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神崇拜,根源于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实质上是一种农耕社会的固有的“鬼神崇拜文化”。湘西少数民族地区保存至今的鬼神崇拜,经过长期的傩坛仪式、口头传论,文字记录,把人们的想象和幻想加以整理,以表现少数民族的善良、正直、勤劳、勇敢。傩活动中反映的鬼神都是虚幻的、超较现实的。但从傩活动本质上看,它反映的仍然是人类社会生活,表达的仍然是人们的思想感情,刻划的仍然是现实社会中各种活生生的形象。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内容不断丰富,在单纯的驱疫鬼基础上,逐步渗进了避邪、消灾、纳吉、祛禳、祈年、延寿、求子等内容等。
湘西地区,也曾经历了以“万物有灵”而演变为多神信仰的历史阶段,正如恩格斯论述宗教起源时所指出的:“它是在最原始时代,从人的关于自己本身及其周围外部自然界的极愚昧、极朦胧、极原始的观念中发生的。”
1981年大庸县出土虎●子一件,饰手心纹。一九八三年永顺卡必枯出土虎饽子四件,其中一件饰手心纹。龙山县里耶战国墓出土一件青铜剑,饰手心纹。据考古学家考证,手心纹应是古代祭祀活动的一种傩符记号,意思是要求神灵赐予“得心应手”。《华阳国志•蜀志》说:“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山…后有王曰杜宇,教民务农,一号杜主”。《蜀王•本纪》说:“后有一男子,名曰杜宇,从天堕止朱提,一女子名利,从江源井中出,为杜宇妻,乃自立为蜀王,号曰望帝,治汶山下邑曰郫。望帝积百余岁,荆有一人名鳖灵,其尸亡去,荆人求之不得。鳖灵尸随水上,至郫,遂活,与望帝相见。望帝以鳖灵为相。时玉山出水,若尧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鳖灵决玉山,民得安处。”“遂禅位于开明,帝升西山隐焉。时适二月,子鹃(杜宇)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巴亦化其教而力农务,今蜀民农时,先祀杜主君。”这个故事,正可说明:“手心纹”的“心”就是帝星,“手”表示对帝星(即“杜主君”),的祈祷,手心纹下有水纹,表示水灾。这组“手心纹”图像表明,它的意义在于,祈求帝星消除水患。可见先秦以前湘西民族地区便存在原始信仰了。
秦汉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征服自然界的能力一天比一天增长,人们在崇拜王神的同时,终于也开始认识到人类自己的力量。人们要神化自己,必须先神化自己的祖先。《孟子》、《荀子》、《墨子》和《吕氏春秋》、《淮南子》等古籍,就记录了不少的有关神灵的内容。由于诸子百家重视神灵,便也影响了当时的史官们。《史记》等史书便认为商、周、秦的开山祖宗都是他们的母亲感神而生的:契的母亲吞了玄鸟蛋,生下了商的祖先;姜源踏了巨人的足迹而诞生了周的始祖等,从而使历史人物神化了。
1982年湘西自治州文物工作队在保靖县黄莲发掘一批西汉墓葬,其中M2号出土滑石璜二件,其中一件刻画有一头象,头呈山状支角,浓眉大眼,长形口。这应是一件神灵信仰物——地祇,亦作地示,谓之地神。《后汉书•祭祀志》:“(建武)三十三正月辛末、郊、别祀地祇。”《太平御览》卷之三引《物理论》云:“地若其卦曰坤,其德曰母,其神曰祇。”又《周礼•春官,大宗伯》:“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这就证明了璜上所刻神象就是地祇。西汉墓葬出现地只神头像,证明当时人们崇拜信奉地祇神。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的大融合,使中华民族文化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南朝梁时问世的《述异记》、魏国的《列异传》、西晋的《博物志》。