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现代数以百计的地方大戏剧种中,其声腔为戏曲界专家、学者一致公认的,有自成腔系的高腔、昆腔、梆子腔与皮黄腔等四大声腔。此外,似乎再没有能够形成腔系的第五种声腔的存在。
然而,据笔者所知,在一些地方大戏剧种中,又确实都存在着一种曲牌体声腔。它们既不是昆腔,又不是高腔,而且出现的时期,一般都比昆、高两腔要早,或至少与明初海盐、余姚、昆山、弋阳四大声腔同代。那么,这些声腔究竟是一种什么声腔?在现代声腔史上,是否也应给予一席之地?经考察,笔者以为这些曲牌体声腔都是一种古南北曲遗音,可自成系统。因此,决不能把它们任意纳入高腔或昆腔的哪一个范畴,当然更不能把它们硬说成是什么昆腔或高腔。而应实事求是地予以肯定和正名。
(一)
南北曲,系宋元时我国南北两方戏曲、散曲所用各种曲调的统称。它是我国最早形成的两支古老戏曲声腔。其曲调据《九宫大成》收集,南曲有1513支,北曲有581支。而每一曲调在不同地区又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化。当明初南戏复兴,出现海盐、余姚、弋阳、昆山四大声腔剧种后,不仅北曲依然存在,而且南曲也同样在南方其它地区得到保存和发展。人们不能以偏概全地把这四种声腔当成是当时的全部南曲。即使是魏良辅新创昆山腔问世以后,也不能说南北曲就完全为昆腔所取代而不复存在。因为这既不符合事实;也为现实所否定。据古籍记载,人们一般只知道南宋时只有一种称为温州杂剧的南戏,所唱南曲当可称为温州腔。但据今人考察,作为莆仙戏前身的兴化杂剧,早在南宋时也已出现,其在明初形成的兴化腔,即使受过昆山、弋阳等腔的影响,但它毕竟不是昆腔或高腔,而是从明初一直流传下来的古南曲。再以正字戏为例,如果不是1975年潮安县古墓出土了明宣德七年(1432)正字戏《刘希必金钗记》手抄本,谁能知道正字戏早在500多年前的明初宣德年间即已流行。其声腔正音曲尽管也可能杂有弋阳诸腔,但它决不是高腔,更不是昆腔,同样也是一种从明初一直流传下来的古南曲。又如流行于河南北部滑县一带和山东西南部的大弦戏,所唱钖笛、大笛等曲,基本上皆渊源于元明以来中原地区的俗曲小令(北曲)。显然这也不是什么昆腔或高腔。仅从以上三例可知,南北曲这种最早出现的古老戏曲声腔,在昆腔问世,并与高腔争霸剧坛以后,直至今天,并未被高、昆两腔完全取代,它们仍保留在某些地区某些古老剧种之中。
(二)
湘剧低牌子是湘剧“高”、“低”、“昆”、“弹”四大声腔之一。低牌子究系何种声腔?长期来一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不少专家、学者几乎一致肯定是昆腔,但笔者和另一位湘剧工作者张九同志却持不同意见,认为低牌子不是昆腔,而是保留在湘剧中一种比昆腔更古老的南北曲遗音。其理由:
一、从历史上来考察,湖南为古楚文化策源地。作为形成戏曲诸要素的歌舞、俳优、百戏等,早在宋代以前就十分繁荣昌盛,可谓源远流长。即使是元明以来的南北曲,湖南也早有演唱。元末的帘前秀夫妇为代表的北杂剧就曾由武昌来湖南演出。其时一些演唱南北曲的女艺人,如般般丑等,还曾驰名湖湘问。明代前期的成化八年(1472),明朝大臣、文学家李东阳在长沙府赴宴时,所作《燕长沙府席上作》七律,其中有“南曲声低屡变腔”一句,证明至迟在当时长沙已有“声低”、“屡变腔”的正式南曲演唱。北曲由于早在唐宋时,北方大曲,如《六么》、《霓裳》和边疆少数民族歌舞如【拓技舞】等,和元杂剧陆续传入,湖南一直也是北曲十分流行的地区。以致魏良辅在其《南词引正》中所说,当时北曲三大流派,其中楚腔就是唯一流传于湖南、湖北两省的南方一大流派。湘剧低牌子中至今尚能比较完整地保留北曲几大套,这恐怕不能不说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单刀会》一剧,早在湖南广为传唱,更是一个例证。据《衡州府志》记载,明嘉靖卅五年(1556),湘南耒阳县里人谭仁,夜宿城西关帝庙,醉后唱“大江东”系北曲【新水令】首句。湘剧《单刀会》现虽改唱高腔,但这套首之曲【新水令】及煞尾仍保留北曲唱法,列为低牌子。以上这些事实,都发生在魏氏昆腔尚未问世或至少尚未传入湖南以前。因此低牌子不可能是昆腔。
