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十月开始举行的全省祁剧传统剧目教学演出,历时七十余天,集中了全省祁剧界名老艺人五十余人,先后专程前往观摩学习的人员总数在四百人以上。它的规模的宏大,影响的深远,收获的全面,都是我省戏剧界前所未有的。在如何抢救继承戏曲传统艺术的工作上,也积累了一些可取的经验。
明确指导思想做好准备工作
抢救继承祁剧传统表演艺术,是这次教学演出的基本指导思想。祁剧是我省的古老剧种之一,历史悠久,流行于湘西南广大地区和桂北、粤北、赣南、闽西等地,联系的群众十分广泛。十年动乱,祁剧受害惨重。近几年中,虽然做了大量工作,落实政策,恢复剧团,恢复上演了一批传统剧目,抢救了部分艺术资料,但情况并未根本的改善。目前,绝大多数剧团行当不齐,不少的优秀传统剧目无法上演,上演剧目的剧种特色日渐消失,后继乏人的现象普遍而严重。这些情况如果继续存在下去,不仅根本谈不上进行革新和发展,甚至将危及剧种的存在。不论从继承方面还是从发展革新方面来看,都需要努力恢复和抢救祁剧传统表演艺术。正因为这个问题是如此严峻、尖锐地从实践中提出来,衡阳、邵阳、零陵、郴州和黔阳五个地区的文化部门和广大祁剧艺人,迫切要求联合举办教学演出活动,并在工作上充分发挥了积极性。如抽调老艺人和工作人员、组织学员学戏、作好思想工作和生活福利工作等方面,大家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在统一思想的前提下,还要积极做好准备工作。去年十月以前,各有关地区文化局依靠地区戏工室,并派出专人,对目前祁剧界尚健在的老艺人以及他们的拿手戏,对祁剧有代表性的剧目情况、各行当表演艺术的特征、艺术流派情况等,都做了调查。这样,在人员抽调、剧目选定上,比较符合教学会的要求和实际情况。确定人员和剧目之后,各地区戏工室又对所分担的教学剧目分别进行口述、记录,并印刷好剧本;记录的剧本不仅是文学本,一般还写明舞台提示、曲牌名称和角色行当等,正式开始教学以前,安排了十天排练时间,提前排好了一批剧目,为正式教学演出做了充分准备。此外,挑选好班底也是一个重要问题。祁阳县祁剧团熟悉传统剧目的演员较多,担任班底配合教学演出,为整个工作提供了许多方便。
选定人员剧目重视剧种特色
选定参加教学演出的人员和教学剧目,必须重视剧种特色,这是搞好教学演出的关键。剧种特色首先体现在抽调的老艺人身上。这次教学演出,除个别年老多病行动不便的之外,基本上集中了目前祁剧界尚健在的较有造诣的老艺人,生旦净丑和文武场面,行行俱全。他们的艺术各有特长,并能体现各种流派的艺术特色。比如有宝河派八十一岁的名生角唐福耀,又有永河派的生角“五虎将”田连禄、郑浯滨、赵国孝;有郭(品文)派小生唐清兰、何少连,又有聂(韵婵)派小生曾艳达;有邓(汉葵)派花脸刘浯德等,又有夏(福洪)派花脸胡国强等;有李(泥巴)派丑角唐可华等,又有何(品祥)派丑角王赛雀。此外,还有独具特色的名丑费相臣、名净唐瑞雄。旦行中,有的是在长期与桂剧交流中而形成新派的演员,有的则更多地保持固有的祁剧特色。被邀请的还有个别目前虽已不能演出但是尚能辅导教学的老艺人,如正旦周昆玉、名旦吕淑贞,以便使各个流派的艺术都能流传下去。
其次,选定的剧目要有代表性。这次教学演出的三十七个折子戏中,有生角戏九个,小生、旦角、花脸戏各五个,丑行戏七个,老旦戏、生旦对子戏和小生旦角对子戏各两个。这些剧目,大都是老艺人们的拿手戏,唱做念打四功皆备,具有各自的艺术特色。比如生角戏中,有蟒靠戏《黄忠带箭》、《杨滚教枪》,有唱功戏《金沙滩》、讲口戏《审柏文连》,又有唱做并重的《柳刚打井》、《空城计》;小生戏中,《三气周瑜》、《黄鹤楼》、《白门楼》等是紫金冠功架戏的代表,《绣楼赠塔》、《金龙探监》等则是褶子文戏的代表。旦行戏中,既有小旦戏,又有正旦戏如《女斩子》;小旦戏中,又有唱工戏《昭君出塞》、《叫街生祭》、做功戏《贵妃醉酒》,还有闺阁戏《绣楼赠塔》、靠马戏《斩三妖》等多种做派。老旦戏有《张义别母》和《造八珍汤》两出重头唱功戏。花脸戏中,有文蟒讲口戏《秦府抵命》、《雁门提潘》、武蟒翎子戏《司马洗宫》,也有水衣、身法戏《泗水关》、《鱼藏剑》。丑行戏中,则有老脸戏《打草鞋》、烂派戏《双拿风》、《化子骂相》、驼子戏《疯僧扫秦》、褶子戏《乙包写状》、水衣戏《问樵》、娃娃戏《张义别母》等多种做派。所有上述剧目,不但思想内容有益无害,格调健康,而且具有较为丰富的表演艺术和浓郁的剧种特色。它们作为教学剧目,不仅有利于培养后继力量,而且有利于丰富上演剧目,发扬剧种独特风格。
