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动态
圆兰花之梦

丛兆桓

  6月15日,首届全国昆剧青年演员交流演出大会在京举行,历经半月,胜利闭幕。这是由文化部艺术局、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文艺部、北京市文化局和中国昆剧研究会联合主办。江苏省文化厅、浙江省文化厅、湖南省文化厅、上海市文化局和苏州市政府协办,北方昆曲剧院承办的一次昆剧界的盛会,来自郴州的湖南湘昆剧团,杭州的浙江京昆艺术剧院、南京的江苏省昆剧院、苏州的苏昆剧团、上海的上海昆剧团和北京的北方昆曲剧院等6家专业昆剧演出院团以及中国戏曲学院、日本昆剧之友社共8个参演单位,选派出96名18至35岁的优秀青年演员,通过64出传统折子戏的表演,展现了跨世纪的一代昆剧接班劲游族的艺术风姿,经15位专家评委审慎评选后,在闭幕式上为6位兰花新蕾、7位优秀新蕾、8位兰花之友,31位兰花表演奖,31位优秀表演奖,12位最佳表演奖颁发了获奖证书和兰花奖牌。

           “功透髓外” “状元郎”

  这次兰花最佳表演奖夺魁的是湖南湘昆剧团的张富光,他演出的角色恰恰也是一位夺魁的状元郎——《荆钗记》中的王十朋,张富光刻苦学艺,行兼文武,历经匡升平、周传瑛、沈传芷亲授,蔡正仁、汪世瑜点拨,终被俞振飞先生破格收为关门弟子。他不仅能演许多湘昆传统剧目如《荆钗记》、《白兔记》、《追鱼记》等,还演出新编湘昆历史剧《一天太守》、《雾失楼台》等,要被湘剧院借去演湘剧,扮演《唐太宗与魏征》之唐太宗。此次除参赛剧目官生戏《见娘》外,还在专场中演武小生戏《抢棍》和穷生戏《拾柴》。阿甲先生曾称赞他的表演“功透髓外”。他曾在湖南省得过各种奖项,今年再度以其雄厚实力向“梅花奖”冲击。人们常说“昆剧是宫殿艺术,封建士大夫的消遣品”。然而,在远离京城的南疆一处的边远贫困山区,却绽开着湘昆这样一片艺苑,并涌现出首届兰花状元张富光,还有获优秀表演奖的傅艺萍、罗艳等,实属难能可贵。

                        清纯秀雅小王芳

  苏州的苏昆剧团,是举步艰难的兼演苏剧、昆剧的剧团。几十位执著的演、职员一直在艰苦奋斗、惨淡经营。《窦娥冤》、《荆钗记》、《花魁记》、《钗头凤》、《五姑娘》等新、老昆、苏剧目,皆受到省内外好评,近年曾出访日、意、港等国家和地区,培养出王芳、杨小勇、陶红珍、王如丹、宋苏霞等一批优秀的青年骨干。此次王芳一曲《寻梦》,以其清纯秀雅的气质、委婉略带苏味的唱腔、细腻较准确的内心刻画,赢得了多数观众和评委们的首肯。

                          丹墀折桂王振义

  出生于京郊山区的憨厚小伙子王振义,自己都没想到竟获得了首届兰花金奖“探花”的殊荣。他1982年考入北昆学员班,“坐科”7年,先后随满乐民、马玉森等老师学文武小生,后又得南昆汪世瑜、石小梅等名小生指教。近年在新排《琶琶记》中担任主角蔡伯喈,经蔡瑶铣提携、带演、技艺大进。这次参演的《连环记·掷戟》之吕布,那俊美的扮相、英武的气质显示了他是可造之才。

                      南国丽娘成双结对

  孔爱萍和徐云秀是南京昆坛两个新秀,张清娴、张继青、张洵澎教孔;姚传芗、张继青教徐。二人传统功底扎实,在《还魂记》、《白罗衫》、《桃花扇》、《赵五娘》、《唐伯虎传奇》等大戏中都担纲主演。此次二人分别以《游园·惊梦》和《痴梦》、《还魂》的精湛表演,双双获得兰花最佳表演奖。

