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动态
“我们做非遗保护,不能局限在博物馆里”

邹伯科

  这个酒,我保证你们从来没有喝过的!”2014年4月30日下午,在郴州市安仁县城关镇陈赞文家做客,这位年过花甲的老汉随后取出一截竹筒,粗看与湘西的竹筒酒无异,但随后倒酒却费了一番工夫。原来,陈赞文的酒是在数年前灌入新生的竹笋里,随之长成竹子,可谓天衣无缝,需钻出酒孔,“这是祖上传下来的老法子,喝了补身体”。从严格意义上讲,这种“老法子”即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这种酒不是。

  所以,喝了一杯湘西的酒鬼酒、吃了一块长沙火宫殿的臭豆腐,千万不要觉得自己懂得它们的“非物质文化”,只有知道大概怎么制作它们,才算是略通皮毛。更直白地讲,要了解像长沙这样一座城市的过去,除了要知道潮宗街、天心阁,还得知道那时的人们是如何过日子,如到何处买菜、何处消遣,如果说前者属硬件的物质文化,那么后者则是软件的非物质文化。在非物质文化中,有一部分已经作古,有的则遗留至今,就成了遗产。

  “非遗”可视作囊括我们以前如何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娱乐消遣、生老病死的传统生活样态。对这些遗产,我们只愿意保护、传承其中的一部分,原因各有不同,有的制成标本供研究,有的权当怀旧,有的则希望借此发财。

  即便如此,进入保护名录的“非遗”数量庞大,湖南省县级非遗保护名录达3000多种。这若是一种泛滥,那是因为我们的生活在过往的一百年里太过激荡和破裂。如果期望它们能得到真正的保护和传承,我们的生活样态不应再被外界强行打破、或遭硬生生的切割,而是良性地进化。

  湖南有近3万个“非遗”资源,传承人多数为年迈老者,有的甚至后继无人

  2014年4月初,溆浦县葛竹坪镇山背村的26岁女孩奉兰香一度成为新闻人物,她在湖南省第三批省级“非遗”普查中,成为全省最年轻的传承人。奉兰香出生于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铜钱坪村的一个普通瑶民家庭,母亲是祖传的《花瑶挑花》第二十九代传承人。奉兰香自幼耳濡目染母亲挑花作品,7岁时开始学习挑花,然后逐步掌握母亲的挑花技艺。

  奉兰香被人们热议,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非遗”传承人多数为年迈老者,有的甚至后继无人,少有年轻人愿意从事。以湘西土家织锦技艺为例,虽然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其发祥地、湘西龙山县的土家织锦传人刘代娥而言,情况即是如此。刘代娥所在的苗儿滩镇捞车河村被称为中国土家第一村,村里有近500台织机,但大多数处于“停机”状态。村里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土家织锦面临失传。

  事实上,刘代娥所在的村寨是当下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而土家织锦所处的现状也是全国普遍性的事实。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省文化厅提出了“贯彻十八大精神,建设文化强省”的要求,并协同湖南师范大学、吉首大学、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等单位,在2013年3月成立了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中心,希望以此整合学术资源,发挥引领示范作用。随后11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在省艺术研究院挂牌成立,着重对全省“非遗”展开研究、普查等。

  因为较好的传统文化生态,湘西是全省唯一施行“非遗”整体性保护的地区

  2014年3月25日晚,在湘西保靖县夯沙乡夯吉村,龙承道在吃晚饭之时,接到邻县古丈陌生女人打来的电话,随即扔掉碗筷,和对方在电话里唱了近1个小时的苗歌。这与人们熟悉的情景演出完全不同,苗歌在当地并不需要特定的场合和时机,完全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之中。在这个村寨,人们依然过着世代相传的生活。

  与之类似的,受山势阻隔,湘西的许多村寨至今保存较好的传统文化生态。在吉首市坪朗村,村民至今还保持着原生态的赶边边场、拦门酒等风俗,还有苗族银饰锻制、苗绣和苗族花带编织等非遗和民间技艺。尤其是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这里都要举办盛大的跳花节,数千苗民着苗装、戴苗饰,打苗鼓、唱苗歌,很是热闹。

  去年11月,在坪朗村,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64岁的第二代苗族鼓王石顺民,表演其代表作《庆丰收》。整个过程被作为“湘西苗族鼓舞”进行了原生态环境下的数字化录像存档。这是湖南省的第一个数字化保护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作为全国实施第一批数字化保护试点工程,湘西成为第一批全国13个试点之一,也是全国仅有的2个地市级非遗项目数字化保护试点之一。

  4年前,文化部批准设立“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湘西成为全国12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之一。对传统文化生态的一种整体性保护方式,即在一定范围区域内,对于某种有地方特质的文化,通过政府投入、社会参与,进行整体规划和保护。

  湘西的8个县市分别都有一个像坪朗村这样的村子。据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黄青松介绍,该州根据实际情况,在8个县市分别确立1个整体性保护试点村寨,制定3年实施方案。相比以前侧重对非遗技艺、非遗传承人和非遗作品的保护,湘西加大了对“非遗”的文化土壤和社会环境等进行系统和整体性保护。在一些地方,政府甚至还会尝试用资金补贴的方式鼓励民间嫁娶活动延续传统风俗。