南朝的《幽明录》等著作,对原始神话作了进一步补充、发展,创造了一批脍炙人口的新神异传说。在隋唐以前的道教只祀崇老子时,苗族奉信“太上老君”也就开始了。到了初唐,政治的开明,经济的繁荣,使汉文化与西北、西南各民族文化得到交流,也使大唐文化与海外的日本、朝鲜和阿拉伯诸国文化有了交流。因受佛教的影响,傩文化被抹上一层富贵色彩,渗进了人生皆是梦的佛家说教成分。两宋时期,地方志编纂事业兴盛,凡方志所列山川形胜、祠坛庙宇,以至与宗教有关的内容,几乎都编辑有神灵故事传说的片断和介绍文字。到了元代傩坛上便出现了福、禄、寿、喜诸神。
晚清时期一大批长篇巨制相继涌现出来:《西游记》、《聊斋志异》、《封神演义》、《镜花缘》、《阅微草堂笔记》、《子不语》、《●铎》、《诺皋广杰》……等,它们文字朴素、叙述简略、充满浪漫气息,为文学宝库增添了异彩。明、清时期,湘西民族地区在傩活动中,法师头戴五帝(即五方之天帝)帽,一般着红色法衣,胸处绣有由两条蛇构成的八卦图。《太平御览》卷九引《王子拾遗记》:“伏羲坐于方坛之上听八风之气,乃画八卦”。“八卦图”有的又叫“诸葛阵图”。从永顺、花垣、凤凰等地法师的使用的傩神图来看,各类神仙多者一百五十余尊,少者二十余尊。傩神图由三部构成,上部为天宇,天帝其中,左右上端为日、月,天帝之下设三元门,三元门之左右两侧为南斗、北斗诸神和雷公、电母,风伯雨师诸神。与天宇交界处,有天梯进入天河。中部为人世。下部系冥间,绘各种阴间之神怪,其状五花八门,有头添兽角或獠牙,怪者头呈凸形或凹形,有倒立者,令见者生畏。由傩神图的构思可以看出,各类神鬼似有不离其位,均能尽其职守。
湘西土家族、苗族所奉信的傩神,大都是源远流长的神话传说中的神仙。先民们将世界划分为天宇、人世、冥间的三层,这代表了过去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与理解,用鬼神来解释生、老、病、死、及各种自然灾害等等人们至今仍然无法完全解释的问题,从而安抚了人们的精神。湘西民间信奉的傩神可分天神、地示、山川、祖先、动物、鬼魂崇拜六个类型。现结合典源的考证分述如下。
一、天神崇拜。我国自商、周以来最高位的神算是天神了。这类神在傩活动中名目极多,在湘西民族地区经常供奉的就有天帝、元始天尊、太上老君、东王公、南斗六星、北斗七星、雷神、电母、风伯雨神、天王神、天狗神……
天帝神——是民族地区民间的信仰的最高神。在傩活动中,其影响也超过了其它诸神。《战国策•楚策》:“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故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天帝之名,始见于此。也有把天帝叫做天皇或玉皇大帝。自商周以来惟初观天,上帝为一物,故有昊天上帝、皇天上帝之称。西汉有五帝及太一,东汉有五感先帝之说,皆具上帝的职能,东汉末又以北极星为天皇大帝,名●魄宝,总领天地五帝群神。从湘西傩神图案看,天帝绘其上方中央,至高无上,统领诸神。
元始天尊——这是道教最高天神,道教认为他处在无极一上清徵的清圣境,为三清(玉清、上清、太清)的首席,又说他生于太元王先,故称元始。每到天地初开,他便以秘道授诸天仙,谓之开劫度人(见《隋书•经籍志》)。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太上老君(一说为:元始天尊、玉皇上帝、太上老君)合称为“三清”。成为民间广泛信仰的至高无匹的尊天神。
太上老君——花垣、凤凰、吉首一带苗傩活动中,以太上老君为主要傩神。太上老君是道教对老子的尊称。“老君”的名称,最早见于《后汉书•孔融传》。“太上老君”的名称,最早见于《魏书•释老志》《老子内传》:“太上老君,姓李,名耳,一名重耳,生而白首,故号老子”。
东王公——东王公在湘西的傩活动中又叫东君。《神异经•东荒经》:“东荒山中有大石室,东王公居焉”。这是天元尊神,究其源,则颇暗昧。战国时楚地信仰“东皇太一”神,又称东君,这是被人神化了的太阳神。
