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浓施淡抹绘芳姿

李世隆整理

  祁剧表演艺术向以音调高亢激越,做功粗犷洒脱见长。祁剧旦行的表演艺术又在剧种特色中,融合进了行当本身的表演特点。传统剧目中展现在舞台上的众多性格鲜明的妇女艺术形象,一个个芳姿绰约、栩栩传神,不仅充分显示了祁剧旦行表演艺术的深厚功底和丰富技艺,同时也生发出一种高亢中见见深沉、粗犷中见蕴蓄的特有风味。

  (一)   

  祁剧中所有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女角色,统属旦行。早期均为男旦,由男演员扮女角色。本世纪二十年代,才开始出现女旦,由女演员演女角,俗称“坤角”。以后随着祁剧艺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流传,女旦逐渐地替代了男旦。目前,舞台演出中的男旦已经罕见,只有老旦和摇旦角色,才部分地保留由男演员饰演的作法。但是,追溯师承关系,却不能不重视早期男旦的艺术成就。他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逐渐发展成为祁剧艺坛影响久远的艺术流派,代代师传,日臻完美。据现今健在的老艺人回忆,本世纪初即有一批男旦演员造诣较深,对后世颇有影响。

  著名男旦刘福满,以文武兼备,唱做俱长而享有声誉。唱腔全用小嗓、干净流利。做功重脸风,擅长眼法,尤以醉眼见长。他演出的《辞庵》《贵妃醉酒》很有特色。《醉酒》中运用的醉眼,既不失朦胧之色,又增添妩媚之态,人们赞誉“把人都看得醉”。他还以旦行工於净行表演,《女盗洞房》女扮男妆,乔装盗贼,一时旦,一时净,旦是真,净是假,真真假假,维妙维肖,在于体现他重脸风的表演特色。

  继承刘福满艺术特长的艺人,较突出的是祁剧最早的坤角筱玉梅(本名唐玉秀)。她曾经在刘福满专门指导下学习和进行演出活动,亲得传授。在从艺的道路上,又得其他名师指点,她在继承刘福满艺术特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她也以重做工、善于刻划人物见长,尤擅笑耍戏。她的表演风度别具一格,身段轻盈,做派细腻、脸风变化快。唱腔上,她从自己的条件出发,常用“偷偷腔”,适当简化旋律,省略一些花腔和拖腔,讲究吐词清晰,声腔有一种泼辣韵味。常演《闹严府》《烤火下山》《金莲调叔》等戏。她演《宋江杀惜》中的阎惜姣,看宋江时用两幅脸风,一半假笑、一半嫌恶,神态俨然。

  比筱玉梅成名稍晚的有刘巧月,也长于动脸风,做工细致,可惜因体弱多病,年轻夭折。目前,筱玉梅的女儿陈嫦娥虽已不从艺,但有时仍以其得之于母的表演艺术进行一些传艺演出活动,筱玉梅的女徒贺小玲,在省艺校邵阳祁剧科任教。可以期望,这一流派的艺术能够得到流传和发展。

  擅长靠马戏的苏荣兰(本名苏安生),也是早期男旦。文戏武功,都有根底,而以跑马路更见功夫,甚是别致。他的马路不似一般旦角表演,不用碎步用长步,俗谓“吐吐步”,步子长且匀,上身平稳略显摇动。过去在高台演出时,观众往往看不见脚步的移动,观其翎子和靠旗,有节奏地微微摇晃,宛似骑马一般。拿手戏有《虹霓关》《四门服药》等;《攀松救友》等笑耍戏,他亦见长。

  颗颗珠(本名唐仪祯)是师承苏荣兰的坤角。幼时其父唐文清专门聘请苏荣兰授教,学成后也擅长武打靠马戏。她在《斩三妖》《虹霓关》中饰演苏妲己、东方氏,不仅把她们狠毒凶顽、逞骄肆虐和水性杨花、反复无常的基本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运用文唱武打、软帔重靠的各种表演技艺,多侧面地刻画了人物的喜怒哀乐,加强了人物性格的立体感。十年浩劫,颗颗珠含恨去世。现在已得彻底平反,她所继承发展的艺术流派仍在不断流传,这是可以告慰于她的。

  男旦封宝桐(本名王惠兰)表演艺术另有特点,文武俱备,尤善唱工。唱腔委婉缠绵,细腻动人,富有感染力。他长于闺门旦戏,所饰人物都透出一种温柔贤淑、文雅秀丽的气质。常演的戏有《秀英下山》《丛台别》《劈三关》等。

