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动态
拯救常德花鼓戏

王敏

    2014年12月29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新书首发式在市城区芷园宾馆会议室举行,常德花鼓戏省级传承人杜美霜历经3年主编的上下两册《常德花鼓戏集成》正式面世,为常德花鼓戏的传承与发展撒下希望之种。

    当天,本土文艺界人士数十人聚集一堂,抚书畅谈常德花鼓戏,忆往昔之辉煌,虑当下发展之困惑,展未来希望与信心。

    常德花鼓戏能否“枯木逢春”,迎来新生?这是每一位关心家乡文化的常德人都极其关注的话题。

    本土观众依然喜爱常德花鼓戏

    常德花鼓戏是极富常德特色的地方剧种,最早的可靠记载在清代中叶,它流行于沅水、澧水流域以及湘北鄂南毗邻地区。

    常德、桃源、汉寿一带,俗称其为“灯戏”和“喀喀戏”,津市、澧县、临澧一带叫“花鼓戏”,石门、慈利、大庸叫“杨花柳”、“柳子戏”或“下河戏”。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常德花鼓戏曾迎来一次辉煌期。1979年,常德县花鼓戏剧团上演由《红楼梦》改编的花鼓戏《尤二姐之死》,在常德地区戏剧会演中捧获8项大奖,夺得团体冠军,并于次年摘得湖南省首届戏剧节传统戏一等奖,在长沙连演1个月,引起轰动。1986年,大型现代花鼓戏《嘻队长》演进北京中南海怀仁堂。

    随着改革开放的热潮,常德花鼓戏逐渐被冷落,民间少有演出。鼎城区花鼓戏剧团更是在常德丝弦艺术团的耀眼光芒下逐渐式微。2008年6月,常德花鼓戏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常德花鼓戏真的没有观众了吗?69岁的常德花鼓戏国家级传承人杨建娥不相信,“只要我们认真传承、普及,坚持‘二为’方针,群众就不会抛弃我们,常德花鼓戏这朵奇葩就不会枯萎。”

    事实证明,本土观众依然喜爱常德花鼓戏,对其假嗓翻高八度唱句尾的独特唱法——“金线吊葫芦”充满怀念。

    2013年5月13日,沉寂多年的常德花鼓戏又回到观众中。鼎城区花鼓戏保护中心精心排演4场大型古装常德花鼓戏《花打朝》、《卖妙郎》、《巧点鸳鸯》、《打芦花》,1台现代花鼓小戏《过生日》、《人怕出名狗怕叫》、《春雨》等,在鼎城区文化中心连演一周,场场爆满。

    观众从黄土店、港二口、长岭岗等周边乡镇闻风赶来,剧场里里外外的观众挤了个水泄不通。“几十年没看花鼓戏了,想不到还是这么好看!以后就是收门票,我也要来看。”许多老戏迷动情地说。

    “从服装、道具到灯光、布景,舞台跟进了时代,演员有老、中、青,结构齐全,演出效果极好。”作为总导演,杨建娥指导排练,前前后后忙了2个多月。听到老百姓的夸赞和鼓劲,她觉得再苦再累都值了。

    2014年11月12日晚,与常德戏迷阔别20年的大型传统花鼓戏《恩仇记》重新搬上市文化馆舞台,颇受好评。该戏由常德花鼓戏省级传承人杜美霜导演,鼎城区花鼓戏保护中心历时3个月精心排演,讲述了男主人公在法与恩之间抉择,最终选择斩杀恩人秉公执法的经典故事。此次展演中,一批青年演员崭露头角。

    在高科技舞台的映衬下,《恩仇记》光彩依旧,台下不时响起叫好声。老戏迷木老伯连连感叹:“这戏演得正宗呢!”他清楚地记得,20多年前在村里场坪的老戏台子上看过几次老花鼓戏《恩仇记》。