第三,在演出上也要重视剧种的独特风格。这次教学演出,恢复了一些较好的传统的服饰,如圈口袖、活动紫金冠、软罗帽等。生、净,丑行原有的圈口袖,与祁剧腕子功有着密切关系,近年有的改为开口袖,影响了手腕的表演。恢复这些服饰,对于保持祁剧特色和丰富表演艺术,是完全必要的。在《活捉子都》中,重新使用了祁剧传统的披发,也是饶有特色的。音乐是体现剧种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次教学演出,清除了一些在学习京剧中又被京剧同化的不良影响,恢复了祁胡、高音战鼓等独特乐器,使音乐伴奏体现了高亢激越的特色。演员也相应地恢复了一些传统唱法,如小生恢复子音,生角在本音中略带沙音(即假声),花脸用本音和霸音相结合,老旦恢复了特色显著的棉花腔。这样既便于表现出剧种的本色,又能让青年演员了解其艺术特点、规律,有利于以后进行正确的革新发展。
教戏传艺为主注意全面继承
教学演出的中心活动是继承传统表演艺术,因而采取的基本方法是示范演出和教戏授艺。整个教学演出分四轮进行,每轮十天左右,演出三、四台教学剧目。老艺人基本上分做两批轮班排练和演出、教戏,克服排戏和教戏上的矛盾。每个剧目一般在每轮的开始示范演出,通过教戏以后,每轮结束时再演一次,以巩固学习的成果。由于学习时间有限,教戏采取传授戏中主要角色表演技艺的方式,三十余个教学剧目中共传授了五十三个角色的表演。学员学戏的热情十分高涨,全省二十三个祁剧团先后派来学戏的学员达三百四十六人,一般都学了三个以上剧目的主角。基础好的学员,还主动找师傅学了教学演出以外的剧目。
为了加深学员对于祁剧传统艺术的认识,在示范演出和教戏授艺的同时,还组织老艺人进行传统艺术讲课。讲课内容有各行当的基本知识和具体剧目的表演经验。王赛雀同志谈祁剧小丑的道白,陈彩云同志谈祁剧生角的唱功,李忠文、郑浯滨、田连禄同志谈祁剧生角的做功,罗金梁同志谈祁剧高腔音乐,使青年演员获得了深刻而生动的传统戏知识。后刘浯德、曾艳达、谢美仙、张瑞莲等同志分别介绍《秦府抵命》、《三气周瑜》、《昭君出塞》等剧的表演艺术和唱腔处理,特别是桂剧著名演员尹羲同志介绍表演经验,受到热烈的欢迎。另外,师傅们在教戏时也不但教唱腔,教动作,教舞台部位,而且在不同深度上进行了人物分析,并讲述了祁剧与京剧在表演动作上的区别,帮助学员们清除生搬硬套京剧表演的影响。
教学演出期间,大会还组织力量就剧本、表演、音乐、化装、史料等各方面,进行了全面发掘和搜集整理工作。有关地区戏工室的干部发掘纪录了四十八个传统剧本,校正了《祁剧剧目总册》;对祁剧的历史沿革、班社情况和祁剧语言、音韵、脸谱等资料,也进行了调查和讨论;又对祁剧各行当的表演艺术,分别组织老艺人进行了初步总结,就各行的戏路、表演特征、基本技法和艺术流派进行了整理。在音乐上,除全部演出剧目进行实况录音外,还收录了各行当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唱段、曲牌。尤有价值的是,在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和全国剧协的大力支持下,为二十四个演出剧目录了像。所有这些资料,为今后祁剧教学和研究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以教学演出方式抢救继承传统表演艺术,祁剧开了个头。这项活动对兄弟剧种继承传统艺术不无借鉴作用。现在有些剧种也采取类似的有效措施,挽回过去十余年中的惨重损失,以便更好地发展新时期的新戏曲,为四化建设服务。劫后余生的传统戏曲艺术之花,将如枯木逢春,欣欣荣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