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城内著名湘剧戏班。清光绪晚期(1904—1908),官绅叶德辉将其所办春台班迁至织机街同乐园(戏园)后,改同乐园为同春园。同时,罗致清华、同庆两班与春台部分人员合并,共组同春班(春台班牌名仍保留)。宣统二年(1910),又邀仁和、庆华两班合并,并取消春台班牌名,统称同春班。当时演职员达三百多人。湘剧精英,罗致一堂,为湘剧有史以来最大的戏班。戏班设总执事一人,执事若干人,总管戏班事务,大事向叶德辉请示执行。全班按演员艺术水平高低和行头好坏,分天、地、玄、黄四等。天、地字号班子在戏园和堂会演出,玄、黄字号班子则包演庙台戏,戏价亦按四等取值。天字每场二十四串钱,地字二十串钱,玄字十六串,黄字十二串。演员工资按艺术水平高低付酬,相差悬殊。戏班班规严格,管理有条不紊。辛亥革命后,叶德辉将同春班事务,全部转交班内有声望的艺人李芝云等三十一人管理,本人退居幕后。从此,人们又称同春班为“卅一堂”。民国三年(1914),“卅一堂”内部发生矛盾,少数人离去,管理人员稍有变动,但戏班依然人才济济,不失名班声誉。民国十年该班曾以最佳阵容赴汉口演出,影响很大,唱工言桂云在观众中曾获得“南叫天”的称誉。民国十二年后,由于不少台柱相继病逝或离去,号召力减弱,戏班稍现衰落。民国十六年,叶德辉死后,同春班重新改组,由名靠孔青玉、小生王华运等五人组班,称“公和福堂”,但班名仍旧。民国十八年,由名唱工陈绍益等接手,改名仁寿班,将戏班迁往育婴街新舞台,阵容加强。从此,观众只称新舞台。民国二十七年长沙大火之后散班。
这个班从清光绪后期创班起,到散班止,前后三十余年,班大人多,名角云集,因而剧目演出各有固定搭档,许多折子戏,如《打猎回书》、《描容上路》、《扫松下书》、《抢伞拜月》、《打雁回窑》、《赶斋泼粥》、《乌龙院》、《桂枝写状》、《百花赠剑》、《水淹七军》、《辕门斩子》、《黄鹤楼》、《借箭打盖》、《叫城战荡》、《摸鱼闹江》、《兄弟酒楼》、《哑背疯》、《卖画杀舟》等,在这些名家的长期合作反复锤炼中,成为湘剧舞台艺术珍品。前后名角有:生行盛楚英、李桂云、柳介吾、言桂云、吴藻临、陈绍益、陈汉章、欧元霞、师青云、孔青玉、朱仲儒、陈松年;小生李芝云、聂梅云、粟春临,周文湘、易益春、吴绍芝(后去湘春园)、唐树生、王华运;旦行帅福姣、彭凤姣、陈雪癯、刘啸霞、龚元绂、汤彩凤;老旦陈咏铭、田华明;净行张谷云、秦庆廷、李南生、徐初云、罗裕庭、贺华元、罗元德、廖申翥、梁金鑫;丑行苏迎祥、胡普临、傅富春、何稚云、姚华定;乐师有师葆云、傅儒宗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