南斗六星神——即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北方玄武第一宿,即人马座六颗星,因与北斗位置相对,故名。早在战国时代,它已与北斗一起在民间信仰中占重要地位。在湘西民间傩神图的天宇部分,右侧就绘制有南斗六星之神像,和左侧的北斗七星神像中隔三元门相望。
北斗七星神——其七星之名为:天枢,天璇、天机、天权、玉衡、开阳、摇光。在湘西傩神崇拜中地位突出,古代民间很早就认识到北斗七星是夜间指示方位的极好标志。《重修纬书集成》卷六:“斗七星,富贵之官也。其旁二星,五爵禄。其中一星,主寿夭,斗主岁时丰歉。”“黄帝名轩辕,北斗神也,以雷精起。”“黄帝名轩,北斗黄神之精。母地祇之女附宝,之郊野,大电绕斗,枢星耀,感附宝,生轩,胸文曰:‘黄帝子’”。人们信奉北斗,认为它们是可以主掌人间年命寿夭、富贵爵禄、岁时半歉的神灵。
雷神——苗语称雷神为“希送”,凡天旱无雨或患病等均要祭雷神。对雷神的记载在一些古籍中可以找到。《山海经•海内东经》:“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则雷(“则雷”二字本无,从《史记•五帝本记》正义引补)”。此上古雷神之状,人而兼兽。又黄帝战蚩尤,河夔牛于东海流坡山,“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山海经•大荒东经》)。郭璞注:“雷兽,即雷神也。”又《太平御览》卷七八引《诗含神雾》云:“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牺”则伏羲为雷神之子。《楚辞•远游》:“左雨师使径待兮,右雷公而为卫。”
雷神何状,汉代之状为连鼓、雷椎、力工形躯;晋代其状为霹雳头,似弥猴;唐代呈豕首麟其状似彘。在《三教搜神大全》介绍了近世之雷神,“妖其头,喙其嘴,翼其两肩,左夹右槌,早踏五鼓而升,天帝封之为雷门苟元师”。湘西民族地区的雷神有:雷祖大帝,东方青帝雷公,南方赤帝雷公,西方白帝雷公,北方黑帝雷公。
电母——是雷公之配偶神,俗称闪电娘娘。唐崔致远《桂苑笔耕集》卷十六《补安南录异图记》:“然后使电母雷公,凿外域朝天路。”《元曲选•柳毅传书》第二折云:“泾河老龙上云:‘今有钱塘火龙与俺小龙斗胜,未知胜败,我使的雷公、电母看去了,这早晚敢来报捷也。’正旦改扮电母两手持镜上云:‘这一场厮杀非同小可也”。可见其为雷公之配偶神。《集说诠其》说:“今俗又塑电神像,其容为女,貌端雅,两手各执镜,号曰母秀天君。”
风伯、雨师——湘西傩神图绘风伯、雨师,其位在天宇之左侧,位置显著。汉蔡邕《独断》:“风伯神,箕星也,其象在天,能兴风。雨师神,毕星也,其象在天,能兴雨。”《山海经•大荒北经》:“蚩尤作兵伐黄帝……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韩非子•十过》云:“昔考黄帝令鬼神于西泰山之上……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五经通义》:“王者所以因郊祭日月、星辰、风伯、雨师、山川,何?以为皆有功于民,故祭之也,皆天地之别神从官也,缘天地之意,亦欲及之,故岁一祭之。”
天王神——湘西苗族民间传说,杨老栋官人有女,名叫穆英。长未择配,貌美异常,天旱时,钻潭中,龙神现身,与之交孕,遂生一子,英武俊杰,天子诏之,群臣妒嫉,陷害未成,归赐鸠毒,回转家边,路经桃源白马渡,误饮身亡,后显应,警闻于朝,皇上封为天上,以慰阴魂,湘西天王庙由此而来。“苗中天王庙甚多,在乾城雅溪者最大,苗人人视为圣地,如无天王庙之苗寨……可请天王出巡”天王神即天神,《周礼•春官•大宗伯》:“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以佐王建邦保国……以礼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司中、司命、风师、雨师,皆为天神。”
在春秋时,楚吴等诸侯相继称王,故尊称周王为天王,《春秋•隐元年》:“秋七月,天王使宰晅来归惠公仲子之賵。”天王是指周平王,清顾炎武《日知录•四天王》:“尚书之文,但称王,春秋则曰天王,以当时楚、吴、徐、越僭称王,故加天之别之也。”后来说天王,则泛指封建帝王。
