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包仙吼”,汉语即“打先锋”为傩舞舞种之一。傩舞是在傩仪祭祀中进行的舞蹈,所祭祀的对象大致有:自然神,祖先神及图腾等,打先锋除上述祭祀对象外,主要祭祀对象是亡师。
苗族巫师死去的时候,弟子们闻讯从四邻赶来,向亡师的遗体告别,举行一种追悼仪式般的傩仪——即为亡师开路、盖屋、架炮、安箭、驱除恶鬼,护送亡师早登天界。由于徒弟们对亡师抱有一种崇拜的心理,认为亡师是神和人的二合体,是神与人之间勾通的桥梁人物。因此,对师傅离世表现出了万分沉痛,希望亡师死后变成善神,当神官,求亡师在天之灵保佑在世“凡人”。群巫起舞,悼念亡师,为亡师“打先锋”。
由于打先锋舞是在特殊的情况下才能跳的舞蹈,它区别于其他舞种,其次,打先锋舞的特殊性,来自它独有的内函。相传,巫师死后变成了神,由于亡师在天之灵不死,徒弟们虔诚地护送亡师,求亡师在天之灵护佑,故演出如下的场面:师亡后,先不入棺,在死者家的堂屋正中(神坛正前方)放置一张师桌,桌上安放一把大木椅。让亡师身着法衣,头戴凤冠(苗语称“光咱”),双手屈肘于胸前合抱,头用木棒支起,眼正视前方,凛然端座在木椅上。亡师周围插有王元帅,马元帅、岳元帅和赵元帅帅旗四面;飞虎旗和道清旗四杆;回避、静止和俨然旗四根。在亡师头顶的瓦皮上揭开一米见方瓦片为天窗,从天窗口至亡师的脚尖下,铺开一匹家织白布,名曰“搭天桥”(或“搭云梯”“架天梯”),灵堂布置得肃穆壮观。
开天窗,旨在开天门。天门大开,让亡师灵魂通过“天桥”自由出入天地之间。从内容上看,有开天门,塞鬼门,让亡师统领各方兵马,在唐、葛、周将军统率的天、地、水兵护送下顺利登天。站在亡师身前和天窗口上的巫师身着全套法衣,手持牛角司刀,上下呼应。牛角阵阵吹,咒语声声喊道:“洗亡装容,亡师某某,天院限满,辞凡归世,命请弟子,拔亡资度,护送亡师早登天界”。天窗口上巫师一阵牛角声后,答道:“开天门,闭地府,留人门,塞鬼路,塞四门,闭四路,接送亡师早登天界”。在世的巫师虔诚护送,目的是要送亡师登天当‘官’,保佑弟子四季安康,万事如意,人寿年丰。因此,给亡师持东南西北中方,青赤白黑黄旗,谨镇五方;又派遣上中下元唐、葛、周三将军,统领天地水仙兵马,护送亡师早登天界。故曰:“东方青旗一面,统领木神兵马,护送亡师,谨镇东方;……上元唐将军,统领十万天仙兵马,护送亡师早登天界。……天窗口和地上的对白念语,有如傩戏中的对话一样。确实,打先锋舞与傩舞傩戏之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这里,从傩舞部分看:
一、傩舞使用的道具。傩舞是舞者头戴假面,手执干戚等兵器,如“八郎神”身背包袱,手拿雨伞和通条(杀猪用的工具之一);“白旗先锋”手持先锋旗;“开山神”手持板斧;“判官神”手中离不开一支笔和勾薄本;“土地神”手拿拐杖;傩师行法事时离不了司刀、神鞭、牛角、惊堂木和筶及各种神面具,这些道具有一具多用的,也有的是专用道具,如“开山神”的板斧专为开山之用,打先锋舞使用的道具,名“先锋棒”,分棒头、棒干、棒尖;约有一米左右长,直径1.5公分,圆形木质或竹制成,棒身以黄绸系裹,两头留出五寸长边。使用时,因其内容变化而道具象征各种器具,它纯属一具多用之道具。“架炮”它形拟土台炮,“架箭”为弓箭之用,立屋、架纤它就是劳动工具。总之,它在道具使用上和傩仪中其它傩舞完全一样。关于道具的使用及特色,后面还有详细涉及。
二、傩舞语汇。傩坛舞蹈,表演时巫师们“吹牛角鸣鼓,戟指吟咒,翩跹起舞”这种“戟指念咒”、“吹牛角鸣鼓”在打先锋舞中屡见不鲜。
