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浅谈“常德汉剧”之音乐文化

蔡芳

  戏曲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历经了数百年的发展历程,深刻地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个性、审美意识、文化内涵。本文所探讨的“常德汉剧”特指以湖南常德、桃源、汉寿、慈利为中心而形成的一个地方大戏剧种,流行于洞庭湖西岸各县及黔阳、湘西自治州一带,并远及鄂西南和黔东广大地区。其音乐吸取了常德当地艺术文化的养料,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民间韵味。

  一、“常德汉剧”的渊源

  (一)常德汉剧源流沿革

  常德古称武陵,宋时始称常德府,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洞庭湖水系沅江下游和澧水中下游以及武陵山脉、雪峰山脉东北端。素有“吴蜀咽喉、滇黔户牖”之称。旧为兵家必争的湘西重镇,五省通衢的重要商埠,逐渐发展成为湖南的食品、轻纺工业基地,现已成为湘西北最大的城市和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中心。全市总面积1.82万平方公里,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向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过渡地带。境内四季分明,风景秀丽,自然资源丰富,农业生产发展很快,主产粮、棉、油,林、牧、渔等副产品兼而有之。常德素有人才为湖南之冠”、“名区文物甲湖右”之美誉,具丰厚的人文底蕴,历代名人如屈原、刘禹锡、袁中道等,均曾滞留武陵,陶渊明《桃花源记》故事中的“武陵”即源于常德桃源县。他们或在此居官,或来此客游,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宋教仁、刘复基等近现代仁人志士在这里孕育成长,新中国的开国元勋林伯渠、文学家丁玲、史学家翦伯赞也诞生在这块热土上;同时也拥有如常德丝弦、常德渔鼓、常德汉剧、打三棒鼓、唱地花鼓、荆河戏等音乐文化。而其中“常德汉剧”是当地极具代表性的剧种。

  常德汉剧在历史上曾称其戏班名,如“宝华部”、“文华班”,后称“沅河戏”、“常德班”、“汉戏”。20世纪50年代初,曾称为常德戏。1953年,改称为常德湘剧,1957年改名为常德汉剧,1986年改名为武陵戏,后仍称为“常德汉剧”。

  “常德汉剧”是湖湘文化悠久历史的产物之一,其产生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明代,可从如下的记载中得以证明:据老辈艺人传说,常德府于明代永乐二年(1404)就建立了梨园先师牌位,并修了一座“老廊庙”。另还遗留大水缸一口,上刻有”华胜班永乐二年置”字样(据老艺人刘炎卿(1917年一)口述资料:老廊庙内有匾额二块,木对联一幅。联语为“演我似我非是我;情真事真人不真”横批是“梨园风茂”和“自我作古”,落款是“大明永乐二年题”;老艺人中的邱吉彩、王元禄、周春彩等人曾亲眼见到过这几件遗物,解放时,因多种原因,老廊庙破烂不堪,这些遗物也失去了踪迹。)。在明代魏良辅著《南词引正》中写有戈阳腔“永乐间云贵二省皆作之”。古时常德地处湘西北重要关口,是中原通律西南要道,戈阳腔经过常德而入贵州的可能性很大。

  到明万历年间,此类民间表演继续蓬勃发展。明代袁中道在他的《再游桃花源记》与《游居杮录》中分别载有:“在桃花观……,张阿蒙诸公,携酒宫中,携得村伶一部佐酒。”和“张阿蒙……,带得戈阳梨园一部佐酒。”所提到的“村伶一部”便是本地高腔班。由此可见,常德高腔与戈阳腔有密切的渊源关系,此时进入常德的戈阳腔逐渐衍变为城乡皆知的常德高腔。