天狗神——在花垣、凤凰、吉首一带苗家信奉天狗神,认为是凡患病医无效,或养子未成人,便是犯了天狗煞,必请巫为法解送天狗。天狗神在古籍中早有记载。《山海经•西山经》:“阴山……有兽焉,其状如狸而白首,名曰天狗,其音如为榴榴,可以御凶。”又《太平御览》卷九。王行《秦(辛)氏三秦记》云:“有白鹿原,周平王时,白鹿出此原。原有狗枷堡,秦公时,有天狗来其下,凡有贼,天狗吠而护之,一堡无患。”此为一说。又《晋书•天文志》:“狼北七星四天狗,主守财。”这是一说。另的在《协纪辨方》卷四引《枢要历》中记载:“天狗者月中凶神也,其日忌祷祀鬼神,祈求福愿。”又引《历例》:“天狗在居月建前二辰。”此为第三说。
二、地示崇拜。人们对土地崇拜,也是原始宗教中自然崇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如《礼记•郊特牲》中所说:“地载万物,天垂象,取财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这种对地神崇拜的原因解释是比较朴素的。古代祭祀地神,是为了酬劳它负载万物,生养万物的功劳。
对于地示的崇拜,民族地区也有自己的民族特点,对后土、五谷神(社稷神)、火神、土地神、灶神、梅山神等等的崇拜均有其地区性。
后土——古代称大地为后土,后土是与天帝相对应,是点司土地的大神。《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土正曰后土。”杜预注:“土为群物主,故称后也。”《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君无下此幽都些。”王逸注:“幽都,地下后土所治也。地下幽冥,故称幽都。”所以湘西民间至今在傩活动中,如丧礼皆祭祀后土,这可能是沿袭战国后土主幽都之旧俗。
五谷神(稷社神)——在湘西吉首、泸溪、古丈、花垣一带苗家土寨奉信五谷神。每到秋后十月举行“跳香”祭祀五谷神,以示酬谢五谷神给人们带来的好收成。五谷应指忝、稷、菽、麦、稻。后来统称谷物为五谷。五谷始见于《周礼•夏官•职方式》:“其谷宜五种。”五谷神又名稷社神,在湘西傩中,民间都信奉稷社神。在《岁元广记》引《孝经纬》:“稷五谷之长也,谷众不可遍祭,故立稷神以祭之。汉蔡邕《独断》上云:“稷神,盖厉山氏子柱也。柱能殖百谷,帝颛顼之世,举以为田正,天下赖其功,周弃亦播殖百谷,以稷五谷之长也。因以稷名其神也”。据此,则柱与弃俱为稷神。另从《山海经•大荒西经》云:“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此谓后稷自天取百谷之神育植于人间。《书•吕刑》云:“稷降播种,农殖嘉谷。”《山海经•海内经》云:“后稷是播百谷,稷之曰孙叔均,是始作牛耕。”这说明后稷祖孙在农业生产上的贡献。可知苗、土人民对远古社会遗俗仍保持至今。
火神——湘西苗乡土寨,傩中信奉火神,其火神源远流长,史籍中也有记载,《山海经•海外南经》:“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郭璞注:“火神也”。又《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云:“火正曰祝融”。火正,司火官,神话中的火神祝融”,历史上遂化为司火之官神。又《淮南子•汜论训》云:“炎帝作火死而为灶”。灶,乃灶神,亦为火神;此为神话中火神之最老,故“五帝”中南方炎帝以祝融为属神。