  抢救性保护,除制成标本之外,也可活态传承

  2013年10月31日中午,在汝城县永丰镇先锋村的何氏祠堂门口,作为“音乐队”的一员被请来参与白事,年约20岁的周芳丽化淡妆,手抓麦筒,用带点悲伤的调子唱着“浏阳河,拐过了九道弯……”。在一些老人看来,在延续古老的丧葬习俗中,这些喧闹的场面本属于哭丧。而在湘西的永顺、古丈、保靖等地,尽管哭丧歌已作为“非遗”,以采集样本的形式保护下来,但它们在乡间的丧葬场面也已不复当年,哭丧的人越来越少,其所具有的仪式感也在消解。

  但是,没有多少人会为哭丧这一习俗消失而感到痛心疾首。正如,当湘西的水陆交通巨变之后,酉水河里的船歌不再;蔡伦古法造纸技艺势必落后于现代制纸技术,岳州扇在现代家用电器的包围下只能用来把玩。以它们为代表的,与生产、劳作、家居等相关的“非遗”,因为社会在进步,其实用价值不可避免地落后于人们的需求。它们对于当下的意义,在于为我们提供了过往生活的一个样态,充当标本,因而多数被抢救性保护下来。

花鼓戏《补锅》。花鼓戏是生活气息浓郁的地方小戏剧种。由于流行地区不同而有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醴陵花鼓戏等六个流派之分。图/肖克

衡山皮影戏,它荟萃了剪纸、窗花以及地方戏、口技等艺术形式,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  图/彭斌

安化黑茶。其千两茶制作技艺在2008年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彭国兴

  同样是濒临消亡,在制成标本之外,被抢救保护的“非遗”

  还有另一种可能:重新和发展,活态传承。2013年8月,湖湘地理在湘南桂阳寻访古祠堂,多处祠堂内的古戏台上遗留有关于唱戏的文字,如唱戏时间“道光三年某月”、戏台班子“德庆班”、戏曲剧目“武松杀嫂”等。湘昆是湖南地方大戏剧种之一,与南方的苏昆、北方的北昆同源。作为湘昆发祥地之一,桂阳湘昆已有600余年历史,2008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传承发扬湘昆,桂阳一手抓人才培养和剧目创作,一手抓设施平台建设。每年还划拨专项经费,完成了140余个传统剧目的编排演练,其中《一天太守》获得首届全国戏剧文化奖优秀剧目奖、优秀演出奖、编剧奖金奖、技导奖金奖等10个奖项。此外,当地还投入1000万元,建设“非遗”保护传承中心,内设桂阳湘剧、昆曲研习所,实物陈列厅、数据库等。

  可以预见,在不远的未来,包括湘昆在内的湖南传统戏剧得到良好的活态传承,它们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将焕发新春。与它们相似的是,另一些数量可观的“非遗”项目在生产性保护下,融入了新时代。

  生产性保护,“只有依托市场,才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新的活力”

  2014年“五一”假期里,数万人涌入长沙火宫殿,不惜排长队苦等,只为尝到各式可口小吃。从某种意义上讲,在湖南“非遗”界,火宫殿小吃制作技艺名头最响,它随南来北往的食客深入人心、广为传播。实际上,“非遗”所涵盖的门类中,食品类最富有生命力。在最新的湖南省国家级“非遗”项目中,武冈卤菜、保靖松花皮蛋、酒鬼酒、古丈毛尖茶、安仁元宵米塑、十三村酱菜、永丰辣酱、长沙玉和醋、保靖雕花蜜饯、邵阳手工榨油等分门别类,可谓柴米油盐酱醋茶一应俱全。

  相比生产劳作、娱乐消遣,吃饭既是大事,“民以食为天”,也与生产力之高下关联不大,更无关封建迷信,它们在人们的舌头味蕾里根深蒂固,不仅不会断然消亡,反而更会受追捧,经久不衰。以此看来,我们保护这些食物的制作技艺,是保证对其的味觉记忆,它们因而被代代沿袭,名正言顺地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它们若要进入政府认可的保护名录,不一定理所当然,甚至有争议。

  有一种观点认为,食品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因背后牵扯的商业利润,都应该延缓申报。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国家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冯骥才曾指出,在全国非遗项目的申报过程中,饮食类可谓“疯狂上马”,他对某些饮食项目的“申遗”持保留意见。但对于政府而言,文化的建设,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2013年末,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高级研修班在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成功举行,主题是“传统技艺与现代产品”,对湘绣、土家族织锦、苗族银饰锻制、浏阳花炮制作、长沙窑铜官陶瓷烧制等的未来发展作出思考。此前的6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湘绣产业发展新趋势的高峰论坛在长沙举行。近年来,长沙市开福区斥资5亿元对沙坪湘绣进行全方位市场运作,沙坪湘绣成功取得“国家地理标志”商标注册。

  对这一品牌化的过程,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教授高丙中曾接受媒体采访称,位列“非遗”保护名录后,具备商业价值的项目因此名利双收。但保护“非遗”,就是要让它服务于现代生活,全社会共享,脱离了老百姓生活,仅藏在博物馆里的“非遗”真的有意义吗?

  这一观点,得到了湖南省文化厅厅长朱建纲的认可,以传统医药为例,他认为传统医药核心技艺应在生产实践中得到传承,使其有可持续传承的动力。“越是活态传承,越有生命力。我们做非遗保护,不能局限在博物馆里,只有依托市场,才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新的活力”。

  名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是这样界定的:“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数据

  据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副主任周志勇介绍,目前湖南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项目29162个,其中,桂阳湖昆剧和汨罗江畔端午习俗作为昆曲和端午节捆绑项目,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另有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99项,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76人;省级非遗名录项目220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36人;市级非遗名录项目690项、县级非遗名录项目3012项。

来源:《潇湘晨报》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