  以重唱工为艺术特点的旦角伍湖秋,与封有着共同的风格。她的唱腔亲切、吐字行腔都很清亮,拖腔高低有致,曲折萦回,声情相济。或蕴籍柔美、或哀婉凄清,很适于表现大家闺秀的复杂矛盾性格。代表剧目有《法场祭奠》,一曲“倒三秋”唱下来,令人有余音绕梁之感,听者无不叫绝。在做功上,她也有所长,甩发功颇有特色。如《盗草》中白素贞陷入雄黄阵内的表演,她用立甩功,将打发甩得在头上竖起来,以表现白氏精疲力竭、孕腹疼痛的情状和拚死挣扎、奋力搏杀的决心。

  现时,与封、伍风格相近的有刘秋红,她也以唱腔亲切清亮为长,颇显祁剧特色。表演稳健凝重,朴实深沉,刚柔相济,长于表现性格坚毅、庄重深情的人物,如《女斩子》、《孟良搬兵》、《杀四门》等戏中角色。

  有一些演员演唱高腔、昆腔自成风格,前面说到的封宝桐,高、弹、昆唱功全备。现尚健在的男旦周昆玉也较熟悉高、昆戏,演唱有特色。近期的还有一枝梅(本名肖群英),是祁剧宝河派最早的女旦角。她嗓音好,唱腔响亮柔和,节奏稳健适度,尤以高、昆唱得字正腔圆,音甜情茂。她常演闺门旦戏,如《昭君出塞》《丛台别》等,背搭戏《打桃赴会》《四九问路》等也有特色,祁剧界著名演员谢美仙主演的《昭君出塞》,就是经她传授的。谢本是男旦苏荣兰的女徒,有一定的幼功。她以闺门旦戏见长,高腔演唱更有特点,庄重含蓄,婉约动人,擅长于表现人物复杂深沉的思想感情。《昭君出塞》一剧在戏剧界颇有影响,成为祁剧代表性剧目之一。

  祁剧旦行演员中,有一批是广西立的科班中学艺回湘的,如金兰香、万年红、红辣椒、九岁红等。她们一般都能同桂剧演员同台演出,与桂剧的艺术交流很多,且各有艺术特长。例如金兰香,早年在江华、道县以及广西北部一带演出,长于唱功。她的唱腔方法,人称“雨夹雪”很有特点。吐词清楚,嗓音甜润,有较强的感染力。《丛台别》《法场祭奠》也是她常演的剧目。经常与红辣椒搭配演出,配合默契,受到同行们的称道。

  (二) 

  祁剧旦行角色的分类,与别的一些剧种不同,不细分“青衣”、“花衫”、“刀马旦”等类,仅分为正旦、小旦、摇旦、老旦。演员在学艺时,要求文武皆练,正旦戏、小旦戏都学。只是在艺术实践中,才根据各自的条件,有所侧重,有所专长。

  正旦,一般扮演年龄稍长已出嫁的妇女角色;不论是地位高贵的,或身世清贫的,都属这类。表演上注重老成持重,端庄不苟。地位高贵的如《打金枝》中的皇后,形神威严的如《女斩子》中樊梨花,清贫的,如《三官堂》中秦香莲。有些戏中的未婚少女角色,也属正旦类。如“观音”戏中的观音,一般由正旦扮,而她的两个姐姐却由小旦扮,这是因为观音的性格更为端庄贤淑;《拾玉镯》中的宋巧姣和孙玉姣,宋由正旦扮,孙由小旦扮,主要也是由于人物性格所要求的。在传统戏中,有两个正旦角色要开脸,《斩黄袍》中郑子明妻陶三春,面颊和咀角涂色,《齐王哭殿》中王妃钟无盐,面颊涂色,表示她两人性格刚强、率直泼辣、胸有胆略,不让须眉的意思。