土地神——土地庙旧时湘西遍地都有。傩神图中在“七桥”与“黄河”之间,绘“总管土地神”。证明在这一少数民地区信之者甚众。关于土地神在一些古籍中能常见,如《论衡•讥日》:“如土地之神,不能原人之意,苟恶人动扰之,则虽择日何盖哉。”清翟灏《通俗编》(无不宜斋本)、卷十九引《孝经纬》云:“社者,土地之神,土地阔不可尽祭,故封土为社以报功也。”此社神即土地神,然古之社神,位望隆崇,并不像后来小说戏曲所宗土地神那样卑微。鲁迅《古小说钩沉》辑《幽明录》云:“巴丘县有巫师舒礼,晋永昌元年病死,土地神将送诣太山巳启其端倪。《土地宝卷》(明、清间无名作者作),所宗天闹天宫之土地神,则颇不同寻常。此说依据较小。故郑振铎先生在《中国俗文学史》里说:“把白发苍苍的土地公,作为一个与玉皇大帝斗法的英雄,这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传说。”清代赵懿《名山县志》卷九记载:“李凤麟《觉轩杂寻》云:“土地,乡神也,村巷处处奉之,或石室或木房,有不塑像者,以木板长尺许,宽二寸,题其主曰某土地;塑像者其须发皓然,曰土地公,妆髻者曰土地婆,施之纸烛淆酒或雄鸡一。俗言土地灵则虎豹不入境,又言乡村之老而公直者死为之。’按土地不一,有花园土地、青苗土地,长生土地……家常所施,又有栏凹土地,庙神土地等,皆随地得名。”湘西民族地区民间信奉土地神与上述记载差不多。
灶神——湘西民间均信奉。灶神又叫灶王菩萨。古籍中对灶神的记载很多,对灶神的虔诚敬奉,由来已久。《淮南子•汜论训》:“炎帝作火,而死为灶”,高诱注:“炎帝神农,以火德王天下,死托祀于灶神。”又《庄子•达生》:“灶有髻。”司马彪注:“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又清俞正燮《癸巳存稿》卷十三“灶神”条引《许慎异义》云:“灶神,古《图礼》说:‘颛顼有子曰犁为祝融,祀以为灶”。又《后汉书•阴识传》注引《杂五行书》云:“灶神名禅,字子郭,衣黄衣。”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诺奉记》为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单即禅,禅又即蝉,俗称蟑螂,又叫灶马,湖南、湖北、四川人谓之:“偷油婆”。古以此为神物,又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云:“灶神姓苏,名吉利。”《三国志•魏志•管骆传》:“王基家贱妇生一儿,堕地,即走入灶中,骆曰:‘直宋无忌之妖将其入灶也’”是骆以宋无忌为灶神。《史记•封禅书》索隐引《白泽图》曰:“火之精曰宋无忌。”故宋无忌为灶神,而苏吉利当为宋无忌之讹变。吉、忌之音俱近髻(蛣),即《庄子•达生》所谓灶有髻(蛣),穷蝉一名穷系,系、髻(蛣)吉忌之音皆相近,是后世传说之灶神,俱颛顼子穷蝉之演变。而“炎帝作火死而为灶”之说则沉堙。灶神亦作“灶君”。《战国策•赵策三》:“复涂侦谓君曰:‘昔日臣梦见君’,君曰:‘子何梦’曰‘梦见灶君’”这说明我国民间祭祀灶神的风习由来已久。
梅山神——湘西地区苗、土、汉均信奉梅山神(又叫云霄神,或梅山七圣),这是一种专管猎人野兽的狩猎神,凡任猎者均敬祭之,如猎有所获,必取猎物以祭祀它,传说梅山有七圣,《灌志文徵,李冰父子治水记》:“二郎喜驰猎之,奉父命而斩蛟,其有七人,灾助之,世传梅山七圣”。即今所敬奉的梅山神。
三、山川崇拜:祭奉山川,在湘西民族地区祭祀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湘西的山岳、河流都具有地区特点,少数民族的信仰是多元化的,他们认为,每山每水几乎都有掌管它的神灵。他们崇拜的山川神,主要有五岳五元圣帝、山神、五宫五盟皇后主人、南岳圣母娘娘、水神……
五岳五天圣帝——苗区群众奉敬五岳五天圣帝由来巳久。何谓五岳五天圣帝,有二说,一说为五神山,《列子•汤问》:“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为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峤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减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州,五曰蓬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