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投身梨园,练就做唱俱佳真本领;68岁痴心不改,精心演绎地方花鼓戏精华。这就是“花鼓戏之乡”湖南省宁乡县第一代女小生廖爱莲的艺术人生。
10月15日,北京。当记者见到这位当年的“湖南省优秀演员”时,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廖爱莲面容清癯,双目却炯炯有神;一头乌发,俨然是一位50多岁的“中年人”,根本看不出快到古稀之年了。
退而不休 用心演绎湖南花鼓戏精髓
至今仍保持当年拜师学艺时期习惯的廖爱莲,每天清晨5点钟起床,吊嗓、走台步、练腿功,样样不减当年。让人称奇的是,老人多年来夜不能寐,每日睡眠时间少得可怜。心疼母亲的儿子焦急万分,把母亲从家乡接到自己的工作地点北京,想让她那疲惫的心灵获得歇息。
然而,事与愿违。廖爱莲有“心病”。在和记者的交谈中,这位年近70的老人所拥有的那颗对艺术的挚爱之心令人感动。
廖爱莲,艺名廖琴,1938年出生于湖南省宁乡县玉潭镇。自小喜爱唱歌跳舞的她,12岁进入花鼓戏剧团。多年来,聪明伶俐的她除练就一身扎实的基本功外,主动谙熟剧情,演练曲调、唱法,仔细揣摩人物心理、情感,结合自己的个性特征,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表演风格。她从唱奶生开始,到苦折子、短身子、折子、袍套、官衣等小生,做唱俱佳,深受观众喜爱。
她告诉记者,在她当年搞社教最困难的时候,因为不能寄情于自己心爱的演出,她曾想到过自杀。但当乡亲们用炽热的目光告诉她,喜爱并期盼未来看她的戏,她的心平静多了。在她自导自演的名剧《牙痕记》中,她给自己扮演的角色赋予了新的表现方式,汲取了湘剧、京剧所长,令观众耳目一新。成为第一个进入省城长沙演出的第一个县级剧团。当时甚至出现了黑市票。
在退休后的20年时间里,廖爱莲一刻也没闲着。除了继续在家乡做好演出之外,她还应湖南省戏曲学校之邀,为学员们身体力行传授表演技艺。她带出的学生如今大多成为当地业务骨干甚至是台柱子。
夜不能寐 为传承地方剧种倾心鼓与呼
已有二百多年历史的湖南花鼓戏如何推陈出新、发展壮大,廖爱莲有自己的想法。她告诉记者,从音乐发展的角度说,前辈花鼓戏艺人(民间作曲家),根据戏剧内容的需要,运用“一曲多变”的规律,创作了许许多多的曲调。并且相传了一套曲调发展的手法,形象地概括为“变手法”、“改尾巴”、“换骨头”、“翻上去”、“落下来”、“把板眼扯烂或挤拢”等,实际上就是通过转调、变调、改变调式、音程移位、节奏扩展或者压缩等手法,来创造、丰富了花鼓戏曲调。
她担心,如果没有人及时搜集整理传承这些“生动语言”,尤其是一些没有曲谱只靠口传的小调,只怕真要成绝响了。为此,她焦虑不堪,夜不能寐。
廖爱莲的担心不无道理:在流行音乐都难以糊口的今天,一些地方戏剧更是难以为继,最终可能成为某一代人的回忆了。
心存一汪水,不让老剧毁。在采访过程中,老人即兴演唱和表演了自己拿手的曲段和硬功夫。那声情并茂的演唱、那一招一式令人感动。在《刘海砍樵》中,在吃透剧情、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她大胆对曲调、唱腔、表演方式上作了创新,融入了现代时尚元素,现代京剧唱法和西方打击乐的巧妙参与,增强了花鼓戏的时代感和生命力。
廖爱莲说,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和技术条件的进步,舞台艺术的各个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音乐唱腔、舞蹈动作、舞台美术设计、舞台灯光都努力吸收新的艺术成分,走向新的综合。
市场经济使古老的戏曲艺术面临新的环境。廖爱莲不甘心花鼓戏正在失去观众。她说,其实,在农村的广阔市场,推陈出新的花鼓戏定会大有作为。她深情地表示,如果丢掉传统,戏曲就失去存在的价值;如果不革新,它又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因此它必须走艰苦的继承、革新、创造之路。
她为此呼吁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迎难而上,极扶植和培育花鼓戏,让它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扬光大。继续丰富人民群众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