  杭州的张志红和苏州的王芳,则皆因在《寻梦》中出色地刻画了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而名列金榜。志红天生丽质,娟秀俊美,舞姿袅娜,歌喉莺啭,明眸流盼,光彩袭人;而王芳却富于悲剧气质,素朴天然,演来身心入戏,一对小丽娘风格不同,但同样令人称羡。

                        柯军、国生竞献绝技

  昆剧武戏,素以北方见长,但此次交流演出名添“壹甲”的武生,却是江苏的柯军和浙江的翁国生。他俩都在传字辈老师教导下打下了厚实的基本功,后经张金龙、沈斌等老师培训,加上自己的苦练苦钻、兼收并蓄,终于有了上乘表现:国生的《飞虎峪》勇猛峭拔,绝技迭起,充分发挥其武舞身段的形体语言技巧,突出刻画了一位少年英武、胆艺过人的安敬思。而柯军却以南派《夜奔》的帅、脆、俊、猛,艺惊四座。在他进军“梅花奖”的专场演出中,更以长靠戏《伐子都》和老生戏《访鼠测字》的表演,显示出他文武昆乱不挡、唱做翻打俱佳的全能型演员素质。

                 择严师,泪送慈母的刘静

  听说要举行青年演员交流演出,老教师们都像自己要考试一样忙起来。北昆的练功房从拂晓到深夜都有人排队抢地毯。刘静的父母由山东老家来看望爱女,中午骄阳似火,母亲已做好饭菜,刘静说:“爸、妈,你们先吃,就这会儿练功厅有空,我再去练练,一会儿就回来。”父母哪里吃得下,悄悄跟到练功房。但见那粗粗的“靠绳”,深深勒进女儿胸部,汗水,充当着她的护发乳、润肤露……母亲忍不住流下痛心的眼泪:“静儿:咱们不干这行了好不好?”刘静微笑着安慰母亲:“没事儿的,我体质好。其实,从10来岁我就是这样生活过来的。”练完功,该吃饭了。父母却噙着泪花看着疲惫的女儿,咽不下饭去。为了摆脱亲情的干扰,刘静狠心挥泪把慈母送返家乡,投身在孔昭这位不知疲倦也不许学生稍有懈怠的严师管教之下。类似的故事何止刘静一家。这只是众多为艺术牺牲奋斗事例的一则。尽管青年们的表演还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缺憾和不足,我们又怎能不为他们的敬业精神所感动呢。

                        昆剧武戏的丰收

  这次交流演出中,北昆的《天罡阵》、上昆的《雁荡山》都得了集体演出奖;优秀新蕾谷好好和江志雄的《挡马》、丁芸的《扈家庄》、陈钰的《三战张月娥》,无不渗透着王芝泉老师的心血与风范。浙昆《请神捉妖》饰九尾玄狐的孙晓燕,武功娴熟,靠旗出手等高难动作完成得很出色。南京的双胞兄弟单小清、单小明,不论严寒酷暑,日日苦练,20年武功不负苦心人,行分一生一丑、跟斗一左一右,尤在《三岔口》中二人配合默契、珠联璧合。此次分别以《问探》和《洗浮山》参赛,表现出勇攀高峰的敬业精神。《洗浮山》属京剧武生“八大拿”的戏,难度系数较高,单小明能在技巧、身段、表演、节奏等各方面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准,且以京剧剧目拓宽昆剧表演路数,也是很有意义的实践。又如北昆杨光的《挑滑车》、陈海的《嘉兴府》,做法可谓不谋而合。摔打花脸戏因其苦累而带冒险性,舞台上日渐稀少,我们应特别鼓励“武净”行。杨帆的《夜奔》纯系北派风格。侯少奎继承乃父“活林冲”衣钵又传授给杨帆、杨威等,演出时少奎亲临把场,化妆挂剑……,他深为有接班人而感欣慰。但,侯家另一类红净戏《刀会》的关羽,《送京》之赵匡胤,又由谁来接班呢?从全国一盘棋来看,莫优于浙昆的程伟兵,他获金奖虽是因演《逼休》之朱买臣唱做俱佳,但从他的身材、嗓音、扮相、表演综合看来,似更适于接下北昆少奎之班。