介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珠纤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一说为五方神,据《楚辞•远游》记载:“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得从乔而娱戏……吾得过乎句芒,历太皓以右转兮……遇蓐收乎西皇……指炎神而直驰兮,吾将往乎南疑……祝融戒而跸御兮……从颛顼乎增冰,历玄冥以邪径兮……”此言四帝四佐,加轩辕适成五帝。湘西少数民族地区敬奉五岳五天圣帝,是指本地区名山作为山岳的代表而统一祭祀,五岳之神,分掌世间人物,各有攸属。如泰山乃天帝之孙,群灵之府,为五岳祖,主掌人间生死贵贱修短。衡岳主掌星象分野,水族鱼龙。嵩岳主掌土地山川、牛羊食啖。华岳主掌金银铜铁,飞走蠢动。恒岳主掌江河淮济,四足负荷等。
山神——在傩中,山神能驱邪收妖,苗家人认为山神能追寻人的失落的魂魄,山神便成为他们奉信的正神之一。其源远古,《山海经•海外经》云:“钟山之神,名曰烛阴(烛龙)。”烛阴即钟山山神。山神在古籍中记载较多。《庄子•大宗师》:“肩吾得山,以处大山。”释文引司马彪云:“山神不死,至孔子时。”《太平广记》卷四六七“李汤”条引《戎幕闲谈》云:“桐柏等山君长,稽首请命,禹因囚鸿潆氏,商章氏、兜卢氏、犁娄氏、乃获淮涡水神,名无支祁。”此鸿潆氏,商章氏等,亦即胡柏附近诸山之山神。《五藏山经》于每经之末亦详述诸山神之状貌及对他们的祭典。又《汉唐地理书抄》辑《地镜图》:“入名山必先齐(斋)五十日,牵白犬,抱白鸡,以白盐一升,山神大喜,芝草玉药宝玉为出,未到百步,呼曰林林央央,此山王名,知之却百邪。”由此可古之采药者对山神敬奉的情形。此习俗湘西亦有。
南岳圣母娘娘——湘西民间祭祀南岳圣母娘娘神,应该说是指女虔。《山海经•大荒西经》:“有寿麻之国,南岳娶州山女,名曰女虔。女虔生季格,季格生寿麻”。《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说:“南岳衡山衡州县是也。以霍山为储副。”东方朔《神异经》云:“神姓崇,讳●。南岳主于世界星辰分野之地,兼麟甲水族龙鱼之事。大中详符四年五月二十五日,追尊号曰司天昭圣帝,景明皇后,圣朝加封大化二字,余封如故’”。南岳圣母娘娘。在少数民族中传说该神能使妇女多生子,又能保护儿童,所以民间妇女多信奉此神,在傩中也有一定的地位。
水神——祭祀水神,目的是祈求庇佑风调雨顺,安宁幸福。在傩活动中,苗族土家族祭之水神水神在传说中为玄武,玄武本名玄冥,是大禹的父亲,即那位为治水而献身的鲧。《风俗志》云:“玄冥,雨师”均是黄帝之属神。又《史记•秦始皇本记》:“始皇梦与海神战,如人状,问占梦,博士曰:‘水神不可见,以大鱼蛟龙为候’”。“水神”一词始见于此。晋张华《博物志•异闻》:“水神乘龙鱼”。证明水神与鱼龙关系密切。《山海经•海内北经》所证:“乘西龙”之冰夷,即河伯。《尸子》(孙星衍辑本)上说:“白面长人鱼身”乃水神之状;禺疆“鱼身手足”(见《山海经•海外北经》郭璞注二“鱼”原作“黑”,讹)亦古水神之状。
四、祖先崇拜:祖先崇拜是相信灵魂不灭,所以认为祖先的躯体死后,其灵魂仍然存在,而且能影响后代人的生活。而少数民族认为自己的酋长或历史人物的灵魂尤其强有力,于是奉为保护神,如苗族认为蚩尤、伏羲、女娲是该民族的始祖,土家族对向佬官人、彭公爵主都是作为历史人物信奉的。
蚩尤——传说苗族的始祖为姜央(蚩尤)。《苗族古歌》:“姜央兴鼓社,全疆得共和,得富大家有,得福大家享。”蚩尤任为古九黎族部落酋长。《国语•楚语》记载:“乃少皡之衰也,九黎乱德……,其后三苗复九黎之德”。注:“九黎,黎氏九人”又“三苗,九黎之后也”。可知苗傩活动把蚩尤作为始祖奉信,其历史是悠久的。湘西苗族的吃牛,苗族曰“农聂”,就是纪念蚩尤。苗族的鼓社鼓会,传说是苗族先民迁到“占菩占楚”的祭祖活动。“占菩占楚”汉语意译为楚地陆地,简称楚地。《苗族史记》作了如下的描述:“鼓社人山人海,鼓会歌声悠悠”;“奴奴翩翩起舞,达给击鼓助兴”;男的四方拜朋拜友,女的八面访亲访戚”这种“椎牛合鼓”是规模盛大的祭祖活动。