“戟指念咒”这是傩舞的共性,手势之多变,表达内容之丰富,留给人们一种神秘感。打先锋舞和其它傩舞一样,离不开手势,手势的作用冠居首位。手势是无声的语言,在某种程度上手势可以表达出语言难以完成的任务。如打先锋舞中的“日月二宫”,其做法:左右手分别将食指和大姆指稍弯,指尖相贴,其余指伸直。左手代表日,右手表示月,既代表神居的宫殿,又表示太阳神和月亮神,还有光芒四射的意思。它的手势动作,都是依靠象形来传达意思,观其形可解其意(如图)。
打先锋舞的基本手势可分为四大类:
〈一〉劳动类,指为亡师“打先锋”时所做的有关工夫。如“铲出坦坦平地”、”立楼立柱”、“起高楼”、“盖瓦”、“铺板”、“装壁”等。表现为亡师起高楼的劳动过程。
“起高楼”做法:右臂屈肘,右“兰花手”,左手中指伸直,顶住右手背,余指稍弯。
〈二〉兵器类,傩舞中有“挥戈扬盾”、戈盾均需手势表达。如打先锋舞中的“大金力”、“小金刀”“阴阳二叉”、“挂甲”……这是为亡师武装,让亡师身穿盔甲,手持刀叉,威武登天。
〈三〉生活类,表达神灵居住的处所和亡师居住的处所。如“日月二宫”、堂内布有“吞鬼大王”、“鳌鱼展翅”,让亡师手持“老君毛扇”、生活用具“铜铲铁铲”,并配有“老君印”、“玉皇印”,护送亡师还有“八人抬轿”。
〈四〉其他类,如“迷人塞炉”“灭冲断后。、“关门诀”、“转无门”……此种手诀其意难解,这是因为巫师在传授时,即有他们的巫规:即“六耳不传,六耳不问”,包括巫师在内,凡有三人六耳在场者,他们是绝对不讲其意的,只限传授给得意门生一人。这类型的傩舞手诀,在他们行法事时,只看到巫师起舞翩翩,手不停地在扭动,嘴皮也在不住地动弹,就是看不清楚他们在做何种手势,听不清楚他们在念叨什么,故此种手势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谜”。
打先锋舞除手势冠首外,“翩跹起舞”的全身肢体的配合也是重要的组成要素。全身各部位随手势变化而运动,其他动作也可归纳出与手势相同的分类法,即:
〈一〉劳动类,有“砍刺”“挖土”、“平地基”“架基脚”、阿柱”、“架纤”、“盖瓦”、“高竖大楼”、“进屋休息”,表现了给亡师起新屋的全部劳动过程;
〈二〉兵器类,有“架炮”、“背箭”、“披盔挂甲”……。
〈三〉生活类,有“钓鱼”、“挖耳”、“仙鹤抱蛋”……。
这些是构成打先锋舞的主体动作,时至今日还完整地保留着,为苗族巫师人人会跳的舞蹈,跳法及动作插图详见于后。
从以上“戟指念咒”的手势中不难看出,手势是巫师为了获得神力和行使神的旨意的一种道法,用他们的行话说“手诀”就是“法术”。他们心醉神迷,似乎做一个“日月二宫”就能腾云驾雾,扶摇直上九重天,叩开天府的大门,“迷狂”状态中,眯缝着双眼,嘴皮不停地颤动,飘飘然地视亡师在“天桥”上迈步登上“天府”。有的巫师在行“法术”时,只要在他的视野内发现一只昆虫或蜘蛛,就说这是亡师的灵魂显身。总之,手势是用来渲染“神力魔法”的。
苗族巫师这种以动作仪式超度亡师与道士超度亡人有明显的区别。它没有完整的道教化的繁锁程序和教规,超度的对象必是亡师而不像道教为一般亡人。其次,道士有完整的经书经文,而苗巫师由于无文字,仅以少数汉字译记神书。因此,打先锋时,全部以形体动作表现对亡师的超度。同时,也无舞蹈的文字记载,全靠巫师身授和现场模仿。再次,由于超度对象不同,所以道士“打绕棺”时领头念经绕棺,后面尾随孝子,孝子越多越壮观,表示亡者族大人多,而苗巫打先锋(也叫“打绕棺”),绕棺仅局限于巫徒数人,他人不得参加绕棺舞蹈,孝子只许旁观或瞻仰遗体。
打先锋舞是巫师感情最集中、最悲痛时以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依靠有节奏的动律来体现对亡师的超度的巫仪。它的特征归纳起来有如下四种:
