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祁剧,名扬三湘,而演唱祁剧的湖南木偶戏,更是名扬海内外。
湖南木偶戏历史悠久,分布很广。据《旧唐书》记载:唐咸通六年(公元865年),桂州戍边官兵拥粮料判官庞勋为都将起事,经衡阳至湘潭,转而东进,“每将过郡县,先令倡卒弄傀儡,以观人情”。可见当时木偶戏已在湖南民间流行:它以杖头木偶最普遍,其次是布袋木偶,也有少数提线木偶。清代,木偶戏已流行于辰溪、溆浦、龙山,以及祁、邵、衡、常、潭、黔等广大乡镇。它们与本地的戏曲剧种长期结合和融汇,从而形成了各地区戏剧种类的木偶戏。如祁阳、邵阳、武岗、安江、郴州、宜章、零陵、道县、江永等地的木偶戏,演唱祁剧;衡阳、长沙、湘潭的木偶戏演唱湘剧;龙山、花垣、溆浦、芷江的木偶戏演唱辰河戏;常德、汉寿等地木偶戏演唱常德汉剧。其中,演唱祁剧的木偶戏最为盛行,流行最广。
祁阳,不但是祁剧的发源地,而且,又是木偶戏之乡。在鼎盛时期,县内竟有108个木偶戏班,活跃于广大乡镇及邻省周边地区。它经常演出的剧目有:《白蛇传》、《百日缘》、《三气周瑜》、《三请梨花》、《火焰山》、《二度梅》、《定军山》、《泗水拿刚》、《将相和》、《绣楼赠塔》、《乙保写状》、《桂枝写状》、《花子骂相》、《黄鹤楼》、《长板坡》、《芦花荡》、《八戒闹庄》、《水擒庞德》、《拦马》等,其音乐、唱腔、脸谱、服饰、表演程式等,几乎完全和祁剧相同。
祁阳木偶戏艺人,多是几代家传,如文明铺刘玉生家的仁和班,传到他已是第7代。羊角塘城山乡王贤保家的太和班,已是第4代。过水坪龙船塘的小戏班,班主费怀清是祁剧名丑角费相臣的祖父,费相臣9岁(1911年)时,曾随叔父费雨生演过木偶戏,那副箱笼还是他曾祖父传下来的(相臣语)。文明铺李陶儿的三吾仁和小社(民众简称仁和班或仁和小社),是光绪中叶成立的,其规模大、行头齐、设备全。另外,潘家埠、白水、下马渡等地的木偶戏班,也都是代代相传至二十世纪60年代初期。
祁阳木偶戏,在人民政府的关怀扶植下,在“双百”方针的指引下,日益茁壮成长,散发出民族传统艺术的芬芳。1953年3月,文明铺仁和小社的李和卿、李海轩叔侄俩,带领刘起柏、陈安南、文良禄、张光达、张祖富、唐和、李忠明、李才易、彭昌甫、彭世泽等10余人在邵阳市“落户”,成立了“邵阳市木偶戏剧团”,属市文化馆领导。同年6月,馆长黄森率领李海轩、刘起柏、陈安南、文良禄、张祖富、李忠明、彭昌南、鼓世泽8人,受中国木偶剧团之邀赴北京传授木偶操纵表演技艺。在京教学期间,他们还为第二届全国文代会和其他会议演出《拦马》、《鸿门宴》等节目,受到周扬、田汉等领导人,捷克木偶大师斐力皮,以及与会文艺家的高度赞赏。国庆节还应邀参加了在天安门举行的庆祝大会。艺人们感慨万分:我们做梦也没想到,在旧社会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小戏”(祁阳地区对木偶戏的泛称,而称“祁剧”为大戏),在新中国却能进首都的政务院演出,见到国家领导人。湖南祁阳木偶戏演员,首次享受到这种殊荣。1954年,文富市艺人刘玉生进邵阳市木偶戏剧团,1955年,剧团参加第一届全国木偶皮影戏会演回邵后,4月,剧团更名为邵阳木偶艺术剧团,隶属邵阳专署文教科。