二、从剧目对比来看,昆腔自清初乾隆年间传入湘剧后,当时长沙的大普庆班就是一个以专唱昆腔而久享盛名的昆腔戏班。其间先后涌现出来的熊庆林、曾漪兰、周文湘等几代名伶,就曾演出过《剑阁闻铃》、《藏舟刺梁》、《游园惊梦》、《贞娥刺虎》等相当一批有代表性的昆腔折子戏。后因弹腔兴起,至清中叶遂逐渐衰落。数十年来早已名存实亡。
低牌子的情况就大不一样,其特有的剧目不仅在解放前一直是经常演出,而且其剧目中的全部两三百支曲牌基本上得到了完整保留。低牌子代表剧目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低牌为专一声腔的吉庆戏,计有《普天同庆》、《十三福》、《八仙庆寿》、《六国封相》等十二个剧目。这类剧目历史久远,但它们多数还是以周宪王为代表的明初至万历前创作的作品。按《顾曲杂言》记载:“《三星下界》、《天官赐福》种种喜庆传奇,皆系供奉御前,呼嵩献寿,……并勋戚、贵珰辈赞赏之耳”。说明这类吉庆戏不仅早在明初至万历前已正式演出,而且还是明代皇宫、王府经常必演剧目。湖南从洪武初年开始,一直是明代王室封藩所在地。长沙、衡阳、常德等各大中城市的王府,一般都备有家乐戏班,建有戏楼,经常以歌舞、演戏为乐。吉庆戏当时是经常必演节目。湘剧所以至今尚能较为完整地保留明代一批吉庆戏,想必与此有关。其中所唱低牌子当然不可能是后来才形成的昆腔。尽管昆剧后来因适应喜庆节日的需要,也曾有少量吉庆戏的演出,但那只是原封不动的偶而照搬而已。低牌子另一类剧目是与高腔分场间唱的连台本戏,如《岳传》、《封神》等。这种连台本戏是昆腔根本不唱的。其中低牌子更不可能是昆腔。如果说,这是后来移植进去的,事实证明这也是完全不可能的。低牌子在连台本戏中所占比重并不小,以《岳传》为例,全剧193出,除4出无唱外,95出唱高腔,94出唱低牌子。试问以通俗为特点的高腔,怎么可能要将一半篇幅的高腔,改唱成难唱难懂得多的高雅之音昆腔呢?何况,据清潘其炯《艳火行》诗序记载,今已失传的《目连》、《观音》等连台本戏,至少早在清初康熙至乾隆的几十年间,已以湘潭城东石半铺一带,一直盛演不衰,其时昆腔尚未传入湘剧流行地区。因此,从剧目对比看,低牌子也决不是什么昆腔。
三、从声腔音乐来比较,持低牌子即昆腔论者的一个根本依据,就是认为两者曲调基本相同,其实正是在声腔音乐这方面,也最能说明低牌子并非昆腔。
首先就以曲调对比来说,如果拿昆腔中的所谓旧曲牌来与低牌子相比,笔者也不否认其中确有相当一部分曲调是基本相同或十分近似的。但这些你有我也有的旧曲牌决不能说它就是昆腔。因为魏良辅正是因“愤南曲之讹陋”才决心改革昆山腔的。因此,即使是昆剧本身保留的旧曲牌,也决不是什么昆腔。这种比较显然是不足为凭的。要比就得拿昆腔代表剧目中的真正昆腔来比。为此,笔者曾把《振飞曲谱》、《湘昆曲牌选》中《牡丹亭》、《长生殿》、《千忠戮》、《浣纱记》等有关剧目的昆腔曲调拿来与相应低牌子比较,发现两者无论是旋律的繁简、句式的安排、节奏的处理、词曲的结合,乃至调式旋法的变化,两者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有的甚至面目全非。总的区别在于低牌子古朴粗犷,平直无华,而昆腔则优雅细腻,华丽婉转。这怎么能说两者曲调基本相同呢?