  小旦,又称花旦,主要饰演年轻姑娘,要求身段轻盈利索,活动幅度较正旦为大。角色性格有泼辣大胆的,如《闹严府》的严婉玉;有活泼机灵的,如《法场祭奠》的丫头春香;有聪明能干的,如《孟良搬兵》中杨排风;有姣嗔任性的金枝玉叶,如《打金枝》中唐君瑞;有情窦初开的小家碧玉,如《拾玉镯》中的孙玉姣;有风骚轻薄的放荡女人,如《金莲调叔》的潘金莲;也有坚贞守志的窈窕淑女,如《三击掌》中王宝钏。有一类戏,如《桂枝写状》、《烤火下山》、《贵妃醉酒》等,角色形象性格介乎正旦与小旦饰演范围之间,习惯上仍由小旦扮演。

  摇旦,又名彩旦,是旦行中相当于小丑的角色。善良风趣、诙谐幽默者有之;丑陋粗俗、憨直愚顽者有之;也有的刁奸狡滑、狠毒无情,属于反面人物范畴的。在表演上,出丑露乖、插科打诨较多。一般多着宽袖花边大襟衣,走大步、跳蹦多,道白唱腔均用真嗓。旧时戏班中,摇旦多由小丑扮演,也有由老旦或花脸扮演的。如《打五彩》中老丫头,《拾玉镯》中刘妈妈,《贼婆追魂》中的贼婆,《阴阳树》中丑女儿雪艳,均由老旦扮。《柴房别》中秀娘、《柳刚打井》中顾妈妈,《打鱼内审》中渔婆子,常由花脸扮演。《双别窑》的么姑娘,《追赶芙蓉》的龟婆,《进城探亲》的胡氏、《高山上坟》的瞎婆子,则常由小丑串演。

  有少数传统戏中的生角、小生角色,按习惯分工由旦行扮演。如《岳飞》戏中的张宪(小生)由小旦扮;不少戏中的小王子如李世民、刘秀等由正旦扮;《三闯辕门》中的孔明(正生)由老旦扮。由于旧时戏班中人手紧凑,这些跨行当顶角色的做法,是习有常规,演员心中有数,不必临时编派的。

  还有老旦,专门饰演老年妇女,虽然归于旦行,但在表演上却是介乎正旦与生角之间,较正旦粗,较生角柔,另是一种做派。

  除了按角色的分类以外,还根据剧目对旦行角色表演艺术的要求,分别按照剧中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性格和穿着服饰,划为若干类。主要的有:

  闺阁戏,一称闺门旦戏。这类戏的角色多大家闺秀。一般穿帔,由小旦扮演。表演上要求秀雅、温柔、庄重、不苟言笑,即使笑,一般也是“半遮粉面”的羞笑。《绣楼赠塔》的陈翠娥,是这类戏的代表。

  背褡戏,因角色大多穿背褡,故称。角色多系丫环,一般由小旦扮演。人物性格多是聪颖伶俐、调皮活泼,如《山伯访友》中银心,《鸟莺下山》中鸟莺。有少数几出戏,正旦角色因带有风骚轻佻性格,也穿背褡,如《合银牌》中《赶春桃》一折的雷氏,《全家福》中鞑婆,亦属背褡戏。

  笑耍戏,属抒情喜剧和诙谐喜剧,戏谑逗笑的表演较多。有不少背褡戏属于此种,如《开弓吃茶》、《打桃赴会》。旧时有些风流戏也属这类,如《挑帘裁衣》。

  蟒袍戏,戏中角色为高贵而有权位的妇女,穿戴凤冠霞帔、蟒袍玉带,表演上讲究位份稳重、华贵。这类戏正旦、小旦都有。正旦演的如《女斩子》中的樊梨花,小旦演的如《三请梨花》中的樊梨花,前者表演性格威严,后者较开朗。

  悲泪戏,即悲剧,要求演得悲切深沉,近似于京剧中的青衣戏,但正旦、小旦扮演的都有。属于正旦扮演的有《秦香莲》、《卖子投崖》,属于小旦扮演的有《丛台别》《法场祭奠》。老旦戏多为悲泪戏。

  把子戏,又称靠马戏,即武戏。祁剧没有刀马旦专行,正旦、小旦演员都须练武功,也都有武戏。表演上要求跑马路,开衫子(有的剧种称作“起霸”),舞把子,耍翎子。舞台形象较之文旦要英武俊逸,动作洗练刚劲,柔中有刚,刚中带柔。正旦武戏有《草桥关》、《大破金光阵》,小旦武戏有《斩三妖》、《杀四门》、《穆柯寨》等。

  (三) 

  祁剧旦行表演艺术的特点,一方面体现在刻画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上,更主要地是表现在表演艺术的基本技艺方面。它与剧种音乐一样,是体现剧种风格的重要部份。