1956年3月,文明铺女青年杨春兰考入剧团,湖南木偶戏才有了第一位女演员;同年7月,剧团的李海轩、杨春兰等九男一女调到省城,与省皮影团合并成立“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剧团”(以下简称省团)。从1957年起,又先后招进了谭奇书、于兆富、郑媛、戴子运、袁培西几位青年,请来祁剧界小有名气的琴师肖裕轩、“丽”字班的邓丽发,及几位乐师,加之有翟翊、李昌敏等新文艺工作者和张建国、申贵阳、袁希安等大专院校毕业生陆续加入,省团业务力量日益增强,综合艺术水平显著提高,木偶戏这朵民族艺术之花更加鲜艳夺目。
湖南木偶戏,除在全省各地演出外,还远至京、津、沪、鲁、冀、闽等10多个省市演出,曾为毛主席、陈毅、周扬、田汉和来访的胡志明主席、西哈努克亲王、宾努亲王、阿慧钟总统等国内外领导人及知名人士演出,并受到他们亲切接见。1955年至2003年,五次进京,一次赴羊城,参加全国木偶皮影戏会演,荣获过文华奖、金狮奖等多项国家级省级大奖;1965年至2000年,9次以中国或湖南代表团名义,出国参加国际木偶节、或访问演出、或教学,先后出访过欧、亚、澳、美四大洲和南太平洋地区的罗马尼亚、德国、前苏联、越南、澳大利亚、日本、美国、捷克等14个国家和地区。1965年9月,湖南木偶戏第一次登上国际舞台亮相,参加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举行的第三届国际木偶节,演出《智取威虎山》(祁剧昆腔),《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和《拦马》(祁剧弹腔)。尔后,又赴德国、前苏联、越南等国访演,还荣获胡志明主席亲自签发的越南“一级劳动勋章”。1983年1月,参加澳大利亚第二届国际木偶节,演出祁剧弹腔《金鳞记》,获“荣誉奖”。《金鳞记》、《拦马》、《猪八戒背媳妇》等剧于1984年、1987年先后赴日本、美国访问演出。湖南木偶戏,把祁剧艺术传播到异国他乡,深受各国艺术家和广大观众、华侨、台胞、新闻媒体的欢迎和高度评价,称赞她“跨越了语言障碍”,“表演得维妙维肖”,“像真人在表演”,“无与媲美”。自1987年之后,省团虽然再也没有演出和排练祁剧声腔的木偶戏,但其操纵表演技艺,仍是沿袭祁阳木偶戏老师传下来的表演方法,加以创新。
湖南木偶戏具有自己独特风格和地方色彩,素以操纵稳健准确、表演细腻传神而著称,为此,中国木偶剧团、黑龙江、河南、江西、贵阳、武汉等省、市木偶剧团先后派人来湖南学习木偶操纵表演技艺,并应邀去澳大利亚教授表演与制作。
祁阳老一辈木偶戏艺人,创造了丰富而优秀的表演艺术,并把高超的表演技巧传授给他们的弟子,弟子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加以改革创新,使湖南木偶艺术得到不断的提高和发展,攀登上一个新的艺术高峰。
祁阳木偶戏颇有名气的老艺人是:李陶儿(善演丑,生旦净亦可),冲天炮(善演生),马齿高(善演净),满瞎子(善演小旦),李海轩(善演丑),文良禄(善演生),陈安南(善演旦);稍年轻的艺人有张光达(净),张祖富(净、善雕塑木偶),刘玉生(旦)等,各有拿手好戏。
