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省艺术学校 |
何春雨
|
综合性中等艺术专科学校。前身为湖南湘剧团附属小演员训练班。1957年定名为湖南省戏曲学校。首任校长何春雨。1959年改称湖南省艺术学院附属戏曲学校。1961年更名湖南省戏剧艺术学校。“文化大革命”中(1968)停办。1976年恢复建制,改用今名。著名演员彭俐侬、何冬保、姜剑枚等,曾分别担任该校顾问、副校长等职。学校在1953年、1957年、1960年前后办过湘剧班三届;1959年、1965年办过花鼓班两届;1962年、1965年办过舞台美术班两届;另外还办过祁剧班、话剧班、舞蹈班、京剧班、木偶班、音乐编配班各一届。1976年恢复建制后,校本部设有湘剧、花鼓戏、舞台美术三个专业科;另在各地为七个剧种先后设有九个科,其中祁剧科三个(邵阳、零陵、衡阳各一个),衡阳湘剧科一个(设衡阳),常德汉剧科和荆河戏科各一个(设常德),巴陵戏科一个(设岳阳),辰河戏科一个(设怀化),湘昆科一个(设郴州),此外,还设有歌舞科一个(设娄底),舞蹈科两个(设省歌舞团和吉首),杂技科一个(设省杂技团)。学制分四、五、六年不等。在教学上,除专业训练外,政治、文化、文艺史论等课程占全部课程的百分之三十,改变了旧科班中一些有害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武功训练方法,也改变了以往“口传身授”的教学方法,注意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智力的全面发展。经过多年努力,湘剧,花鼓戏、舞台美术等科均已编写出成套专业教材;扬弃了一些不健康的表演和剧目;整理了一些名艺人的唱腔和剧本。同时,经过教学和实习演出,也积累了一批教学剧目。如:湘剧《拜月记》、《大破天门阵》;花鼓戏《谢瑶环》;祁剧《拦马》、《杨八姐闯幽州》;湘昆《十一郎》;荆河戏《贵妃醉酒》等,由省电视台和电台录相录音转播,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历年教学老师中,湘剧有贺华元(净)、王华运(小生)、庄华厚(生)、王玉兰(旦)、郭福全(生)、蒋华金(生)、董筱艳(旦)、萧金祥(老旦)、李霞云(旦)、郑福秋(旦)、彭俐侬(旦)、吴淑岩(生)、王福梅(旦)、周华福(生)、徐富词(生)、廖建华(生)、黄福明(小生)等;花鼓戏有何冬保(丑)、蔡教章(生、净)、杨保生(小生)、王命生(旦)、孙芝庭(小生)、李鸿钧(旦)等;祁剧有郭品文(小生)、邓汉葵(净),吕淑贞(旦)和基本功教师桂希科(京剧演员)等;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教师如湘剧的庄丽君、李自然;花鼓的萧重硅、梁器之、谭亦之、胡雍林、梁熙和、刘光裕、罗娟等,都是教学工作中的骨干力量。此外,音乐教师有李元奇、刘道生、邓炳南、彭志明、刘天庄、谢元成、喻家龙、杨鑫华、胡建国;舞台美术教师有黄匙、杨安久等。学校历届毕业生共八百九十四人,短期培训学生三百六十人。现遍布全省各艺术团体,许多人早已成为艺术骨干,并有了一定成就。如湘剧旦脚陈爱珠、老生彭汉兴、丑脚唐伯华;花鼓戏旦脚刘赵黔、花旦邓蒲生、二旦刘正南、丑脚张立功、小生陈士铮等。
|
|
资料来源:《中国戏曲志·湖南卷》 |
|
|