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相关剧照】
【相关文献】
【相关视频】
【相关音频】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人物-->编剧
田汉(1898-1968)
  现代杰出戏剧家。中国话剧运动的奠基人,戏曲改革的先驱者。兼擅话剧、戏曲、歌剧、电影创作,又是新旧体诗兼作的诗人。原名田寿昌,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三月十二日出生于湖南长沙东乡茅坪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中学时代在长沙师范读书时,就曾发表摹仿京剧和昆曲传统剧目所编写的戏曲习作《新教子》、《新桃花扇》等。民国五年(1916)赴日留学,就读于东京高等师范,开始对近现代新文学、戏剧艺术的研究。五四运动时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参加少年中国学会,陆续发表新诗和评介西方著名作家的长篇论文,并创作和翻译了话剧作品多种,迅即知名于国内。民国十一年回国后,就业于上海中华书局,创办南国社,积极开展以话剧创作为主的艺术活动,编演了大量话剧、歌剧、电影作品,如《获虎之夜》、《名优之死》、《扬子江暴风雨》等四十余种。同时,与欧阳予倩、周信芳等著名戏曲艺术家,联络上海中华全国伶界联合会倡导“新国剧运动”,探讨戏曲改革问题。民国二十一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左翼戏剧家联盟党团书记,中共上海中央局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为左翼戏剧运动主要领导人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任国共合作的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三厅六处处长,主管艺术宣传。又被推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和电影、戏剧各界抗敌协会理事。他的艺术活动则转向以戏曲创作与指导抗战演出团体为主。先后在武汉、长沙以三厅名义主办了两期培训戏曲艺人的战时歌剧演员训练班,分别组织了包括平、汉、楚、湘各地方剧种的抗敌宣传队。并亲自率领平剧(即京剧)宣传队长期巡回演出于湘、桂、黔、滇各省。对湘剧宣传队极为关心、扶持。特别是皖南事变后,湘剧各队因迫于政治和经济的压力而濒临解体的危险时刻,经过田汉的热情鼓励与直接筹措,使流滞桂林的著名湘剧艺人吴绍芝等,重新组建了中兴湘剧团,继续坚持抗日宣传活动。他在创作方面,除编写了《新雁门关》、《江汉渔歌》、《新儿女英雄传》、《岳飞》、《金钵记》、《武则天》、《武松》等京剧剧本外,还专为湘剧宣传队改编创作了《旅伴》、《新会缘桥》等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思想的作品。同时还创作了大量抗战歌词,在抗战期间为全国所传唱。经他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定为国歌。抗日战争结束后,在党组织安排下回到上海,继续从事多方面的戏剧活动,并积极参加民主反战运动,直至1948年进入解放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历任文化部戏曲改进局局长,艺术事业管理局局长,北京戏曲实验学校校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等职,并被推选为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主要致力于对全国戏剧艺术事业的领导工作。但仍时有戏剧新作问世,如著名的话剧《关汉卿》、《文成公主》,优秀戏曲剧本《白蛇传》、《西厢记》、《谢瑶环》等,及大量戏剧史、戏曲评论、文章和诗词。

  田汉与湖南地方戏特别是湘剧界联系密切,在抗日战争中,与湘剧艺人同生死,共患难,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他于1948年回到长沙,会见湘剧艺人时,感时伤逝,曾作五言长诗:“日寇侵中国,铁蹄入庭户,为作全民战,动员到菊部。武汉方不守,长沙委一炬。文章下乡村,戏剧结队伍。舞台作讲台,振聋发聩瞽。饥饿与转徙,曾不以为苦,浅识狃小胜,摧残新乐府。湘剧十个队,存在不四五,四次会战后,楚都陷敌虏,剧人宁饿死,不为敌歌舞,或编抗敌曲,或写流亡谱,辗转湘桂间,民意赖以吐。寇氛逼耒水,裕庭罗网罟,骂贼长桥畔,生气犹虎虎。普临归醴陵,遇贼板杉铺,铁铲何足惧,剧人不可侮。元霞走桂柳,一家不重聚,寂寞宜山驿,竟同群尸腐。绍芝最勇锐,妙技兼文武,曾歌江权歌,亦擅新水浒,不为稻粱谋,不被困难阻,英雄怕疾病,忧劳摧肺腑,可怜活公瑾,长埋洪江土。(注)我从黄海上,重返潇湘浦,历问老成人,如对《录鬼簿》,绍益逃牧马,海葵弃管鼓,初云与青云,先后亦作古。凄咽湘江流,凋伤麓山树,忠良宜有后,盛期仍复睹。湘春听旧作,高歌绕梁柱,福星武二郎,演来亦栩栩,故人不可见,泪下忽如雨。”全诗纪实,是湘剧近代史的珍贵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田汉十分关心湘剧后辈艺人的成长,1956年8月曾在上海《解放日报》撰文介绍湖南湘剧团的人和事,随后又曾写过悼念湘剧老艺人黄元和的专文,并对湘剧《琵琶记》、《追鱼记》、《拜月记》的改编给予极大的关心和具体指导。