其一,可视性,因为所有表演都以手势或身体动作出现如“砍刺”;准备:“小八字步”,左手叉腰,右手握“先锋棒”自然下垂,第一~四拍,做“移步转”动作,第五~八拍,双脚屈膝,同时右臂上举向左斜后甩去,做砍刺状(如图)。“挖土”准备势同砍刺,第一~四拍做“移步转”动作,第五~八拍,双腿屈膝,同时双手屈肘于胸前握棒,同时向正前方甩去,做挖土状。“立柱”第一~四拍;做“移步转”动作,第五~八拍:半蹲,同时双臂撩起屈肘于胸前握棒竖起,棒尖着地,做立柱状。“盖瓦”第一~四拍:做“移步转”动作,第五~八拍:双臂撩起屈肘于头部两旁,双手握棒置于头顶上,棒头朝前,做盖瓦状。“架炮”第一~四拍:做“移步转”动作,第五~八拍;左脚迈一大步成左前“弓箭步”同时左手屈肘于胸前握棒杆,右手屈肘于右腹前握棒尖,稍向上抬起,做持炮状“射箭”,第一~四拍同上,第五~八拍,左脚向前上成左“虚步”,同时左臂屈肘于胸前握棒竖起,右手屈肘于胸前向右后拉,做射箭状。还有“竖高楼”、“进屋休息”。
其二,动态性,其整个过程是由它丰富的动作和姿态组合而成的,以形象化的舞蹈语汇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常见的如,双腿屈膝,左右移步,上下起伏,静止造型。
其三,造型性,有巫师的形体造型和道具造型两种。整个舞蹈过程,通过造型,去强调所表白的内容,去强化观众的印象,把观众需要看清楚的东西,集中而又醒目地显现出来,从而受到强烈的感染。如“架炮”动作过程是七拍,第七拍静止造型,作架炮状。
其四,音乐性,巫师们在舞蹈时形体上的抑扬顿挫的节奏变化,配合苗族别具风格的打击乐,即锣、鼓和钹,以2/4的节奏,昌昌|昌昌|昌卜龙冬|昌00,使其音乐节奏明显而稳重。动作时,音乐可以反复出现,并根据舞者的情绪变化,可快可慢,而舞蹈动作可根据需要不断变换。尤其在每个动作的节奏第七拍前半拍需静止造型时,由于是需要强调的舞蹈内容,往往采用音乐性很强的类型。
上述四个艺术特征在其他傩舞舞种一样有所表现,但在打先锋舞中更为鲜明。
打先锋,顾名思义,是先锋队员(巫师们)护送亡师灵魂登天。此时亡师变成了“神”,从现象上看,似乎祭祀对象是亡师,但究其内函还是亡师的“灵魂”,亡师在世时是神与人合一,而现在人已死,无疑余下的是“神”,亡师已成了真神。所以在世巫徒,全力以赴为亡师打先锋,希望得到真神(即亡师)的保佑。傩舞中的求神还愿,驱秽避邪,祭祀的对象是神,因而,打先锋舞与其他傩舞的共同之处,一则二者都是求神的保佑。二则,傩舞和打先锋舞都是有娱人的成分,娱人体现在整个祭祀的过程中,如跳傩舞——“椎牛舞”、“踩鼓舞”,在《永绥厅志》有详细记载曰:“苗巫擎盖,衣长衣,手摇侗铃,召请诸神。另一人击竹筒,一木空中,二面蒙生牛皮,一女人衣彩服挝之,其余男子各服伶人五彩衣,或披红毡,以马尾置乌纱帽首,苗妇亦盛装,男外旋,女内旋,左右顾盼,不徐不疾,亦觉可观。而芦笙之音与歌声相应,悠扬高下,并堪入耳,谓之跳鼓藏,至戍时乃罢,然后择寨旁旷野处,男女各以类聚,彼此唱苗歌,或男唱女合,或女唱男合,往来互答。”这里记载了傩舞娱乐的盛大场面,有舞蹈、对歌和其它娱乐形式,既娱神又娱人。三则,驱秽避邪,为让亡师顺利登天界,需要“塞鬼门,闭四路,开天门,塞地府,留人门,断鬼路……”都是为了避邪驱秽,“绺巾舞”在傩仪中更突出表现了“老司在酬神还愿时,手持绺巾,司刀降邪,表现了除灾害,助长正气,福庶于民的光明神功”,也是驱鬼求福的舞蹈。