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浅谈湖南花鼓戏及音乐的发展趋向

杨天福

  湖南花鼓戏的形成是我国戏曲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省人民群众非常爱看花鼓戏,非常爱听花鼓戏音乐

  湖南花鼓戏形成于清代初期(1619年左右),经过了三百多年的长期复杂的演变、发展,才提高到当今这样的程度。

  湖南花鼓戏及音乐(包括传统的剧目和唱腔,改编、创作的剧目和新腔)是广大劳动人民和无数的先辈艺人及解放后广大的文艺干部、文艺新兵,依照花鼓戏自身的发展规律,在艺术舞台上,经过千万次的创作实践,而逐步完善的。有些剧本和音乐唱腔,已成为当今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广为流传的优秀作品

  今天处于新的历史时期,探讨当今湖南花鼓戏及音乐的发展趋向,促使花鼓戏更好地向前发展,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一、花鼓戏剧团及班社的发展趋向 

  湖南花鼓戏植根于农村,长期流传,后来发展到城市,成为市民喜爱的艺术,但当今的花鼓戏演出(包括专业剧团、职业剧团、草台班子)仍以农村为主。农村草台班社众多,据不完全统计,当今长沙、望城、浏阳、宁乡、益阳、桃江、沅江、安化、安乡、新化、湘阴、南县、华容、岳阳、汩罗、常德、邵阳、衡阳、娄底、湘乡、湘潭、株洲等市县,农村的班社(包括长期班社、临时班社)有二百多个。他们除农忙(春插、双抢)务农外其余时间利用较多的机会如庙会、祝寿、新居落成、结婚等到各地流动演出,演出时间:上半年春节、二、三、四月份(春插停演),下半年八、九、十、十一、十二月。有的职业剧团,如长沙益阳等地的“千山红”、“南洲”、“青艺”、“黄泥田”等剧团常年累月在外地剧院打票演出。同时,长沙、株洲、湘潭、益阳、常德、怀化、邵阳、衡阳、岳阳、浏阳、宁乡等市县城市的“堂士郎”班社猛增,演唱花鼓调或片段,茶楼说书、弹词曲艺也相继盛行。现在的特点是:专业团体、职业剧团、草台班子,三者并存,并增加了一项以前没有的“堂士郎”班社,这是当今社会文艺的新特点。尤其以农村看戏的观众比城市多.花鼓戏又更多地走向农村,回到了民间。录一首《长洲观戏)可见其盛况“湘水中分左右洲,沙滩水浅泊轻舟,迎来村戏连台唱,看戏人群似潮流。”

   二、上演剧目的发展趋向

   

  当今农村草台班社仍以唱大本“搭桥戏”为主,如《七屋楼》、《大槐荫》、《赶子上川》、《西蜀寻夫》、《双美图》、《青龙桥》、《四坞闹东京);贴戏《秦香莲》、《劈华山》、《白娘子》等,小戏《三伢子兑蛋)、《讨学钱》、《古丁子看妹》、《小姑贤》、《产子》、《赶子》、《教子》等。

  专业剧团的上演剧目以推广剧目、改编剧目和创作剧目为主。移植优秀剧目上演后,广为流传,如原宁乡县花鼓戏剧团移植的花鼓戏《牙痕记》,1980年3月在长沙湘江剧院连演一个多月,全省有二十多个市县剧团纷纷来长观摩学习,排演了此戏。湘乡市花鼓戏剧团从1984年演出此戏到现在,上座率仍然很高。他们整理改编上演的《七层楼》亦受到了观众的好评。

  上演剧目总的趋势是:专业剧团以“刊本戏”、“创作剧目”为主;职业剧团以“半贴”“搭桥戏”为主;草台班社以“小戏”、“桥子戏”为主。

  三、剧本、表导演、演唱上的发展趋向 

  花鼓戏在剧本创作上、导演手法上、表演艺术上、演唱风格上,由于一些专业剧团,经过几十年的创作实践和舞台实践,积累了串富的经验,编演了许许多多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所以当今的发展趋向是,主要以现代生活为依据创作新剧本,以新的表导演手法、新的演唱风格为主体,进行舞台艺术的全面发展和创造。

  (一)、剧本创作上的新特点:

  1、力求主题鲜明,立意新颖,模式多样化,不断深化开拓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

  2、剧情的发展力求故事性与抒情性的结合。

  3、剧中角色打破行当局限,注重刻画鲜明的人物性格。

  4、在剧情建构中,注意开掘生活内蕴,提升哲理品位和现代意识,力求风格多样化。

  (二)、表、导演的新特点:

  1、在借鉴程式的基础上倾向生活化。

  2、充分利用戏曲虚实结合的神韵,努力强化表演形式。

  3、提高了导演的审美追求和探索精神。

  4、既有生活气息又有地方特色。

  (三)、演唱上的新特点:

  1、有些专业和业余男演员在演唱上(小生)仍然保持了“阳达子”的唱法,很有特色。

  2、越来越多的演员特别是青年演员比较注意科学发声。

  3、演唱上讲究先字后腔。

  4、借鉴其他剧种的润腔方法。

  5、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指专业剧团)