  昆曲在当时也形成了影响。武陵人龙膺用昆腔作的《金门记》曾在龙家演出,还写有“腔按昆山磨啜嗓管”之句。他还提到:“何物最娱庸俗耳,敲锣打鼓闹青阳。”虽然其诗句有意贬低青阳腔,却从侧面说明当时进入常德地区的青阳腔也具有较大的影响。正是上述多种声腔的活跃,成为“常德汉剧”形成的必要因素。作为长期生根在这块热土上的戏剧,及时吸收和运用各种艺术形式及戏曲声腔,自然促进了常德汉剧的形成和发展。后在清康熙时,顾彩的《容美纪游》谈到当时容美土司家设的戏班情况:声腔有“吴腔”、“秦腔”、“苏腔”,可知当时秦腔、苏腔已注入常德汉剧。清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虽仍有高腔、昆腔流行,但由于徽班艺人的影响广泛,常德地方戏已渐步入以演唱皮黄腔为主的另一时代。

  从清嘉庆、道光年间起,各地戏班如雨后春笋,涌现出一大批深受欢迎的班社和艺人。其中有仍唱高、昆腔的“高腔班”(华胜等班),还有渐转唱弹腔为主的班社(如瑞凝、天元)。在清末民初形成的具有代表性的“四大名班”:天元、瑞凝、文华、同乐,以演唱弹腔为主要声腔。另有春华、紫云等江湖班长期活动于沅江上游的黔阳、洪江、芷江等地、并远至贵州镇远、铜仁,还曾同辰河高腔班合班演出。

  据1984年在桃源汤家湾发现的《易公真人戏会薄》中所载情况,从光绪至民国初期,“华胜高腔班八年次演于汤家湾,居于所有班社首位”,可见“常德高腔”在乡间演出广受欢迎。薄中提到自光绪五年(1879)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71年间,该地演出、戏班、经费及戏费(价)情况,演出的班社前后达38班。同时发现的古戏台《界牌关》壁画、汤家湾戏楼隔扇题字中亦有大量戏班以及班社年代、演出剧目的记载。从中可以知悉当时常德地区常德戏各班社活动的一些历史状况,成为“常德汉剧”近百年来历史的有力证据之一。

  民国以后,因国民党腐败,且兼受日寇入侵蹂躏,常德汉剧备受摧残,不少剧团艺人加入工农红军部队。班社所剩无几,致使科班中断,后继无人,逐渐衰落。建国后,瑞凝班定点于慈利,1955年改名为慈利县汉剧团;天元班进入湖北,后改名为湖北公安县汉剧团;文华班定居于常德,后与同乐班合并为常德市汉剧团;乡班“德记天元”与桃源县花鼓戏剧团(张树生班)合并成桃源县汉剧团。这些先后组建的专业剧团,后培养出大批专业青年演员,他们为常德汉剧的薪火相传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二、常德汉剧剧目及其唱腔

  (一)常德汉剧的剧目

  常德汉剧的剧目,据20世纪60年代已抄录的剧本统计,共有四五百个。其中弹腔剧目占90%以上,高腔次之,昆腔最少。

  弹腔剧目可分“江湖戏”与“一家戏”两类:各班都能演的剧目叫“江湖戏”,四大名班戏路不同而各有特长的一批剧目则称为“一家戏”。弹腔戏的剧目以演绎汉、唐、宋各朝故事为主。所谓“江湖戏”中,如生行有:“三杀五图”、”七山四斩”;花脸行有“五关七打”和“三烧两逼”;小生行有《黄鹤楼》等;另有《访普》、《贵妃醉酒》等生行、旦行唱功戏。在“一家戏”中,四大名班各有擅长剧目:瑞凝班擅演隋唐戏与“背时的宋江”戏、“五洞戏”;天元班则演出三国、两汉、封神故事,另有《宝莲灯》等;文华班擅演“行时的宋江”戏、本班的“十大名剧”及《岳飞传》等;同乐班也演本班“八大名剧”、”山头戏”(参见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P1234,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版)。丰富而各异的剧目是形成“一家戏”之特殊风格的因素之一。

