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相关剧照】
【相关文献】
【相关视频】
【相关音频】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人物-->演员
陈爱珠(1942-?)

  陈爱珠,女,长沙人,生于1942年。因家贫辍学,于1956年考入湖南省湘剧团附设小演员训练班,师从萧金祥,习青衣。用她自己的话说:“我没有那样全面的条件,嗓子虽好,但面部木,眼睛缺神。”她努力学唱以扬其长,苦练面部和眼神的表演以补其短,用功之勤到了废寝忘食地步。她把从老师那里学来的戏,对着穿衣镜一遍又一遍地复习,检查自己的面部表情。在漆黑的房里,手执点燃的线香,在眼前上下左右晃动,让眼珠儿随着线香的火星旋转,把眼睛练得灵活起来。“开荒戏”《六月雪》,第一句唱“未开言”三字,萧老师抠了她一整天。就是这样勤学苦练,使她在训练班(后转入省戏剧学校)的三年中,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1959年毕业后分配到省湘剧团工作,又拜表演艺术家彭俐侬为师。当年剧团赴上海演出,排演新编历史故事剧《大乔和小乔》,彭老师饰演大乔,“逼”着爱珠扮演小乔;1964年在衡阳演出,预定剧目有彭俐侬主演的《武则天》,因要赴京开“政协会议”,彭老师要爱珠顶替她演武则天一角,陈爱珠不敢演,彭老师又“骂”着她演。上演的头场,彭扮宫娥为她在台上壮胆。就是这“一逼”、“一骂”,把年轻的陈爱珠推到了舞台中心。她从彭老师那里,相继学会了《琵琶上路》、《打雁回窑》、《六月雪》、《双下山》、《柜中缘》一批艺术水平较高的剧目,艺事大进,成为旦行挑梁演员之一。

  1985年,彭俐侬老师不幸病逝,她改编《琵琶记》的未竟之篇,由范舟继续完成,而演出就落到陈爱珠肩上。1990年省湘剧院将新改本《琵琶记》送上北京,受到首都专家和观众的好评。“陈爱珠以她那稳重、端庄而深沉的气质,以一段近70句的“三仙桥”加滚大唱段,立刻博得满场喝彩。……她的声音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她并不卖弄条件,也不炫耀功夫,她注重的是戏情戏理,从人物出发处理声腔。”①【注:见《真切感人 余味无穷——谈湘剧《琵琶记》中陈爱珠的演唱》,载1990年11月3日《文艺报》第七版。作者金桐,时为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主任。】在北京“人们说,陈爱珠的唱贵在哪里?贵在那股‘清气’。那种丰富的人生体验与丰厚的戏曲传统所构成的特殊韵致,那种冷凝的大美”② 【注:引自笑蓓(国家一级编剧)《七彩人生——湘剧表演艺术家陈爱珠》,载《艺海》月刊。】。在《琵琶记》的座谈会上,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黄克保感慨地说:“看了陈爱珠的赵五娘,感到彭俐侬同志的艺术生命在延续。”著名戏剧理论家郭汉城欣然赋诗“芙蓉似火唱五娘”③ 【注:见郭汉城赠陈爱珠七绝条幅,陈爱珠收藏。】,予以鼓励。《琵琶记》因此获得文化部主办的首届“文华奖”。此外《白兔记》之李三娘,《金印记》之周氏,《拜月记》之王瑞兰,亦是她经常演出备受观众好评的剧目。

  陈爱珠工于青衣,为拓宽戏路,亦涉猎花旦、刀马旦戏,如《大破天门阵》、《百花公主》、《柜中缘》等。在《柜中缘》中扮演的玉莲,从塑造人物美好的心灵出发,演得细致入微,层次分明,感情真实,情绪变化自然,生活气息浓厚。她的嗓音圆润宽亮,行腔委婉动听,吐字清楚,节奏鲜明,以声传情,给人以优美丰富的艺术享受。

  数十年来,陈爱珠努力学习文化,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有所思考有所追求,如她发现自己唱高腔比彭俐侬老师差得远,便虚心请教彭老师“怎样才能唱好高腔”。彭老师告诉她:“唱高腔与唱弹腔的发声不一样。你的弹腔唱得好,但用同样的发声唱高腔不行。”当即教唱“剪发”中赵五娘的一段唱,教导她高腔应如何发声、咬字、行腔、收腔。这一点拨,使陈爱珠顿然开窍,此后高腔的演唱有了长足的进步。在演唱艺术方面,她提出“动真情,美为准,有新意,人物中”的十二字要求,不懈地朝此努力,形成了“甜润清丽,纯真质朴”的演唱风格。她只有初小文化,竟也闯进了古典诗词的殿堂,七言《哭师长歌》为悼念彭俐侬老师所作,中有“朝种夭桃夕栽李,呕心沥血年复年。桃李成荫支大厦,吾师艺魄飞九天。九天化作百灵鸟,歌唱艺苑百花妍。奠酒一瓯祭师去,只惭力薄负真传”① 【注:见《梨园英华——彭俐侬》第257-258页,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之句。情感真挚,有古风韵味。她说学习诗词,不是附庸风雅,而是为了更好理解古典名剧,演好人物。

  陈爱珠培养青年演员,可说不遗余力,不管拜师与否,都是有求必应。如伍香萍、王阳娟等。

  由于艺术上的成就和贡献,陈爱珠获得许多奖励、荣誉。如国家尖子演员、省戏剧“芙蓉奖”、省优秀中年演员奖、文化部“文华配唱奖”,还出席了党的“十三大”。全国有20多家媒体,撰文或录播她的表演、唱腔和人品艺德。(来源:湘剧名伶录)

  陈爱珠  女,湖南长沙人,中专学历。一级演员,著名湘剧演员,湖南省戏剧芙蓉奖获得者。14岁学艺,工正旦,演唱功底扎实,演唱华丽委婉,表演稳重朴实,细腻传神,讲究人物内心刻画。代表作:《琵琶记》之赵五娘、《李三娘》之李三娘、《金印记》之周氏、《仁贵回窑》之柳迎春等。

来源:《湖南文艺六十年·戏剧卷》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