又如“扮先锋娘”,先锋娘手持一面小旗,飞舞起表示腾云驾雾,而摆动起表示扫五瘟湿气,疯殃火烛,牛瘟猪瘴,唱词中唱道:“天瘟扫送天堂去,地瘟扫入地狱门,麻瘟扫送麻山上,痘瘟扫进痘山林,牛瘟猪瘟扫出去,疯殃火烛远离门,五瘟湿气扫出去,铁船送入烂泥坑,弟子手把门关节,去时有路转无门……”都是表现除鬼降邪的内容。四则,打先锋舞的主体内容和动作都是劳动生活的再现。如“砍刺”、“挖土”、“平地基”、“架脚”、“架纤”、“竖屋”、“装壁”、“盖瓦”……“开山舞”中开山神手持板斧劈掉五方邪魔,舞斧斩魔的劳动动作贯穿始终。“土地舞”中的土地神和打先锋舞劳动动作大同小异,土地神手拿锄头扫帚,边劳作边唱道;“大路砍开三丈二,小路砍开八尺零,大路砍开好行路,行人个个笑盈盈……”“八郎舞”的八郎神主要劳动是杀猪宰羊等。
打先锋舞作为傩舞舞种之一的特点,很大程度上还体现在道具、服饰和舞蹈语汇上:
其一,道具。打先锋舞中使用“先锋捧”以抒发对亡师的敬仰、悼念,可以说这是傩舞固有的特点。宋代陈旸说:“假干戚羽旄以表其容。”湘西苗族傩舞在以后的发展演变中,不但没有丢弃这个特点,而且是更熟练地运用了这个特点,有的从原来的一具一用,发展成了一具多用。如手持一根先锋棒,即可当锄头,又可当刀枪,又可当纤,又可当盖房的瓦,它的道具用途随着动作的内容而随时变化无穷。如“平地基”,此时先锋棒给人展现了三大作用:一是平地基的锄头,二是平地基的荡板,三是表示地基的水平线。总之,“先锋棒”在舞蹈中发挥多功能的用途,随其舞蹈内容而多变。
其二、服饰。巫师身着红色长袍,配有苗族刺绣衣边和袖口边,头包红色头帕并围戴凤冠,脚穿布鞋,亡师穿戴也一样。这和常人死后穿戴截然不同。一般人死后穿的是缝制的“寿衣寿鞋”。打先锋时,亡师端坐于中央,舞者环圈舞蹈,整个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完整的图案,好似师傅在坐阵指挥弟子们起舞。通过舞动时法衣的展合,拔动着观者的情感心弦,观者与舞者心心相映,追忆着亡者生前功绩。巫师去世时的这种特殊的装饰,说明他在世是巫师,死后变成“巫师神”,弟子们才寄予希望,希望亡师在天之灵保佑。
其三,舞汇。打先锋舞的舞蹈语汇与其表达的内容即祭祀亡师密切联系。如手势中的“立天门”,“立脚门。是为亡师升天,先锋队员在天府为亡师立居室做的具体事情之一。又如动作“架纤”、“令箭挖耳”都是以形传神。
打先锋的社会作用是十分复杂的:首先,它极力宣扬巫受命于神灵,借以巩固巫威。舞蹈的倾向性非常鲜明,非巫不得享有此舞,群巫起舞显示“神人”和巫者的威严。其次,对亡师家属和亲朋起到一定的安抚作用,亡师虽离世,但其弟子全健在,他们前护后拥护送亡师,通过舞蹈,在世之人得到了最大的精神安慰。第三,是不仅娱神,同时也娱了人,舞蹈时,身着法衣头戴凤冠的巫师们,动作粗犷大方,表演生动诡异,服饰飘摇翻飞,场面美不胜收。
打先锋舞所包含的神灵观念在现代社会文明的冲击下已经日渐消除,如我们在收集采访保靖县堂朗乡苗巫师掌坛师石昌秀(现年70岁)时,老人说:“过去我们在祭亡师时,都要跳打先锋舞,舞蹈时,咒语念得多,手诀做得浓,实在有点神乎。现在懂了点科学,知道人死了一切都了,求什么‘在天之灵’?过去越求越不灵。那时,每死一个巫师我们都要跳打先锋舞,结果还是穷光蛋,跳不出火坑……”。1980年6月请石老来吉首,向全州业余舞蹈专干传授了此舞,并现场摄成了16毫米的电影资料片。次年,打先锋舞的全部手诀和动作收集后载入国家“六•五跨七•”重点科研项目之一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湖南卷•湘西自治州资料卷》内,现在在庆典和民族节日活动中打先锋舞也时有出现,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