  “文化大革命”中,田汉受到“四人帮”的残酷迫害,不幸于1968年12月10日逝世。1979年4月25日经文化部党组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在北京举行隆重追悼会,郑重宣布田汉为杰出的、忠勇无畏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

  (注)吴绍芝死于溆浦龙潭,当时讹传死于洪江。(来源:中国戏曲志·湖南卷)

  田汉(1898—1968)  原名寿昌。湖南长沙人。中共党员。1898年3月12日出生于长沙东乡茅坪一个贫苦家庭。1916年毕业于长沙师范学校,同年赴日本留学。1919年6月在日本参加少年中国学会,1921年与郭沫若组建创造社,从事新文化运动。1922年回国后历任上海中华书局编辑,上海大学、大夏大学、上海艺术大学教师,南国社创办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左翼戏剧家联盟党团书记,中共上海中央局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抗日战争打响后,历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电影界抗敌协会、戏剧界抗敌协会理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第六处处长,组织各种抗敌演剧队、宣传队;主编《抗战日报》《新长沙报》和《抗战戏剧》(半月刊)、《戏剧春秋》(月刊);1941年后在桂林辅导由抗敌演剧队改组的新中国剧社、文艺歌剧团(京剧)、中兴湘剧团和四维平剧社,长期坚持抗日宣传工作。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从事民主运动,组织中国戏剧家联谊会,主编《新闻报》副刊。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文化部戏曲改进局局长、文化部艺术事业管理局局长、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等职。被选为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四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1968年12月10日被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致死。田汉自幼热爱戏曲,1911年在《长沙日报》发表处女作京剧剧本《新教子》;1915年在《上海日报》发表昆曲剧本《新桃花扇》。1949年7月加入中华全国戏剧工作者协会。田汉30年代正式开始戏曲剧本创作,著有话剧剧本《获虎之夜》(独幕剧)、《名优之死》(3幕)、《乱钟》(独幕剧)、《回春之曲》(3幕)、《丽人行》(多幕)、《关汉卿》(多幕)、《文成公主》等;新编历史京剧剧本《土桥之战》《杀宫》《新雁门关》《夫人城》《新儿女英雄传》《琵琶行》和《渔父报国》(后改写为《江汉渔歌》);整理、改编京剧剧本《白蛇传》《西厢记》《谢瑶环》和《金鳞记》(与安娥合作)等,湘剧剧本《旅伴》《新会缘桥》《武松》,越剧剧本《珊瑚引》,等(均已公演或发表、出版)。田汉一生创作、改编、翻译的各类戏剧作品约120余部,其中戏曲剧本有剧目可查的32种。有剧本流存的21种,其中有14种已合编为《田汉戏曲选》(上、下册)。田汉的戏曲作品由于政治上充满激情和革命的正义感。虽然取材于历史,但他能将主题思想和现实斗争相结合,具有鲜明时代精神和深刻的现实意义。加之他在艺术上大胆创新,在保持戏曲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还引进话剧、歌剧和电影的某些手法,增强了戏曲艺术的感染力。在语言艺术上,他极高的造诣和驾驭语言的能力,使戏曲雅俗其赏的特点尤为突出,又赋予作品气势磅礴、激情充溢的风格。在五十多年革命活动和艺术实践中,田汉作为中国人民爱戴的戏剧家、作家,不仅为中国新兴的以话剧、电影为主的民众戏剧运动做出了贡献,而且积极投身于戏曲改革,倡导新国剧运动,成为戏曲改革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他还是一位贡献卓著的戏曲剧作家、戏曲活动家、戏曲理论家和戏曲教育家。曾发表过大量有创见的理论批评文章,组织辅导过一批戏曲演出团体,发现并培养了很多青年戏剧戏曲演员、编剧和导演,为新中国戏剧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来源:《湖南文艺六十年·戏剧卷》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