  四、音乐唱腔的继承与发展趋向 

  当今“草台班”、“职业班社”、“专业剧团”上演的剧目,从演出质量、音乐唱腔及乐队伴奏,同过去早期花鼓班社相比,不知提高了多少倍。从整体水平看,现在“草台班”比“职业班”要差一点,“职业斑”又比“专业班”要差一点。就专业水平而言,从建国49年来(1949—1998)广大的戏曲工作者(包括编剧、导演、演员、乐师、鼓师从专业作曲者)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艺方针指引下,使花鼓戏及音乐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发展。为反映时代精神,表现现代生活,花鼓戏音乐(包括:作曲、配器、唱腔、发声、乐队伴奏等方面)的改革创新是引人注目的。

  长沙花鼓戏的艺术流派和音乐是全省戏曲中得天独厚的,早在本世纪五十年代初,不少新兴的文艺团体和文艺干部、老艺人,为配合当时党的各项政治活动,创作了大量的新剧本、新音乐、新唱腔。如唐壁光先生在《双送粮》一剧中创作的“浏阳河一曲,流传至今百唱不厌,堪称代表本省风格的标题音乐。著名花鼓戏表演艺术家何冬保先生演唱的【采莲船】、【比古调】、【梁台调】在全省广为流传至今。尤其是【比古调】已成为湖南最有代表性的“花鼓凋”音乐,在全国流行,不管是舞厅、文艺晚会,大都要唱一唱此曲。

  当今有些专业剧团如省花鼓戏剧院和株洲、湘潭、岳阳、邵阳、衡阳、益阳、衡东、湘乡、浏阳等地市专业剧团在花鼓戏及音乐的继承和发展上走出了新路子。特别是省花鼓戏剧院以现代生活为依据,以创作的新剧本、新音乐为主体,进行舞台艺术的全面发展和创造(包括表导演、灯光、音响、舞台布景、道具、服装、化妆等),创造了一种具有代表湖南风格的“省花路子”。该院的一些作曲大师,为花鼓戏音乐的继承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成为全省花鼓戏音乐创新的先驱和典范,为全省专业剧团和社会文艺、“职业”、“草台”、“堂士郎”班社树立了榜样。

  (一)、创作了不少优秀声腔和音乐。

  四十多年来,他们创作、改编了不少的剧目,并为这些剧目创作了新音乐、新唱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既保持了花鼓戏特点,又对花鼓戏音乐作了较大的改革和发展,恰当刻画了剧中人物性格,抒发了喜、怒、哀、乐等情绪,填平和弥补了旧花鼓戏音乐和新内容、新形势之间的艺术鸿沟。经过了多少次舞台实践和观众鉴定,省花鼓戏剧院的编、导、演、作曲、乐师们对花鼓戏音乐进行创作,所走的道路是正确的,基本成功的,在全国、全省各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音乐风格上,他们以“立足长沙,放眼全省,广收博采,综合发展”的创作宗旨,以长沙花鼓音乐为主,再吸收其他如衡阳、邵阳、岳阳、常德等花鼓戏音乐及民间小调,熔各家于一炉,不断改革,不断发展,很有现代艺术生命力。

  (二)、对花鼓戏音乐的继承改革硕果累累:

  1、在花鼓戏古曲的基础上发展了多曲联套式(调式、调性相同)。

  2、进行多体裁、多风格的音乐创作构思。

  3、发展了曲牌联缀和板式变化的综合体。

  4、创作和发展了4/4抒情性慢板曲调。

  5、创编了新的曲牌,如【罗汉调】【反神调】【反西湖调】等。

  6、继承和发扬了花鼓戏音乐的喜剧特色。

  7、对“男女分腔”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8、发挥作曲(一度创作)和演员演唱(二度创作)相结合的特有过程。

  9、大胆运用现代化的配器手法,扩大乐器种类,加大交响性能。

  10、吸收京剧、歌剧打击乐的锣鼓经,丰富和增强了花鼓戏打击乐的气氛;吸收歌剧、舞剧、电影音乐、管弦音乐等艺术形式,扩大音域,丰富花鼓戏音乐及声腔的表现力。

  (三)、乐队的发展趋向:

  戏曲音乐是由声腔和器乐两个部分组成,声乐为主,器乐为辅。但给予观众第一印象凭听觉的还是靠乐队音响,是主奏乐器能反映一个剧种风格的最重体现时代的不断进步,剧种的不断发展,戏曲乐队的乐器配置,人员编制都有所增加,当今草台班社的乐队仍只有五至六个人,职业剧团七至八人,专业剧团与职业剧团差不多。但参加创作剧目的会演,乐队人员:武场4人,文场10人(电声乐,胡管乐除外)。

  省花鼓戏剧院的乐队是全省一流的,40多年来,他们对提高乐队的表现力,如何保持剧种的演奏风格,作了很多有益的改革和探索:

  1、扩大乐器配备。以本剧种传统的特性乐器为核心,从容易结合的乐器开始逐步增加。

  2、加强乐队的整体训练,以提高独奏、合奏技巧,统一演奏风格。

  3、运用多声部的配器手法,产生和声织体效果,丰富乐队的表现力。

  4、改良传统的民间乐器,如对花鼓大筒的改良(由一个琴筒加一个内筒变“双琴筒”)效果很好,保持音量的平衡,音色明亮。另外把大楠竹(比大筒琴筒内空大2厘米)做中胡琴筒,音色和大筒相溶,效果很好。

  5、改进了传统打击乐的音调关系,增加了打击乐器品种,并创编不少的新锣鼓经。

  6、他们是第一个把电声音乐加进花鼓戏乐队的,为伴奏增添了新的色彩。

来源:《艺海》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