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鹦鹉记》,除湘剧传统剧本之外,我只看过明万历时金陵富春堂刊本《苏英皇后鹦鹉记》。我所知道的史料,只有《远山堂曲品》中的一条,题作《鹦哥记》,列入“具品”。祁彪佳认为:“苏妃事,殊不经。其词亦明顺。但立格已坠落恶境……。”据《古典戏曲存目汇考》载“佛曲有《雌雄杯宝传》,即苏皇后故事”。《中国戏曲通史》列入弋阳腔剧目。《戏曲小说丛考》中《祁氏剧品曲品补校》称《尧天乐》、《乐府菁华》两书收入两出。《乐府青华》也题作《鹦歌记》。手头只查到这些,而且只是索引。《雌雄杯宝传》我未见过。从《存目》所介绍的故事看,只说西番进贡曰鹦鹉,而梅妃也只扭死白鹦鹉,无三宝之说。明刊本《苏英皇后鹦鹉记》则是西番进贡三宝:温凉盏、醒酒毡、白鹦鹉,稍有不同。
这个戏,除川剧有几折外,唯独湘剧保留了全本,是值得研究的。资料少,说明它不是广泛上演的戏。为什么湘剧能保留全本至今呢?在于湘剧发展了这个戏,塑造了潘葛这个人物。
明刊本共33折,正本32折,在第30折《诏迎苏后》之后,附有“新增潘葛下棋”一折。说明最早的本子没有“下棋”,而在明万历时还被标为“新增”,是后加的。《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收的富春堂本在第32折上了净、丑两个黄门官念完上场诗“金殿当头紫阁重,仙人掌上玉芙蓉。太平天子朝元日,五色祥云驾六龙。今日周王传位,太子登基,不免在此侍候”。下面就没有了。当系原本缺页。从第一折最后那首诗:“梅妃平地起风波,苏后逃生可奈何。李氏夫人能代死,由来潘葛显功多。”来看,后面缺文也不过一、二页,无非是太子登基,加封潘葛之类结尾。
原本写得很粗,有很多地方斗不到榫,如潘葛为什么要梅平判断二妃是非,为什么潘葛在苏后处斩时不保,而奏请让她到自己家里去死?李氏糊里糊涂就替死等等,湘剧弥补了这些缺点,如苏英皇后是潘葛举保,苏英被赐死时埋怨潘葛不该举保她为后。潘葛挂起画像遍观家中妇女相貌,只有李氏像苏英。潘葛要梅平“言公”,一是相信他正直,二是梅伦掌兵权,虽然这些并非最好的办法,但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原著的不足。
拿明刊本与湘剧本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湘剧在古本的基础上,经历代艺人的创造,有了较大的发展:
1.故事主线、人物全按古本。但减头绪,立主脑,删除了许多不必要的场次。
2.以潘葛为主要人物,重场戏落在《回府》、《祭台》、《思妻》、《围棋》上,而《思妻》一折,为明刊本所无,《围棋》一折,明刊本是新增,湘剧本却浑然一体。
3.改变了人物行当,明刊本潘葛之子潘有为是“外”,既无多少戏,更无鲜明性格;湘剧以“丑”饰,有一定的性格。明刊本梅伦为“丑行”,湘剧以净应工,加重了梅伦的分量。
4.明刊本以有病的雪姐代替李氏,在梅伦搜府时将她毒死。湘剧改为雪姐先死,梅伦才搜府,才以雪姐尸代李氏,比明刊本好。
共有的遗憾是明刊本最后结尾找不到了,湘剧本也没有结尾。
关于《鹦鹉记》的改编,难度很大,是一个宫廷内部倾轧故事,与《金丸记》类似。但《金丸记》好改,因为戏集中在谋杀初生婴儿,救婴儿虽担风险,但在两可之间,可望成功。而《鹦鹉记》是明明要去替死,对李氏替死的理由须作出新的解释。其次是重头戏很重,像《思妻》几乎不好压缩。再次是如何结局。这些,都牵涉到全剧打算说明什么问题。
为了救活这出湘戏,我想只能从《思妻》生发,这场潘葛唱词最后有段“找头”,其中几句是:
“封我官来,官居极品,
赐我禄来,禄享千钟。
主倒好了,
不日是夫妻相会,
太子爷父子团圆,
亏只亏了臣的李氏妻,
哎呀,妻呀妻,
渺渺茫茫今在哪里?”
“文革”前我看过一个《围棋观花》的湘剧抄本,有几句几十年我还记得:
“万岁王呀,你倒好了,
你做个无子却有子,
叹只叹老臣有妻却无妻……”
由此生发,我想以《结奏》、《回府》、《祭台》、《思妻》、《围棋》几折为基础,加上周僖王自以为是、预写密诏情节,着重写潘葛这个悲剧人物,他之救苏英,内心比较复杂,既同情苏英无辜受戳;苏英埋怨他,使他又有责任感,觉得自己如不保她为后,可能她不会受害;也有忠君思想——忠在保护皇嗣上。湘剧苏后原有“死在潘家”的白,却无行动,我认为“死在潘家”对李氏替死有点好处,祸已惹到家里来了,总得死一个,死一个比死两个好,又可替丈夫解危。但并不合理。所以,我改为潘葛要求生祭,把祭台搭在梅、潘两家之间的空地上,这也是从原剧苏妃经过二家门首生发的。李氏替死改为本来有病,加了点理由:“我有子已成长,她胎儿未见天光。”愿意“一命换两命”,还添了一条,解除了日后对丈夫、儿子不利的后顾之忧。
结尾我添了一场《庙祭》,按《思妻》的“找头”中“在午门起一座忠烈庙”的提示,写苏英母子还朝后,周王在午门起了座忠烈庙供奉李氏金身。周王、苏英母子、潘葛父子同来祭奠李氏。有为颇有艾怨,潘葛凄然欲绝,把“找头”的唱词移到这里唱。潘有为仍为丑角,在“搜府”中加了点戏,想以喜剧人物来揭示悲剧实质。同时增加穿插,可以活跃气氛,也为饰潘葛的演员有点喘息的时间。
这条改编的路子是否行得通,没有把握,先改出一稿向大家就教。全剧按今天演出时间,是长了一点,但主要的传统折子戏,实难割爱。我想,还是由我们这代人手中多保留点传统,至于革新,当不乏后来者,留待后来的演出者决定取舍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