  高腔戏剧目有“48本目连”、“二十四孝”12整本及大量传奇,到20世纪40年代后期已近失传。曾恢复上演的近30个,常演有《思凡》、《祭头巾》等。吉庆戏有《蒙正观匾》等单折高腔戏。还有《天官赐福》等吹腔(类似昆曲)戏。在民间木偶艺人,尚有纯唱连台大本戏的《观音》班,如太平铺野猫坪(班)木偶戏班。

  解放后至今,编演的现代戏剧目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常德市汉剧院的《巧婚记》,桃源县汉剧团的《发霉的钞票》、《姻缘错》,汉寿县汉剧团的《芙蓉女》(高腔),永顺县汉剧团的《特别口令》,公安县汉剧团的《黑犬案》等剧。另有常德汉剧团编演的《杨八姐闯幽州》、《帅印重归天波府》等大型历史剧和2001年新编历史剧《紫苏传》(高腔)等。

  (二)常德汉剧唱腔音乐的基本特点

  戏曲音乐是戏曲艺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对戏曲剧种的区分和不同的戏曲剧种风格的形成,都起着重要作用,而唱腔则是戏曲剧种的灵魂。任何声腔,都是在地方民间音乐中滋生,后在戏曲化的道路上,兼收并蓄,不断衍化而逐步规范完善而来的。常德汉剧的唱腔共有高、弹、昆三大声腔和部分民间小曲,现以唱弹腔为主。

  常德汉剧中的高腔又称”草平”,可分南、北两大路子。从它的音调、旋律、表现特点来看,完全是以常德民间音乐及语言为其声腔发展而来的。即使它源出江西戈阳腔,也在继承戈阳腔的艺术形式与特色的前提下,结合常德地区的语言,并根据地方群众的感情、性格、风俗习惯和美学观念,进行了吸收,如傩愿腔、巫腔、渔鼓调、佛教音乐、花鼓、小调等,并受到了青阳腔的影响,形成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曲调。在明万历至清乾嘉年间是常德高腔最为兴盛的时期。

  历代艺人摸索高腔曲牌时,总结出70多种曲牌。共有宫、商、角、徵、羽五种调式的曲牌,多以变宫、清角居多,并有“九腔十八板”,“九板十三腔”等高难腔调。板式可以分为三眼板、一字板、夹板、流水板、散板大体五种。在演唱时由演员发腔,鼓师辅腔接腔。共分散、过、撞板三种形式起唱,放流的句头句尾均唱过板、圆句尾字撞板,这些均为常德高腔板式规范。在腔尾拖音中融合了地方劳动号子(如沅水号子、扎排号子),故宫调式曲牌相比其它高腔要多,这在其它高腔中也少见。打击乐仅与常德、桃源、汉寿三县民间大锣鼓点子同源,超过这三县则大不相同了。武场器乐,专用土锣、大鼓,过去专属本地制作。其基本演唱形式为“一唱众和”与“锣鼓随腔”相结合,还采用帮腔。有俗语曰:“高腔高腔,有腔必帮”,充分说明了帮腔在高腔中之重要性,其帮腔又分唢呐帮腔与人声帮腔,前者用大锣、大钹、唢呐、笛子等乐器;后者用小锣、小钹结合众人声帮和,并有本嗓、边嗓、夹嗓、小嗓等多种演唱方式。

  常德昆腔素与高腔、弹腔合流。每次演出须以昆曲开场领先,称为神(晨)戏。如:大三星、大封箱、八大仙等折均属此类。本地区班社直至解放前夕全属于这一形式。有五声、六声、七声等音阶组成的曲牌,内有变宫、清角部分。念白属于乡语,唱腔圆而字不正。与本地的高腔、弹腔区别很大。可分慢三眼、一字板、流水板、散板等四种板式。打击乐与高腔、弹腔同源。

