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戏曲的又一根尾巴——独立舞蹈



  事物的日趋繁复,本是兆示它的发展,表明它依然鲜活,非一成不变、停滞不前。然,这种繁复一旦背离它主体的本质特征与美学追求,就另当别论了——一方面,它不能促进事物的发展;另一方面,它对事物的发展产生一定的破坏力,引导事物脱离正常轨道而入歧途。那么,这种繁复就不仅仅是画蛇添足改变了事物外部的形象,而无异于一条臃肿的尾巴,在破坏形象的基础上又拖住事物前进的步伐。

  此类的繁复,在近年的戏曲创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戏曲继过于写实的舞美之后,又被添置了一根新的尾巴——独立舞蹈。近年,这根尾巴在新创剧目中大势蔓延,极具普遍性,有些带有独立舞蹈的剧目还堂而皇之地登上了“国家舞台精品工程”,如《宰相刘罗锅》等。业内甚至将“戏不够舞来凑”作为创作箴言。这种现状在我省也不例外,就我看过的本届艺术节部分戏曲来说,莫不如是。

  戏曲是中国本土的艺术样式,它遵循中国传统的写意美学追求。王国维说,戏曲“以歌舞演故事”,也就是说它的表演形式是歌舞的结合体。在具体的表现形式上,它“无声不歌,无动不舞”,每一个动作都是写意的,在生活的基础上提炼后以舞蹈来呈现。既然戏曲的每一个动作(包括行动动作和心理活动)都是舞蹈,那么,添加独立舞蹈的意义何在?!

  从我们目前所能找到的戏曲演出文本——宋元杂剧中,我没发现有关独立舞蹈场面的设置;同样,在现存那些发了霉的民国戏曲演出资料中,我也没看到独立舞蹈的存在;在今日依然活跃于舞台的传统戏演出中,也无独立舞蹈的踪影。至于戏曲中的独立舞蹈最早出现在何时,我尚没有找到相关资料,但我们能够模糊地将独立舞蹈的添置锁定在这六十年。

  六十年足以影响一定群体的习惯,但六十年比起千余年的戏曲发展史来说,不过是弹指一挥间。我们岂能为着这六十年的所谓习惯而背离千余年的传统,更何况这一习惯违背了戏曲的本质特征。

  在我学习、从业于戏曲相关行业六年期间观摩的上百个新创剧目中(包括现场演出与演出录像),绝大多数都添置了独立舞蹈。(当然,也有如《金子》、《易胆大》等个别剧目没有独立舞蹈)在这些剧目中独立舞蹈的添置,又大多破坏了戏曲演出的整体效果,将一个已然发展成熟的艺术样式弄得半生不熟,俨然一锅大杂烩。戏曲与舞蹈交叉表演,除了能够观众留下晚会的印象,大抵就只剩下舞蹈对戏曲的阻断或间离。在我们看过的这些剧目中,独立舞蹈添置效果最好的莫过于《孔雀东南飞》与本届艺术节《梦蝶》。两者的抬轿舞,都是用绸缎表演剧情的迎娶场面,具有中国传统的写意美学内涵,也不过于脱离剧情,使之显得突兀。但其运用毕竟是强化的、抽离了戏曲正常演出的舞蹈表演。

  既然独立舞蹈于戏曲是外加的尾巴,何以大多戏曲创作者热衷于独立舞蹈的添置,究其原因,无非以下几点:

  一、“戏不够,舞来凑”。所谓“戏不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演出时长不够,整个戏排下来没有达到预定的演出时长,于是添几个舞蹈凑时间;二是戏份不够,整个戏没用几个看点,戏太差,怕观众坐不住,给人家跳几段舞蹈看看,以凑凑数,好留住观众。

  二、给戏曲演出调味。从本届艺术节的《梦蝶》中我们可以看出,抬轿舞、抬棺材舞莫不诙谐幽默,极具调侃效果,且不游离于剧情之外,是情节的行动线。这种行动线提炼为舞蹈,能调动观众情绪,有时还兼带预示接下来的情节走向,以引起观众兴趣。

  三、努力确认身份。“话剧加唱”是戏曲近三十年的沉疴,很多标榜为戏曲的剧目,除唱词外,没用戏曲的特质,不遵循程式性、写意性等戏曲美学原则,而创作者又咬定他创作的是戏曲。为了防止评论界说其为“话剧加唱”,于是就出此下策——添置几段独立舞蹈。因为王国维的“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在业界具有相当的权威,添置独立舞蹈后,这个标榜为戏曲又不遵循戏曲规律的剧目就:有歌——唱段;有舞——添置的独立舞蹈。至少,在表面上就自欺欺人地合乎了王国维给戏曲下的定义了。

来源:红网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