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湖南地方戏剧艺术吸取了中华大地和湖湘文化的生命养分,历经久远、艰难的历史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不同风格特点的19个剧种。
7月至9月,湖南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精选了12台剧目,在北京各大剧院演出。这是湖南首次大规模集中展现具有鲜明特色的湖湘艺术元素、湖南地方戏曲和湖南艺术家风采的舞台艺术展演。
此次展演,将充分展示近三年来湖南艺术创作工作取得的新成果,交流展现湖南优秀表演艺术家的精湛技艺,为湖南戏剧文化走出去搭建更好的平台,扩大湖南文化影响力。
为此,红网特推出《湘戏晋京》系列报道:
湘剧《赵子龙计取桂阳》就是根据《三国演义》《三国志·赵云传》及在桂阳广为流传的赵子龙有关民间传说创作编写的。
通讯员 贺华珍 时刻新闻记者 汤红辉 郴州报道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中华民族有太多关于英雄的记忆,三国时期的赵子龙,不管是在正史还是坊间,都是一位有口皆碑的英雄人物。
湖南桂阳县湘剧保护传承中心的新编大型湘剧《赵子龙取桂阳》,生动地讲述了赵子龙不为利益所动、不贪美色、忠勇善谋、智取桂阳的故事。
郴州市艺术研究所编剧陈蓉评价认为,该剧再现了一位桂阳百姓喜爱的“接地气”的赵子龙。
举全团之力创排新编大戏
在郴州桂阳,赵子龙红了近两千年。
桂阳县素有“楚南名区、汉初古郡”的美誉,是三国经典故事“赵子龙计取桂阳”的发生地。
湘剧《赵子龙计取桂阳》就是根据《三国演义》五十二回“赵子龙计取桂阳”和《三国志·赵云传》及在桂阳广为流传的赵子龙有关民间传说创作编写的。
在郴州,至今仍流传着很多关于赵子龙取桂阳、治桂阳的故事。子龙井、赵公祠等关于赵子龙与桂阳的文化遗迹随处可寻,市面上还涌现出了赵子龙糊子酒、赵子龙白酒、赵子龙辣椒坛子肉、赵子龙甜姜等商业品牌。可见,赵子龙已融入到桂阳人的生活和文化中。
桂阳县湘剧保护传承中心主任谢能姣介绍,《赵子龙计取桂阳》场面大、角色多、专业要求高,大家克服了创排时间长、经费紧张、人员缺乏等重重困难。该剧在台上的角色近70个,而桂阳县湘剧保护传承中心有43人,演员仅20多个。
为了解决人员不足的问题,中心特地从郴州等地的文艺院团借调了20个演员参与排练演出,并从省湘剧院借调了乐队。有些以前从未上过台的幕后工作人员,都在剧中有角色。
为了演好这台大戏,中心还从省湘剧院、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请了两位国家一级演员,对所有演职人员进行了两个月的封闭式培训。
再现了一位“接地气”的赵子龙
“2014年,当桂阳县湘剧保护传承中心主任谢能姣找到我,希望我能为母团写一部关于‘赵子龙取桂阳’的戏文时,我便决定要写一个不同于其他文艺作品里的赵子龙形象,一个桂阳人世代相传的一心只为老百姓的大义英雄——赵子龙。”该剧编剧龚孝雄介绍。
《赵子龙计取桂阳》以赤壁之战后刘备夺占荆州、南郡、襄阳并以此为基地乘胜扩张,于公元209年发兵南征零陵、桂阳、武陵、长沙四郡,调赋税以充军实,积钱粮以固根本为背景。
该剧讲述赵云奉命征讨桂阳,在面对天灾干旱、缺水无粮、百姓遭殃、生存困难和桂阳太守赵范为守城池百般诡计、设置层层障碍的困境时,赵云心怀仁爱,以民生为计,不兴杀戮,从而获得民心,巧妙化解各种危机,最终挖井修渠引水赈灾,大情大义受到百姓爱戴,也让赵范心悦诚服,成功取得桂阳的曲折故事。
在陈蓉看来,该剧再现了一位桂阳百姓喜爱的“接地气”的赵子龙,“《三国演义》中未曾展示的赵子龙的情怀、仁爱、情感都在剧中得以展示,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理念拉近了古人和现代人的距离。除了重塑了赵子龙的形象,还重塑了书中原本着墨不多的樊氏、鲍龙,增加了老祖母的形象。”
坚持传统又有创新
湘剧《赵子龙计取桂阳》经过历时两年的创作、修改,于在2015年4月底正式投排,2015年7月7日举行了首演,取得了圆满成功。
该剧2015年11月参加湖南省第五届艺术节,经过专家严格评审,获得第五届湖南省艺术节田汉新创剧目奖、田汉导演(编剧)奖、田汉舞美奖、田汉表演奖等六项大奖。
导演贺希娟介绍,整部剧完全继承了传统戏曲的程式,保留了戏曲的根和精华。在这部戏里,戏曲的四功五法样样俱全,是一台原汁原味的古典戏曲,但在舞美、音乐、灯光的手法上面,又运用了创新的手法,贴近现代观众,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新发展。
另外,该剧的武戏部分非常多,包括空翻筋斗、刀枪对攻和徒手打斗等高难度动作。为了解决武打专业人员不足问题,桂阳从湖南湘昆剧团借调了12名青年演员,使得全部参演人员达到70名。
该剧在编曲上进行大胆创新,从现场排演效果来看,非常不错。编曲尹堂芳说:“音乐主要以弹腔以主,以高腔为辅,以昆腔点缀,同时还融入了地方小调、少数民族和现代音乐元素。”
湖南省艺术研究院的剧评家谭孝红表示,《赵子龙计取桂阳》无形中将桂阳当地的文化因子融入到剧中。在当今时代,传统戏剧如何做到融古于古、融今于古,既不失本土的、当下的文化,又能做到自然而不牵强、艺术趋向臻美,《赵子龙计取桂阳》无疑都是一个很好的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