  1、水袖和出手:祁剧其它行当均用圈袖,不开叉。旦角则用开叉的水袖,长约一尺五寸。抖袖一般不高出乳部,手在袖内用大拇指向后挑动,使水袖抖至手腕露出手掌。水袖的舞动、翻转和甩开,要求直而不硬,活而不乱。有内翻、外翻、甩袖、拖袖、内翻外甩等多种舞姿。

  旦角的基本手势有“怀中抱月”之说,行路、站立、就坐,都将双手轻轻置于略偏右侧的腰上部;打恭行礼则双手在腰部略一按,微微欠身。武戏旦角着靠者也有用双手在胸前打恭的。

  祁剧旦角出手用兰花指,拇指与中指弯曲相捏,食指与小指翘起,无名指半翘半屈。过去,中指抬高,食指只伸出半指长,平中指中关节,现在大多改为中指放低,食指伸出全指。手指功多用于“打点子”。所谓“打点子”,即哑剧式的表演手势,以板鼓小锣配合节奏。如《双合印》《绣楼赠塔》中均有。

  手指功还有所谓“浪”,又称“乍色”,是表现人物焦虑、思索的一种表演程式,生旦净丑都用。旦角的“浪”,用右手轻抚右侧腰间,微微摸动,同时左手向左侧伸出,手臂微曲,掌心向上,以大指与其它各指碎捻,身子配合作小转动。

  2、腕子功:祁剧各行均注重腕子功,即依靠手掌与手臂相接的腕部的转动,使手的各种动作柔软、姿势优美、灵活多变。旦行表演亦很重视,要求更为秀丽、雅致、柔美。有单腕手、双腕手、双盘花、套花、车轮花及丢、拉、开……等技法。一般要求是:从里(胸前)向外(两侧)翻时,大多手掌先向上;从外向里翻时,则手掌转向下。由于腕部灵活,翻动似在旋花,故这些动作统称“腕花”。武戏“开衫子”中用得尤多。

  “开衫子”是武戏中人物结扎停当整装待发的成套动作。旦角开衫子要求既英武,又纤巧,既威风、又秀气。手拉开的动作要用倒掌,腕部弯屈,手背朝里,手掌向外;手向两侧外拉开时,大拇指弯向掌内,手掌与手臂成直角,食指微动,缓缓拉开。

  腕功中还有一种拨云花,类似“太极拳”中“云手”的动作,不同的是手掌向上,手腕从胸前向外侧转动,两手轮替。表示黑夜摸索,或表示拨开密茂草丛。如《武松打店》孙二娘摸黑,《盗草》中白氏困阵。

  3、身段与打发:旦角身段与步法有密切关系,一般所称“闺门步”、“宫廷步”、“丫环步”,实际与整个身段姿态有关。闺门步要求动步时腿部放松、柔软,带动身子如轻风摆柳似的,显出窈窕多姿、文雅秀丽;宫廷步是穿蟒围帔戴凤冠的人物所用,腿脚平出,足尖略露出罗裙外,上身不摇摆,身段稳重,显出端庄严肃和雍容华贵的仪态;丫环步,顾名思义,为饰演丫环和背褡戏中用,脚腿有节奏地向前移动,较前二者步子大,两手摆动自由、轻盈(有时一手抚腰间),头部轻微地左右摆动。

  棉花身段,是祁剧旦角特有的表演身段,两腿交叉一前一后,屈膝使身子微蹲,同时两手从胸前经一侧向下缓缓舞动,至膝上部处,两手摆动两下(有些以手转两个小圈),头微微摆动,身向后稍摆动两次。这种身段动作柔软,姿态优美,给人以春风舞柳、水摆芙蓉之感,多用在人物开始一个较大的动作前,或在一段唱腔的行腔后。如《闹严府》中严婉玉带领众丫环赶去严府索夫的途中,她嘱咐丫环们不必害怕、不必顾虑以后唱的“哎呀呀,找寻了奴的冤家”这句行腔后的结尾过门中,演员舞了个棉花身段,然后转身率丫环快步走半个圆场匆匆下。这里用的棉花身段,预示着下面将开展一场尖锐斗争。