其次从集曲运用来看,集曲在古南曲中原已有所发展,但昆腔大量创造新集曲是它的一大特点。这不仅表现在集曲数量越来越多,而且集曲结构也越来越大。而低牌子中虽也有集曲,但为数极少,象【锦芙蓉】、【画眉姐姐】等,总共不过十来支,且基本上都是元明以来早已存在的。低牌子本身不但没有创造任何一支新集曲,就连昆腔新创造的集曲也没有吸收一支。
第三、在板式运用上,低牌子只有三眼板、一眼板、无眼板和散板四种,而昆腔则除此之外,尚创造了一波三折的赠板。另外,低牌子部分曲牌有三眼板“正板”与一眼板“青板”连接的运用,但昆腔无正、青之分。
第四、在演唱、伴奏形式上,昆腔多以巾生、冠生与旦等细行角色独唱为主,而低牌子则多以生、净等粗行角色与群众场面齐唱为主。伴奏上两者虽皆以管乐为主,但昆腔多以曲笛横吹,而低牌子则多用大小唢呐直吹,并常伴以大锣、大鼓。从而形成昆腔恬静优雅,低牌子炽热粗犷的不同音乐风格。总之,从声腔音乐的无论哪一方面对比来看,低牌子也决不是什么昆腔。
低牌子既然是一种保留在湘剧中的古南北曲遗音,那么,除辰河戏也有类似的低腔外,湖南其它地方大戏剧种是否也有古南北曲遗音的保存?回答当然是肯定的。尽管其它这些剧种都只承认有高、昆、弹三腔,但对昆腔,祁剧和荆河戏却分出“正昆”与“杂昆”两类,衡阳湘剧则有粗牌子与细牌子之别。考其剧目,祁剧和衡阳湘剧至今确实还保留了部分昆剧,如《歌舞采莲》、《杜宝劝农》、《醉打三门》等,其剧目及声腔列入杂昆与细牌子中。而正昆与粗牌子的剧目,则是与湘剧低牌子基本相同的吉庆戏和连台本戏。据此可知,所谓正昆与粗牌子,其实并非昆腔,而是一种保留在这些剧种中的古南北曲遗音。巴陵戏和武陵戏的昆腔无正、杂、粗、细之分,过去虽曾演过昆剧,但现时保留下来少数几个所谓昆腔剧目,如《天官赐福》、《天国封相》、《大八仙》等,其实也不是什么昆腔剧目,其声腔同样也是古南北曲遗音。由此说,古南北曲遗音并非湘剧独有,而是在湖南各地方大戏剧种中普遍存在。推而广之,人们难道不可以想想,除了莆仙戏兴化腔、正字戏正音曲、大弦戏钖笛、大笛曲,在福建、广东、北方乃至全国各地区的地方大戏剧种中,是否还有保留古南北曲遗音的?笔者发现,粤剧大腔也是一种古南北曲遗音。
(三)
广东的粤剧大腔,过去也叫广腔。它主要保存在排场戏(即开台例戏)《八仙贺寿》、《六国封相》、《仙姬送子》等少数几个剧目中。这种大腔戏粤剧界一般认为是从湖南湘剧、祁剧等“外江班”传过去的。但对大腔究系何种声腔,历来也颇多争议,说昆腔或高腔的都有,还有说是昆腔化的高腔或高腔化的昆腔。至今恐怕还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过,占主导地位的倾向性意见,还是认为大腔是高腔。甚至连一向坚持低牌子是昆腔的周贻白先生,在谈粤剧声腔时,也说“昆曲已无专门剧目”,“而高腔则仍存有所谓排场戏(即开场第一出),如《八仙贺寿》,《玉皇登殿》、《仙姬送子》、《六国封相》等”。这无异说大腔即高腔。显然这几出大腔戏,正是湘剧低牌子中的几个吉庆戏。难道粤剧把它们都改唱成了高腔?否则,为什么同一剧目的声腔在湖南说是昆腔,到了广东又说成是高腔了呢?为此,笔者把低牌子和大腔相同的两个剧目《贺寿》与《封相》拿来做了比较,发现两者不仅所用曲牌和联缀次序全同,而且更主要的是每一曲牌的曲词和曲调也都大同小异。所不同的只是声腔名称有别,方言音调迥异而已。因此,笔者认为,大腔和低牌子一样,既不是昆腔,也不是什么高腔,而是一种占南北曲遗音。
(四)
本文的引发,虽出自低牌子的争议,但联系到这些年对一些剧种声腔音乐的学习,总感到现代四大声腔之说,实难概括我国地方大戏剧种声腔现状的全貌。如果本文的观点和论述尚有一定道理和可取之处,那么,前面已经谈到的这些剧种中至今存在的各种不同名目的声腔,作为最早出现的古南北曲遗音,应当得到肯定,并应在我国现代戏曲史上得到如实的反映。有些声腔如正昆、粗牌子等,还有一个正名的问题。有些剧种是否也还有古南北曲遗音的保留,如川剧,也有待深入探索和发现。因为这是一个正本清源,还历史以本来面目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