约在二十世纪20年代,李陶儿的仁和小社在文明铺演出,适逢祁剧名角胡得孝前来看戏,在《太白写表》中,李陶儿表演李白提笔写表,醉意朦胧,步颠而不乱,眼动须飘,神态逼真,胡得孝连声叫好,誉之“不可及也”。文良禄和唐和演《芦花荡》,文演周瑜,台步身段稳健、漂亮,周瑜被张飞杀败时的“甩发”,甩得又快又圆,很见功夫。文良禄在《绣楼赠塔》中演方卿,“反抛渔鼓筒”,是木偶戏表演的绝招。剧情是:方卿与表姐原有婚约,而姑母嫌其家贫悔婚;方高中后,装扮成渔鼓艺人前去试探,……方卿右手将渔鼓筒向姑母打去,正巧表姐前来拉开母亲,方卿怕打中表姐,急忙把已摔至空中的鼓筒收住,从头顶抛到身后,左手立即反到背后按住渔鼓筒,再向表姐施礼。文良禄表演方卿这套动作,连贯、准确,很好地刻画了方卿的内心情感。木质手抛、接光滑的竹质渔鼓筒,难度极大,但也最讨彩,可惜失传。
如今,李海轩、陈安南等艺术造诣高的前辈艺人,均已作古,他们的表演技艺,各有千秋。李海轩,是李陶儿的孙子,以丑行见长,善演《拦马》、《洛阳失印》、《花子骂相》等戏。他托偶稳健,动作准确,台步灵巧。《洛》剧中的陶洪又跛又驼,被他表演得生动逼真。他演《拦马》中的焦光普,红遍全国偶艺界。陈安南,三四十年代,已是祁、邵等地闻名的旦角,善演《火焰山》、《拦马》、《桂枝写状》、《金鳞记》等戏中的文、武旦角戏,他的艺术特点是手偶稳健,表演细腻,台步稳重均匀,他走圆场、跑马时,水袖裙带会随风飘舞。
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杨春兰、潭奇书、戴子运先后进团,是省团第一代青年演员中的佼佼者,现今均已年过花甲,他们都继承了祁阳师父的技艺,并为湖南木偶戏艺术发扬光大,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杨春兰 1956年进邵阳木偶剧团,师从陈安南,她不但继承了老师的技艺,而且勇于创新,把表演技巧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她的表演细腻、传神,动作稳健、准确、干净利索,节奏感强,水袖表演优美。
她在《金鳞记》中饰牡丹,体现了她文旦戏的端庄秀雅的风格。如“花园赏梅”一场戏的表演:金牡丹与二丫环在过门音乐中上场,边走边唱“一轮明月……”,杨将闺门旦步和宫廷旦步相结合,步伐轻盈端庄,身体和头随着步伐微微摆动,配合柔和的水袖,牡丹的身段显得很优美逼真,当唱至“……夜游赏梅花”时,双手抖袖,再把左手水袖抛搭到一丫环手臂上,右手侧举过头,水袖下垂,三人造型亮相。杨春兰操纵表演的金牡丹神态优雅华贵,形象栩栩如生。《澳大利亚人报》称杨为“中国木偶明星”。
表演白骨精、杨八姐、吕布等头插翎毛的角色,入戏演员掏、放翎毛,轻而易举,没有生命的木偶表演,就困难多了。过去,师辈们是在出场前,先把翎毛绑在木偶手上再上场表演的,当要放掉翎毛时,又放不掉,而是由捡场人在木偶转身或背手时,把翎毛拉出来弹上头去,再接着表演,这样,有损人物形象。1983年重排《三打白骨精》去澳大利亚参加国际木偶节时,杨春兰与制作师反复研究实验,终于解决了木偶掏、放翎毛的难题,随即应用于《拦马》、《三打》等戏中。在《三打白骨精》中白骨精的表演,展示了杨春兰演武旦戏刚劲英武的艺术风彩,再配合翎毛的表演,更加丰富了白骨精的艺术形象。如第一场中,白骨精变化成头插翎毛的女魔头,唱完“现本相朽骨一丘”后,碎步后退,同时双臂分开,然后右转身,举左手掏下左翎毛,在台右走一小圆场,接着左转身,举右手掏下右翎毛,在台左走个小圆场,这是白骨精向站立两旁的众魔王显示威风和地位。紧接着,将两支翎毛成弧线舞动,用慢“荡步”配合摆头扭腰的身,在原地荡四步,在“急急风”的锣鼓声中,用“蝶步”快速走上点将台,再把两支翎毛放开弹回头上,右手撩起披风,侧身昂头……。杨把一个威风凛凛的女魔头形象,以优美的形体动作,活生生展现在观众眼前。资深戏剧家张文卿曾题诗一首赞杨春兰:“道艺精研见木难,祁阳子弟有春兰,重洋几渡声名远,傀儡传神面面观。”