  与别的剧种不同,祁剧打发用软发、散发,即甩动长约一尺五的用头发做成的假发。打发扎的部位略偏脑后,而不扎在脑顶中部。一般用在剧中人悲切、怨愤、疯癫或争斗时,如《春秋配》“捡柴跌涧”一折中张秋莲的表演,《下宛城》中“张秀杀婶”时徐氏的表演。《秦府抵命》中,秦灿打死刘彦昌之子秋哥,刘妻王桂英找秦灿拚命时,以头碰撞秦灿胸部,也运用了打发。运用打发的动作有:转甩、头颈转动使打发成圆圈地旋转,偏甩、左前或右前甩出;向前向后甩;立甩、头转动几下,然后颈使暗劲将发甩起竖立头顶一刹那,这种技法难度较大。还有咬发、发狠拚命时将发束咬在口中。

  舞翎子,即翎子在凤冠上的舞动,主要依靠头颈使暗力控制翎子的闪动方向和颤动程度,武戏中一般都有。掏翎时,从头顶掏出后移至中指与食指中间挟住,翎尖露出约三寸,还配合一些舞动的翎子花。此外,还有咬翎动作。

  4、步法:旦角步法很多,基本步法是丁字步和斜十字步。丁字步是在站立时用,两脚一前一后成丁字形,不站排排脚,后脚略横,前脚直靠在后脚边。斜十字步是行路时的基本步法,两脚交替前移,后脚斜出移至前脚前成斜十字形。这种步法略加变化,后脚只移出前脚的大半截,便形成半步。在斜十字步基础上发展成的翘步,多用于丫环,闺门旦有时也用。翘步一般行走较快,开步前要“起风”。

  基本步伐之外,还有特定步伐。如《法场祭奠》王金爱与丫头在法场中用的磨步,表现她在寻找不到即将就刑的夫君时,焦急、困乏地徘徊,继续观望。这种步法先是两脚靠拢,走动时交替地以两脚后跟和两脚脚尖为支点,侧向碎步徐徐移动。两脚跟靠拢时脚尖分开;两脚尖靠拢时脚跟分开,如此交替移动,身子平正不摆,宛似驾起祥云。这种步法有些剧种称作“云步”。船步:上下船的步法,上船时腿关节缓缓有节奏地一屈一伸,使身子一起一蒋,表示船的上下浮沉,下船时先在船上上下晃动,然后用点步过跳板,上陆地;有时配合用磨步,表现舟行水上。《秋江赶潘》的陈妙常就运用船步。

  特定步法还有:醉酒后的醉步,第一步站立不稳,歪倒,趔趄地连移两步,上身摇晃,至第四步方站稳,如《贵妃醉酒》。蹬步,两脚交叉一前一后,腿屈弯使身子蹬下,表现摘花、捉蝶的动作中用。楼步,手稍抬起表示手扶栏杆,脚尖踮起作上楼或下楼状,上七步下八步。滑步,身向后仰,一脚前滑,表现滑跤。跪步,跪地以膝代脚走路。此外还有鬼魂形象用的鬼步,手臂抬起,一手稍高一手稍低,身子软如飘忽不定一样。如《红梅阁》。跨步,《哑子背疯》中跨大步走路;踏步,《思凡》中原地踏步耍念珠。

  另有一种特色较浓的旦角三大步。三大步本是净行的步法,旦行戏中有些性格泼辣的人物也用此种步法:两手扶腰,连跨三大步,如《闹严府》的丫头春燕、《断桥》中青儿均用。

  5、眼法数种:

  演员表演眼神很重要,难也难在眼日传神,故有“传神之难在目”的说法。戏曲表演要达到形神兼备的境界,眼法是一项主要的表演技艺。祁剧旦角的眼神,一般的要求是明亮有神,但不乱动。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情境有特殊的眼法,全赖演员掌握分寸,准确运用。择要介绍数种:斗眼:两只黑眼珠同时向里靠,近似对子眼,表现敌视、痛苦、绝望等意识。如《斩三妖》妲己被姜子牙挥神兵紧追围困之时,她自知不可解脱,即用了这种眼法。凶眼:《断桥》中青儿怒对许仙,《活捉三郎》中阎惜姣怒对张文远,用的就是这种凶恶的眼神。瞪大眼眶,眼珠凝集,有如射火。醉眼:表现人物的醉态,强打精神,眼神无力,眼皮微合,眼珠转动不甚灵活。如《贵妃醉酒》中用,《算粮登殿》中王允二女儿银川也用了醉眼。横眼:表示鄙视、轻视或生气不理会的神态,用眼睛横视。偷眼:用一只手(或水袖或手巾)遮半边面,眼从手下试探地偷看意中人;如不是意中人则需带有疑惑的神态。懵眼:一般表现精神受到严重刺激或疯癫,如《失子惊疯》中用,眼光呆滞发懵。色眼,或称“媚眼”,带有挑逗性的眼神,用于轻佻放荡的女性人物,如潘金莲、阎惜姣。

