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动态
民族文化艺术瑰宝:湖南芷江傩堂戏

唐伟

  傩,是古老的祭祀中一种还愿仪式。傩堂戏是辅之以歌舞的祭神戏曲。在芷江县,关于傩堂戏流传这样一种说法。傩堂戏又名桃园戏。相传唐贞观年间,佛教、道教盛行,宫廷乐师从道教法祀中以祈福还愿为主题,神话故事为原型编纂出一套歌舞戏。戏中,天子与大臣分别出演道教里的玉皇大帝和各路神仙。一日,皇后娘娘带着年幼的太子出演,将戏衣箱当“摇篮”,把太子放在箱内睡觉。当戏演完后,皇后到衣箱抱太子,太子已闭气而亡。太宗悲痛之余,追封太子为“老郎太子”,为其修建了一座桃元洞府,将编纂的歌舞戏命名为“桃园戏”,并命梨园弟子永远供奉“老郎太子”。“桃园戏”传入民间以后,民间戏班又融巫术、民间宗教和戏剧为一体,每个戏班还用木头雕刻了一个老郎太子神像作为供奉,每次演出前都要焚烧纸钱,虔诚叩拜。这就是傩堂戏,即桃园戏的开端。
 
民族文化艺术瑰宝
 
芷江傩堂戏自唐代以来,继承了古老的“神、鬼”文化,具有厚重的神秘色彩。旧时,多在民间庙会、求子、还愿的祭祀活动中搭草台演出。
 
该县文化部门工作人员介绍,芷江傩堂戏分为7大类要唱和生、净、丑、旦、末5种行腔。共12戏目,分别为扮功曹、打开山、扮土地、扮笑和尚等8个面具戏和扮仙翁、采香、扫殿、扮师娘4个人戏;面具戏其雕刻面具狰狞可怕,其形勇猛,而人戏则各有特色。戏调分为28个曲调,大多数是10字句,加一点“呀”底子调和民间小调、民歌调、花灯调,通俗易懂。道具多用枪、鞭、锏、牛角、祖师棍、神卦等,用锣鼓、唢呐、二胡等伴奏。打击乐有九锤,七捶,放炮等曲牌。表演傩戏前,戏班要设两个傩坛(傩堂),傩坛布置精致,集编扎、剪纸、染印、绘画、书法、建筑等艺术为一体。
 
如今,芷江傩堂戏主要流行于新店坪镇一带,以该镇傩堂戏民间艺人唐邦金1953年创立、1999年正式挂牌成立的“新店坪镇傩堂戏剧团”最为著名。唐邦金生于1926年,2003年去世。唐邦金的一生都在研究“傩”文化,且有很深的造诣。新店坪傩堂戏的剧目以《发功曹》、《采香》、《求神》等神戏为主。唐邦金对传统傩堂戏大胆改革,拓宽表演题材,先后整理了《开财门》、《战地姻缘》等80多个古装戏剧目,又创作了《浪子回头》、《双送粮》等40多个现代戏剧目。
 
1995年至2002年间,日本、韩国和国内数百名专家学者多次来芷江观摩该剧团演出,并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赞誉芷江“傩”文化是世界最原始、最古老且又保存完成的艺术瑰宝。中央电视台、湖南电视台、湖南日报等十几家新闻媒体均报道过芷江傩堂戏。新店坪傩堂戏剧团还被湖南省文化厅授予“百佳民间剧团”、怀化市文化局授予“明星农村民间剧团”。
 
民族绝技走向世界
 
芷江傩堂戏现有傩坛师30余人,傩学艺人100多人,大多为唐邦金的弟子,主要分布于新店坪、上坪、岩桥、罗旧等乡镇。
 
近几年来,由于抢救、保护及宣传力度不够,随着时间的流逝,民间老技人年老多病或相继去逝,年轻人因种种原因不愿学习,傩戏面临严重的传承问题。为有效解决“芷江傩堂戏”后继乏人问题,弘扬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傩戏文化品牌,让民族绝技走向世界。今年,芷江县委、县政府按照“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的目标,投入资金100万元在全县实施“民族文化进课堂”。成立了民族文化进课堂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民族文化进课堂实施方案》,组织民族文化专家、学者和有关部门工作人员编写教学资料,在中小学开设傩戏音乐、舞蹈和雕刻三门基础课程,为芷江傩戏传承和旅游兴县注入了新血液。该县还在各旅游景点增加傩堂戏、击鼓、祭祀表演,易经宣讲活动,大型合拢宴,让游客体验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大力推进旅游国际化。
 
据该县文化部门工作人员介绍,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该县准备将芷江傩堂戏申请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来源:怀化新闻网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