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动态
保护珍稀剧种先从了解开始

孟菁苇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珍稀剧种展演暨学术研讨会”在京举办,专家呼吁——

  本报讯 日前,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在京举办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珍稀剧种展演暨学术研讨会。出席会议的领导和戏剧界专家有王文章、郭汉城、刘厚生、曲六乙、田青、刘祯等70余人。举办此次研讨会,目的在于进一步从理论层面为我国保护和研究包括传统戏剧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指导。对于重新审视,肯定珍稀剧种和民间小戏的价值意义,对于提高人们的认识,改善和提高珍稀剧种和民间小戏的生存境况将发挥积极作用。

  6月9日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期间,来自福建、山西、广东、河北、四川等省的20多个剧种的经典折子戏片断亮相京城,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一致赞许。除晋剧、蒲剧、闽剧、梨园戏、莆仙戏等地方大戏之外,来自民间的歌舞小戏,像耍孩儿、祁太秧歌,以及贴近生活的仪式戏剧锣鼓杂戏、贵州地戏,特别是属于中国戏曲活化石的古老剧种四平戏等,让北京观众大饱眼福。

  在研讨会上,各位专家学者对这次展演首先给予了高度评价。有专家认为,近年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随着各项工作的逐渐深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理论建设相对薄弱的问题日益显现。随着时代的变化,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戏剧正面临越来越大的冲击。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田青在发言时指出,这次展演以“珍稀”命名,是希望引起全社会的重视,“珍”字代表着我们价值判断。保护好珍稀剧种对传统文化的回归有重要意义。谈到当下存在的问题时,他说,一是“喜新厌旧”,大家似乎都在抓新剧目,但目前急需的是整理传统剧目。二是“继承”,过去日本、韩国都犯过类似的错误,一味求新,但后来他们醒悟过来了。创新可以在新的品种上发挥,原有的DNA是不可以改变的。另外,目前还存在一种小戏大戏化、大戏歌剧化的倾向。

  戏剧家曲润海说,保护珍稀剧种,首先要做到了解它,不了解就无法保护它。除需要各级政府的重视之外,还要调动掌握专业技能的老艺人,没有他们,传承就无从谈起。因此他建议设立一个专门的珍稀剧种、剧目保护奖。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钮骠一方面肯定了这次珍稀剧种展演的可贵,另一方面也提到前不久昆曲《牡丹亭》厅堂版1.2万元的高票价演出。针对主办方将昆曲定为“小众”艺术的说法,他提出严厉批评,并当场引经据典证明了昆曲历来就不是什么“小众”艺术。钮骠说,培养观众并非培养“暴发户”。

  席间有不少专家学者提出,稀有剧种、民间小戏具有特定的审美价值、娱乐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对于民家小戏来说,它是中国戏曲最常态的表演和范式。目前,民间小戏演出活动多处于自发状态,而且因为它的形式及欣赏对象、流行区域范围,在现实社会中的生态境况,比大戏要严峻得多,小戏与小剧种的濒灭令人担忧。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