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韵三湘,欢乐浏阳
1889年5月30日,在浏阳的一个书香门第,诞生了一位日后在话剧、戏曲、舞蹈、电影等诸多领域作出了重大贡献的艺术家——欧阳予倩。
他将毕生贡献给了民族艺术和现代戏剧事业,全身心致力于民族艺术与世界通俗文化之大统与大同,开创了中国现代舞台艺术新的纪元。
时隔百余年,大师的艺术精神、大家风范仍长存于山城浏阳。9月20日至9月22日,为纪念欧阳予倩诞辰125周年、欧阳山尊诞辰100周年,浏阳市将以“雅韵三湘·欢乐浏阳”为主题,举办首届欧阳予倩戏剧艺术节。
届时,“戏迷大舞台”、“大师铸精魂”、“共叙梨园情”、“百姓欢乐汇”、“杂技精彩秀”等5大活动陆续开锣,以进一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为广大群众和戏迷带来一场文化艺术盛宴。
“大师铸精魂”感受大师艺术人生
家乡人民一直为拥有欧阳予倩、欧阳山尊这样伟大的戏剧家感到骄傲和自豪。
有关部门先后维修了欧阳予倩、欧阳山尊的故居,迁移和重建了欧阳中鹄墓,并正在计划维修刘人煕墓。2004年11月在浏阳市区建起了占地20.5亩,总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的欧阳予倩大剧院。这座以大师之名命名的大剧院,现已成为了浏阳重要的文化阵地。
现在,浏阳人民又多了一处瞻仰大师风采的场所。9月21日下午3点,作为此次戏剧艺术节的重中之重,欧阳予倩生平陈列室揭牌暨话剧社成立授牌仪式将在欧阳予倩大剧院前坪举行。
届时,走进陈列馆,阅过图片、资料、物件,欧阳予倩生平事迹仿佛历历在目,大师卓越不凡的艺术人生将影响一代又一代浏阳人。
“共叙梨园情”:传承大师精神
欧阳予倩是闻名于世、青垂于史的戏剧大师。他一生编、导、演的话剧、京剧、默剧等剧目共156出,电影等17部,著述论文、评论、随笔258篇,演剧无数。每一部作品都能够引起轰动的效应,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能够以文学艺术作品来激励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斗志。
9月21日下午3点半,“共叙梨园情”——传承欧阳予倩艺术精神座谈会,将邀请欧阳予倩、欧阳山尊亲属、省内外戏剧专家和文艺界知名人士,共同缅怀欧阳予倩、欧阳山尊两位艺术大师,追忆其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并就如何传承大师艺术精神开展学术交流。
座谈会上,嘉宾将研讨和总结欧阳予倩先生对当代中国戏剧如何创作精品、出人出戏、传承发展、与时俱进所给予的启迪和实践意义,进而激励更多的优秀艺术工作者,继承老一辈艺术家为推动民族文艺事业执着奋斗、珍爱艺术事业、潜心戏剧艺术的敬业精神,勇于开拓创新、敢于超越前人的艺术追求。
“百姓欢乐汇”:“乐”了浏阳百姓
“我这里将海哥,好有一比呀。”
“胡大姐——哎。”在1984年春晚的舞台上,姜昆和李谷一分别扮演“刘海哥”和“胡大姐”共同表演了《刘海砍樵》中的“比古调”唱段,使得湖南地方曲种花鼓戏名噪一时,《刘海砍樵》几乎成了花鼓戏的代名词。
在9月21日晚上7点半的欧阳予倩大剧院,观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戏剧、京歌、山歌、舞蹈、湘剧接连上演,一台荟萃古今艺术、形式不拘一格的综艺晚会“百姓欢乐汇”——浏阳市首届欧阳予倩戏剧艺术节综艺晚会即将欢乐送达。
“杂技精彩秀”:如梦似幻杂技之魂
欢乐接连不断,精彩还将在9月22日延续。当晚8点,在欧阳予倩大剧院剧场,湖南省杂技团将带来大型多媒体梦幻杂技剧《芙蓉国里》专场表演。
绸吊旋转、抖空竹、骑独轮车、柔术表演……全剧以厚重的湖湘文化作为载体,以湘魂,湘韵,湘情为表现形式,通过“农耕文化”、“民本思想”述湖湘之情,以创意奇特、古今融合,塑杂技之魂。
在《芙蓉国里》剧目中,观众们不但能欣赏到难得一见的杂技绝活,同时还能品味到湘绣、烟花和女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在短短一个多小时时间里,从远古洪荒穿越千年来到现代大都市。
“戏迷大舞台”让戏迷过足戏曲瘾
“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雪花飘飘年来到……”在9月20日晚上7点半,伴随着耳熟能详的经典旋律,《白毛女》、《雷雨》、《大红灯笼高高挂》等名剧片段将轮番在浏阳河广场上演。
此外,颇具地域特色和本土亲和力的花鼓戏《浏阳花儿》、融入新式唱腔的戏曲《国色天香》也将让戏迷的耳朵过足瘾。
记者从活动组委会获悉,本次戏迷大舞台分为定向邀请赛和现场即兴赛两种方式,围绕歌剧、舞剧、话剧(含音乐剧、课本剧等)、戏曲四大类表演形式进行,作品更是贯彻中外古今、横跨经典通俗,男女老少雅俗共赏。每个作品均为限时8分钟的选段,由专家评委及大众评委进行现场点评评分。
欧阳予倩生平大事记
1889年5月30日(农历光绪十五年五月初一),生于湖南省浏阳县一个仕宦之家。
1902年冬(13岁),赴日本求学。
1906年(17岁),与刘韵秋结婚。
1909年(20岁),与吴我尊合演京剧《桑园会》,这是他的第一次京剧演出。
1916年(27岁),自编自演“红楼戏”多个,达到了很高的造诣,得到了“南欧北梅”之声誉。
1921年(32岁),与沈雁冰、郑振铎等组织“民众戏剧社”。
1926年(37岁),编写了第一个电影剧本《玉洁冰清》,并饰其中一角,从此步入影坛。
1927年(38岁),编导影片《天涯歌女》。
1929~1931年(40~42岁),主持广东戏剧研究所的工作。
1933年(44岁),到法国、英国、德国、苏联等国考察。
1935年(46岁),编导第一部有声片《新桃花扇》。
1937年(48岁),参加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在上海租界内组织“中华京剧团”。
1939年(50岁)9月,举家二度离港入桂,主持广西戏剧改进会。
1940年(51岁),广西省立艺术馆在桂林成立,被任命为馆长兼戏剧部主任。
1941~1945年(52~56岁),在桂林从事桂剧改革,编、导了大量爱国抗敌戏剧作品。
1949年(60岁),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
1950年(61岁),中央戏剧学院在京正式成立,任第一任院长。
1954年(65岁),参与第一部宪法的制定工作,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55年(66岁),12月5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6年(67岁),中国实验话剧院成立,兼任院长。
1959年(70岁),当选为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录制最后一张唱片。
1960年(71岁),当选为中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
1962年(73岁),因患心脏病于9月21日14时12分逝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