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相关剧照】
【相关文献】
【相关视频】
【相关音频】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人物-->演奏者
彭菊生(1898-1970)

  
彭菊生(1898~1970) 字绍鲲。湘剧琴师。长沙市人。先从永春堂李葆生、师葆云学胡琴,后从昆曲艺人邱爹学笛,造诣皆深。三十年代,湘剧界有“三把半胡琴”之说,菊生为其中之一。他操琴特点是腕力刚柔相济。为演员包腔包调,丝丝入扣;能美化演员的唱腔,使演员唱得舒服,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湘剧演员彭福娥、郭福全、彭福仙早期与他合作,唱腔均有成就。彭菊生中年以后,锐意革新湘剧音乐,常与演员合作设计发展唱腔,如《新武松》中武松会何九叔一场中之“二六”;《断桥》中白素贞唱的“许郎夫,你莫怕……”一段正南路三眼,都是他同演员合作新创的板式。他又吸收兄弟剧种乐器的优点,将湘剧胡琴软弓改成硬弓,扩大了音量,力度强,休止快,节奏更为鲜明。四十年来,通过实践,多为后辈琴师所采用。

  彭菊生一生追求进步,民国二十七年(1938)参加湘剧抗敌宣传队,任第四队队附。后四队在桂林解体,改组为中兴湘剧团,他仍是骨干之一。1949年长沙解放前夕,与田洪、刘斐章等组织戏剧艺术工作者互助会,为迎接解放作过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率全家参军。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二兵团政治部领导下参与筹建洞庭湘剧工作团(后改为湖南湘剧团),一贯工作积极,成绩显著。1970年9月6日病逝。女俐侬,湘剧著名演员;子志明、志安均为湘剧音乐工作者。(来源:中国戏曲志·湖南卷)

  湘剧琴师。11岁拜李葆生为师,学习拉胡琴。一年以后,正式登台为名唱工演员言桂云操琴。1918年师父去世,又拜名琴师、音乐教师毛升堂为师,成为毛门子弟。20世纪30年代,为名演员吴绍芝、彭福娥、郭福全、彭福仙等操琴,成为湘剧界“三把半好胡琴”中的一把。1938年,参加田汉组织的湘剧抗日救亡宣传队,任第四队副队长。到桂林后,又参加中兴湘剧团,继续宣传抗日。1949年长沙解放前夕,与田洪、刘斐章等筹建“艺人互助会”,迎接解放。后又率女彭俐侬、子彭志明等全家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二兵团政治部洞庭湘剧团。

彭菊生早年便提出了切忌琴师“甩开演员、突出自己”的艺术观点,对不同的演员和唱派采取不同的伴奏方法,一向以包腔严密著称。他在湘剧弹腔的创腔方面也很有造诣。1956年参与《生死牌》音乐设计,并在《断桥》一戏中,与彭俐侬合作创作了“许郎夫,你莫怕……”唱段,后被定为[南路正三眼],是湘剧弹腔中的一种新板式,至今沿用。

彭菊生,字绍昆,长沙人,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生。7岁时,教私塾的父亲去世,其母矢志不嫁,要将菊生抚养成人。9岁开始上街提篮小卖,17岁进石印厂学徒,工余随唱湘戏的围鼓班子学奏乐器,后又泡在湘戏班里成为戏迷。同春班琴帅李葆生、鼓师师葆云见菊生有一双灵活、指长的好手,决意收他为徒。一面随师学艺,一面代戏班管账。他天赋聪明,勤奋苦学,仅一个冬春的时间,便能登台伴奏,第一次与著名唱工言桂云合作,获得好评。由于两位名师悉心传授,24岁时他就成为湘剧界“当道有名”的琴师。两位恩师去世后,又从昆曲艺人邱艺临学笛,到而立之年,文场上的吹、拨、弹、拉,武场上的鼓、钹、锣等乐器,已是无一不精,并具有创造性。他较早提出“切忌琴师甩开演员突出自己”① 【注:见《梨园英华——彭俐侬》第3页,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艺术观点。他操琴的特点是腕力刚柔相济,伴奏时能根据演员嗓音与唱腔的不同特点,包腔包调,做到丝丝人扣。由于他善于“托”腔,使演员如鱼得水,唱来省力舒适,自然流畅,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20世纪30年代,湘剧界有“三把半胡琴”之说,菊生为其中之一。彭菊生中年以后,锐意革新湘剧音乐,常与演员研究唱腔的出新,名演员彭福娥、郭福全、彭福仙早期与其合作,唱腔均有成就。又如排演田汉新作《武松》,武松会何九叔一场中“听罢了我哥哥”的“二六”唱腔;《断桥》中白素贞唱的“许郎夫,你莫跪……”一段南路三眼,都是他与演员合作新创的板式。他又吸收兄弟剧种乐器的优点,将湘剧胡琴软弓改为硬弓。扩大了音量,力度强,休止快,节奏更鲜明。40年来,通过实践,多为后辈琴师所采用。彭菊生另一特点是擅唱。他在为名角伴奏的艺术实践中,不仅学会了不同行当不同名角的唱腔,还用心琢磨了他们在发声、吐字、行腔中的演唱方法,兼收并蓄,成为自己的东西。彭菊生于湘剧演唱艺术,无论高、弹、昆、乱,造诣皆深。他的女儿彭俐侬之所以成为湘剧著名演员,形成了“彭派高腔”,是因为父亲是她的开荒者、伴奏者,更是新腔创造的合作者。

  彭菊生一生追求进步,1938年参加湘剧抗敌宣传队,任第四队队附。1942年,“四队”已改名为岳云湘剧团,去桂林演出,因营业不好,时疫流行,生活困难,大部分演员离去,彭菊生一心支持吴绍芝,在田汉、欧阳予倩的帮助下,重组“中兴湘剧团”演出。从“抗宣四队”到中兴湘剧团,所排演的田汉剧作《江汉渔歌》、《土桥之战》、《武松》、《新会缘桥》、《桂岭双忠记》等新剧目,都是彭菊生和鼓师吴运生配曲,且有所创造。“懂得音乐更懂得人生甘苦的彭菊生”② 【注:见《田汉全集》第13卷第570页,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是田汉对他的评价。

  1944年5月,长、潭相继沦陷,吴绍芝、庄华厚等大批湘剧艺人逃难到邵阳,时在邵阳义华抗敌湘剧团搭班的彭菊生,他倾其所有接待这些重逢的战友,并相偕逃到湘西洪江,集合同行进行演出,以维持生计。在此期间,他和吴绍芝、范元义策划排演抗日剧目,并联名写信给重庆的田汉,仍想争取他的领导与帮助。1949年长沙解放前夕,在地下党领导下,他积极协助田洪、刘斐章等组织“艺人互助会”,为安定戏剧界人心,迎接解放,作过许多有益的工作。接着又率领全家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二兵团政治部洞庭湘剧工作团(现湖南省湘剧院),一贯工作积极,仍是配曲作曲的主力,成绩显著。20世纪50年代末调省戏校任教。1970年病逝,享年72岁。女俐侬,湘剧著名演员;子志明、志安均为湘剧乐师。另有徒弟黄铁珊,亦为省湘剧团主胡,1958年病逝。(来源:湘剧名伶录)

来源:《中国戏曲志·湖南卷》;《湖南戏曲音乐集成》;《湘剧名伶录》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