伏羲女娲——湘西苗族腊祭奉信伏羲女娲并立为主坛神,即奶傩芭傩,传说他们是夫妻,洪水之后,二人结为夫妻,繁衍了人类。据近人考证,这兄妹二人就是传说中的伏羲女娲。《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说:“清初陆次云的《峒溪纤志》里曾说:‘苗人腊祭曰报草,祭用巫,设女娲、伏羲位’,现代的人类学家实地考察,才得到有关苗族起源的传说。按他们的传说,苗族本出于伏羲与女娲。他们本为兄妹(或姊弟)遭遇洪水,人烟断绝,仅存此二人。他们便结为夫妇,绵延人类。傩活动中,奉信伏羲女娲,是表示对自己始祖的虔诚崇拜,其祭祀活动在苗区最为隆重。
八部大神——敬奉八部大神,在永顺、龙山、保靖、古丈一带土家族聚躯中比较普遍。传说八部大神是土司王的部将,又名向佬官人,作战勇敢,因平定吴王有功,被唐明皇(唐明宗)调去平定贼寇,得胜回朝,唐明皇拟封他为大官,但又怕他造反,便用药酒毒死了向佬官人。向佬官人受冤而死,死后灵魂不散,在金銮殿里大闹。唐明皇见势不妙,便封他为八部大神,立了八部大王庙,在湘西彭氏土司辖地内受香火。湘西土家族人民,敬奉八部大神,是希望他保佑人丁平安、家畜兴旺、五谷丰收。
五、动物崇拜:我们古代曾经盛行过动物崇拜,这在《山海经》中有非常集中的反映。这本书把所有的神灵,不管是历史传说中的人物或各地区的神灵,都描写成动物或与动物有关的神。尚处于狩猎和畜牧时代的原始社会,人们对动物崇拜最为盛行。到了农耕时代,崇拜的主要对象转移到了家畜和耕畜的守护神。这一习俗,在湘西民族地区一直延续到近代。
西王母——信奉西王母神,是祈求保佑家畜和耕畜免遭瘟疫,湘西地区崇拜此神也比较普遍。在《山海经》里,有多处关于西王母记载,称她是一个豹尾虎齿并作兽啸的怪物,其形为半人半兽,被称为司天厉及五残之神。在《穆天子传》里,她却成为年约三十、容貌美奂美伦的女神,并把五千年结一次果的蟠桃赐给汉武帝。《神异记》更为她塑造了一个配偶东王公,他们一年一相会。在湘西地区民间的傩活动中又称为“瑶池金母”,是一位重要的守护家畜耕畜的女神。
八郎神——在湘西苗、土人中,为家畜兴旺、惩治恶鬼,有祭八郎神之习。什么是八郎神,传说不一,有史可考者有三:一说为“帝喾子之妃,邹屠氏之女也。轩辕去蚩尤之凶,迁其善民于邹屠之地,迁恶者于有北之乡,其先以地命,后分为邹氏、屠氏。女行不践地,常履风云。游于伊、洛,帝乃期焉,纳以为妃,妃常梦吞日,则生一子,凡经八梦,则生八子,世谓为八神”。一说为“古齐国所祀,一日天王,二日地主,三曰兵主(祠蚩尤),四曰阴主,五曰阳主,六曰月主,七曰日主,八曰时主”另一说《左传•文公十八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忠肃共懿,宣慈惠和,天之民谓之八元”。八郎神实为天帝神范畴,民间何时祭祀八郎神,并作为惩治恶鬼并佑护家畜耕畜兴旺的守护神,就难以考证了。
六、鬼魂崇拜:人死后,认为其灵魂依然存在,这就是鬼魂。少数民族地区民间认为鬼魂是无影无形的,可在暗中活动,能依附于人,也能变化形态,从而就具备了超人的能力,能降祸于人,所以人们对鬼魂既恐惧又崇拜。鬼魂活动的世界,湘西少数民族习称为阴间,阴间的鬼魂有多少,谁也说不清楚。而阴间的社会形态,鬼魂之间的关系,都是人们虚构的。因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无力伸张正义,惩罚邪恶,于是幻想在死后由正直的冥官来伸张正义,惩办邪恶。于是在傩活动中出现了方相(开路神)、地藏王(东岳神)、阎罗王、四官神……等。
方相——开路神这是远古民间塑造并流传下来的先导神。在苗土傩活动敬奉此神,因为开路神威力强大,能扫除四方邪恶,以惊疫厉之鬼。开路神又名方相氏,后世又称作险道神。《三教搜神大全》卷七:“开路神君乃是《周礼》之方相氏是也,相传轩辕皇帝用游九垓,元妃螺祖死于道,召次妃好和(嫫母?)监护,因买(置)相以防夜,盖其始也。俗名险道神,一名阡陌将军,一名开路神君,其神身长丈余,头广三尺,须长三尺五寸,须赤面蓝,头戴束发金冠,身穿红战袍,脚穿皂皮鞋,左手执玉印,右手执方天画戟,出柩以先行之。能押诸凶煞恶鬼,藏形行柩之吉神也,留传之后世矣。”所谓险道神,即先导神;先导即《周礼•夏官•方相氏》:郑注‘所谓葬使之道(导)’之意,然又或传黄帝,”以嫫母为方相氏(唐王瓘《轩辕本纪》)则与此不同,当为传说之分歧。