  如今我们能在民间听到的剧目唱腔均以弹腔为主。弹腔分南北两大腔系,包括南路(二黄)、反南路(反二黄)、北路(西皮)、反北路(反西皮)诸腔调。基本腔和各种板式与京剧二黄大体相同。两大腔系均基于上、下两句台词分为四个腔节反复轮唱、最完整上、下句式须以“一流”为母,派生出板式连套不同音调色彩的腔调。广泛运用的是南路、反南路、北路三种腔调,板式有导板、慢三眼、一流(原板)、二流(流水板)、三流(消眼,即散板)、快打慢唱(摇板)、哭头等。其板眼可快可慢,音符可缩可伸,乃本地弹腔特点之一。无论哪种板式和旋律结构的骨架基本一致。

  其中,南路以“码头慢”三眼见长。另有《关东调》属于生、旦分腔的一种红生腔。气势高昂雄壮、以塑造英_雄人物见长。另有:“肚蛾子”老板头、老半头、南转北、驳子联弹、滚板、哀子等富有本剧种之特色。另有连套派生腔“反南路”,其中创有八句不同旋律的“慢三眼”称“八块屏”。南路平板的旋律多变,板眼灵活。共有新水令、黄八板、来凤腔、高平、正平、佛平、安平等,均不限词格演唱。北路原以呔腔为基础,全台同腔,而上句落“宫音”,下句落“徵音”。弹腔中另有一些很有特色的唱腔,如南反北、子母调、呔腔、丑脚腔、草鞋板等,在其它皮黄剧种中少见。 

  三、结语

  常德汉剧,作为一种中国传统音乐形式,经过数代人的传承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它体现了我国传统音乐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普遍性主要表现为:一是共时性的地方差异。在湖北、广东、福建各地都有汉剧,各地的汉剧与常德汉剧的形式都不尽相同,常德汉剧为多声腔的剧种,二是历时性的时代标志。在文化的长河中,每个时期的常德汉剧有每个时期的特点。从古代“村伶一部”的本地高腔班,到如今的活跃在城镇和乡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专业剧团和乡班,各自带有其时期性的时代烙印,剧目、服装、道具、音乐具明显的阶段性标志,体现出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在如今的舞台上,它继续传播着中国历史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观赏价值,继续满足着广大民众的“需要”;三是兼容性的更新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完善,人们的视觉要求越来越高,常德汉剧面临着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时代的变迁和观众的审美趣味的变化,在剧目、服装、道具、化妆和配器等各方面就得要有很大的改进,以促进它的进一步发展完善。

  作为一个地方性剧种,也有其特殊性。“常德汉剧”处在荆楚音乐文化圈大环境当中,音乐也反映了这个音乐区的地方特色,其唱腔“常德高腔”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常德汉剧“历史活化石”之意义。

  在人类文化价值方面,体现出一种仪式性功能,每次演出之前,都要根据演出的具体目的举行祭台或其它相关的仪式,目的是拜祭“五方星君”,这是一种崇拜自然的仪式行为。在唱戏之前,民间多会有要求戏班进行“拜五方”的祭台仪式,拜者多手拿雄鸡,向着五行(中央为土,东方为木,南方为火,西方为金,北方为水)方位,首拜中央,然后依次由东至北而拜,烧香燃烛焚化纸钱,希望方方皆吉。祭台的时间长短不一,长至三天三夜(笔者于2007年9月15日随桃源县汉剧团在桃源县泥窝潭乡“拜寿”演出,所见的是简单的“祭台”仪式,时间持续十五分钟以内)。

  作为一种文化遗产,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常德汉剧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和其它剧种一样,无可奈何地退出城市的大舞台,跻身在乡镇演出为多。目前常德汉剧在农村乡镇还有一定市场,观众大部分是老人和妇女儿童,但随着工业化进程,其在农村的演出市场必然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对于常德汉剧的改革已经不是靠局部的改进,或一个剧团管理的改革就能奏效的,而是在保留地方特色的前提下,从艺术观念到音乐唱腔、表演方式、舞台美术、剧团管理、市场营销等全方位的改革,这种改革必须有政府和社会的支持才能成功。

来源:《艺海》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