                    红梅艺贯京、昆、梆

  最佳表演榜上,有两位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学生。史红梅原是山西北路梆子演员,在省内几度获奖,考入戏曲学府深造,前年在全国京剧青年会演中以《打神告庙》获优秀表演奖。这次全国昆剧青年会演,她又以《贞娥刺虎》获最佳表演奖,从而成为梆、京、昆三栖三优的多面手。张威是辽宁青年京剧团的演员,在中国戏曲学院师资班进修,一曲《痴梦》,名登金榜,还有汉剧演员、“梅花奖”得主邱玲,湖北省京剧团的山东姑娘吕慧敏,表演系青年教师赵璐群等都热情洋溢地参加了演出,为本次大会增添了光彩。老专家们认为,梅兰芳等老艺术家多是由于有着深厚的昆剧基础,才成为一代宗师。那么今天,提倡各个剧种的青年演员都来学习和掌握部份昆剧基础表演剧目,岂不是一件意义深远的大好事!我们赞赏中国戏曲学院广开昆曲课的明智决策,对沈世华、宋丹菊等老师的辛勤劳动,应予充份肯定与表彰。而且建议学府今后应坚持、巩固、扩大、深入教授昆剧艺术。

                  昆剧会成为国际性艺术吗

  北昆另一位张玉雯老师,几年来,精心辅导着一批日本学生。这次会演中前田尚香等8位“日本昆剧之友社”的代表为来京参演,被扣罚了工资甚或要冒被解雇的风险。他们克服语言、唱法、动作、生活习惯等种种困难,一字一腔地学,一招一式地练,终于学会20余出昆剧,能演四、五台晚会,而且有文有武,行当齐全。他们的参加使交流演出带有国际性。可惜原拟参演的香港和澳大利亚昆剧代表队因大学毕业考试而未能成行,但我们有信心期待着下一届会演,不但有“日昆”、“港昆”、“澳昆”,而且还将有“美昆”、“法昆”、“德昆”、  “加昆”、“韩昆”……来京相聚!

                      缺憾不足切莫忘

  首届昆剧青年交流演出是酝酿很久而仓促上马的,尤其宣传和组织工作起步迟缓;参赛演员多而行当不全,净、末、丑较少而老旦、彩旦行几无;剧目互相重复较多,如四组《痴梦》,三组《游园》;南方北方竟无一人报演《十五贯》和《李慧娘》,而这两出戏标志着昆剧的最后一次兴亡变换,也是近代戏剧史中的重要篇章。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一出戏又导致剧种一度销声匿迹,然而许多青年演员不但不会演,且对此一无所知。

  学术研讨会上,专家们对昆剧的继承与发展、改革与创新、现状与未来、唱念与形体等等问题,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有许多不同观点,甚至是针锋相对的争辩。但是,对这次活动的成就、收获与意义,却是一致肯定与赞扬的。全国800名昆剧从业者通过交流演出相互更了解、更团结了。特别是对青年一代的鼓舞、教育是巨大深刻的。坚定其艺术理想、巩固其事业心,凝聚起昆剧跨进21世纪的接班人队伍,使他们更加勤学苦练、尊师爱友、提高素养,满怀信心地迈步前进,这就是首届昆剧青年会演的主旨。

                     兰花之梦 绚丽多彩

  90年在杭州、91年在上海、92年在昆山、93年在苏州历次昆剧研讨会上,我们都提出了全国昆剧青年会演的梦想和建议,终于在94年如愿以偿,圆了千百万昆剧从业者、研究者、爱好者、支持者这一美丽的兰花之梦!

  但,这只是第一个梦。下一个,应是“全国昆剧古典名著会演暨国际性学术研讨会”。第三个梦,将是昆剧改革、创新剧目的全国性会演。还有一个梦,那便是从欧阳予倩到张庚、郭汉城都曾有的夙愿——幽香遍野、繁花似锦的中国昆剧节。

  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流传400余年。我们这一代的第四个“兰花之梦”必将伴随着它的中兴、发展,昂首迈向二十一世纪。

来源:中国戏剧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