方相氏本应为动物神,但人们认为它有驱疫鬼的神力,就作鬼魂来崇拜。湘西傩中在丧礼时,用它开道护柩,其形一般金刚怒目,为送殡行列之先导。
四官神——苗、土多因求财而祭祀此神,无规定的时间,地点在正屋内靠大门的右边,须请傩巫念咒卜筶告。所谓四官神,各地传说不一。
一说是苍龙、白虎、朱雀、玄武为四方官名,一说,是麟、凤、龟、龙四买神。
苍龙: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之总称。《书•尧典>)中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传:“火,苍龙之中星,举中,则七星见”,见东方七宿之总称。白虎:西方七宿(奎、娄、胃、昂、毕、觜、参)之总称。朱雀: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之总称。玄武: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宝、壁)之总称,又称北方太阳神,其形似龟,一说为龟蛇合称。
麒麟,为祥瑞之物,《说文》段玉载注云:“状如麡,一角载肉,没武备而不为害,所以为仁也……”。凤,神鸟名,《山海经•南次三经》:“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日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龟,在《山海经•西次四经》记载:“崦嵫之山……其阳多龟。”《古小说钩沉》辑《玄中记》云:“千岁之龟,能与人语。”《述异记》上云“龟千年生毛,寿五千年谓之神龟,万年谓之灵龟。”神龟又名佘且,也有叫元绪的。龙,在《说文》十一二被解释为:“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公而潜渊。”据此则龙乃为神物,古者神人多乘龙,如祝融乘两龙,句芒乘两龙等,由于地区与民族的差异,信奉对象也有不同,有以苍龙、白虎、朱雀、玄武为四官神;也有以麟、凤、龟、龙为四灵神。
财神——在湘西傩活动中,敬信财神也由来己久。明清时极为盛行,逢年过节,门上贴财神画像,以祈招财进宝。在湘西把赵公元帅封为财神,赵公明,因封为正一玄坛元帅,又叫赵玄坛。赵财神,传说起源很早《三教搜神大全》卷三说:“赵元帅,姓赵讳公明,钟南山人也,自秦时避也山中,精修至道,功成,钦奉玉帝旨为神霄副元帅……其服包头戴铁冠,手执铁鞭……面黑色而胡须……跨虎……驱雷役电。唤雨呼风,除瘟剪疟……买卖求财……可对神祷,无不如意,故上天圣号为……总管清正一玄坛飞虎金轮执法赵元帅。”《搜神记》卷五亦有记载,其后奉以为财神,所以湘西傩活动中,财神也是其中祭礼对象之一。
钟馗——在不吉利时,请钟馗驱鬼,以保平安幸福。相传钟馗在唐开元时,曾应试举未中,死后托梦玄宗李隆基,决心要消灭天下妖孽。玄宗醒后,令画家吴道子画成图像。这一传说载入了见北宋沈括《梦溪笔谈》。
前人对钟馗的来历曾作过详细的考证。古代曾称一棒槌为终葵。久而久之,它成为驱鬼的象征,从而在人们的心目中具有避邪的神道。唐代文人遂虚构不少有关钟馗故事。
湘西民族地区古代文明史,离不开数千年的傩,傩文化是我国民族辉煌璀灿的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它生长于湘西贫瘠的土壤,因此它能长期保持着原始的形态。我们现从大量的史籍中找到了一些记载傩神由来的资料,但由于湘西民族地区傩活动中涉及的神鬼甚多,地区差异又很大,我们不可能将所有的神鬼都列举出来并加考释,而对于一些口头传说资料,本文就不作论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