谭奇书 1957年招进省团,是名老艺人李海轩的高徒,他继承了老师李海轩的拿手戏《拦马》、《打面缸》中丑角的表演技艺,又擅长演《三打白骨精》、《火焰山》等戏中的孙悟空;他操纵稳健准确,表演灵活逼真,并勇于创新。他表演《拦马》中的焦光普,矫健灵巧,风趣生动。光普轻摇折扇,开、合自如,提壶拿杯,动作准确。焦趁杨八姐喝酒时,偷看她是否有男性的喉结,又以矮子步伐跑到八姐身后迅速撩开她的风帽,探视她是否有耳环……,这些动作表演得自然、风趣。尤其是在与八姐开打时,焦双臂一抖脱去外衣,(木偶)两手举起椅子招架八姐的宝剑,打得激烈、生动,而且,焦光普和杨八姐打斗的形体动作,画面优美。……焦架住八姐的剑说:“我也是宋朝过来人”,“你是宋朝哪一个?”“焦光普就是我的名。”八姐抽回剑自语“是他”,焦幽默地把头从椅靠圆圈中伸出来说“是我”,八姐用剑“啪”的刺在椅靠上,问焦有何凭证,焦急忙缩回头,丢掉椅子,拿出杨家令旗作证明,八姐插剑入鞘,光普穿衣,兄妹相认,一起斩番将夺令牌,回归故国。焦光普的矮子步、脱衣穿衣,翻跟斗,尤其是两根细签子上的木偶手,要拿起椅子打斗,操纵表演的难度很大,由此可见,谭奇书的功力深厚,技艺不凡。
戴子运 1958年进省团,是著名艺人文良禄的传人。良禄老师表演的小生,文雅风流、倜傥潇洒,操纵很是稳重、细腻。戴子运继承了师父超群的表演技艺。她在《金鳞记》、《断桥》、《打面缸》、《八百里洞庭》等剧中表演的小生,很好地展示了她那细腻传神的表演艺术风格。她在《金鳞记》中饰张珍,其“书馆”一场戏是:张珍因亲亡家败,寄住在前相爷金府后院书房攻读,相爷一家人嫌贫爱富,以不招白衣女婿为由,意欲悔婚,书房外碧波潭的鲤鱼精仰慕张珍文才人品,变作小姐牡丹前来与张相会。戴的表演:某夜,张珍推开书房窗户,眼睛向左右转动看园内动静,又遥望一下星空明月,感叹自己不幸的遭遇,叹一声气,慢慢闭上双眼,低下头,轻摇两下,再抬起头,睁开眼睛,伸手关上窗户。这一连几个细微逼真的动作表演,把一个贫困书生深感寂寞、惆怅的内心世界,活生生地展现在观众眼前。此时,往往会赢来观众赞赏的掌声。接着张珍上场自报家门,感叹身世,当唱至“……又谁知相府人情纸一张”时,潭中水响声又起,张珍右手撩起长衫一角,以快碎步向碧波潭走去,稍踮起脚向潭里察看,接唱“我居书房多惆怅,你寓水府更凄凉”,闷闷地慢步返回……。张珍这一撩袍、起步、行进步伐、观鱼等连贯动作,戴子运表演得十分文雅、潇洒、优美,使人感到韵味无穷。
古老而富有浓郁乡土气息和民族风情的祁剧,把精湛的艺术营养,溶入到湖南木偶戏中,而以演唱祁剧为主的湖南木偶戏,又把祁剧艺术传播到世界各地。祁剧和木偶戏连枝奇葩两朵竟开,争奇斗艳,香飘万里,为繁荣祖国民族文化、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作出了可贵的贡献,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为娘家祁阳增添了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