼粥》)中的吕蒙正、祁剧《打侄上坟》中的陈大官、湘剧《金印记》中落魄时的苏秦等角色。表演上特别着重做功,以表现人物的酸腐气息为主。习惯于把鞋后帮踩倒在脚下,拖着鞋子走路以示其潦倒之状,所以别称“趿鞋戏”。过去化装,脸上化成淡灰色。祁剧名小生何翠福演《打侄上坟》,活演出陈大官一幅倒霉相。

  扇子生戏:京剧称呼,昆剧中称“巾生”或“儒生”戏,湘剧四字中之“文”字相当于此做派,祁剧解元巾戏相当于此。手拿扇子为其主要标志。大都扮演有一定功名的文雅书生、公子,如京剧《拾玉镯》中的傅明、昆剧《玉簪记》中的潘必正、湘剧《烤火落店》中的倪俊,祁剧《春秋配》中的李春华等角色。大都穿蓝褶子(祁剧《顶桌》一剧穿鸳鸯褶子),戴儒巾(祁剧戴解元巾),表演斯文、儒雅,略带风流,唱、做、念并重,讲究风趣,着重体现人物温柔多情的性格。

  纱帽生戏:京剧称呼,昆剧中的“冠生”也叫纱帽生,湘剧四字中之“富”字相当于此做派,祁剧称纱帽戏。头戴纱帽为其主要标志。大都扮演文官,职位不分高低,从知县、巡按到宰相均有。如京剧《玉堂春》中的王金龙、《奇双会》中的赵宠,祁剧《百诗图》中的龚克己、《看相水牢》中的董洪、《秀玉下山》中的穆正,湘剧《赏荷》中的蔡伯喈、《红书宝剑》中的梅仲等角色。大都穿官衣,表演与官衣戏略同,唱、做、念并重,讲究风采气度,运用纱帽翅技巧,用踮碎步的脆劲使纱帽翅上下闪动。常德汉剧《三难新郎》中,秦少游被苏小妹考得为难时,踱步中一个帽翅摆动,难度较大,文华班的金钢钻、谢少喜善用此技。

  翎子生戏:京剧称呼,也叫“雉尾生”戏,头插翎子(雉尾,俗称野鸡尾毛)为其主要标志。湘剧四字中之“武”字相当于此做派,祁剧的紫金冠戏相当于此。大都扮演武将或文武双全的人物,如京剧《群英会》中的周瑜、《穆柯寨》中的杨宗保,湘剧《白门楼》中的吕布、《三讨战荡》中的周瑜;祁剧扮演周瑜、吕布、罗成、子都、杨宗保等角色的戏属之。表演上特别着重做功和身段,以表现英武气概为主。讲究翎子功,常德汉剧小生运用翎子功有扳、绕、摆、抖、耍、压、掸、含、吐、挑、扫台翎、太极图、二龙出水等二十来种技法,天元班唐宝成翎子功好,控制自好,能动大小花。祁剧紫金冠戏排在小生诸做派之首,表演上蟒靠并重,讲究挝紫金冠、转动紫金冠和丢紫金冠等技法的运用。早期名角何月波演周瑜,瞪动眼珠,富有神气,称“活周瑜”。近期名师郭品文演周瑜,一根翎子唰地掏下,迅如破竹,特别是一双眼神灼灼闪动,煞有生气。巴陵戏还有专演周瑜的周瑜戏,算是特有做派,名师许升云擅长周瑜戏,翎子功特好,有挽太极图、水波浪等绝招。湘剧著名小生李芝云演《战荡》中的周瑜,呕血一段,他腰撑长枪,头部向后下腰,将口中事先含的银朱吐出后,转身挺立,脸上即现出左中右血纹三道。其徒著名小生吴绍芝继承了此技,翎子功亦佳。演《三才阵》中的吕布,放箭射戟时,唱一句倒板,一转身,翎子即随着绕一圆圈,然后两边分开,再直立起来,身段、翎子配合紧密,动作优美。

  二龙叉戏:祁剧小生做派。扮演戴二龙叉的武将,如《河北借兵》、《长坂坡》、《拦江夺斗》的赵云、《三打平贵》的薛平贵等角色,均扎靠子,属靠马戏,武戏范畴。

  包巾戏:祁剧小生做派。扮演戴包巾的武将或壮士,如《清河桥》中的养由基、《取棘阳》和《取洛阳》中的岑彭、《取摩天岭》中的薛仁贵、《罗通扫北》中的罗通、《斩黄袍》中的高怀德、《五虎平西》中的狄青等角色,亦属靠马戏、武戏。

  一字巾戏:祁剧小生做派。扮演未得功名的书生,如《二度梅》中的梅良玉、《白蛇传》中的许汉文、《金龙探监》中的王金龙等角色。戴一字巾,穿青褶子,表演文雅,但少寒酸气,也不风流,介乎穷生戏和扇子生戏之间。

  武罗帽戏:祁剧小生做派。穿着与文罗帽戏同,戴罗帽,穿袍子,但扮演的是武士,如《打狮子楼》、《武松打店》中的武松,《单困潼台》、《双困潼台》中的刘高,《酒楼杀山》中的石秀,《比武夺魁》中的岑彭等角色,表演着重身法和武功。湘剧这种仿派称胯衣戏,穿着与祁剧有所不同。

  此外,湘剧还有一路娃娃生戏,如《打猎回书》中的刘承佑,唱做兼重,少年英姿中略带稚气,舒眉亮眼,转带飞翎,是湘剧小生行中很有特点的角色。

来源:《戏曲演出艺术散论》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