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剧演现代戏,据说早在辛亥革命时期就有过尝试。解放后,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更是先后出现过一大批成功地表现现实生活的作品。但是,随着时代的前进,观众审美要求的变化。湘剧作为表演程式比较凝固的地方大剧种,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确实遇到了许多新的困难和问题。因此,我们长沙市湘剧团在编演湘剧现代戏《玛丽娜一世》的过程中,带着湘剧如何演好现代戏,如何争取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的问题,有意识地作了一些大胆的改革,在开拓湘剧反映现实生活的新路子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我们是被逼着走上这条路子的。去年春节期间,我曾随同剧团去洞庭湖区巡迥演出,对于湘剧目前所处的困难境地,有了切身体会,也作了进一步调查。老的观众在减少,新的观众,也就是青年观众则不上门。长沙市总工会曾在部分青年职工中作过调查,也反映对湘剧不感兴趣。法国的萨赛曾说过:“没有观众就没有戏剧”。这个问题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逼使我们非研究分析观众的审美心理不可,非来一番变革图新不可。
就《玛丽娜一世》的创作、演出来说,我们具体是怎么做的呢?
首先,是题材的选择。我们发现,一般青年观众对所谓“公子落难,小姐赠银”,“状元及第,奉旨完婚”之类的旧戏老套子,早已是极其厌弃了。他们要求戏曲反映新的生活,要求有他们感兴趣、能够理解并得到一些启迪的新的题材。因此,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我选择了楚良同志的小说《玛丽娜一世》来改编。这个戏是写农村经济改革的,时代气息比较浓烈。主人公玛丽娜,具有八十年代女青年精神风貌的特点,是一个进取型、知识型的农村青年。她敢想敢说敢做,敢于冲破旧的传统道德观念,打破妇女的“依附性”,追求自主、自立的权利。她也敢于冲破旧的生产经营方式,大胆开拓,于一番事业,走商品化的道路。在爱情上,她也有自己的选择和独特的表达方式。这是一个明朗的、朝气蓬勃的人物,也是一个全新的妇女形象。她的追求和奋斗,是能够引起当代青年强烈共鸣的。的确,这个戏演出后,受到了青年观众、特别是农村青年的欢迎。在浏阳县金刚镇演出时,观众百分之八十是年轻人,反映强烈。有一个年轻的农民专业户,看到戏中玛丽娜遭遇困难时,联想起自己创业的艰难经历,禁不住落泪了。他们对戏里的爱情描写也很感兴趣,至今成为年轻人谈笑嘻闹的话题。
根据小说原作所提供的内容,我们采用了抒情轻喜剧的样式和散文式的戏剧结构。现在的青年观众对“虚假”最为反感。最讨厌人为地去加强“戏剧性”。通过演出实践,《玛丽娜一世》虽没有很尖锐强烈的矛盾冲突,但现实感较强,如生活本身那样自然流露,自然展现,娓娓道来。有些地方具有一定的抒情性和哲理性,追求理想的浪漫的诗的色彩。这样,倒是比较为青年观众所接受。而对于人物塑造,我们还是努力继承中国戏曲的优秀传统,通过情节、细节来刻画人物,大胆采用了对比、夸张等艺术手段,加之演员有较为丰富的舞台经验,因此,出现在舞台上的几个艺术形象都比较活脱,鲜明,而又各有特色。
在艺术表现上,根据内容的需要,我们作了一些大胆的探索。表导演方面,我们强调了生活化,强调了写实。过去某些湘剧现代戏里的人物,走台步,拉山膀,道着官话韵白,如果搬到这个反映八十年代生活的戏里来,肯定是会很别扭的。因此我们要求演员的表演有意识地摆脱一些程式的束缚,从生活出发,从人物性格出发,对白相机采用了较多的生活土语,以求生活底蕴的自然之美。为了适应青年观众的审美心理和欣赏习惯,我们怍了不少横向的借鉴,借用了一些话剧、电影、歌舞等姊妹艺术的表现手法,如某些舞台动作、报幕方式、画外音、歌舞,伴唱等。但舞台革新也并不是排斥戏曲传统的纵向继承,从某种意义上说,有继承,才有其革新。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大胆而又慎重地把一些传统的程式化用到戏里来。如吕宁读信时化用了《皮正顶灯》、马国财的醉步化用了《扫松》、玛丽娜与吕宁划船化用了《秋江》等。总之,尽管在“化”的方面还并非尽如人意,但我们还是根据时代生活节奏的需要,根据观众审美要求的变化,作了一些有别于以往湘剧演现代戏的探索和努力。
戏曲改革的重要一环是音乐改革。这个戏的音乐创作,我们在努力保留湘剧高腔浓郁特色的前提下,也从声腔到合唱、伴唱以至伴奏都作了较大的改革,在塑造人物音乐形象时,突破了高腔的套曲式结构,注意了人物主调的贯串和过场音乐。在伴奏上,试用了音色丰富、明亮、时代气息浓郁的电子乐器。这些,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喜剧风格的体现,起到了良好的烘托作用。
艺术上的这一些改革,我们当时也是“麻起胆子”搞的,究竟效果如何呢?心中没有把握。《玛丽娜一世》首演以来,已在城乡公演了一百多场,虽然远非艺术精品,但观众反映强烈,认为这个戏的演出是成功的。这就证明了湘剧不但能够演好现代戏,而且能够演好现代喜剧,为湘剧这样的古老剧种反映现实生活,走出了一条新的路子。这对于我们创作者来说,无疑是最大的慰藉和鼓励,也进一步增强了我们进行艺术改革的信心和勇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