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桂云(约1880—1926)亦作贵云。湘剧生行演员。人称小桂,长沙人。十五岁入五云科班学戏,拜姚春芳为师,习靠唱,嗓音极美,余韵极浓,人称为“云遮月”的唱腔。民国初年,随同春班至汉口老共舞台演出,汉剧名演员余洪元见之,惊为奇才,称他可与北京谭鑫培媲美,故赢得“南叫天”之美名。唱工重头戏如《收姜维》、《法场换子》、《打鼓骂曹》、《空城计》、《程济赶车》等,无出其右者。唱靠戏如《上梁山》的卢俊义,《清河桥》的楚庄王,极为观众倾倒。长沙戏迷有谚云:“莫嫌同春园票价贵,哪个抵得大小桂。”死后,极为人所惋惜。长沙顾曲家寒香馆主饶省三曾作挽联曰:“击鼓骂曹瞒,千秋画角传声,忠义允堪扶土气,抚琴退仲达,一旦哀弦绝响,艰危长忆定边才。”寄托观众对他的怀念之情。其侄言明星,曾随他在同春班习小生,今年过八十,对其叔的表演艺术,犹能记忆。已故生脚黄菊奎童年在同春班习艺,曾奉言桂云为师,得其教益成名。(来源:中国戏曲志·湖南卷)
言桂云(1880~1926) 长沙市人。湘剧演员,工生行。7岁能信口成腔,五云科班名教师姚春芳得知其聪慧,常给予指点。10岁入五云科班学戏,正式拜姚为师。刚学一年,登台即盛名远播,人称“小桂云”。因唱法颇似谭鑫培,故又称之为“南叫天”。能戏甚多,尤以《蓟州堂》之莫成、《搜孤救孤》之程婴、《收姜维》之孔明、《打鼓骂曹》之祢衡,脍炙人口。很多湘剧著名演员之打鼓戏,亦受益于言桂云。(来源:湖南戏曲音乐集成)
言桂云,亦作“贵云”,一名“小桂”(因别于李桂云为“大桂”而言)。诨名“言满它”。长沙人,1880年(清光绪六年)生。七岁能信口成腔,五云科班名教师姚春芳过其门,闻而奇之,便循循善诱以教。十岁入五云科班学戏,即拜姚春芳为师,习生行靠唱,刚学一年登台即誉满全城。他虽身材瘦小,眼微斜,然其功架台步稳重,唱腔专攻“南北路”,嗓不甚高,而味极醇厚,咬字出音,行腔使调,一丝不苟。“他是以‘云遮月’的嗓音被人称为‘南叫天’的。”①【注:见黄芝岗《论长沙湘戏的流变》,载《中国戏曲研究资料初辑》第76页,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另据老艺人介绍,“云遮月”是言桂云一种独特的唱法,高音用左嗓,低音用本嗓,真假嗓交替运用,转换自如,湘班人称之为“云遮月”。】如《打鼓骂曹》之祢衡,《捉放曹》之陈宫,《搜山打车》之程济,《法场换子》之徐策,《文昭关》之伍员,《空城计》之孔明等,极负时誉。尤以《骂曹》中“罢、罢、罢,强忍心头火”一句,有人说可值黄金百两。桂云在长沙县槊梨镇唱对台戏演此剧时,他在台上哪一边唱,观众就如潮水般地涌向哪边。他在台上来回走动时,台下观众也不辞辛苦地拥来拥去,以图听得更真切些,足见其艺术吸引力之强。他的唱靠戏也很精湛,如《金沙滩》之卢俊义,《清河桥》之楚庄王,极为观众倾倒。长沙戏迷有谚云:“莫嫌同春园票价贵,哪个抵得大小桂。”桂云十分讲究演唱方法,用“丹田”(横膈膜)运气,而不是只靠喉咙发声,所以声虽不宽而送得远。这种唱法,京戏称为“脑后音”。他是湘剧一位多才多艺、唱靠兼工的老生。
1921年随同春班到汉口老共舞台演出,汉剧名演员余洪元①【注:余洪元(1875-1937),湖北咸宁人。汉剧著名老生,取各家之长,融会贯通,自成一家,创造了深沉苍劲、醇厚优美的“余派”唱腔。】见之,惊为奇才,称可与北京谭鑫培媲美。人称谭鑫培为“叫天子”(一曰“南叫天”),言便获“小叫天”美称。
1926年北伐战争时期,言桂云在益阳客串演出时,闻北伐军大获胜利,叶挺将军攻克武昌,言举酒狂饮,过于兴奋,患脑溢血而死。其侄言明星(武小生)收殓遗体,运回长沙,葬于南门外东塘梨园公山。当年湘剧爱好者、美术家饶省三书一挽联,寄托了观众对他的怀念之情。联曰:
击鼓骂曹瞒,千秋画角传声,忠义允堪扶义士:
抚琴退仲达,一旦哀弦绝响,艰危长忆定边才。
②【注:见张九、凌翼云编注《湘剧诗联选》第64页,内部印行。】
其子言同和,是个老老实实的武场面,抗日战争时期参加湘剧抗敌宣传第四队,1942年在桂林加入吴绍芝领导的中兴湘剧剧团,这年八月间不幸死于时疫。染病时,吴绍芝为其亲熬汤药,田汉在中兴湘剧团成立时,曾书五言长诗叙述湘剧艺人的艰苦奋斗,仅存“谭、易扶杖走,曹、言相继殁”残句③【注:见《范正明戏剧诗文集》第342页,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著名唱工老生黄菊奎,童年曾在同春班习艺,曾奉言桂云为师,得其教益成名。著名女唱工刘春泉(六岁红)为其再传弟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