  此外,还有眼眶含泪欲滴的泪眼;受惊时眼珠片刻发呆的惊眼;以及用眼神表示含情脉脉或依依不舍。旦角一般不转动眼珠,但“浪”中表现人物思虑时,眼珠也转动一下。

  6、讲唱:祁剧旦角与其它行当一样讲白咬字讲究单,双、空、实,要求抑扬顿挫,字句清晰,段落分明。出场白:相当“上场引子”,如“闺阁”戏中的“香闺蒙母训,每夜伴青灯”。坐白:一般在念了出场白坐下后讲,如《桃花装疯》张秀英的坐白“父母恩非浅,雪里奉慈劳,心想恩难报,犹比天样高”。表白:叙述事由,如在坐白之后自报家门。对白:即两人对话。有的戏中有长段的讲白,称作“赋白”,也是表白中的一种。如《珍珠塔》最后一场“团圆”中陈翠娥劝方卿,从见姑赠塔讲起,讲到九松亭、舅母进府,直至“高中、抱筒、团圆”结束,共八、九十句,夹叙夹议,一气呵成,讲来很需功夫;《双玉镯》“法门寺”一折正旦扮宋巧姣告御状,也是长段“赋白”。此外还有吊场白,专用于武将“开衫子”后,一边念白还需配合动作。有的戏中有“女将生来志凌云,……”、“头戴凤冠着战袍……”等这样一些吊场白的套子。过去戏班中有“千斤口白四两唱”的谚语,并非说唱功不重要,而是指讲白难度大,需更加专心刻苦练习。

  祁剧旦角的唱腔亦有高、昆、弹三腔,唱功要求字正腔圆,音随字走(即行腔拖音符合字的韵母发声)。唱法上,旦角用窄音。近些年来有些演员用了宽窄适度、两相结合的唱法,发声较过去宽厚了一些。旦行中有一种“雨夹雪”的唱法,即本音与子音相结合,发于本音落于子音的唱法,也有特色。旦角唱腔音调高亢,定调较高。旧时演出,上午多为武戏,唱腔不多,旦角多为使用假嗓的生角、小生配戏,定调更高,一般“北路”为六字调(G),甚至高到正宫调(A);下午旦角戏较重,唱腔较多,定调略低,“北路”多定凡字调(F),“南路”一般定尺六调(D),也有唱六字调(G)的。旦角的唱功戏,正旦有《二进宫》李艳妃,主要唱“南路”;《女斩子》樊梨花,主要唱“北路”。小旦戏有《二度梅》、《三堂会审》等。7、老旦的表演:

  老旦戏多为悲苦戏,如《造八珍汤》《掘地见母》《仁宗认母》《望儿楼》《双槐树》等皆是。因而老旦表演在形象上大多要求蹙眉扁咀。步伐用旦角步,步子稍大,与正旦、小旦比较,老旦出脚相对地成直线。唱腔用本嗓,较生角唱得柔一些。行腔中有一种棉花腔,音调一高一低,延绵辗转,山穷水复,曲折不尽,嗡嗡唧唧,有如纺车之声,很适于表现老旦幽怨悲切的感情和善良慈仁的性格。为表现人物的老态龙钟,老旦出场多拄拐棍。根据人物的不同,拐棍的拄法也不同。一为上出头下不着地,握手处上方留出约五寸棍头,作拄棍状但棍尖不落地,一般用于表现较有身份的老夫人,如《太君辞朝》的佘太君,二为上封头下落地,用于贫家老妪,如《张义别母》的康氏;三为拄竹棍一点一步,用于苦难深重的老妇或瞎婆子,如《浪子收尸》。二十世纪初以来,较有影响的老旦男演员有于安荣和廖锦彩,于以唱腔委婉凄清见长,廖的唱腔则较苍劲柔美,各具特长,形成老旦唱腔的两种风格,自成流派,影响颇广。

来源:《湖南戏剧》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