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省新剧(节)目巡回观摩演出”期间,由朋友相邀,去看了长沙市花鼓戏剧院演出的花鼓戏《秋天的花鼓》。全剧围绕某县花鼓戏剧团一次下乡演出展开,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融汇着幽默与机智,且有几分悲壮,非常感人。演出中观众报以—次次热烈的掌声。最后,演员们在父老乡亲那里找到了精神支点,父老乡亲也满怀深情地前来“送送自己的明星”,而且剧团下乡演出得到了“可爱的县长”的肯定与支持,可谓皆大欢喜。
作为湖南人,花鼓戏是植根于我的心灵深处的。有几个湖南人不知道《刘海砍樵》等传统剧目呢?那些调子熟悉且亲切,但又觉有点老套和陈旧,觉得只适宜演古装戏。后来花鼓戏曲调有了更新,内容更贴近现实生活。比如《打铜锣》、《补锅》、《沙家浜》,群众也就更喜欢。同时还很喜欢一些经过精心创作的变调的花鼓戏曲子。比如我们县里的一位盲艺人为歌词《石马江》谱的曲调:“石马江是家乡的河,花鼓调是家乡调”,唱起来,感觉那石马江真正在流过心田,滋润心灵。还有曾广泛传唱的那首不知谁为毛主席的诗词《答友人》谱的花鼓调,也让人喜爱不已。不仅曲调优美,而且觉得每个节拍和音符都连着三湘沃土,连着洞庭湖,连着芙蓉国。
记得有一次,我们区里为参加县里汇演,赶排了一出小型花鼓戏。那时,正好赶上许多五湖四海汇集来的工人、干部、军人在我的家乡搞三线建设,听到音乐声,竟不约而同地慢慢地把我们的排练场挤了个严严实实,我们也唱得更有了精神。散去时,有人说,“没想到湖南的花鼓戏这么好听。”我当时非常自豪地想,他们如果看了我们专业剧团的演出,还不知有什么感慨呢?
后来,有很长时间,就离花鼓戏远了。也许是自己为生计奔波,为生活所累;也许是花鼓戏受到了电视、电影和其他娱乐传媒的冲击,适合观众口味的剧目少了,演出少了。就像剧中的剧团,在下乡演出前巳被七零八落地割成歌舞厅、录像厅,连最后一块“剧院售票处”的牌子也差点被摘掉,被明星用来开米粉店。可见剧团已处在怎样的困境。
这次看了《秋天的花鼓》,非常高兴,也非常感动。它以感人的故事情节,积极的思想内容、创新的艺术形式使我们既享受到了当代花鼓戏的艺术美,也看到了文艺界对不断更新花鼓戏的努力,看到了艺术家们那份执着、坚持,看到了父老乡亲对花鼓戏是那样的热爱。我想,今后只要有可爱的县长、市长、省长,有对戏剧事业执着、追求的明星,只要还有许许多多可爱的观众,花鼓戏这朵植根于三湘泥土的艺术之花,一定会开得更加鲜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