    传承常德花鼓戏 使命在肩

    近日,《常德花鼓戏集成》的面世,又一次燃起常德花鼓戏的希望,引发人们对常德花鼓戏传承的思考。

    “作为常德花鼓戏省级传承人,我有责任将它传承下去。”杜美霜自1979年跟着戏班下乡唱戏,对常德花鼓戏情深意厚。

    面对当下戏剧市场的不景气,杜美霜心有忧虑:“许多好本子流落民间,再不拯救,就会失传。”这个弱女子毅然挑起了重担,深入民间巷陌,遍访民间艺人,搜罗花鼓戏剧本。

    令杜美霜印象深刻的一次是,她在医院寻访到一位70多岁的老艺人,卧病在床的老人边打点滴边断断续续口授剧本,并让杜美霜下次再来,“我这里还有不少剧本呢!”可是,当杜美霜再次来看望老人时,老人竟已不在人世。老人临终前还特意交待后人,将剩下的几个剧本一一交给杜美霜,让常德花鼓戏得到传承。

    民间艺人的行动鼓舞着杜美霜在这条拯救路上前行,3年里,再苦再难她终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当《常德花鼓戏集成》得以付梓出版,她松了一口气,终于可以给前辈们一个交待了!

    《常德花鼓戏集成》共集结109个常德花鼓戏剧本,多为弘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如传统剧目《孟姜女》、《槐荫会》褒扬忠贞不渝的爱情;《十五贯》、《尤二姐》、《孟丽君》等,歌颂断案如神的清官、巾帼不让须眉的古代女子,同时对社会丑恶予以贬斥;《打豆腐》、《幺儿媳妇当家》、《闹酒馆》等,展现常德的民间智慧,幽默风趣。

    拯救之路远远不止于此,束之高阁的剧本,终不能让戏剧重焕光彩。

    “《常德花鼓戏集成》的市场收藏价值远远不及其现实意义,当下常德许多民间剧团急需好剧本,这本书来得很及时。”本土编剧万家煌说到一个故事,临澧一对70多岁的夫妻演员,常年被民间剧团请去排戏,但苦于没有好剧本可排,得知《常德花鼓戏集成》出版,他们四处托人求得一套,如获至宝。

    首发式上,杜美霜表示,将于2015年百团大赛启动仪式上,为每个参赛的民间剧团赠书2套,力争让常德花鼓戏在民间遍地开花。

    拯救之路远而艰 需多方努力

    拯救常德花鼓戏,路远且艰,仅靠一两位传承人的努力,力量远远不够。

    面对常德花鼓戏人才的青黄不接,杨建娥不时感到忧虑,“现在还不重视的话,再过5到10年就真的失传了。”

    如今,常德花鼓戏的传承呈现严峻形势:能演戏的中年演员不过七八个,青年演员以演常德丝弦为主,缺乏常德花鼓戏功底,传承热情不足。

    “人才上可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灵活机制。当年剧团的演员还有一批,现在艺研所等文艺战线上,可将他们引进来,整合资源,搞好传承。”杨建娥建议。

    “非遗的保护、传承,需要各级政府的重视,在配套经费上给予支持。传承保护工作的经费不足,极大增加了我们申报国家相关补助项目的难度。”鼎城区花鼓戏保护中心主任朱晓玲说。

    拯救传承路漫漫,信心希望永不丢。杨建娥认为,“相比常德丝弦,常德花鼓戏有完整精彩的故事,如果将它做起来,搞好剧本创作与编排,其上座率可以预见,前景是看好的。”

    朱晓玲透露,明年,鼎城区文化中心剧场将每周上演一场花鼓戏,满足群众需求。未来5年,鼎城区花鼓戏保护中心将移植《生死牌》等3至5台传统大戏;传承本土创作、产生影响的花鼓戏,如《嘻队长》、《尤二姐》等;总导演杨建娥对常德花鼓戏传统小戏、折子戏、地花鼓小调等二三十个经典唱段录制影像,边演边传授中青年演员;杜美霜将编排《状元与乞丐》等2部大戏。

    常德花鼓戏《巧点鸳鸯》。

    常德花鼓戏《恩仇记》。

    常德花鼓戏《卖妙郎》。

    常德花鼓戏是绚烂多姿的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是极富常德特色的地方剧种。近日,随着大型传统花鼓戏《恩仇记》重现光彩,上下两册《常德花鼓戏集成》崭新面世,再次唤起常德人对花鼓戏的美好回忆,更唤醒人们保护、传承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与使命。

来源:《常德日报》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